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15:13

文 平: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

  我国的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的全面改革。在全面改革的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存在什么“滞后”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不仅开创了经济高速成长、社会充满活力、政治安定团结的局面,而且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从容应对了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国际政治、经济风浪的重大考验。香港、澳门回归,“神舟”、“嫦娥”飞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出色表现,这一切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成就,无不是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取得的。把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仅仅归于经济体制改革,而看不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作用,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恰恰相反,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反过来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这才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按照西方模式实行政治改革,结果是政党林立、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甚至国无宁日。这些事实,恰恰证明了中国所走道路的正确性。(《红旗文稿》2010年第22期)

  陈宝生:正确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

  当前,有些人宣扬什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从认识角度看,产生这种议论的重要原因,来自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内涵理解上的差异。我们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把我们原来所建立的制度推倒重建,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巩固发展行之有效的。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政治制度,比如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要继续巩固发展。二是补充完善欠缺的。我们原有制度里面考虑不周或缺少的,而实践发展又需要的内容,要加以补充完善。三是调整改革过时的。我们原来的制度里面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东西,也有从苏联借鉴甚至照搬的一些不适应国情的东西,还有我们自己搞的一些经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东西,这些都需要将其调整改革掉。四是学习借鉴别人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打开大门,学习当今世界在执政、治国、管理社会、推进民主建设方面一切有利于我们基本制度巩固、适应我们发展阶段的好的做法。五是探索创造自己的。就是要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适应当今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样的原则,来探索创造一些新的形式,开拓一些新的内容。巩固有效的,补充欠缺的,调整失效的,学习别人的,创造自己的,就是我们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果以这样的角度来评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就不会得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了、速度放慢了、发生逆转了等等一些结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又要积极稳妥地进行。 (《学习时报》2010年11月22日)

  彼得·哈尔彻:中国模式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发展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以至于现在受到考验的不是北京的体制,而是西方的体制。中国成为强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种挑战,甚至让西方国家以及我们有关民主自由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见绌。曾任《时代》周刊记者的乔舒亚·库珀·雷默说,中国“以其令人震撼的榜样力量和令人生畏的辽阔幅员”走在各国前头。他给中国模式起了另一个名字——“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主要是因为西方重要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洲仍然不景气,而中国却很兴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民主是一种“失败”的意识形态。“北京共识”说明非西方民主国家也可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南非前总统姆贝基说,中国模式适用于非洲。世界银行也承认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效应:“中国的举措……让这些国家有机会从中国获取大量知识和经验致力于本国的发展。”如今,轮到西方国家证明自由国家也可以成为兴旺的经济体。但是,如果自由世界的大国和集团——美国、日本和欧洲不接受挑战的话,中国模式就是冷战后的第一也是最佳希望。(《参考消息》2010年11月24日)

  邓伟志:走出GDP陷阱

  GDP指标同别的指标一样,需要同相关指标配合使用才有实际意义。如果把GDP的效应无限放大,就会掉进“GDP陷阱”。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对GDP要看总量,可是,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如果只看总量,不看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也会进入误区。人均GDP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地均”,那就是每平方公里的GDP。如果在提高GDP时,过多地占用土地,这样的GDP也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今天占用土地过多,不但将来吃饭会成问题,而且会把土地搞成二、三产业发展的瓶颈。考量

  GDP还有个“天均”,那就是对大气的污染状况。如果说GDP呈算术级数上升,而排碳、排污量呈几何级数提高,那么,这个GDP就是无益的,把提高的那点GDP全部用来治理污染还不够。生产要有能源。能源是人的体能的延长和扩张。可是,能源是有限的,在新能源出来之前,再过几十年、上百年作为化石能源的煤和石油就会枯竭,“能源GDP”问题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在考察GDP时还要看分配占GDP的比重。分配占GDP的比重太高,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反之,分配占GDP的比重太低,又会妨碍人民生活的改善。生产的目的是生活,忽视了生活,到头来生产也上不去。还有个更难辨认的陷阱,那就是看起来占GDP的比重不算少的分配,大部分由少数人拿去了,多数人却只拿到了一小部分。分配占GDP的比重本来就少,再把其中的大部分让少数人拿去,那就会造成分配不公。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克服GDP崇拜,跳出GDP陷阱,把公平正义作为评价的准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人民论坛》2010年第10期)

  赵海娟:自私的“美元”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消散,而作为这场危机始作俑者的美国却为谋取本国私利,意欲在全球引发汇率战和贸易战。一直指责别国操纵汇率的美国,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汇率操纵国。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开启美元印钞机,轻而易举地进行着“贬值”操作。随着美联储宣布将开启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市场对美元贬值的预期逐步加强,一场全球范围的汇率战即将拉开。其实,在这场汇率战中,美国正打着如意算盘。一是要增加出口,二是要尽可能多地“赖债”。由于美国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美国急于借增加出口来改变这种状态。但鉴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矛盾明显,实体经济疲软,出口优势欠缺,以及出口管制政策等,其出口很难提升。特别是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其劳动力、土地、原材料成本都过高。但此番美元贬值,却可以毫不费力地增加其出口竞争力。此外,美国发起汇率战的目的是想促成一次全球财富分配的大转移。相反,世界其他经济体正在遭受着美元贬值的拖累。此外,对于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具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来说,由于美元贬值的稀释作用,其经济损失不可小觑。美元贬值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贸易大战的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世界经济是一张互相联系、互相牵制的大网,各国只有同心协力、紧密合作,这张网才会更牢固。为谋私利而扰乱世界经济的做法最终害人害己。(《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0月19日)
 
 
责任编辑:刘云川 刘玉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01/201012/t20101228_60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