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是什么动物:補充幾點初談董氏學術思想未及提出的幾點特色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55:48
      董氏其它针法   

一、病位取穴法

    在病灶直接下針。以治痛為主。例如:頭三針治腦、肩上三針治肩痛、五花穴治足跟痛。另外亦可治療臟腑,例如:腑巢二十三穴治婦科,胃毛七穴治胃病。

二、上下左右平衡法

    利用陰陽中和之理,在病位的對稱健側下針。專門治痛。例如:手三關治腳底痛,肩中三針治膝痛,下三皇治手尺側骨痛,足五花治頭痛、失眠,土水穴治膝痛。

三、循經取穴法

    各穴所入之經為其所治之臟。專治臟腑疾病。例如:上三黃入肝經,可治肝病,下三皇入腎經,可治療腎病,心靈一、二、三穴入心包經,可治心病。

四、全息律對應針法

    利用身體各局部區段,即可包含整體信息的方法,取全息律對應位置下針,以治療臟腑為多,治痛較少。例如:腕順穴治胸椎、腰椎痛,正脊三針治脊椎疾病,婦科穴治婦科疾病,手三關治足跟痛。

五、指揮針法(三角針法)

    在同一條經上取兩針,在鄰經上取一針,用以指揮另外的兩針,以加強其療效。主治臟腑疾病。例如:在心經上先取兩針,然後在其鄰經上取一針,使其成三角形,指揮並加強心經上的針效,以提升心臟方面疾病之療效。

六、按摩導氣針法

    四肢循經取穴,臟腑病灶上按摩,心氣配合,導氣調整病灶之氣。此法專治臟腑之病。例如:四花三針治胃疾,下針後可按摩患者胃部,輕柔按摩即可增加療效與針氣引導;針上三黃時,按摩肝區;針下三皇時,按摩腎區;針心靈一、二、三穴時,按摩胸口。此方法即可達到意至病所、氣運至病所之功效。

           杨维杰董氏奇穴医话汇萃 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经验

落枕为临床常见病症,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1.悬钟,2.落枕穴,3.后溪,4.风池、天柱等穴。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盖《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回)顾取手太阳,不能俯仰,取足太阳”,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不能前后抬抑,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遇有颈项前后左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穴治疗落枕亦甚效。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卧岩凌效应穴歌)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种落枕,加承浆配用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份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因此本人近十余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1次而愈。

(1990年第1期海峡中医)

肾关穴治疗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经验简介

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既迅速又确实。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但病久肩部凝硬过度者,则必需辅以肘弯棱针点刺出血。

以此穴治愈数10例夜间多尿,尤其年老肾亏者亦见卓效,年青人见效更快。治疗白昼多尿效果亦佳,验诸临床多年,亦非十四经之任何穴位所能比拟。

另外治疗双手十指发麻及十指疼痛,亦极特效。治疗眼科尤为要穴,常配复溜并用,最常用于治疗飞蚊证及眼球歪斜。此外治疗半身不遂亦为常用,均针双侧。

总之本穴效果极佳,治疗范围极为广泛,除上述作用外,凡肾亏引起之各病,均可以本穴针刺治疗之。

(1990年第1期海峡中医)

董氏奇穴“木穴”治疗富贵手(手掌及感冒流涕)特效经验简介

“木穴”为董氏奇穴在手掌上之超级穴位,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中央线与食指内侧黑白肉际线之连线中央,两指纹之间上1/3及下1/3处各一穴。

本穴董师原用于治肝火旺脾气燥,故名木穴,个人常用于治疗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等皆有疗效,其效果绝不逊于十四经穴。

个人用治手皮发硬,手皮肤病,尤其是手掌皱裂(富贵手)尤具特效,尝治数十例富贵手,平均3至4次即愈。(甚至有一二次即愈者)

木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于倾刻。

治疗手皮肤病及富贵手以患侧为主,治疗鼻涕则以健侧为主。

本穴能清泄肝火,与龙胆泻肝汤结合应用,尤妙。

(1990年海峡中医第1期)

董氏奇穴“妇科”治不孕症

不孕证近年来有逐渐升高之趋势,中医辨证分型大致分为肾虚、血虚(或气血亏虚)、肝郁、血瘀、痰湿等几型,以中药及针灸治疗,疗效均不差,除分型论治外,亦有人就主病或兼症另外立方或立穴治疗,例如输卵管阻塞、子宫后倾或左屈等。

个人治不孕症多年,在辨证分型基础下辅以针灸治疗,疗效颇佳。尤值称道及推介同仁者,则为以妇科穴为主,还巢穴为辅之专穴治疗,十年来治愈近百位不孕妇女,使之怀孕,疗效较十四经穴为佳。针刺可隔日为之。妇科穴及还巢穴可左右交替运用。但据经验,年龄越轻,治疗时间愈早者疗效愈好。

有关不孕之中医论文,余参阅不下数百篇,其所列之验案,百分之八十在35岁以下。余所遭遇之病例则百分之八十在35岁以上,怪哉。

(1990年海峡中医第1期)

指趾疼痛要穴——五虎穴

常见一般针灸医生治疗手指疼痛,喜于十指缝中之八缝穴针刺,治疗脚趾疼痛则于十趾缝中之八风穴针刺。不但用针多,且效果亦未必显彰。笔者以董氏奇穴五虎穴中之五虎一治手指痛,五虎三治脚趾痛,非只用针少,且有立竿见影之效,值得广为介绍,大力推广。

五虎穴为董师景昌所发现,以“董氏正经奇穴学”中记载主治仅“治全身骨肿”一项,个人随董师学习多年,见老师常灵活用治手指、脚趾疼痛效果极佳。笔者临床中亦有颇多发现,除用治手指脚趾疼痛外,并广泛用治脚背痛、脚跟痛、腱鞘炎等。病例达数百之多,其中不乏国手国脚等运动员,更不乏在多处辗转治疗无效者,均能收立刻效果,且迅速痊愈。五虎穴位于大指第一节手太阴肺经之黑白肉际上,自第一掌骨至指间横纹共五穴,取穴采六分点法,即每1/6一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五虎一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治疗脚跟痛。

病例:陈XX,篮球国手,左脚大趾二趾踢伤一周,行动不便,在它处治疗无效,经人推介前来诊治。当即于其右五虎三针刺一针,针后嘱其活动左脚脚趾,二三分钟后即觉轻松甚多。留针3O分钟起针,已觉不痛,1次而愈。
      

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

1.还巢穴、姐妹三穴
2.在重子穴、重仙穴直线上点刺出血有效。
3.妇科穴甚效,配还巢穴更佳。
4.内踝至三阴交之间点刺出血有效。

基本上治疗子宫肌瘤(子宫筋肿)是用妇科、还巢针刺,而且作为主穴应用,重子、重仙直线上点刺放血效果也很好,但或许会较痛些。或者是在内踝到三阴交的青筋上放血也很有效。这些穴可以配合应用或者是轮流交换应用,子宫肌瘤如果比较小的话还是可以消的,但是体积超过六公分的话就很难治了。一般来讲治疗最好是针、药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对于子宫肌瘤常用的处方以桂枝茯苓丸加软坚散结药为多,长瘤的病活血化痰的药方用的很多,妇科的疾病使用活血化痰的机会也很多,一般化痰多半是用二陈汤,因为二陈汤里面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一般来讲提到化痰都是用二陈汤。关于二陈汤,其中之半夏、陈皮能燥湿行气,为化痰之重要药物。但茯苓能渗利水湿,治疗生痰之源,使已成之之痰由袪湿而去,并经由袪湿防止痰之生成更为重要。
从《伤寒论》基本的处方里面来看没有陈皮,多半都是用茯苓来化痰化饮,而且用茯苓的状况最多。比如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就是用茯苓来化痰而作为主药的。活血化痰是用来治疗『难治病』(疑难杂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董景昌老师常常用四花外穴来治『难治病』,四花外穴的位置与丰隆穴位置基本上是很相近,或可说是相合,丰隆穴是胃经的络穴,有关脾与胃的病都能治疗。又因『痰会丰隆』,在此穴位针刺可以治痰病,如果在这里放血还可以治疗血症,所以可以把痰与瘀血症一起治好,也就是中医学说的『痰瘀并治』,中医理论说久病多瘀、难病多瘀、杂病多瘀、怪病多瘀,又有人说久病多痰、难病多痰、杂病多痰、怪病多痰,综合起来不论是那一种久病、难病、怪病、杂病,似乎都与痰瘀有关,可用四花外刺血作为治大病的一个主要穴位。
现在来谈谈有关子宫肌瘤软坚散结的药,常用的有香附、玄蔘、浙贝母、生牡蛎,如果病重的话可加入穿山甲或者再加三棱、莪术来活血效果会更好。以针灸活血化瘀可在内踝内侧到三阴交之间放血,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方是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痰,再加上香附、玄蔘、浙贝母、生牡蛎等理气软坚散结的药效果为最好。有时用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也很有效。


   关于"木穴"的应用经验    【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计有两穴点。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 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三分。
发挥:
   ●本穴位对于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
   ●本穴治疗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具特效。以此治愈数十例富贵手,平均三至四次即愈。
   ●本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
   ●本穴治手皮肤病及手掌皱裂,以患侧为主。治其它各病以对侧为主。
   ●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之皮肤瘙痒亦有著效。
   ●本穴具有清利头目,开窍疏肝的作用,位在食指上,亦系透过“肝与大肠通”(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与开合枢原理有关)之关系治疗多种疾病。其治鼻病,一系经络作用,一则与疏肝亦有关。
   ●本穴与胆穴相配(均左右单取)治疗更年期妇女烦躁、易怒效佳。
   ●曾治一沙姓男孩,11岁,患者双手掌干燥,皱裂五年,每年春秋季节加重,手掌皱裂,出水,瘙痒,经用木穴(双)治疗4次,配合尺泽穴刺血治疗一次,手掌皮肤光洁如新,随访一年未发。

   又:治疗多种慢性皮肤病(尤其是手上的皮肤病)特效配方----
   主穴:木穴配制污穴(左右交替取用)隔日一次.
   配合刺血(根据皮肤病所在区域,循经刺瘀络出血).久病必瘀,治风先治血,血去风自灭.此之谓也.
   还可在距皮损区1.5寸处,循经在皮下刺一到数针,针尖指向皮损区,针法与腕踝针相仿,无胀痛感.病在皮刺至皮,此乃董氏奇穴同气相求原理.
   此法见效快,远效佳.
  【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手术:以三棱针刺出黑血当时见效。
发挥:
   ●本穴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仅以患侧制污穴点刺二次即见痊愈。
   ●制污穴顾名思义可制血中之污毒,可用治脉管炎、痤疮。
   ●有这么一个病历是我亲眼所见,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吴老师之女,14岁,左足内踝前创口两年不愈,红肿出水,经用多种抗生素及外用药物治疗无效。从台湾来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的邱雅昌师兄,经用制污穴点刺放血三次(每五天一次),痊愈,吴老师每每提起均啧啧称奇。

近日运用木穴治疗见风流泪患者3例,效果显著,都在3次内治愈。这些患者都使用过各类中西药都没有效果。病程最长两年,最短两月。都用木穴配上白,左右交替。此3例都在第一次针刺过程中显著减轻,三次后基本治愈,随访至今未发。
刘姓患者患结膜炎三日,运用木穴治疗一次,次日,症失而愈
庞某,女,55岁,感冒流清涕两天,此患者于前 三天来诊,此患者来诊时流清涕不止,当时与以木穴治疗一次,流清涕基本消失。患者连连称 奇,称针灸不可思议。       補充幾點初談董氏學術思想未及提出的幾點特色      研习《董氏奇穴针灸学》几年了,随着临床的体会越来越多,收获也越来越大,今天隆重推荐给对针灸有基础及热爱针灸的朋友们,今天网上转载《董氏奇穴针灸学》的董氏学术思想未及提出的几点特色几点特色以补充董氏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的不足。确实都是点睛之笔,后学受益匪浅。愿大家共同进步,共架中医之桥梁。 

 —、針刺重視深淺
    針刺的深淺關乎療效極大,古書中不乏記載,董氏奇穴中亦經常提及深淺不同的主治有别,例如:大間及小間穴之手術部份指出:『五分針,正下一分治心髒,二至二點五分爲肺分支神經』。地士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痛及腎虧。針深一寸五分治心髒病』。地宗穴之手術:『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這些隻是列舉其一以示全部。可以說董氏奇穴全部穴位,無不貫徹深淺之理。

    董師用穴之深淺大緻依循下列幾項原則。
    (一)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肺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盲點刺出血即爲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别,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巳舉例說明,其要旨爲治近宜淺,治遠宜深。又如最常用之足三裏穴,董師常說:針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針寸半二寸治腸胃病,治心髒病氣喘病至少宜二寸以上,頭面病則宜二寸半以上,臨床應用确有至理。
     (二)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深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較輕較短之病,常位較深之穴位爲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及井穴點刺,寒症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
    (三)根據四時節令:一般春夏宜刺淺,秋冬宜刺深,董師治療疾病不隻遵行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之理,在選穴處治方面亦有不同,充分體現了董師對時間治療學的認識,此在『董氏奇穴及其學術思想淺探』 (以下簡稱『淺探』)一文之第七項中已有詳述,不再多贅。
    (四)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
    (五)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爲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種針點刺爲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卧針平刺爲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董師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深;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爲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甯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系,并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爲董師所樂用,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爲度。

二、注重留針取效
    留針是指進針以後,将針留置於穴位内,以加強及持續針感及其作用,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是否需要留針,留針時間長短,必需因人、因病、因時、因穴及視『氣』而定。:(一)因人而異:根據體質、年齡不同而決定留針與否及時間長短。體質壯實、肌肉豐滿者,受邪較難,得之則邪深,刺宜深刺久留。體質瘦弱、皮薄肉少者及兒童則應淺刺疾出,不宜留針。(二)因病而異:根據病程、病位、病性而定;久病邪氣入深及病邪在陰分、營分、屬寒、屬虛者(久病雖實則宜棱針點刺出血)宜深針久留;初病邪氣表淺或病在陽分街分,屬熱屬實耆慮淺刺而不留針。(三)因時而異:根據天時季節而定:春夏人之陽氣在表,宜淺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陽氣在裏,應深刺而留針o同理下午晚上針刺,一般較上午及中午留針稍久。(四)因穴而異:穴位淺、氣浮在外宜淺針不留,穴位深可稍留久,但必須注在外,以免發生滞針彎針(長時留針,體位異動有可能發生彎針)。董師針刺多采舒适之卧位,并在四肢穴位進行留針,絕無彎針、亦不怕吸針,是較安全的針法.   
    留針時間多久爲宜,目前較通行者有兩種說法: (一)據靈樞五十營篇所霄: 『二十八脈,….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氯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指出氣血運行一周,需時二刻,一晝一夜爲一百刻,則二刻爲零點四八小時,爲廿八分四十八秒。(二)據靈櫃營衛生會篇所言:『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營術一晝一夜在人體運行五十周,以廿四小時一千四百四十分計算,即廿八分四十八秒循環一周。從上述兩點看來,留針至少宜超過廿八分四十八秒,目前爲求計算方便,一般留針三十分是合理而适宜的。
    董老師治療一些寒病痛症多以留針四十五分鍾爲準,每隔十五分鍾稔針一次以行氣。有測痛試驗指出:針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膚痛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四十一五十分鍾達最高點。此正輿董師之經驗不謀而合,足見董師之留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針法講求對應
    标幽賦說:『交經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董師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針右,右病針左,絕不在局部針刺,其治病常采對應取穴,效果卓著。董師常用之對應取穴法有下列八種:
(一)等高對應;即在痛點對側相等部位施針,左側病痛可取右側等高點,右側病痛也可取左側等高點,例如左曲池痛可針右曲池。這與物理學說之共振理論,有其相合之處,而采用單側或雙側共穴針刺。
(二)手足順對:将上肢與下肢順向并列,以肘對應膝爲中心對應,可有下列對應:即肩對髋、上臂對大腿、肘對膝、下臂對小腿、手對腳。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澤(肘後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個人常以小節穴治腳踝痛,即系此一對應之運用。
(三)手足逆對:将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對應:即肩與足、上臂與小腿、時與膝、下臂與大腿、手與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師常取手上靈骨、後溪等穴治療坐骨神經痛,個人亦常取支溝、外關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應用。
(四)手軀順對法:上肢除與下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系,将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幹呈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女口下對應:即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臍(腰),下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如腰抵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抵r穴位施治)。董師以大闾等五間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有關。
(五)手軀逆對法:将上肢輿軀幹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對應關:即手(腕)與頭(頸),前臂與胸(背)脘,肘輿腰),臂輿下腹(或腰骶),肩輿陰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關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悶等),下腹有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位施治)。董師以肩部之天宗、雲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針以手指治頭病都與此一原理有關。
(六)足軀順對法:肢除與上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系,将下肢與軀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脘,膝輿脾腰),小腿與下腹(腰抵),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常以大腿部位之驷馬治肺、三通治心,個人常以門金治經痛,大敦、隐白治崩漏,以及複溜治腰抵痛,三會交治下腹病...等,其運用皆與些一原理相合。
(七)足軀逆對法:将下肢與躺幹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對應關系:即足輿頭、踝與頸項、小腿輿胸背)脘、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腰抵)o如胸皖有病可少腿,下腹有病可針大腿,反之胸皖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方法:除了手與腳及手腳與軀幹的對應外,頭面輿尾骶亦形成種對應。例交口臨床以抵部之長強治癫狂之腦病;以頭部之百會療脫肛就是常見的例子,董師亦常以通宵穴治頭痛,也是此原之運用。

    上述各種取穴,董師經驗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爲主,此正台對取以平衡,遠取以疏導之作用,療效甚高,常有立竿見影乏、穴位互應全體個局部均能反應全身,也皆能以之治療全體,因此有掌針、眼針、耳針、足針、頭針等多種針法的發明。當然最重要的是體針,髓針雖以十四經絡應五髒六腑。但若将手臂足腿每一部份再予區分,每一部份仍能各自治療全身疾病。這種事實充分反映了人身整體相關。全息論的出現深化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按生物全息論,人體任一肢節都是整體的縮影。都有輿整體相應的穴位,例如第二掌骨側,這裏的穴位從指根向掌根吱骨,對應有頭、頸、上肢、肺、肝、胃、十二指腸、腎、腰、下腹、腿、足等各部位穴位,第五掌骨側也有這樣的對應。在各個節肢及其它較大的相對獨立的部份中,都有著與第二掌骨側相同的穴位分布規律,各節肢的各穴分布都遵循著與第二掌骨側同一比例:頭穴和足穴連線的中點是胃穴。胃穴與頭穴連線的中點爲肺穴。肺穴輿頭穴連線分爲三等分,從頭穴端算起的中間兩個分點依次是頸穴和上肢穴。胃穴與足穴的連線分爲六等分,從胃穴端算起的中間的五個分點依次是十二指腸穴、腎穴、腰穴、下腹穴和腿穴。上述穴位隻是具有代表性的點,其它穴位可以以這些穴位爲參考點得出。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與全息律亦有極相似之處,董師強調任一局部皆能治療全身疾病,董師雖将全身區分爲十二治療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獨立治療全身疾病。臨床施治時,常藝術化的由病人決定針手或腳而治療病人。同類性質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腳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驷馬、足驷馬即是顯例。再壟口一個穴組本身即常蘊有全息意味。例如靈骨、大白并用爲董師溫陽補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與三間相符,系大腸經腸經俞穴,雲骨穴在合價後叉骨前,兩穴合用涵去俞原所經之處,若以全息律而論,大自主上焦,靈骨主下焦。又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爲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以後,此二針比涵雲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爲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師原治全身骨重,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一常用於治療手指痛、手掌痛及鞑鞘炎;五虎三用於治療腳趾痛,(五虎二則用於加強五虎一、二之作用);五虎四用於郦背痛:五虎五用於治療腳跟痛。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變的穴組,例如驷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系疾病:腎關、人皇、地皇之治腎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論,中間一針爲中焦,則其上針爲上焦,下針爲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變時,三針不可缺一。
    董師的倒馬針法常兩三針并列,中說因此立加強了治療作用,但何嘗不是藉著全息作用,全體互應的結果。

五、定穴合乎正經
    董氏奇穴雖名之爲『奇穴』,但董老師常說其奇穴爲『正經奇穴』 ,其原著亦稱『董氏正經奇針學』,亦即其穴位之分布與十四經有密切關系,若非對十四經穴有極爲深刻之認識,斷難發現如此多之奇穴,在『淺探』一文中曾提及董師對十四經穴的一些特殊心得,在其原著書後亦附有『董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症之修訂』可資參考,這裏再舉幾個奇穴中的例子,與各位說明:董師常用肝門穴治肝病,中醫認爲肝病多濕,小腸爲分水之官,小腸之原穴腕骨即爲治黃要穴(通玄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肝門穴位於手臂小腸經中央,即合經絡,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顯著,自無疑義。又女口正筋,正宗之治療頸項,即合對應(詳見七七部位正筋之說明)又輿膀胱經有關,治療頸項病當然有奇效。再如搏球之治背痛:其門、其正、其角之治痔瘡: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病:下三皇之治泌尿、脾胃、婦科病包含三陰交穴在内;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氣喘感冒與肺經有關:門金之治腸胃病變與胃經有關,….等等,真是不勝枚舉,這些皆足以說明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經爲基礎發展起來,而又兼顧對應全息,因此效果更爲突出。

    络病理论倡<久病入络>说,董氏奇穴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难病必瘀,痛症必瘀.特别是在治疗慢性顽固性内脏病变时,非刺血针法不能根治,同道万万不可忽之!
     络脉分阴络和阳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为阳络,隶属于脏腑之络为阴络(慢性病<久病入络>之<络>指的是阴络。
     董氏奇穴主张<泻络远针>,极少在患处刺血.董氏奇穴有<十大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在小腿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找病变瘀络刺血,治疗慢性心肺疾患引起的胸闷胸痛有立竿见影之效,吾用此法治愈数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肾脑区>在内踝下,刺血治疗脑震荡及泌尿生殖系疾病效极佳;吾曾针刺手上的妇科穴和还巢穴,配合<肾区>(在小腿胫骨内侧)刺血,治愈妇女久年不孕不下十数例,99年治疗一位李姓妇女婚后6年不孕,19次后产下一对双胞胎;冲霄穴(督脉腰俞穴及其上1寸一穴.再上1寸又一穴共三穴)刺血,治疗久年不愈的后头痛有特效.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打个比方,董氏奇穴调理脏腑相当于<源头蓄水>,动气针法及归宗针法以毫针调气相当于<开渠引流>,刺血针法相当于<清淤泄浊>,牵引针法相当于<定向灌注>.由此看来,董氏奇穴推崇整体观念,与传统针灸一脉相承.)

     楊維傑对董氏奇穴的回答 

 

关注我,接收知名公司内部招聘信息

  1請問三叉三穴及小節穴之位置及作用。
答:這個答案請看新編「董氏奇穴講座」內容如下:

【三叉三穴】(圖13-2)(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

位置: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握拳取穴。
主治:感冒、頭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症肌無力、益脾補腎。
原理及發揮:
本穴在四、五指間,但尤貼近第四指,從筋下骨旁進針,即貼筋貼骨進針,因此能肝腎並治。又透達中白(中渚)、下白等俞原穴之位置,又能健脾益氣。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本穴脾肝腎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機能,治療上述諸症確實有效。
【小節穴】(圖13-3)(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
位置:位於大指本節掌骨旁(在肺經上)黑白肉際上,握拳(大拇指內縮,見圖片)取穴。
主治:踝痛踝扭傷特效。亦治頸痛、肩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胸痛、胃痛、慢性腹瀉、腕肘痛。
原理及發揮:
本穴治療腳踝疼痛及扭傷,首先係基於對應關係。其次內踝與脾關係密切,外踝與膀胱經關係密切。本穴在肺經上,透過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及肺與膀胱通,故治內外踝痛甚效,治療與肺及膀胱經的頸、肩、胸、腰、背、坐骨神經痛皆有效。與脾相通,穴與土水穴有相合之處,故能治便溏、咳喘。又與重子、重仙穴亦有相合之處,故也能治肘、腕、手掌痛。




2.請問楊大師你是怎樣學好董氏奇穴的?
答:我是怎麼學好的呢?我只知道我是下過極深的功夫,不只是董氏奇穴,也包括其他中醫及針灸的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平均每天至少要讀六個小時以上的書籍。這其中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我喜歡作筆記,也歡喜參閱他人的筆記。當年隨董老師學習,就曾收集了至少五位同學的筆記〈因為每個人不可能天天跟隨著老師〉,因此我在開始時就學得很全面,很完整。
在隨董老師學習時,我即常利用閒暇及機會義診,將所學立刻求證,並有所新悟。在1975年我第一本著作出版時,即已累積達六萬人次臨床經驗。
由於歷經嚴格的中醫師荚嚒疵績赡昕荚囈淮危B考三天,數千人錄取不到一百人,錄取率低於百分之三〉,中醫基礎比較紮實,對以後之研究及臨床幫助甚大。
自1972年即教授中醫及針灸,長期以來以教授經過考試及格的中醫師為主,比醫學院學生層次較高,教學相長,收益甚多。
由於喜歡讀書,所以購書視為必要,費用也很可觀。1975年至1990年每年多次至香港購書,之後幾年則常到大陸購書,近幾年來也是此地最大中醫書局的最大顧客,雖與當年不成比例,但每月購書亦至少數百元美金。購書時與老闆聊起,知道此地醫師讀書風氣不佳,頗為感嘆。
經常作一些專題研究,並發表於期刊之上,以致日後累積成書。在美國缺乏有水準的期刊,幾乎沒有發表的園地,對於學術研究者,必須寄稿遠投於中國,的確很無奈。
總之,讀書、購書、教書、寫書、臨床及研究,這一切的總合成了我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學好,用好,教好中醫、針灸,當然包括董氏奇穴。
3.有人說下三皇的位置在書上有出入,到底下三皇的正確位置何在?
答:下三皇主要是指腎關〈天皇副穴〉及人皇(三陰交,但董老師之定位則係距踝上緣三
寸為主,或可謂之上三陰交,),再加地皇穴(定位為內踝上七寸,如此則上三陰交再上三寸,則或可謂為董師之漏谷,卽一般之漏谷上一寸))。不過董氏門生及聽過我講課的同學都知道,董老師取地皇穴常是浮動取穴,有時在腎關下三寸,有時在人皇上三寸,但上下兩針亦卽腎關與人皇則是不變的,其浮動取穴所夾之處,正是其應用玄妙所在。構成了脾肝腎並治的全息大倒馬,是很常用很有效的穴組。
4請問董氏奇穴之淵源為何?那些人才能教好董氏奇穴?
答:董老師在世時,雖不與學生談深奧理論,但學生向其詢問淵源,董師曾說:「董氏奇穴與內經、難經、易經及道家學說有關,並來自於臨床實踐。」。因此,若對「內難經」、「易經」及一些道家醫學之認識不夠,而又未經臨床十年以上之操練,是很難 教好董氏奇穴的。一般要學董氏奇穴的人求師應有如此基本的認識。
5.董氏奇穴有理論體系嗎?
答:董氏奇穴原來並沒有任何理論及體系,只是散在的十二大組穴位。在董老師唯一的遺作「董氏正經奇穴學」(本書英譯本由巴頓於1973年完成問世) 中,只有穴位及治療的簡單組列,沒有任何理論及解說。當年弟子如有任何提問,董老師幾乎只說:你自己看,自己想。三十多年來,本人(楊維傑)深入研究中醫經典理論,並結合臨床經驗,除將古人之理論用於解說奇穴外,並研究獨創許多理論用以發揮奇穴,將董氏奇穴之理論由沒有到完整,使成為具有豐富理論體系的奇穴,而不同於一般奇穴。這些在1999年於台灣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董氏奇穴學術研討會』中得到參與師兄弟的確認,其中大部份已寫於”Tung’s Acupuncture”一書中,讀者可參考此書。
6.臟腑別通之針灸淵源為何?
答:「臟腑別通針法」為本人(楊維傑)於1972年首創之針法。「臟腑別通」又稱「臟腑通治」,其名詞及大要首見於明代李梴之「醫學入門」,清代唐宗海「醫經精義」加以解說,但未提出具體應用方法。其內容亦僅提及 肝、心、脾、肺、腎五臟與大腸、膽、小腸、膀胱、三焦之別通。本人於 1972年首先將臟腑通治用於十四經(在此之前尚無他人使用此種針法) ,並將其方法介紹於1975年著作之「針灸經緯」中。之後本人根據《內經》開闔樞理論找出臟腑別通之原理,並補足「包絡與胃通」,用其發揮董氏奇穴。有關內容讀者可參考本人之英文”Tung’s Acupuncture”。事實上再上溯其源流與易經有關,、此亦已發表過多篇文章,中文版新著《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有極詳細之說明,欲進一步瞭解讀者可參考之。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    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

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

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心绞痛的原因,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参阅拙著《针灸经纬》) ※1991年按:本书之全修版,每一穴位均按穴位所在补入实际之神经、肌肉、血管、解剖。原文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以括号区分心绞痛的治疗,附于解剖之后,仍旧保留,以供参考。

手指部位 (一一部位)

大间

位置: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开三分,即第一节B线中点。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 针法:五分针,直刺法入针1—4分心绞痛症状,直刺1—2分治心脏疾病,直刺2—3分治小肠疾病,疝气及膝痛。或以三棱针扎出血。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不宜双手取穴。

经验:1:以据经验大间,小间,侧间,中间心绞痛治疗什么是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2:治疗急慢性肠炎亦特效

小间

位置:食指第一节B线上心绞痛治疗,大间穴上二分即是。掌心向上,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上二分半处。即大间穴上二分半处。如图3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肺系疾患、胸闷心慌、膝盖疼痛、肠炎。(原注不宜双手取穴).支气管喘息心绞痛的治疗,吐黄痰、胸闷、心悸、膝盖痛、小肠胀气、疝气(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

针刺法:五分针变异性心绞痛,直刺2—4分或以三棱针扎出血,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直刺1—2分治心肺疾病,直刺2—2.5分治小肠疾病心绞痛症状,疝气及膝痛。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经验:1:以据经验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2:治疗急慢性肠炎亦特效。

附:大间、小间两穴均位于阴掌食指B线上,为方便取穴,以两指节距离上下1/3处各取一穴,在上者为小间,在下者为大间。外间位置:食指第二节B线上,两指节距离下1/3处是穴。主治:疝气、膀恍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胀气。针法:五分针什么是心绞痛,直刺2—4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如刺出黄水神效

经验:浮间,外间通常两穴一起取用效果佳。治疗尿道炎,膀胱炎可配合李白穴什么是心绞痛,云白穴功效倍增心绞痛治疗,双手取穴不忌。

中间位置:食指第一节正中央。主治:疝气、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花、眼睛酸痛、背痛。

针法:五分针,直刺2—3分,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心绞痛的原因,双手取穴不忌。

运用:上述四穴针深一分至二分俱可治疗心肺病变。二分至三分治疗下焦诸症,上述诸穴不宜双手同时取穴。一般来说,单手取穴以男左女右为准,四穴联用为治疗疝气特效针,据杨维杰经验,若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果更佳。而笔者治疗疝气时,除取上述四穴,尤喜加灸大敦穴(左边疝气灸右边心绞痛的症状,右边疝气灸左边。)则见效之速,疗效之佳心绞痛治疗,令人难以置信。

木穴(台湾的是3个木穴)木一穴: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处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木二穴: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木三穴:掌心向上心绞痛的原因,掌面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上二分半处。当木二穴 上二分半处是穴

位置:食指内侧D线上心绞痛的症状,计有两穴点,两指节距离上下一步1/3处各一穴点。主治:肝火旺盛、脾气急燥、胃痛、皮肤骚痒。针法:针深二分至三分。运用:本穴为常用要穴,临床多取一穴,一般以下穴为准。对于眼睛干涩心绞痛的治疗,眼球疼痛,见风流泪等皆有卓效(若加适量番泻叶代茶饮,效益佳)。若以此穴治疗诸如手癣,手掌皱裂等皮肤病尤具特效。治疗鼻涕过多,尤其是感冒流涕立见疗效。治疗皮肤病以患侧穴位为主心绞痛的治疗,其它各病则以对侧穴位为主。此外变异性心绞痛,对外感引起的头痛亦效。木穴肝火旺,急燥泪易淌。                  手部皮肤病,涕多此穴当。

经验: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临床应运上,可任取1—2穴使用心绞痛的症状,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胃肠胀气心绞痛症状,肋痛甚效。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心常位置:中指第一节D线上,两指节距离上下1/3处各取一穴,计有两穴点。主治:心悸、心脏性风湿病、心肌梗塞、狭心症、肺癌、肺结核。

针法:五分针,直刺2—4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经验:心常一穴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的症状,二穴,三穴配灵骨穴变异性心绞痛,大白穴治肺癌,肺气肿特效,曾用上述穴道治愈六位肺癌2—3期患者。

中指一节上,D线名心常。                  心悸与怔忡,疗效堪称良。

木炎(台湾取三穴)位置:无名指第二节D线上,指节间距离上下1/3处各一穴,计两穴点。主治: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两胁痛、脚抽筋、气喘。

针法:五分针,直刺2—3分。

运用:本穴治疗肝火旺盛之症颇佳。治疗口苦、易怒、 烦燥诸症,皆一次而效。若配伍风府,疗口干、舌燥诸症当可针到而病情立缓。

经验:木炎一穴二穴三穴与上三黄穴功效相同,但一般习惯以腿部上三黄穴为主,而少取用木炎穴。它在治疗肝脏疾病上也有很好的疗效。木炎穴配合耳针肝区治疗B型肝炎,效果显着。以木炎穴配上三黄穴肝炎点治疗传染性肝炎,肝硬化心绞痛症状变异性心绞痛,效果显着。

木炎疗肝病心绞痛治疗,火旺指下平。                 口干伍风府,针着便惺惺。

还巢位置:无名指外侧正中央,赤白肉际处是穴。主治:子宫痛、 子宫肌瘤、盆腔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频数、阴门发肿、安胎。针法:针深二分至三分,忌双手同时取穴。运用:本穴为治疗妇科疾病之要穴,且疗效显着。其穴多与妇科穴相伍,左右交替,即左妇科伍右还巢,右妇科伍左还巢。不唯治妇科诸症颇佳什么是心绞痛,治疗不孕症亦有特效。

经验:还巢穴配妇科穴治妇科百病。

还巢无名侧变异性心绞痛,中节正中央。 二至三分深,双手忌同伤。                 堪疗子宫病,经乱带下尝。 输卵管不通心绞痛的症状,宫斜尿频良。                  阴肿与安胎心绞痛的症状,求子功效强。

脾肿穴(二个)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线(C线)三分法,上下二个穴解剖位置:固有掌指侧神经、脾神经、心及肺分支神经。主治:脾肿大、脾脏发炎、胃肠胀气、胸痛、背痛、脚趾酸麻肿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4分

经验:治疗脾肿大心绞痛治疗,可用脾肿一穴二穴配三重一穴二穴三穴效果显着。

凤巢穴(三个)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中央偏外侧四分法分成三穴。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肝副神经、肾副神经。主治:子宫癌、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崩漏、输卵管不通、子宫前倾或后屈、不孕症、阴门肿痛、肩凝症、卵巢炎。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

经验:凤巢一穴二穴三穴配妇科穴治妇科百病特效。以凤巢一穴二穴三穴配妇科穴治疗子宫炎,子宫瘤,卵巢炎以针炙十二次统计心绞痛的原因,在3127个案例中,有3076人痊愈,其于有减轻。

复原穴(三个)

穴位:掌面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B线)四分法取三个穴。如图14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肝之神经、肾神经。主治:骨骼肿大、骨膜炎、筋肿痛、脊椎骨癌板症(骨刺)、坐骨神经痛、腰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或以三棱针刺出黄水特效。

经验:复原一穴二穴三穴配五虎穴,上三黄穴治全身骨肿。

太阳穴(原名眼黄穴)(二个穴)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小指第一/二节正中央处。如图17

解剖位置:掌指固有神经皮下浅枝、肝胆神经。主治:太阳头痛、偏头痛、黄胆病、头晕、头昏、低血压高、三叉神经痛、眼病、手指痛、眉棱骨痛。太肠一穴配太阳二穴同时下针心绞痛的原因,效果较佳。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经验:太阳二穴配太阳一穴,灵骨穴治偏头痛、太阳头痛、头晕、下针一分钟立愈。

失枕穴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分上二分处。如图18

解剖位置:掌指侧固有神经皮下浅枝、肾神经、脑神经。主治:颈项痛特效,失枕、用脑过度致头昏脑胀。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分或由上往下斜刺2—3分,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经验:失枕穴为治疗落枕之特效穴,效果神速针下立除。其效果与人皇穴,中九里相同,尤对临时性失枕效果更佳。

双灵穴(系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二个)

穴位:掌面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横纹中央(四缝穴)内侧/外侧二分半处。如图21

解剖位置:固有掌指侧神经皮下浅枝、心脏神经、肺分支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肺癌、骨癌、心脏内膜炎、肾炎水肿、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癜风、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心脏扩大、狭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1—2分或以三棱针刺出黄色液体特效或刺出黑血亦佳。

经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病在中者则左右随意取之。1:治疗心脏病双灵穴配火灵穴,火海穴,火神穴,神效。2:治疗肺癌双灵穴配肺金穴,火灵穴,火海穴,灵骨穴,大白穴,精灵穴效佳。3:治疗肝癌双灵穴配木灵穴,木华穴,精灵穴效佳。

定喘穴(三个)

穴位:掌面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外侧(如图应是桡侧)的四分法取三穴。如图38

解剖位置:掌侧指固有神经皮下浅枝、脾之神经、肺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

针刺法:直刺1—2分

经验:定喘穴配木炎穴治喘息效佳。

木灵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与第二节间之横纹中央外侧二分半处。如图22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枝、肝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两胁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痿症、半身不遂。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或以三棱针刺出黄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

经验:木灵穴配木海穴,木神穴,三黄穴,木黄穴治疗肝脏疾病特效。

火星上穴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中指第一节中正央处是穴。如图8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肺分支神经。主治:心悸、头晕、狭心症、心脏性喘息、心脏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发性骨癌、两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

经验:使用火星上下穴,治疗打嗝特效,若治疗肺癌用于配穴,有立止胸痛之效果。治疗心脏疾病时,若火星上下穴配合地宗,心灵一穴二穴三穴特效。

火星下穴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中指第二节正中央处。如图8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主治:心悸、头晕、狭心症、心脏性喘息、心脏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发性骨癌、两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治疗肺癌用于配穴心绞痛治疗,有立止胸痛之效果)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

经验:使用火星上下穴,治疗打嗝特效,若治疗肺癌用于配穴,有立止胸痛之效果。治疗心脏疾病时,若火星上下穴配合地宗心绞痛的原因,心灵一穴二穴三穴特效。

人阳穴

穴位:掌心向上心绞痛治疗,掌面食指第二节中央外侧五分处是穴。如图4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六俯神经、肝神经。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隐睪症。

针刺法:五分针,与肌肉垂直下针,直刺针深2—3分。

经验:天阳心绞痛的治疗,地阳,人阳,内阴变异性心绞痛,沈阴五穴,为治疗睾丸疾病包括睾丸癌的特效穴。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地阳穴

穴位:掌心向上变异性心绞痛,当人阳穴下2分半处是穴,食指第二节中央外侧五分下二分半处。如图4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六俯神经、肝神经。

主治:睪丸癌、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隐睪症。

针刺法:五分针,与肌肉垂直下针,直刺针深2—3分。

经验:天阳,地阳,人阳心绞痛的治疗,内阴,沈阴五穴,为治疗睾丸疾病包括睾丸癌的特效穴。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天阳穴

穴位:掌心向上,当人阳穴直上2分半处是穴,掌面食指第二节中央外侧五分上二分半处。如图4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六俯神经、肝神经。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疵气痛、前列腺肿大、隐睪症。

针刺法:五分针,与肌肉垂直下针心绞痛的症状,直刺针深2—3分。

经验: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沈阴五穴,为治疗睾丸疾病包括睾丸癌的特效穴。对疝气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症状,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内阴穴

穴位:掌面食指第三节中央偏外侧四分下二分半处,即第三节横纹上二分半外四分处。如图4

解剖位置:固有掌指侧神经,肝及六俯神经。

主治:睪丸炎、睪丸痛、阴茎痛、疝气痛。

针刺法:五分针,与肌肉垂直下针,直刺针深2—3分。

经验:天阳心绞痛症状,地阳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的症状,人阳,内阴,沈阴五穴,为治疗睾丸疾病包括睾丸癌的特效穴。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沈阴穴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节中央外侧五分上二分处。即小间穴外二分处。如图4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主治:睪丸癌、睪丸瘤、疝气痛、摄护腺肿大、前列腺肿、阴茎痛、阴门肿痛。

针刺法:五分针,与肌肉垂直下针心绞痛症状,直刺针深2—3分。

经验:天阳,地阳心绞痛治疗心绞痛症状,人阳,内阴心绞痛的治疗什么是心绞痛,沈阴五穴,为治疗睾丸疾病包括睾丸癌的特效穴。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木华一穴

穴位:掌心向上心绞痛症状,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外侧五分处。如图9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脾神经。主治:小腿胀痛、胃肠胀气(肝病引致)、脾脏肿大、腿部抽筋。

针刺法:五分针,斜刺变异性心绞痛,由外向中指中央方向针2—4分。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治疗脾胃病双手取穴。

木华二穴

穴位:掌心向上,掌面中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内侧五分处。如图9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脾神经。主治:小腿胀痛、胃肠胀气 (肝病引致)、脾脏肿大、腿部抽筋心绞痛的治疗心绞痛的原因,治肩痛。

针刺法:五分针,斜刺,由外向中指中央方向针2—4分。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治疗脾胃病双手取穴。

经验:木华一穴,二穴中任取一穴,治疗小腿胀痛有立解之效。

火膝位置:小指甲外侧角后二分。主治:膝盖痛、关节痛、风心痛变异性心绞痛,膝扭伤、眼球痛。。针法:针深一分至二分。运用:本穴治疗郁症(肝气横逆型)颇佳。而用于手太阳经疼痛,肩臂不举者、变形性膝关节炎,颇有殊效。

火膝少泽后,膝痛此穴凑。                 风心关节炎,何须愁白头。

膝灵穴(二个)

穴位:手背,中指指甲内/外二侧下二分处。如图32

解剖位置:正中神经皮下枝,心及肺之神经。

主治:膝挽h、关节炎、心脏性之风湿病、脚趾神经痛。

针刺法:由上往下斜刺1—2分。

经验:膝灵穴在临床效果与火膝穴,配肩中穴治疗膝盖风湿关节炎特效。

胆穴位置: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心绞痛的原因,计两穴点。主治:惊悸、怔忡、小儿夜啼。针法:针深一至二分。运用:本穴疗惊悸、小儿夜啼心绞痛的治疗,余常伍以内关更见取效神速。或独取哑门一穴疗效亦捷。不唯如此,本穴若伍以空间十联针治疗膝痛极其特效。

胆穴中指一,两侧各中点。                 一分二分深,心悸此穴添。                  堪治夜啼郎,膝痛应针痊。

二角明位置: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心绞痛的症状,距离两指节间上下1/3处各取一穴,计两穴点。主治:闪腰岔气、肾痛、眉棱骨痛、鼻骨痛、前额痛。针法:五分针,皮下针向小指方,横刺二至三分。运用:本穴治疗上述诸症,疗效颇着。本穴与火串共享,治疗闪腰岔气者,莫不立时见效。而疗鼻骨疼痛,笔者多与镇静穴共享,其疗效之佳,夷非所思。取穴二角明变异性心绞痛,中指一节央。                  横刺有两分,两穴皮下藏。                  方向尤注意,针向小指方。                 闪腰岔气者,腰痛亦专长。                  鼻骨眉棱骨什么是心绞痛,诸痛皆无恙。

火串穴

穴位:手抚胸取穴什么是心绞痛,手背腕横纹上二寸五分,两筋骨间陷中。(不是十四经的支沟穴)如图4

解剖位置:浅层分布侥侧皮静脉的分枝,和后前腕皮神经的分枝,深层有骨间动、静脉兴后骨间神经,肺分支神经、心副神经。

主治:胸痛透背,胸闷心绞痛症状,手抽筋、手指麻木。

针刺法:直刺1寸—1.5寸,斜刺30度由下往上针二寸。

经验:火串穴配腕顺一心绞痛症状,二穴治重听特效。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治疗胸痛,胸闷发胀则同时取火陵穴,火山穴,可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心膝位置: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一穴,计两穴点。主治:膝盖痛、肩胛痛、颈项痛、小腿胀痛及酸痛。

针法:由内向外斜刺2—3分。

运用:本穴治疗脊椎疼痛及膝关节炎,临床运用之效果极佳。配膻中治疗膝无力特效。

如图(5)心膝中指上,二节侧两旁。                  针术任何施,两穴一二长。                  膝盖肩胛痛,脊痛医名扬。

经验:心膝一穴配肩中穴效果更佳。

肺心位置:中指背第二节中央线上心绞痛症状,指节间距离上下1/3处各取一穴,计两穴点。主治:脊椎疼痛、脖颈痛、腓肠肌痉挛。针法:皮下向外(小指方向)横刺。运用:本穴治疗腰椎疼痛极佳。

如图(6)肺心中指二,两穴脖颈痛。                  腰椎及尾椎,小腿胀痛松。                  皮下外横刺,小指方向通。

八关穴(八个)

穴位: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内/外侧五分下二分半处。如图24

解剖位置:正中神经皮下浅枝、心肺及肝分支神经、肾神经。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脑贫血、耳鸣。

针刺法:斜刺从下往上入针2—3分。

经验:八关一穴至八穴配正会穴,为治疗中风心绞痛症状,半身不遂之特效穴。且为董师常用之速效穴。如治疗五十肩,手臂不举,腿痛,腿软无力症更是针到病除,一般取八关三穴与四穴就足够了。

              

【指驷马穴

部位:食指背第二节外侧,中央线外开二分直线上。【附图

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侧固有神经(肌肉)蚓状肌,骨间肌。

(桡神经、正中神经、肺分支神经)

主治:肋膜炎、肋膜痛、皮肤病、脸面黑斑、鼻炎、耳鸣、耳炎。

取穴:当食指背第二节中线外开二分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手术:贴骨旁下针,针深二分至三分。

说明及发挥: ※指驷马位于食指背第二节小侧,计三穴,取穴采四分点法。

※本穴配木穴治疗掌指之皮肤病极特效。

※本穴治肩痛效果甚佳。

※本穴亦有退乳回奶之功效。

【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附图

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侧固有神经。(肌肉)蚓状肌,骨间肌。

(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性均可)、子宫肌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手术:贴于骨旁下针,针深一分至二分,一次两针齐下,谓之倒马针。

说明及发挥: ※妇科穴位于大指背第一节小侧,计二穴,取穴采三分点法。

※本穴能调治子宫位置不正之屈倾。

※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配内庭治经痛极有效。配还巢穴,治疗不孕症疗效极佳。余以此组配穴治疗不孕症之夫妻已不下百对之多。

【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附图

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肌肉)伸指总肌。(神经)桡、正中神经之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手术:以三棱针刺出黑血当时见效。

说明及发挥: ※制污穴位于大指背中央线上,计三穴,取穴采四分点法。

※本穴治疗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点刺出血,极有效验。余曾治一厨师,不慎切伤食指,历数月而不收口,仅以患侧制污穴点刺二次即见痊愈。

【止涎穴】

部位:大指第一节之桡侧。【附图

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侧固有神经。(肌肉)蚓状肌,骨间肌。(桡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小孩流口水。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内侧(中央线内开二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又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贴于骨旁下针,针深一分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 ※止涎穴位于大指背第一节内侧,计二穴,取穴采三分点法。

※本穴治小儿流口水有效,治大人则以水金或水通疗效更佳。盖小儿之流涎多热,大人之流涎多寒。

【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附图

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侧固有神经。(肌肉)蚓状肌,骨间肌。(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痛。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于大指桡侧黑白肉际下针,每穴可下针二至四分,依治疗远近而定(参看附一)。

说明及发挥: ※五虎穴位于阴掌大指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六分点法,已如本节前言所述自上而下,即自指尖向手掌顺数。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五虎三治足趾痛酸、五虎四治脚踝、脚背酸痛、五虎五治脚跟酸痛皆极有效。五虎二则作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马针。五虎三尚可治头痛。

※本人以此穴组治愈篮球、体操、网球国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时,仅针一二次即愈。

第二章◎二二部位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附图

解剖:(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脉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展拇指腹内。(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支。正中神经之末梢支。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附图

解剖:(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肌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展拇指腹内。(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枝。正中神经之末梢枝。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半针,针深一寸,一般针一针(重子)即可,二针齐针成倒马针,效果更佳。

说明及发挥: ※五指并拢,阴掌食指之中央线(即之C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用均治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并用效果更为速捷,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般穴位高出许多。

※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治疗肩痛亦极有效,治疗颈痛亦有效。

※余二十年来以此穴治疗落枕患者不下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

※本穴治疗书痉亦极有效,余曾治市府某局主任秘书因喝酒后,手指拘挛不伸,针对侧重子、重仙立即见效。如病久者可在患侧尺泽泻针加强效果更佳,本穴也可治疗半身不遂。

※本穴接近肺经鱼际穴,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针之有效。

※本穴治疗子宫瘤;卵巢炎亦有效。

【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附图

解剖:(肌肉)伸指肌、骨间肌、蚓状肌。(血管)枕、尺动静脉之表皮分支形成之血管网。(神经)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末梢枝。

(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腰连背痛有效。

※本穴治眼角发红配耳背刺血效更佳。配三黄穴可治眼痒颇效。

※本穴治手腕桡侧扭伤有效(针患侧),治疗颈痛(双侧并针)亦有效。尚可治脚无力。(针健侧)

【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附图

解剖:(肌肉)在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有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收拇肌。(血管)有手背静脉网,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布有桡侧神经浅支。

(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二寸半针,针五分至一寸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应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配合应用效果极佳。

※三棱针点刺视大白附近之青筋(血管)点刺出血即可。

【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附图(注:本图之云骨穴当为灵骨穴)】

解剖:(肌肉)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内收拇肌横头。(血管)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穴位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神经)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梁?)针)。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日人称为泽田合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师则用之治全身许多大病。

※本穴调气补气温阳作用极强,以灵骨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为治愈高棉前总统朗诺半身不遂之主穴。临床治愈数十例半身不遂,皆以灵骨大白为主(针健侧),或配风市或配肾关,间以背部五岭穴点刺,效果非十四经正穴所能比拟。

※本穴有活脑部血气之功。针头针后再针本穴(久留针),可使头针之效果加强甚多。依临床经验,绝对胜过朱氏之抽气法、进气法或焦氏之快速捻针之效力。

※灵骨配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亦极特效。治脚难举抬(无力)、腹胀、小便不节(次数过多),小便痛亦极有效。

※灵骨穴单用治肘痛、鼠蹊胀痛、头晕等症有特效。

※灵骨穴单用尚可治肩痛不举、食欲不振、脱肛、背痛、膝痛、腰痛、脊椎痛、耳鸣(听力不足)等,效果亦颇好。

【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附图

解剖:(肌肉)在无名指尺侧,第四掌骨小头后方有第四骨间肌。(血管)有手背静脉网分布于其下周围及第四骨间指背动脉。(神经)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之中渚穴后五分处,董师最常应用于起坐之际腰痛之症。

※本穴治肾亏之各种病变,效果甚好,除上述作用外,尚可治疗脊椎骨刺。

※本穴亦可治血压高及前头痛。

【下白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肌肉)在无名指尺侧,第四掌骨小头后方有第四骨间肌。(血管)有手背静脉网分布于其下周围及第四骨间指背动脉。(神经)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心脾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与无名指掌骨之何,距指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下白穴位于中白穴下一寸,为中白之倒马针,两针一起配合应用。

※中白、下白倒马并用,主治前述肾亏各病,疗效极佳。

※中白、下白倒马并用尚可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颇效。

【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附图

解剖:(肌肉)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外展小指肌起点外缘。(血管)有指动脉、静脉、手背静脉网。(神经)布有掌背神经(尺神经分支)。(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痛、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一寸至一寸半。

说明及发挥:

※腕顺一穴位于小肠经之后溪后五分处,治疗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腰椎痛、腿弯痛等有特效。配合腕顺二,效果更佳。

【腕顺二穴】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意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附图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1次用l穴为宜。

说明及发挥:

※原注l次用l穴为宜,临床经验二穴并无不宜。

※腕顺一、二并用治疗肾亏所致之各种病变及疼痛,疗效甚好,肾虚之牙痛、眼痛亦有效。

※除前述各病外,董师尚用治耳鸣、重听、小腹胀、腰围痛、腿弯紧痛,疗效亦佳。

【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附图

解剖:(肌肉)在四、五掌骨间,有第四蚓状肌,屈指浅深肌腱,深部为骨间肌。(血管)有指掌侧总动、静脉。(神经)为第四指掌侧总神经(尺神经分支)分布处。(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说明及发挥:

※手解即心经之少府荥穴,少府为心经荥穴当然有效,晕针时首当强心,又《内经》曰:“病变于色取之于荥。”晕针时脸色必变,针必经荥穴当然有效,所以手解能治晕针。

【土水穴】

部位: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附图

解剖:(肌肉)有外展拇短肌和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头静脉回流支。(神经)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拇指对掌肌、桡神经、脾分神经、肾支神经。)

主治:胃炎、久年胃病。

取穴: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距掌骨小头一寸处一穴,后五分一穴,再后五分一穴,共三穴。

手术:贴骨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土水穴计有三个穴位,均位于手鱼部位,中央之土水二穴即鱼际穴,自鱼际至大指本节之中央点为土水一穴,自鱼际至手腕横纹之中央为土水三穴。

※据《内经》所载,手鱼部位能诊断肠胃疾病,又据经络关系而言,此处为肺经所经之处,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与肠胃有直接关连,因此本穴之治疗胃病应无疑议。

※又本穴除治胃病、胃痛外,尚可治手指痛、手掌痛、手骨痛。治疗原则,左痛治右,右痛治左。

第三章◎三三部位(前臂部位)

【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附图

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附图

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支,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附图

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说明及发挥:

※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均位于大肠经上,因此治疗痔疮有效,针刺时采皮下针,自其门向其角横透,效果尤佳。(盖大肠郄穴温溜适在其门,其角之间,郄穴有调整气血之功。)

※单用其门、其角、其正即能见效,但如于委中穴点刺后,再针此穴,效果尤其显著,可期迅速痊愈。

※余用委中点刺出血,治疗痔疮一次治愈者,即不乏其人。

兴本穴组对顽固性便秘及小腹胀气亦有殊效。

【火串穴】

部位:在手背腕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间陷中。【附图

解剖:(肌肉)在尺桡骨之间,伸指总肌和伸拇长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血管)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神经)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

(有总指伸筋,骨间动脉,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便秘、心悸、手下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向下,从手腕横纹中央直后三寸处取之,握拳屈肘掌心向下,现沟凹处是穴位。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左手下臂痛针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针左手穴。

说明及发挥:

※火串穴即三焦经之支沟穴,治疗便秘、心悸、手下臂痛,确有卓效,余用治胁痛,尤有特效。

【火陵穴】

部位:在火串穴后两寸。【附图

解剖:(肌肉)在尺桡骨之间,伸指总肌和伸拇长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血管)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神经)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

(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枝,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火串穴后两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火山穴】

部位:在火陵穴后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肌肉)在尺桡骨之间,伸指总肌和伸拇长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血管)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神经)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

(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支,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火陵穴后一寸五分处取之。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运用:左手抽筋取右手穴;右手抽筋取左手穴。胸部痛及发闷、发胀则火陵、火山两穴同时用针,但注意只宜单手取穴,不可双手同时用针。

说明及发挥:

※火陵、火山穴针之能透三焦经,除治疗手抽筋有效外,治疗胸痛、胸闷、胸胀亦有显效,盖三焦与心包表里,深针透经,自是效果卓佳,两手同时下针,据经验并无不良作用。

※火陵穴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效果亦佳。

※火陵在火串(支沟)后二寸,火山在火陵后二寸,但取穴略有不同,取火串,手平伸。取火陵、火山则手抚胸取穴。

【火腑海穴】

部位:在火山穴后两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附图

解剖:(肌肉)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伸腕短肌及长肌,深层有旋后肌。(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神经)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有长屈拇筋,桡骨动脉,中头静脉,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酸、贫血、头晕、眼花、疲劳过度。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火山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时,下针十分钟后取针,改用垫灸三壮至五壮(不须下针,仅灸三至五壮亦可),隔日1灸,灸上3个月,可延年益寿。灸至第五、第十、第十五次,大灸七壮至九壮(大壮),即每月大壮3次,小壮12次。

说明及发挥:

※火腑海穴位置与大肠经之手三里穴相符,主治亦大致相同。有补虚之作用,用灸效果颇好。

【手五金穴】

部位: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六寸五分。【附图

解剖;(肌肉)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伸腕短肌及长肌,深层有旋后肌。(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神经)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肝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外侧,距腕豆骨六寸五分,即火山穴外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手千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手五金穴后一寸五分。【附图

解剖:(肌肉)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伸腕短肌及长肌,深层有旋后肌。(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神经)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肺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八寸,手五金穴后一寸五分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运用:手五金与手千金两穴同用,唯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手五金、手千金穴之位置约距三焦经走向外开五分,前文之腕豆骨应改为“腕横纹”较有助于寻找正确穴位,手五金、手千金一般均倒马应用,治上述各症确有卓效,余常用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及小腿胀痛酸麻。

※手千金单独治手臂疮疡初起特效。

【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附图

解剖:(肌肉)尺侧屈腕肌、尺侧伸腕肌、肘肌。(血管)尺动脉、尺静脉。(神经)尺神经、内侧肱下皮神经。

(有尺骨动脉之背支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肠门穴除治疗上述症状外,在腹痛里急后重或急欲如厕腹泻之际,以手按压,即能缓和肛门及大肠之紧张状态,而及时寻找处所解决。

※本穴配门金治疗急性腹泻颇有效。

【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附图

解剖:(肌肉)尺侧屈腕肌、尺侧伸腕肌、肘肌。(血管)尺动脉、尺静脉。(神经)尺神经、内侧肱下皮神经。(此处为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支,肝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运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腹泄。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肝门穴对于急性肝炎效果极佳,由于肝在右侧,所以针治时以左手为主即可,对于合并肠炎症状,则可加针肠门,使成倒马,疗效甚佳。

※本穴配上三黄(天黄、明黄、其黄)治慢性肝炎亦有特效。亦可治B型肝炎。

※本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分水之官,小肠经之原穴腕骨为治黄疸要穴。本穴能治黄疸自有一定道理。

※本穴若以全息观点言,在前臂之中点,治中焦病有效,配合前述理论,治肝病确实有效。余以此穴治疗肝炎病例甚多,疗效颇佳。

【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附图

解剖:(肌肉)尺侧屈腕肌、尺侧伸腕肌、肘肌。(血管)尺动脉、尺静脉。(神经)尺神经、内肱下皮神经。(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支,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

        董景昌奇穴特效针法治落枕10例   

落枕是临床常见病,有的人晚上睡觉前还好好的,觉也睡得香,但早上起床却发觉脖子转动不灵,稍动则痛,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我们采用奇穴特效针法治疗落枕,仅用2~3针,即时见效,一次而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5月~2005年4月,我们专科收治的本院和地方落枕患者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0~50岁。均以“睡觉后脖子转动不灵”为主诉就诊。

  1.2  治疗方法  奇穴特效针法。

  1.2.1  选穴  以《标幽赋》“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为原则。主穴取健侧重子穴、重仙穴[1],配穴取承浆。以脖子转动灵活度来辨别健患侧,稍灵活且痛少为健侧,其次为患侧。

  1.2.2  定位  五指并拢,重子穴位于手掌,食指中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承浆穴常规取穴。

  1.2.3  针法  先针重子、重仙,用倒马针法、动气针法[2],视情况配合针刺承浆。

  1.3  疗效评定  10例患者均一次治愈,且针刺后,即觉脖子转动明显好转;留针30min后出针,脖子稍有不适,但对工作学习生活无影响;第2天起床,脖子转动灵活,无不适。

  2  讨论

    落枕常因睡觉姿势不正确、或枕头高低不适、或睡觉受风而发,病机为肌肉痉挛(不松则痛)、关节紊乱(不动则痛),治疗的目的在松(松则不痛)、在动(动则不痛)。

  盖《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回)顾取手太阳,不能俯仰,取足太阳”。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俞穴后溪;不能前后抬抑,则取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束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遇有颈项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手足太阳经针疗后,虽然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

  我们在临床用奇穴特效针法治落枕,重子重仙倒马,疗效来得迅速而确实,可能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动气针法的运用,能导引气机于患处。该方法有松有动,松能缓解肌肉痉挛、动能纠正关节紊乱,临床治疗落枕,一次而愈,而且操作非常简单,疗效迅速独特,医疗成本低,利于基层单位普及推广。   景昌奇穴——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特效经验

落枕为临床常见病症,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1 悬钟;2 落枕穴;3 后溪;4 风池、天柱等穴。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盖《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回)顾取手太阳,不能俯仰,取足太阳”,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不能前后抬抑,则取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束骨,均有立杆见影之效,遇有颈项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
    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治疗落枕甚效(正筋、正宗之穴位可参阅《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一书。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卧岩凌效应穴歌)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种落枕,加承浆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因此本人近十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1次而愈。

 

我近来采用董氏奇穴重子学治疗10多例落枕和颈背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董氏奇穴不主张针法,但我在治疗中体会到针刺时用缓慢进针法在刺皮的一瞬间有强烈的酸麻感效果特好,特别是对落枕往往针到病除,在此提出并请教左老师是否配合针法会提高效果?谢谢!+
   董氏奇穴不刻意追求复杂的补泻手法,而是以其特定的针法(如动气、倒马、牵引、疏通、归宗、奇络等针法)于无形之中完成了补泻的过程。前贤有云:“神存心手之际”,诚哉斯言。窃以为:针法实施的过程,乃医者以针为媒介,以神会神,与患者的潜在之神(元神)沟通对话的过程,一应一答,瞬间完成,只可以意消息之。君以为然否?
   很多人不注意针刺入皮部的针感,董氏奇穴针法特别讲究针刺的层次(杨师所云“体应”或“同气相求”,此之谓也),故对针刺入各层次的针感和手感,发现了一些奇妙的现象,总结了一些有趣的规律。君体会到针刺时用缓慢进针法在刺皮的一瞬间有强烈的酸麻感效果特好,其实此法对痛症、痒麻症及神经精神类的疾患尤佳。另外,尚可根据针刺破皮一瞬间有无“破空感”,来判断患者正气的虚实状况,更可进一步判断预后如何。正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此针法幽微奥妙处,须临证久久,体悟久久,方可一日贯通,古人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补充一下:颈肩痛若痛点在颈部正中,不可仰俯,可配承浆,尤妙!习惯性落枕针内关效佳,依据见《内经》。

   希望与君多作交流!

重子,重仙。正宗,正筋。四个穴位对颈腰疾病疗效确切,不一定只用单穴。

 

                                                                 景昌奇穴——“妇科”治不孕特效推介      不孕症近年来有逐渐升高之趋势,中医辨证分型大致分为肾虚、血虚(或气血亏虚)、肝郁、血瘀、痰湿等几型,以中药及针灸治疗,疗效均不差,除分型论治外,亦有人就主病或兼症另外立方或立穴治疗,例如输卵管堵塞、子宫后倾或左屈等。
    个人治疗不孕症多年,在辨证分型基础下辅以针灸治疗,疗效颇佳。尤值称道及推介同仁者,则为以妇科穴为主,还巢穴为辅之专穴治疗,十年来治愈近百位不孕妇女,使之怀孕,疗效较十四经穴为佳。针刺可隔日为之,妇科穴及还巢穴可左右交替运用。但据经验,年龄越轻,治疗时间愈早者疗效愈好。有关不孕之中医论文,余参阅不下数百篇,其所列之验案,百分之八十在35岁以下。余所遭遇之病例百分之八十在35岁以上,怪哉  肾关治疗多尿及肩周炎的特效推介

肾关为景昌奇穴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凡举肾虚引起之各种疼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即肩周炎)尤为特效。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迅速而又确实。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情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但病久肩部凝硬者,则必需辅以肘弯棱针点刺出血。
    以此穴治愈数10例夜间多尿,尤其年老肾虚亦见奇效,年轻人见效更快。治疗白昼多尿效果亦佳,验诸临床多年,亦非十四经之任何穴位所能比拟。
    另外治疗双手十指发麻及十指疼痛,亦极特效。治疗眼科尤为要穴,常配复溜并用,最常用于治疗飞蚊症及眼球歪斜。此外治疗半身不遂亦为常用,均针双侧。
终之本穴效果极佳,治疗范围极为广泛,除上述作用外,凡肾亏引起的各种疾病,均宜以本穴针之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肩周炎,女性为多。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推行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漏肩风”、“凝肩症”,常因局部感受风寒、气血凝滞或衰弱,经筋运动不利而致,也可由外伤诱发。

肩周炎临床症状:初起时单侧或双侧肩部酸痛,甚则向颈及上肢放散,日轻夜重,患肢畏风寒,肩关节呈不同程度僵直,肩关节上抬、外旋、外展、后伸动作受限。后期三角肌会发生萎缩。

肩周炎严重者由于疼痛会影响工作和生活,不可忽视。

治疗经验1

针对侧二陵泉(阳陵泉透阴陵泉),配合活动肩部动气,循经配曲池、外关,局部可选用肩三针或于肩部先刮痧然后在刮痧处放血法,均有很好疗效。(刮痧法 :先在颈肩部涂点刮痧油,用刮痧板从颈部顺著肩部方向刮痧,就会出现紫青痧痕,再用三棱针在紫青痧痕明显处点刺即会有血流出,如出血不够多可在放血处配合拔罐,适量出血后擦拭乾净即可)。

治疗经验2

用灸法,找到合适的反应点(对艾灸反应敏感的点),长时间的温和灸。

治疗经验3

对侧中平穴(约足三里下一寸敏感点),用4-5寸针深刺,针感强烈,属患者缓慢大幅度活动患肩,这种方法对大部分肩周炎包括粘连性均有立杆见影的效果,而且多数1-3次治愈。

治疗经验4

对侧的肾关和重子\重仙穴,活动患侧有立杆见影的效果,而且多数1-3次治愈。

治疗经验5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根治性拔罐法,在大椎区、脾区、肝区、命门区拔火罐,留罐40分钟以上,每日一次或两次。这种方法疗效绝对,但是患者比较痛苦,不到万不得已我不用。

治疗经验6

条口透承山,活动肩部,然后局部取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治疗经验7

针对侧的偏肩穴,活动患侧效果佳。

治疗经验8

找阿是穴放血、拔罐效果佳。

取健侧肩康穴,以15度向外踝关节方向刺入,强刺激.留针20分钟.期间行针2次,每次2分钟,令患者活动患臂.
 肩康穴:第3 4跖骨外侧锲骨关节间,压之有酸胀痛感
这是贺普仁教授发现的,效果好

对侧的肾关和重子\重仙穴,活动患侧有立杆见影的效果,而且多数1-3次治愈。

肾关的方向应该注意一下吧?

1.直刺强心

2.约45度斜刺,向腿肚子方向,使针感放射到小腿肚子,这样对肩周炎效果要好些

                                                      董氏奇穴及單穴治療學

頭痛:木火加肺心穴; 婦科; 富頂; 後枝; 火主(心臟病引起); 天皇; 火散; 針靈骨立可緩解; 五嶺點刺

眉稜骨痛:二角明; 花骨一; 腎關; 公孫; 崑崙

前額痛:二角明加中白; 火菊加火連; 水相加中白; 五虎四; 公孫、內庭、陷谷

後頭痛:指三重; 火菊加火連; 水相加正筋、正宗; 束骨; 沖宵點刺

偏頭痛:指三重; 婦科; 六完; 三重(特效); 四花外點刺; 側三里加側下三里加腎關45次即愈; 九里; 三泉; 次白加木斗; 足解穴加耳背點刺

頭頂痛:火主; 門金; 沖宵點刺

鼻骨痛:二角明; 花骨一

太陽穴痛:門金

頭痛在耳上及耳後:足臨泣

顱內痛:束骨、湧泉

 

 

全頭痛:列缺透太淵; 腎關; 側三里、側下三里

頭上怕風:靈骨、大白

頭暈眼花:中間; 指四馬; 火腑海穴; 四花上; 三通(針對腦貧血)

頭暈腦脹:靈骨; 富頂; 後枝; 支通; 落通; 火菊; 火散

頭暈耳鳴因心經引起者:前谷、後谿

 

 

腦神經不清:正會、鎮靜、三重點刺

失眠:指針按壓雙風池穴; 大陵透外關(100%有效); 百勞(大椎上二寸旁開一寸)

目眩頭疼:灸腦空

血壓高;富頂; 後枝; 上曲; 下曲; 支通; 落通; 五嶺點刺加火硬

血壓高引起之頭暈眼昏、心跳、心衰:火連

血壓高肝陽亢進、中風後神志不清:火連

 

 

血管硬化:後枝; 肩中; 地宗; 支通; 落通; 火菊; 四花中副

 

瞼面神經麻痹:指三重; 靈骨; 富頂加後枝; 四花外點刺; 側三里、側下三里再加風市然後三重點刺; 四馬(面部神經緊張); 上中下三泉; 地機、漏谷、三陰交

面癢:迎香

風水頭面腫:水溝

下頷痛、口不能張:合谷、解谿; 火硬

 

 

顴骨痛:三重(點刺); 側下三里

唇痛、白口症:上下唇

 

頸骨正中央脹痛:沖宵點刺

頸部胸索乳突肌痛:心門

 

 

頸脖痛:肺心穴; 上白; 富頂加後枝; 火菊; 三皇; 四肢穴; 九里

脖子硬:中七里; 天皇(斜方肌頸項強)

 

 

脖子不能左右:後谿

脖子不能前後:束骨

脖子扭轉不靈:火菊; 正筋、正宗; 重子、重仙; 內關; 絕骨

脖子扭傷:液門深針

 

 

發音無力:背面穴

 

 

喉嚨生瘡、喉炎、扁桃腺炎:足千金、足五金; 外三關

 

 

咽喉炎:曲陵點刺; 分金加鎮金

咽喉腫痛:火主加曲池; 通腎、通胃、通背; 三重點刺; 足千金點刺

 

 

喉瘤:通腎、通胃、通背

魚刺鯁喉:手五金; 手千金; 三重(特效); 足千金足五金(特效)

慢性喉炎覺喉中癢而欲咳者:靈骨大白加手心喘咳點

 

 

食道癌:三重

甲狀腺腫大:三重加三通(往外或內外長者); 三反(往內長); 四馬(眼突出); 三重點刺再針側三里、側下三里

 

 

瘰癘:三重、六完(均取患側); 翳風; 間使; 外關

 

眼角痛:大間、小間; 海豹; 火散; 花骨一

眼角發紅:上白; 花骨一; 四馬

眼暴癢:上白加上三黃; 花骨一

眼癢:上白; 火硬點刺

眼花:火腑海; 火散

 

 

眼昏:火菊

 

 

眼散光:腎關; 中白

眼球歪斜:腎關加下三皇

眼發乾:木穴; 明黃; 光明

眼跳:側三里、側下三里; 腎關; 風市、光明

眼皮不能開:太谿、水泉

眼生雲翳:臨泣

 

 

流淚:木穴

火眼痛:腕順一二

青光眼:腎關加光明加行間

白內障:水相加腎關加人皇; 四花中; 光明

視神經萎縮:上下巨虛、條口

 

 

針眼:靈骨左右交剌一二次即愈

角膜炎:耳尖點刺; 肝俞點刺,加針上白穴效果更佳; 五嶺點刺; 四馬

近視、色盲:可試用眼黃

 

 

 

耳鳴:指四馬;靈骨(肺經虛者); 火硬; 火完; 花骨一

耳聾:靈骨; 花骨一; 四馬; 三泉; 三重點刺再四馬; 總樞

耳中神經痛:木斗、木留(特效)

 

 

耳痛:三重;四花外點刺出血

 

 

中耳炎:指四馬; 外三關; 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美尼爾:六完; 上三黃加正會(留針二小時特效)

 

 

 

鼻炎:指四馬; 火腑海穴; 分金; 四花上加四馬; 馬金水

鼻衄:腕順二穴; 肩中; 搏球; 左尺澤由上往下扎(特效)

鼻塞:火硬; 肩中(特效); 門金; 側三里(一針即通); 上星、通天、臨泣

鼻骨痛:火菊、陰陵泉

 

牙痛:浮、外間; 四花外點刺; 側三里加側下三里加靈骨

牙疳:承漿

胃火牙痛:土興二穴

口干:指腎                                                                                 董针四肢及躯干疾病肩不舉:三叉配火膝; 中渚45

肩臂不舉(屬心者):火膝

肩臂痛:天地人三士; 外三關; 重子、重仙; 通腎、通胃、通背(特效)

肩關節痛:靈骨、大白、上白; 三重

肩關節扭傷:陽陵、腎關; 陽明經加合谷; 少陽經加中渚; 太陽經加後谿

肩痛:腎關; 七虎; 肩中

肩峰痛(發脹):通腎、通胃、通背; 九里側、下三里

肩冷:四花外強刺激

肩胛骨痛:心膝; 外三關; 重子、重仙

肩胛骨下端痛:腕順一、二

肩胛岡以上痛(不分經):人宗特效、

肩後側痛:六完加四馬

肩背外側痛:中瀆、風市

肩背痛(膀胱經第二行外側):足千金、足五金; 馬金水、馬快水

鎖骨及肩堣部腫瘤:木留(特效); 外三關

鎖骨炎:七虎

缺盆上下痛:木留



兩手拘攣:瀉尺澤; 針腎關、大陵

手麻:手三里; 腎關、光明; 雙鳳; 木斗、木留; 公孫

手痛:人宗; 火主

手三里附近麻痛:四肢穴加天皇

手不能握物:重子、重仙

手臂及手指痛:天地人三士; 花骨二

手臂不舉: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

手上臂痛:四花副點刺; 外三關; 上曲

手下臂痛:火串

手戰振:中渚; 通天、承光、五處; 百會、後頂

手抽筋:火陵; 火山

肘關節炎:曲陵點刺

肘以下至腕之手臂外側痛:上三黃(特效)

肘關節痛:靈骨特效; 風市; 四花中點刺

手腕手臂痛:水愈點刺; 三重; 九里中

手腕撓側扭傷:上白患側; 四馬

手腕無力:水曲(特效)

手腕痛:臨泣、地五會、俠谿(倒馬或點刺)

腕關節痛:側三里、側下三里; 瀉尺澤; 陽陵泉

鞬鞘炎:五虎一特效

指關節痛:五虎一; 人士

手指拘攣不伸:重子、重仙再瀉尺澤; 姐妹一、二、三

手指無力:花骨二

手指麻木:五虎一、二; 火菊; 九里; 對側門金、束骨再針大間; 腎關、光明特效

拇指及魚際無力:腎關; 風市

拇指痛:中白加下白; 海豹; 膽穴

食指痛:四花中(同側)

中指痛:內關、外關

中指麻:通關、通山

中指無名指不能彎曲:木留



坐骨神經痛:上白; 火腑海穴; 手五金; 手千金; 靈骨大白; 鼻翼

坐骨神經痛(肝經機能不足):上三黃

坐骨神經痛(心經機能不足):天府、俠白; 通里; 大陵、內關、間使

坐骨神經痛(肺經機能不足):靈、大; 火陵; 上曲、下曲; 溫溜、下廉; 肩貞、臑俞

坐骨神經痛(腎經機能不足):中白; 腕順一、二; 腎關

坐骨神經痛(太陽經走向):花骨三、四

坐骨神經痛(少陽經走向):上白; 中白; 火陵

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壓迫):四花副下加腑腸穴; 上三黃

四肢痛:四肢穴

腿肌痙攣:搏球

腳痛、麻:手五金、手千金; 人宗; 火主; 火菊; 九里

腳碰傷或委中外側筋緊不能屈伸:靈骨加尺澤

腳酸:火腑海穴; 水愈; 背面穴點刺; 水金、水通; 七里、九里

腳掌不能攣曲:腕順一、二

腳無力:上白; 腎關

膝蓋痛:大、小、中間; 心膝; 火膝; 膽穴; 五虎四、五加肩中; 重仙; 土水; 火硬點刺; 三金點刺; 三重點刺; 行間; 通關

膝無力(初期一時性):心膝

膝內側痛:心門

膝扭傷:肩中; 重子; 陽陵

曲泉穴痛:心膝; 脾腫

小腿肚脹痛及曲泉穴一帶筋緊:木火

小腿脹痛:肺心穴; 手五金、手千金; 雲白加肩中; 李白; 次白; 上曲; 精枝點刺(特效)

下肢無力:肩中加上曲、雲白或加下曲、李白; 三通; 正會

一切下肢痛:靈骨加大白加中白

足三里至足外踝痛或麻: 中白加下白

踝關節扭傷(膽經部份):上白(雙側); 四馬特效

外踝痛:膽穴;五虎四、五加小節; 上白加二間; 中白(腎經); 雲白加上白

內外踝痛:五虎四、五; 中白、下白

足跟痛:肺心穴; 五虎四、五; 火全; 靈骨; 大陵前三分; 承山

足跟腱痛:膽穴

足趾麻痛:五虎二、三

足背麻痛:五虎三、四

足冷:四花外輕刺激

足心熱:湧泉; 然谷

膝蓋冷痛:針單側通天、通山; 肩中

腿冷痛:雙鳳點刺再針通天、通胃

趾麻:下三皇

腿麻:四馬; 肩中

腿彎痛:後谿; 瀉尺澤

腿軟無力兼心跳:肩中; 通天(特效); 木枝

腳抽筋:正筋; 次白

大腿痛:叉三特效; 金林點刺(特效)

大腿痛:心門(內側腹股溝疼); 液門(前側); 懸鐘(外側)

大腿背肌拉傷:後谿; 腕骨; 陽陵; 風市

董针——脏腑疾病

心臟病:大間; 四花上; 四花里

心臟衰弱:指腎; 天地人三士加靈骨

心臟二尖瓣疾患:靈骨、大白

心跳過速:天地人三士; 心門; 通關、通山; 四花中外點刺

心肌炎:心門; 四花中上

心絞痛:火包; 火膝; 四花中、副點刺; 腎關; 中間、小間、大間

心怔忡:中間; 心常; 火串; 心門; 肩中; 火菊; 四花上、里; 伏兔

心驚:膽穴

血管硬化:四花中、副點刺

強心:(昏迷時使用)火硬

風濕性心臟病:火膝; 心常; 三通; 中渚、液門



肝火旺:木穴; 木炎

肝炎:木炎; 肝門; 上曲點刺; 火包; 火主

肝腫大硬化:木炎; 上曲點刺再針肝門、明黃; 肝俞點刺再針上三黃

肝炎之腸炎:腸門; 木斗; 木留; 三重

肝弱:富頂

口苦睡不著:木炎

慢性黃疸:眼黃加三黃; 火枝加火全加其黃

急性黃疸:眼黃加肝門

面黃四肢浮腫:人宗



膽病:木斗、木留

膽結石:木枝

膽囊炎:火枝、火全



腸風下血:中白; 四花中、外點刺再針姐妹穴

腸胃慢性出血:姐妹一二三

腸痛:靈骨; 四花里

腸炎:指五金、千金; 腸門; 門金; 四花下; 腑腸加門金; 四花外點刺; 足千金; 足五金; 通腎加通胃



反胃倒食、胃酸過多:天皇; 腎關; 灸日月

胃痛:浮、外間; 腸門; 火主; 門金; 花骨四; 四花上、中、下、里

胃下垂:脾腫、足三里、內關、中脘,並灸神闕、氣海、關元

胃炎、久年胃病:土水; 門金

腹痛:指五金; 指千金; 手五金; 花骨四

腹脹:靈骨加大白加土水; 背面穴; 水晶; 四花下; 腑快

腹部腫瘤:外三關(特效)

腹膜炎:腸門(特效)

肚臍周圍及腰痛:腕順一二

小腹脹:腕順一、二

小腹側痛:四馬; 通天、通胃; 四花中點刺

上腹部腫大易罹中風:三重(可使上腹變小並預防中風)

便秘:火串

頑固性便秘:其門

大便脫肛:其門

痔瘡出血:委中點刺加中白

睪丸墜痛:大間; 承山、三陰交

疝氣:大、小、中、外、浮間; 海豹; 腑快



脾腫大:脾腫; 上三黃; 三重; 木斗、木留; 人宗

糖尿病:天宗; 下三皇; 四肢穴; 承漿

血糖過低:上三黃加腎關



脊椎骨脹痛:後椎

脊柱痛:心膝; 中白

脊椎脫臼:後椎加首英

脊椎骨彎曲、痛、手腳痛:消濼

背椎疼痛:肺心穴; 水相; 花骨三、四; 正筋、正宗; 火全; 四花外加腎關; 馬快水

背痛:火散

背連下腿痛:馬快水(特效)

背脊畸形:上三黃下針即見效

背痛、闊背肌痛、膏肓痛:指腎; 重子、重仙; 腕順一、二或腎關(由腎虧引起者); 天地人三士; 九里; 搏球

腰椎強不能彎曲:靈骨加叉一

腰脊痛:腕順一、二; 下三皇

腰痛:靈骨; 後椎、首英(若他法全無效時此法可收奇功); 水愈; 水曲; 花骨三、四

腰酸:火腑海穴; 支通、落通; 火散; 搏球; 腎關

腎臟病之腰痛、腰酸:中白; 腕順一、二; 水相

腎臟病之背痛:中白

腎虧:地士; 搏球加四花中

腎募穴京門穴處痛:二角明

腎結石:水愈; 馬金水

腎臟炎:後椎加首英; 水愈點刺(特效); 水相; 下三皇; 通腎、通胃、通背; 馬金水加

馬快水; 腕順一、二

膀胱結石、膀胱炎:馬快水

蛋白尿:下三皇; 通腎、通胃、通背

閃腰岔氣:二角明; 馬金水

髂骨後上脊兩側痛:肺心穴; 腕順一、二

膀胱經外髂骨痛:中白

第一、二胸椎兩側筋緊:天皇

尾底骨尖端痛:心門; 後會

 

肺机能不足之肋骨腫大:側三里、側下三里

肺炎:重子(特效); 大白點刺

肺積水:四花中(特效)

肺結核:四花中外點刺再加四馬

肺腫瘤:四花中

肺氣腫:四花中外點刺

肺癌、肺氣腫:心常加靈骨、大白(特效); 雙靈、雙喘點刺

支氣管炎:小間

咳嗽、氣喘:重子(小孩最有效); 大白點刺; 火腑海穴; 天地人三士配靈骨(特效);

人宗; 曲陵; 四花外強刺激; 土水穴(特效)

哮喘:四花上、中; 四馬

痰咯不出:重子、重仙

感冒後四肢酸痛:三通任取兩穴加四肢穴

感冒:木穴; 火腑海穴加分金人宗

感冒流清涕:木穴



少海陰市:心痛手顫

支正飛揚:頭目眩暈

內關太沖:舌裂出血

內關照海:胎衣不下,腹中積塊

通里大鍾:倦言嗜臥

勞宮湧泉:癲癇

陽谷俠谿:頷腫口噤

經渠大都:發熱汗不出

通里解谿:頭風發作,心煩面赤

魚際太谿:氣亂於肺,俯仰喘喝
  膽絞痛:太沖

尿石所致絞痛:太谿; 精靈

注射後臀部疼痛:陽陵泉

耳鳴:下都

過敏性鼻炎:印堂

胃腸性感冒:胸背部反應點燈心草點治

急性黃疸型肝炎:足三里、合谷、三陰交,或三陰交下一寸半; 中封

急性細菌性痢疾:陰陵泉、外陵,高熱者配內關

支氣管哮喘:四縫

肺結核咯血:孔最; 尺澤

胃痙攣:勞宮; 承山

胃脘痛:跟腱

胃炎胃潰瘍急慢性胃炎:印堂

急性泄瀉:申脈(灸); 天樞、內關、三陰交(補)

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內關透間使; 下都; 攢竹; 魚腰

心動過緩:通里

心律失常:中渚

高血壓:先灸足三里再灸絕骨

腓腸肌痙攣:承山; 合陽

手足抽搐:曲澤或大陵

腦血栓形成:尺澤

憶病性失語:人中針後令病人發啊音; 內關; 湧泉

咽感異常:勞宮下一寸(梅核點)

多汗症:合谷、後谿、復溜

一氧化碳中毒:湧泉、人中

原發性痛經:合陽、承山

宮寒經痛:至陰、承山

回乳:光明、足臨泣

急性乳腺炎:肩井; 內關、太沖、梁丘

夜遊症:四縫

百日咳:少商、商陽; 四縫

小兒遺尿:箕門; 尿控(手掌面小指第一節橫紋中點)

胸脅痛:下都

頸部軟組織扭傷:下都; 液門透中渚

肩周炎:中平穴

急性腰扭傷:上都

紅斑性肢痛(肢端血管舒縮調節障礙):三陰交、崑崙

咳引尻痛:魚際

腎陽虛足底痛:百會

足跟骨刺足跟痛:大陵; 風池; 靈骨; 下照海(照海穴下一寸半)

瘰癘:手三里加足三里; 中府

急性睪丸炎:灸陽池

痔瘡:二白

小兒厭食:承漿

膽道蛔虫症:迎香或至陽

眉稜骨痛:崑崙

血脂過高:豐隆; 足三里; 內關

尿失禁:雙側足運感區; 秩邊; 水溝

遺尿:針刺雙太谿再針雙太谿上三寸處,得氣後朝三陰交方向刺

膽道疾病:指壓天宗穴並可作為診斷

上瞼下垂:血海、魚腰

神經性皮炎:通里

蛇咬傷:灸中泉穴(陽谿穴與陽池穴之間凹陷處)

少腹疼痛腸痙攣:三陰交

頭面浮腫:解谿

流行性腮腺炎:照海點刺特效

嗜睡:神門; 申脈; 照海; 通里加大鍾

橫行症:後谿

笑症:少沖

乳廱:內關沿皮刺留針一至三小時

活血明目:灸大小骨空



金針梅花詩鈔(上下交征法)



腕骨三里:腰連腿痛

後谿環跳:腰連腿痛

神門太沖:痴呆
胸痛:婦科

胸下心側痛:上白

胸部打傷(打傷中氣呼吸困難):靈骨、大白; 四馬

胸部發悶:小間、中間; 火陵、火山; 手五金、手千金; 曲陵點刺

胸骨痛及腫脹:七虎

胸腹側痛:(壓痛)四馬

胸腹部任脈線上痛:水相(太谿)

胸連背痛:四馬然後承山; 腎關; 上白

胸膜炎:先用四花中點刺再針四馬

肋膜炎(肋間神經痛):四馬; 丘墟; 指四馬; 四花中、副、外點刺; 七虎穴

肋下疼痛:通關、通山(左肋); 火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