龙之谷190升级攻略:海珠区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6:25:5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门新型课程,也是课程改革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我区自2003年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的近6年的时间中,各中学通过积极组织学习课程改革纲要、课程理论,不断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探索总结,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地认识、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确理解,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社区环境条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教师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取得不少的成绩和经验。下面就一些主要方面作回顾总结: 

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作为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之一

自2003学年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起始年级和起始科目使用全新的教材。这对我区各级领导和学校行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促进地区和学校发展的一个机遇。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育改革中开展的一门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课程,学校面临着既无专职师资、又无教学经验、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问题。我区各校根据各自校情特点,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与课程有关的理论介绍、翻阅教材,对照新课标,改变对这门课程的偏见,逐步建立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市教研室理论科的林淑媛老师多次到我区和学校开设讲座,从思念、目标到实施的过程、学校的管理等进行详尽的指导和建议,为我区各校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的方法论。如:市5中结合“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办学理念,将学校每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题相互结合起来实施;南武中学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拓宽实践活动的领域,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课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健全学校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尽可能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

我区5中、41中、49中、珠江中学等大部分学校坚持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成立和完善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挂帅,教导处、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指导教师等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多数形成具校本特色的、较细致的课程组织管理体系,较好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在了实处。我区较具典型校本特色的课程管理组织方式有:

52中: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德育切入、班级管理、学科指导、综合统筹”的做法,成立由级组长和班主任组成的课题小组,实施综合统筹与协调,以班主任为主要的具体实施者;当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时,相关科目的教师就必须参与进来,大力提倡教师间的主动合作参与精神,形成学校教职员“全员参与”的局面。同时,在管理上实行的是 “三级管理”的模式,首先是班主任根据课题小组的要求,确定学习的“主题”,负责与学生一起进行布置和安排;其次是教导主任进行协调,包括课时调整和科任教师下班的安排;最后是主管校长进行全面统筹。

赤岗中学:学校领导始终坚持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并为此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卫光豪校长亲自挂帅,教导处、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教导处重在课程的开展与组织管理,科组重在课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体的课程组织管理体系:学校领导小组→教导处→教研组→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组长→学生。其中,每个层面都有其任务和职责,哪些问题应由谁来负责、处理都比较清楚,从而有效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在了实处,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做到课程开展的“五有”即:

(1)有课程。学校根据要求,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按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列入课表。每学期都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课教师,保证该课正常教学。

(2)有计划。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学校组织了观摩学习,进行了校本培训,教师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和意义。 

(3)有内容。教师一般按教材内容上课,适当作些选择。每学期初,学校领导都能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出总体安排,课务安排到位,按课表正常上课,主要在课堂内、校园内进行,必要时带领学生外出活动。 

(4)有培训。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关于综合实践课程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资料,引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模式。 

(5)有备课。任课的教师都有备课教案或活动方案设计,教案编写或方案设计立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自己、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南武中学:

(1)组织建设。为使课程开设有序、高效,学校成立由校长室、教导处、团队部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小组各成员按照本校实验课题、项目适当分工,分别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使用、过程落实、实验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保证实验工作有效实施。

(2)计划管理。根据本校和所在社区特色,制定学校综合实验活动课程实验方案,班级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校本课程辅导班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辅导活动计划,每一项实验活动,都必须有详尽的计划、安排,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随意性。

(3)制度管理。为保证实验工作的有效进行,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并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机制。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室、电脑室、校园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均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4)人员安排。安排各班班主任为本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指导老师,校本课程的教师由学校根据需要从外面聘请或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此外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鼓励教师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充分发挥年级组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

(5)资源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设施、设备,及各种社区资源,特别是要发展壮大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潜能,为综合实验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条件。

(6)实行弹性课时制。由教导处根据各班所选课题,结合实际,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相关学科教学打通使用,当然要谨防被相关科目教学挤占课时的现象发生。具体为每周两节。

(7)业务指导。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尚处在实验、探索阶段,为了避免盲目性,力求让大部分教师少走弯路,学校除了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外,还要对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对教师进行“如何制定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对学生应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帮助学生选题”、“如何帮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途径与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展示活动研究的成果”、“怎样设计和编制调查表(访问表)”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并经常开展校内观摩研讨交流活动,推动和促进本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较大促进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为教师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发挥教师创新的潜力,通过参与实践,促进教育观念上有较明显的转变,对新的教学理念有了共鸣。如:“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的”;“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独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等课程理念的逐步认识和掌握。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灵活性、尚未有如其他学科般的硬性评价压力等,也为各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表现自我能力的舞台,可以计教师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形成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实施策略,从而形成百花齐放式的课程实施局面。我区部分学校在此方面有较明显的收获。如:

市52中:通过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创出学校的特色。主要的收获与体会有:

1、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在结题成果集里有学生的个案以及学生的经历和体会。

2、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是:(1)从实践中尝到了甜头;(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3)把综合实践活动迁移到其他科目;(4)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到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索在初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模式。

4、在开展新课程标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近两年,学校教师积极撰写、发表各类论文、文章,共收到论文170多篇,评为学校优秀论文的70多篇,在区级获奖16篇,在市发表的论文11篇,获奖的论文1篇,在省发表的论文2篇,获奖论文11篇,在全国发表的论文5篇,获奖论文11篇。并编印出版了名为《育人之路》的教育教学论文集。

市78中:在学校课题“德育活动系列化”的主方向下,大力营造科研兴课的氛围,激发教师的热情,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努力改善教学行为,并将此延伸到活动指导中,取得如下成果:

1、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形成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了课堂教学策略;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教师特长和组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收获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形成了一般实施流程操作经验:师生共同研究活动主题——学生自主策划活动方案——活动实施——成果交流——总结反思。

四、课程在部分学校的逐渐形成常态化和课程化,初步体现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具有为人们关注的华丽外表,她是一门朴实而平凡的课程,由于相关部门、学校评价机制的滞后性,学校领导和教师较多关注的是主要学科的课程改革情况,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重视程度相当不够。但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一门独立形态课程,它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领域存在着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互相联系的关系,共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身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课程价值;在学校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二个科任教师就能很好地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在学校有组织综合领导下,在德、智、体等各相关学科教师、学生管理机制共同配合协调下,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课程的实施。因此在我区大部分学校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在一定的高度,让她成为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突破一点,带动全面,并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总结,逐渐形成具本校特色的、较常规的课程实施方式方法,使之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学校新课程整体的实施。下面部分学校从不同侧面、不同途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课程化和综合性特点。

市41中: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课程实施规范化操作(见附件1)。

市49中:以大课、小组专题活动和特色课程三种课程的组织形式交织进行。

(1)以校级为单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大课指的全校或全级开展的不定期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初一的一周军训生活、初一至初三的假期学生干部培训、初一至初三的秋游活动、运动节、科技节、艺术节、以及迎奥运专题系列讲座、级组主题活动等内容,现实多样,内容充实。

(2)小组活动课程。小组特色活动指的是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主题探究活动或拓展性学习。活动课程指的是除去参与小组专题活动的学生后,剩下的学生以现有行政班为单位,进行的以动手体验为主的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和小组活动定于周三下午第7、8节。由36名教师共开设了15个特色小组和16个活动课程,由师生进行双向选择。

78中:以研究性学习、课外兴趣小组、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主要以课外活动小组为载体,共开设了26个小组,如:诗词对联欣赏、快乐作文、数学学具制作小组、手工艺制作小组、无线电小组、生活中的化学课外实验小组、时事追踪、快乐地理迎奥运、生物探索、竖笛套笛乐团、Flashmx动画制作、腰旗橄榄球、图书信息与检索小组、红十字会小组等等,这些小组打破了学科教学中的统一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特长,使学生丰富了认知结构,增强了自信,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完善,技能在活动中形成,特长在活动中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其中典型的有吴可莹同学的科幻画《时空映像机》、李欣茗同学的科幻画《人工智能补充器》、马文俊同学的小制作《崭新可替换牙膏皮》获得第二十三届海珠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陈秀文等4位同学获得广州市家庭化学100妙竞赛一等奖。

聚德中学:主要依照市编教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及特长对课程进行重组及创新,如:对社会时事焦点问题进行自编教学设计,开展活动;整合部分教材与学科教材,注入生活实践知识等。由于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均来自不同的学科,除必须完成每周一次学科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研活动,由备长负责组织。每次教研活动必须要有记录。授课必须有教学计划、教案,学期末要有教学总结;每学期推选一位教师上一堂校级教研公开课;每位教师每学年上一次科组公开课;每节公开课后必须进行评课。

南武中学:突出构建学校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的策略是:(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2)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和指导相结合;(3)一般活动和专题活动相结合。其中主要实施的实践活动课题有:绿色食品;话说人口;城市垃圾的分类与回收;酸雨的调查;企业成功之道;十年来国内传染病资料;老人院的参观访问;调查我家附近的污染情况;麦当劳的垃圾处理;中学生假期生活调查等。

五、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实施了区域性、校本性的初步探索。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点,决定其课程资源也应具有区域化、社区化、校本化和学生主体的特色,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密切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着结合社区资源、社会实践,不断深化、补充、完善的发展空间与领域。因此,通过区域性、校本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创新实施的形式、引导获取多样的实施效果。我区和部分学校在此方面作了一些如下的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体会和经验:

区域性的探索研究。开展以课题研究切入,构建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初步研究。在2003年10月—2005年8月,根据市教研室《广东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与开发策略研究》课题总体的设想与计划,区教研室副主任吴朝晖和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教研员开展《海珠区人文资源区域性课程的开发利用》子课题的研究探索,结合海珠区具备较全面课程实验的环境、人力、学科等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区域性中学教研活动体系的组织优势,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指导下,利用相关学科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联系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区域性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调查、乡土资源的开发、学生各类实践成果作品创作等学习方式、活动形态的组织、指导上研究探索,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落实三个学科课程标准、丰富学科区域性课程资源库的同时,也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较广阔的人文课程资源,密切和有效协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相关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市78中:注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主题鲜明的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

(1)利用有效的地方资源,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眼光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近年来主要开展的活动包括: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压花贴画的设计与制作;水仙花雕刻与造型;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及蝴蝶标本制作;香烟烟雾对小白鼠的影响;糯米甜酒、葡萄酒的制作及酒精的鉴定;“请用你的双手为地球降温”校园气候酷派活动;认识鸟类,保护自然;滨江东交通现状的调查研究及解堵策略;用简便的方法鉴定辣椒油是否含有苏丹红等等。

(2)通过校内开展“读书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视野。在艺术科组织了全校的“书签比赛”、“读书知识手抄报比赛”,在广州市第二届中学生读书节手抄报比赛中1人获得二等奖;7人获得三等奖;广州市第二届中学生读书节书签比赛中1人获得二等奖;6人获得三等奖;2008年环保工艺美术创作大赛手抄报项目竞赛中2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英语科在全校举行“初高组英语美文朗诵比赛”;由图书馆举行的每学期末的“优秀小读者”评比。语文科结合海珠区语文教研活动的要求,参加区举办的“2007年海珠区高一语文学生名著阅读竞赛暨广州市学生名著阅读竞赛初赛”,我们高一学生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各班开展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主题的班会课;图书馆也举行了“爱心书市义卖活动”。

(3)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资源,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校本利用。学校投资33万建设了探究实验室、20多万建设了通用技术室、学生阅览室、生物实验室等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专用场室,初步形成立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资源,如: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研究文献搜集,采访记录,学生活动材料等。虽然目前的材料还很不丰富,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场室必将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4)积极建立、充分利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我校确立了“泌冲学农基地”、“芳村陶艺基地”、“黄埔学军基地”等场所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赤岗中学:根据校本资源优势,开展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1)建立了以学校图书室、电脑室、广州市武警中队、陈家祠活动基地等多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拓宽活动课程的空间和途径,由校内向校外和社区延伸。加大对图书馆、信息设施、实验设备等硬件建设的投入,智能广播系统、学校网站、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更新了实验室设施设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兴趣小组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加强了活动的实效性。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学生电脑兴趣小组基本项目有:课件制作,电子报刊制作及网页制作。并举办了学生《电子小报》比赛,2人获市二等奖,5人获区二等奖;学生网页制作比赛3人获市二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4人获区二等奖;市青少年电脑绘画制作比赛中,获二等奖1件,三等奖3件。中国象棋组获区比赛第二名。文学社编辑了《朝霞》30期,发表文章九百多篇。科技组四驱车拚装比赛获全国第一名。篮球组获区一等奖,足球组获区二等奖等等

(3)开展军旅生活的体现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学校除组织学生到武警训练基地或海军基地进行军训外,还向广西百色地区贫困学生捐钱捐物献爱心,收到回信500多封;到陈家祠考察民间艺术,进行了摄影比赛,写考察报告,办展示橱窗一期;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社区活动,从而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关心、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自身的才干和综合素质。  

六、初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评价研究与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要求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主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形式,更为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小组评定、个人自评、发展性评价。我区各校在此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探索,取得不少的经验和成果。其中较为典型的学校有:

南武中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的方面,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采取的主要评价方式有:①作品评价式;②展示与交流式;③成果汇报式;④技能比赛式;⑤档案袋式(用文字说明其成功与需要改进的地方);⑥协商研讨式等。形成的具体评价理念有:

(1)整体观。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主题演讲表现、研究报告、模型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并实践于教学。

(2)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在共同评价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获得实验活动的乐趣。

(3)过程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按计划来说最终结果可能是失败的,也应该从学生获得了的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聚德中学:在每一个学期末必须给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评定,采取开放式考查形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作业(作品)情况、思维的创造性、纪律及协作精神;再结合学生自评,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每学年收集学生作品或成果,举办一次学生作品或成果展览。

49中:采用形成期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期评价:在每次的活动之后,立即进行小组内成员表现的自评与互评,同时教师给予小组在进行学习任务和合作方面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总结性评价:在一个专题的所有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小组的共同成果和每一位成员在小组成果中所做出的成绩或所承担的部分进行综合评价。

七、较有效地开展区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期交流研讨。

我区大部分中学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有一个逐步理解加深的过程。开始时基本上是认识到综合实践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上好综合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随着各校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探索,尤其是区教研室中学部在2003学年度上学期(2004年4月)在广州市第52中学召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场交流会,展示了52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目标、教师要求、活动评价等各方面的经验、成果,并通过具体的研讨课例开展全区性的课程研讨和反思活动,促进各校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以及对该课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推动我区在该课程的较顺利启动,也为各校进一步开展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我区各校利用各种不同的机会开展各类型的课程实施交流研讨、相互借鉴活动。其中,市52中在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研讨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曾多次召开我区或广州市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会,为推动我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主要的表现包括有:

(1)2004年4月在海珠区教究室在市52中学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交流会;9月,学校派出曾祺君老师执教“新科技,新生活” 到从化第四中学进行异地示范教学,得到当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

(2)2004年11月12日, 广州市教研室调研海珠区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积极承担调研工作,展示了初二(1)班林艳丽老师《伟人精神溢花城》和初二(6)班曾祺君老师《我是海珠人,我爱国我自豪》两节示范课,课后黄展志校长和张露冰主任分别作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情况、对学校发展、师生变化、收获体会及困惑等情况汇报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具体操作方案和实施一年以来师生各方面转变情况进行汇报,得到市教研室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3)2007年6月,学校负责承办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与实验研究》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结题验收及成果汇报展示会,总结几年来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念和树立课改的意识,形成学校特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八、努力组织课程成果参与省、市的展示,提高实施课程的积极性。

通过近6年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区大部分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在不同程度地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对该课程从无所适从到初步认识、从简单开展到渐次递进式组织课程教学,从应付式教学到探索性实施课程教学,从不重视态度到视之为开展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校、教师在课程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评价观念、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进步,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因此,通过组织参与省、市的课程成果展示活动,既可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学校的经验做法,又能将我区学校、教师所做出的成绩成果向社会、学生家长、各级管理部门作有效展示和表达,扩大本课程的宣传、熟悉和关注程度,从而提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多理解与支持的力度(我区近二年获得省、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奖励的成果见附件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非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也不是随意的活动。它需要任课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去迎接这场挑战,体会到只要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就会对新课标的认识产生升华,教育的新理念就会得以形成,它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基础设施,更是一块难得的课程改革前沿阵地;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中,参与的老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来发挥自己的创新的潜力,成为了第一批开荒者,迈开了第一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仅对这门课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此课,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所改革,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陪衬品,它具有自身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只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在高位,让它发光,加大对它的改革力度,才能有效的推动整个课程的实施。

 我区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一些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与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的矛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多样,内容和地点多变,时间较不统一。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会同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师一起,共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任务,这是目前较多学校实行、暂时可行而有效的方法。但这又与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相矛盾,作为课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范畴,应由学科为主线的管理,从而产生班级管理与学科科组交叉、重叠的管理问题,目前只能在学校校级领导的层面上具体协调下采取相对灵活的管理措施进行,但这种临时性的措施可能因各种未知的变化因素而难于持久,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2.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队伍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追求的是学生能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只能通过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去形成,而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简单地形式化,如:把综合实践活动搞成在教师“导演”下的节目表演、或在教师指挥下的手工操作、甚至于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过程,都无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行为的形成。目前我区大部分学校本课程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承担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不少老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业务素质不够,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还停留在应付的状态。这都反映了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意义、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认识尚需不断学习提高,教师如何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素质,成为教师自身发展可供探讨的现实问题。

3.课程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更新观念、增加关注程度。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在激烈的升学竞争环境下,都特别关注义务教育阶段中学会考各学科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声誉。这都是硬指标,谁也马虎不得。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成果,部分人认为与升学无关,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时应付了事。

4、现行人事制度改革与课程推进配套的不同步问题。

目前,现有的教师系列编制、职称评定、教师评价等课程实施的配套管理、奖励制度尚未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多依赖于各校自行制定的一些临时性方案或规定以应对,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教学心态仍处于严重不稳状态。而由于新课程改革要求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主要采取每一位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需要相当庞大的工作量。学校如何课程实施中进一步探索建立、细化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建立评价的机制,如:工作量比例、纳入年度考核、规定每个教师要开出一门活动课等,是当前各校都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5、多种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关键是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目前,在教育的各种保障措施还未形成,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也还未被社会所认识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变得无章可循,需要学校师生在实践中善于把身边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如:校园环境、周边的环境、社区的关系、家庭等。但学校师生面临着如何打通各个环节,更简便地把各种教育资源充实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