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26:07
何首乌的来源和作用(2009-03-02 19:22:06) 标签:何首乌 作用 功效 来源 健康  分类:太极养心馆——饮食养生

民间传说

  何首乌的名字是有来历的。据说,很久以前,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到很远很远的深山里去采药。已经好多天没见到人了,突然有一天,他们面前竟然站立着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黑发齐腰黑髯齐胸的男人!一个满面红光双目炯炯有神的男人!顿时,把一老一少的两个人吓坏了!老者哆嗦着问,你是谁?是人?是鬼?还是神?对方用不很清楚的话语问:你,你们是干什么的?你们不是抓丁的吧?这一问,倒把一老一少两个人问楞住了,抓丁?抓什么丁?不是抓丁就好就好,那个男人低头自语道。又抬起头问,秦始皇还抓丁吗?那老者更愣住了,什么秦始皇,现在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啦,后来仔细询问才知道,此人为避秦抓丁,逃入深山,从未出去,不知世事变迁,竟已近百年。问其所食,指一长藤植物,说春夏秋食其藤,冬食其土中果。问其物名,未知。老者见该世外之人食之,发乌黑油亮,故取其名曰:合首乌,后误传为何首乌。
  <<本草图经>>上讲:
  本出顺州南河县,岭外、江南诸州亦有,今处处有之,以西
  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
  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
  。此有二种∶赤者雄,白者雌。采时乘湿以布帛拭去土,后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曝干
  。忌铁。以木臼杵捣之。一云∶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曝,乃可服。此药本名交藤,因何
  首乌服而得名。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能嗣,本名田儿,生而阉弱,年五十八,无妻
  子,一日醉卧野中....

名字

  拉丁文学名:Polygonum multiflorum

  英文名称:Maltiflower Knotweed,Tuber Fleeceflower,

  Chinese knotweed , Flowery knotweed。

  中文别名:首乌、夜交藤、赤首乌、铁秤砣、红内消、首乌藤,

  野苗、交藤、交茎、夜合、地精、桃柳籐、赤葛,

  九真藤、芮草、蛇草、陈知白、马肝石、九真藤、疮帚

  科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蓼科 Polygonaceae

  属: 蓼属 Polygonum

  种: 何首乌 P. multiflorum

  名称来历

  唐朝文人李翱曾写过《何首乌传》。何首乌原来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李时珍根据史料记载,把原来的“夜交藤”改名为“何首乌”。

  据《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何首乌。本出顺州今晋兴县,江南渚道皆有。

  性味归经--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

  何首乌据称是元和七年813年)顺州南河县(今广西陆川县西)人何田儿所发现,常年服用活到160岁。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内含酚类化合物,根部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此外,含淀粉45.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

  《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湿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口冬绪药之上。」可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

  主治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
何首乌四大注意事项

  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慎服。忌铁器。
  1.《何首乌传》:忌猪肉、血、无鳞鱼。
  2.《开宝本草》:忌铁。
  3.《宝庆本草折衷》:恶萝卜。
  4.《本草纲目》:忌葱、蒜。
  同时要注意何首乌有制过和没制区别,没有制的何首乌有毒,慎用。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除)矣。
  2.《本草汇言》:何首乌,前人称为补精益血,种嗣延年,又不可尽信其说。但观《开宝》方所云,治瘰疬,消痈肿,灭五痔,去头面热疮,苏腿足软风,其作用非补益可知矣。惟其性善收涩,其精滑者可用,痢泄者可止,久疟虚气散漫者可截,此亦莫非意拟之辞耳。倘属元阳不固而精遗,中气衰陷而泄痢,脾元困疲而疟发不已,此三证,自当以甘温培养之剂治之,又不必假此苦涩腥劣,寒毒损胃之物所取效也。
  3.《本经逢原》:何首乌,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用鲜者数钱,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随之而下泄也,与苁蓉之润燥通大便无异,而无助火之虞。肠风脏毒,用干者为末,米饮日服二、三钱有效,盖其内温肝肾,外祛少阴风热之验也。丹方治久疟,用生干何首乌一两,柴胡三钱,黑豆随年数加减,煎成露一宿,清晨热服,若夜疟尤效,乃散中寓收,补中寓散之法。
  4.《本草求真》:何首乌,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与地黄功力相似。独冯兆张辩论甚晰,其言首乌苦涩微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熟地、首乌,虽俱补阴,然地黄蒸虽至黑,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补肝肾者,因滋肾而旁及也。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一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故其功可立救孤阳亢烈之危;一系调补后天营血之需,以为常服,长养精神,却病调元之饵。先天、后天之阴不同,奏功之缓急轻重,亦有大异也。况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气薄味厚,而为浊中浊者,坚强骨髓之用乎?斯言论极透辟,直冠先贤未有,不可忽视。
  5.《本草经读》:何首乌,余于久疟久痢多取用之。盖疟少阳之邪也,久而不愈,少阳之气惯为疟邪所侮,俯首不敢与争,任其出入往来,绝无忌惮,纵旧邪已退,而新邪复乘虚入之,则为疟,纵新邪未入,而荣卫不调之气自袭于少阳之界亦为疟。首乌妙在直入少阳之经,其气甚雄,雄则足以折疟邪之势;其味甚涩,涩则足以堵疟邪之路,邪若未净者,佐似柴、苓、橘、半,若已净者,佐以参、术、耆、归,一、二剂效矣。设初疟而即用之,则闭门逐寇,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久痢亦用之者,以土气久陷,当于少阳求其生发之气也,亦以首乌之味最苦而涩,苦以坚其肾,涩以固其脱;宜温者与姜、附同用,宜凉者与芩、连同用,亦捷法也。此外,如疽疮、五痔之病,则取其通经络;瘰疬之病,则取其入少阳之经;精滑、泄泻、崩漏之病,则取其涩以固脱。若谓首乌滋阴补肾,能乌须发,益气血,悦颜色,长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误也。凡物之能滋润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补养者,必气味之和也。试问涩滞如首乌,何以能滋?苦劣如首乌,何以能补?今之医辈,竟奉为补药上品者,盖惑于李时珍《纲目》不寒不燥,功居于地黄之上之说也。
  6.《重庆堂随笔》:何首乌,内调气血,外散疮痈、功近当归,亦是血中气药。第当归香窜,主血分风寒之病,首乌不香,主血分风热之疾为异耳。故同为妇科要药,兼治虚疟,并滑大肠,无甚滋补之力,昔人谓可代熟地,实未然也。
  7.《本草正义》: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稍兼苦涩,性则温和,皆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益精气,具有阴阳平秘作用,非如地黄之偏于阴凝可比。
  好古谓泻肝风,乃是阴不涵阳,水不养木,乃致肝木生风,此能补阴,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亦其所宜。但此是滋补以息风,必不可误以为泻肝。
  8.《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9.《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10.《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11.王好古:泻肝风。
  12.《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赤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痒。截疟,治痰疟。
  13.《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14.《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15.《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1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
  17.《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