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 西蒙斯:社会组织的“牛鼻子”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4:07:36

社会组织的“牛鼻子”在哪

市场、政府和社会三个领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真正“牛鼻子”,错失了这一点,找不到“牛鼻子”,社会建设难免口号响亮,而行动迟缓

文/顾 骏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6期)

    近年来,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决定频繁见诸于媒体,但很明显,高层提得多,基层做得少,民众呼声多,政府行动少,自发生长快,主动推动少,能真正落实到制度建设和政策建议的举措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非常简单,其一是中国仍然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段,推进社会建设虽然可以收到动员社会资源,解决部分民生问题的功效,但民众自己动手,组织起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有可能在贫富分化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当下,产生意外的社会不稳定。要实实在在地开放制度空间,需要政治决策,而不是一般的表态。

    其二是虽然提了多年社会建设,而且看到了特定场合社会力量产生的巨大实效,如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灾过程所展现的。但对于究竟如何驾驭这股力量,政府心中没底,既无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能力,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社会管理主要依赖家族与国家的联盟,而不是中间组织自治。因此不知道如何同不在行政绝对掌控之下的自发的有组织力量打交道,更不知道社会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的“牛鼻子”在哪里。管理社会组织,疏导社会力量,在政府真有无从下手之感。

    相比之下,对于市场和企业,政府已经了然于心,市场讲求“投入产出”,企业则“唯利是图”,“千做万做,亏本的生意不做”,只要采用经济手段,也就是调节物质利益的得失,就足以掌控市场和企业。但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牛鼻子”,到底在哪里?社会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受强制性义务所驱使,传统的物质刺激、行政命令和亲情伦理,都不足以激发和统摄社会力量。千千万万普通人不分贫富贵贱,出于让世界更美好,让更多的人分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良好愿望,尽自己所能,捐钱、捐物、捐时间、捐心血,不求任何回报,对这样的“社会行动”,政府该用什么办法,将其纳入制度和秩序的渠道?

    古人曰:“无欲则刚”,真诚地从事社会公益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无欲无求,“牺牲自己的享受,享受自己的牺牲”,对他们,现有的行政手段又该从何着手?有些地方政府机构为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各种公益事业,从捐献钱物、志愿服务到见义勇为,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兴办时间银行,将公益参与与升学、就职、晋升等挂钩,用意不可谓不好,力度不能说不大,但总体效果并不如人意,更谈不上长效,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搞清楚在社会领域中活动的个人和组织的运行逻辑。“牛鼻子”没找到,管理就没有载体和抓手,乡下的农民都知道,随便借用驾马驾驴的方式,是不可能让牛犁地的。

    在笔者看来,建设和管理社会的关键不在掌控社会组织本身,而在放手让企业在一切有利可图的场合,发挥经营主体的作用,不要让“二政府”之类“挂羊头卖狗肉”的社会组织打着非营利的旗号营利,也不要放弃政府自己的职责,把法律规定政府该干的活,好好完成,不用同社会组织“争夺人心”。同样,政府的活儿都干好了,民众特别是困难人员发自内心认同党和政府的“惠民、富民和福民政策”,社会组织做的那么几件好事,根本不可能同政府“二次分配”所具有的道义感召力相比较,更不可能带来很大的“政治效应”,在社会矛盾特别是政府和民众的对立不那么尖锐的情境下,热心公益的人士和组织自然会在“让世界更美好”的价值理念的驱动下,多做有益于贫困人员,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真正具有建设性的事情。所以,“功夫在诗外”,市场、政府和社会三个领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真正“牛鼻子”,错失了这一点,找不到“牛鼻子”,社会建设难免口号响亮,而行动迟缓。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