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24:21

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5·12”地震发生后,在灾情最严重的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

丘吉尔说过,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汶川地震带给成都天大的苦难,当3年灾后重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成都的城市发展脚步不仅未停滞反而加快向前,成都有资格为这句话做最好的证明。

从西部第一条运行的地铁,到亚洲最大的集装箱中心;从中西部地区最多的上市企业,到中西部第一的国家级开发区……成都已成为我国西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聚集地。

震后成都,继续全面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诸多改革实践已步入更深层面,走出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担任负责人的课题组,发布的有关“成都城市化模式”的研究报告认为,成都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以及“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

一、第一条快速铁路就通往地震极重灾区。从成青快速铁路开始,成都人体验贴地飞行。成都已经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枢纽。

这是名副其实的“开往春天”的快铁。地震两周年正式通车的成青快速铁路,将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与成都中心城区更紧密地相连。

成青快速铁路诞生于最艰难的时刻,它是灾后恢复重建首个铁路重点工程,于2008年11月4日动工建设,2010年5月12日正式开通运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建成通车,创造了铁路建设的奇迹。

作为成都轨道交通中投入运营的第一条线路,成青快速铁路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中西部地区第一条地铁、成都地铁1号线于去年国庆节运行。与中心城区地铁相衔接,除已通车的成青快铁,成都已规划建设县县通高铁。

大多数规划重点项目正在蓬勃建设中。过去60年,四川总共建设铁路2986公里,汶川地震以来,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全部开建铁路里程就达3300公里。

成都正在建设西部最大,辐射整个西部的交通集散枢纽。未来,成都将形成“两环+12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规划总里程约800公里,构建起西部地区最重要的高速公路枢纽城市。

成都是国家公路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经过成都和以成都为起讫点的国道主干线和国道共9条,省道8条,高速公路8条,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成渝、宝成、成昆、达成四大铁路主干线交汇于成都,在既有4条铁路的基础上,将新增8条出川铁路大通道,以成都为中心的放射线将达到12条。

几天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成都新客站西部最大,将是国内六大铁路枢纽客站之一,实现地铁、列车、出租、公交等的零距离换乘。

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亚洲最大,占地2140亩,地处宝成、成渝、成昆、达成四条铁路干线交会点,占据我国集装箱运输网络中的重要位置,将成为西南地区集装箱物流中枢。

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已投入使用,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机场,成为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

二、地震之后最紧迫的,还有产业重建,以更开放的方式……

强烈地震,加上全球性经济危机,成都经济能否挺过这个“强震”?这是空前的危机。

无论内外环境,都有产业重建和壮大优势产业的迫切要求。从国家层面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国家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从本地现实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动力来源,也是灾区恢复重建、市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成都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努力进行产业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事实证明,成都经受住了“经济强震”的打击,反而得到了“井喷”式投资。

从实施城乡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之初,成都早早就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布局,从无到有构建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已取得长足进步。

以2004年引进世界IT行业巨头英特尔为起飞点,成都迅速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全国性领先地位。今天的成都,头上已有了 “中国软件名城”、中国最大的信息安全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等多顶桂冠。目前的成都高新区,已成功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稳居中西部第一。

早在世界银行2007年的全球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成都就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恰如世界银行的评价报告,“成都基于自身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特征和约束条件,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成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近10倍,居西部地区第一。

成都引进世界500强数量中西部第一。包括美国英特尔、德国大众、英国汇丰银行、德国邮政(DHL)、美国亚马逊、IBM以及富士康、仁宝等共189家。2003年英特尔落户成都,带动友尼森、美国芯源,形成超过10亿美元的产业聚集群,使成都成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第三大基地;微软、IBM、赛门铁克等500强企业落户,成都软件基地在全国11个国家软件基地中技术综合实力冲到第一,全球一半笔记本电脑的芯片,来自成都制造。

“震后成都依然美丽”,在获得同情与关注的同时,更获得了解与喜爱。成都做了一次堪称完美的城市形象危机公关。

腾讯公司是震后首个到成都签约投资的企业。5月22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第10天,腾讯与成都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投资5.5亿元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

地震后1个月,金山软件公司就决定追加投资2亿元。相关负责人称“感受到一股无可替代的凝聚力,这不仅来自于老百姓对于家园重建的决心,更是对于政府快速高效的反应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的肯定”。

成都魅力如同磁石,哪怕历经大地震的冲击与金融风暴的洗礼,也源源不断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从投资超过100亿美元的富士康,到仁宝、纬创、联想、戴尔、德州仪器,2008年以来,光是世界级的电子巨头就有6个落户成都,如此高密度的招商引资成果,发生在灾难性的地震之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品牌打上“成都造”的标签。今年2月底,中国吉利控股的沃尔沃集团正式宣布,沃尔沃在华首个生产基地已确定落户成都,初期年生产能力为10万辆。除了西部广阔的市场和日益增强的消费能力,成都更重要优势还在于,成都经开区已建成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已经具备沃尔沃汽车发展产业的配套能力。

国际知名资讯机构麦肯锡公司出具的权威报告分析,重大灾害事件(如9·11、印尼海啸等)发生后,如能采取全方位的经济重振措施,投资者信心和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可超灾前的水平。

成都将是又一个“投资者信心和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可超灾前水平”的世界级案例。

三、重整山河、重塑民生。有了全民重建的心,还要配以深刻的制度变革,才能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

灾后3年风雨兼程,成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更有一如既往的创造力。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的改革脚步,从未因地震停止,反而加快进入深水区。

成都自2003年起,探索着走出了一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三个集中”、“三次产业互动”为核心,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并在2007年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被作为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用于城乡发展建设的科学规划。

成都的改革甚至促成《城乡规划法》的诞生。不仅在全国率先将规划延伸至乡、村一级,2010年,成都又创造性地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面向全球招募专业规划师驻镇入村。

汶川大地震,加速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首的“农村四大基础工程”。2008年10月13日,全国第一家农村产权交易所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到2010年6月,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在同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和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改革的同时,2009年底,成都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沿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之路继续前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全方位描绘出未来成都的美好蓝图。

困扰中国的“三农”难题开始在成都破题。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成都是全国唯一在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中心城市。

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公共服务均等化居功至伟。成都通过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 “六个一体化”,着力构建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

正是得益于全国率先建立的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成都有能力进行被舆论称为“最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2010年底,成都出台户籍改革意见: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到2012年底,城乡居民将全面实现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进城不以放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等原有利益为代价。2011年3月,成都出台《关于做好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后民政有关工作的意见》,宣布5年内逐步实现同一区(市)县统一城乡低保标准。

 

“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2011年4月2日的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这是一千多万成都人民意志的最高体现形式。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是一场涉及城乡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革,也是一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它最终成为全体成都人民的共同意志,不仅证明,七年多的改革实践得到了成都全体人民的高度认同和衷心拥护,而且还表明,全面深入持久推进城乡一体化,必将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引领成都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道路,迎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美好前景。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也无可置疑的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开放而不背离传统,发展而不为害环境,是成都特有的发展路径。成都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与GDP原来并不矛盾。

让我们再次默念那句话,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成都的进步,或许是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