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有几个县:台湾的明史研究3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9:21:00

 台灣的明史研究六十年

徐  泓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東吳大學 暨南國際大學

一、五十年代的封閉與文化沙漠

1.      臺灣光復以來六十年史學界的發展,可以說從零到有到蓬勃發展的過程,它與臺灣六十年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光復初期,臺灣在戰火劫餘之初,百廢待舉。由於日據時期臺灣唯一的大學歷史系---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不招收臺灣人;因此,光復初期,日本學者回國
後,臺灣學院裏的史學界,一片空白,全靠大陸來臺的歷史學者如夏德儀、沈剛伯、劉崇鋐、徐子明、郭廷以、李宗侗、姚從吾、方豪、張貴永等,加上從日本留
學回來的臺灣本土學者楊雲萍等,從零做起,首先成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後來陸續成立的大學,其歷史系絕大多數是請臺灣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協助創辦。臺灣史學
界建立的另一源頭,是隨國民政府遷來臺灣,座落在臺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至於史學界發表研究成果的園地,則是五十年代初,臺大創辦的《文史哲學報》、及史語所復刊的《史語所集刊》,但這兩份學報基本上只收內稿,一般學者發表
的學術期刊,則是不屬某一大學或研究所的《大陸雜誌》;因為園地公開,而且是半月刊,不似《文史哲學報》、《史語所集刊》一年難得出幾期;每半個便有新
論文看,作者與讀者較多,前影響較大。

2.      五十年代的封閉
五十年代,國民政府遷臺初期,風雨飄搖,局勢危險;在恐共的氛圍中,對文化思想學術採高壓與封閉政策,將未隨政府來臺學者的著作,尤其是批判社會的三十
年代文學,視為毒草,一律禁錮,不得持有與閱讀,否則就有牢獄之災。在明史論著方面,四九年以前出版精彩動人批判的明代黑暗面的史著,如吳晗的《朱元璋
傳》、李文治的《晚明民變》、丁易的《明代特務政治》等,均不再流通。當時臺灣文史界幾乎無書可讀,人稱為「文化沙漠」。
大學上明史課,只能用孟森在北京大學用的老講義《明代史》,教學與研究範圍只限於政治史與史料考証。由於史料考証不涉思想與政治,比較安全,而大為盛
行,頗有清代文字獄威脅下的考証學風,意外地促成臺灣史學界注重考証的篤實傳統。

徐泓〈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以政治、社會、經濟史之研究為主(上)〉《明代研究》第十二期(2009.06) 。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為國家安全,厲行戒嚴之威權統治。國民政府總結大陸失守的原因,認為教育學術文化界不支持是主要原因之
一;因此,嚴厲對待知識分子,控制教育學術文化界。對於大陸及國外研究成果與資訊之取得,限制極嚴,甚至對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在大陸出版之文史論著,如果
作者未來臺灣,其作品一律封存於圖書館特藏室中,不開放借閱;明史學者多未隨國民政府遷台,其論著多遭查禁。國外的研究成果也在封閉政策下,難以進入臺
灣。日本學界之明史研究成果,由於戰後日本學界較為左傾,亦多在限制之列。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更是嚴格查禁,不准閱讀,只有在少數機構如中央研究院或
國際關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可在限制下閱讀。 當時臺灣經濟窮困,並無財力購買歐美學術書刊,況且歐美學界的明史研究並不興盛,相關論著亦為不多。這一
時期,包括從大陸各地來臺的前輩學者結合本地學者及其培養的新生代學者組成的的明史研究教學隊伍,處在封閉的環境中。一方面,生活上要與貧困鬥爭,一方
面在教學與研究上,要在諸多限制下掙扎;比較注重史料考証與史實敘述及制度史研究,儘量避免觸及政治社會犯忌諱的敏感論題,以求明哲保身。既與原來中國
明史研究傳統斷絕,又與外界接觸不多;研究課題不與世界潮流接軌。但也因此埋頭苦幹,而培養出注重研讀史料的紮實學風。

民國五十年代中期,民國三十八年以前出版的大陸書刊逐漸解禁, 對外聯繫逐漸開放,留學生學成歸國任教,帶回國外研究趨勢與成果的新資訊。 當時臺灣史
學界仍與大陸明史學界隔絕,雖對大陸明史學者的熱門研究課題如資本主義萌芽、雇傭勞動關係、土地所有關係等仍然所知極為有限,但至少可接觸過去查禁的三
十八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於是有人冒險以不著作者姓名或更改作者姓名方式地下出版,私下流傳閱讀吳晗、傅衣凌、李文治等學者的著作,暗中與過去中國大陸明
史研究傳統接軌,並且在研究論題與方法方面,大受日、美學者新史學的影響。 逐漸開放的氛圍,為民國七十年代以後,臺灣明史研究澎湃的發展,打下穩固的
基礎。因此,民國六十年代,可說是臺灣史學界要向舊史學告別,新史學蓄勢待發的時刻。

二、六十年代以後的經濟起飛與文化學術的開放:西方、日本史學的引進與四九年以前及以後出版元大陸書刊的逐漸開放

1.      經貿發展與西方新史學之傳入
五十年代的封閉,所造成的「文化沙漠」現象,終於在六十年代中期,逐漸開始改變。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對外貿易的發展,出入境的人流、物流量加大,封閉
的局面勢必無法維持。歐、美、日留學生回國漸多,尤其美國留學歸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帶回美國流行的理論與治學方法;對臺灣學術文化界來說,好似荒
漠中之甘泉,人人搶讀,影響很大。當時美國史學界正流行史學社會科學化,這些歸國學者創辦的《思與言》與《食貨月刊》,介紹西方流行的史學及社會科學理
論與方法,為史學工作者所必讀。從此,臺灣史學界開始打破封閉局面,而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史學傳統接軌。

2.臺灣內部開放的要求與四九年以前大陸出版品的開禁
四九年大陸出版品禁錮之後,史學界幾無書可讀,文史界內部要求開禁的呼聲越來越強。最初,有些出版社選一些較無忌諱的書刊,將作者姓名隱藏,改用本局編
輯部發行。1965年,李敖策劃出版《文星集刊》,有系統地刊印四九年以前出版的大陸書籍,大為轟動,供不應求;於是其他出版社相繼跟進,如臺灣商務印
書館便出版《人人文庫》,將四九年以前大陸出版的書刊,將作者改名發行,如陳寅恪改為「陳恪」,周予同改「周大同」。1972年,連受忌諱甚深的吳晗
《朱元璋傳》也以春晗的名義,在坊間書密祕流通;甚至禁書丁易《明代特務政治》,也因影射國民黨特務統治,而大受異議分子喜愛,而冒險印製,在地下流
通。當時學者與一般讀者求知若渴,市場需求殷切;刊印四九年以前大陸出版的文史書刊,遂成出版社最賺錢的主流產品。賺錢的吸引力,犯禁的書商冒著被捕的
危險,前扑後繼。在民間不斷挑戰下,禁書的高牆,逐漸倒下;後來連讓人會有支持中共聯想的李自成、張獻忠研究---李文治《晚明民變》,也由食貨月刊社
出版,至此,四九年禁錮的大陸出版書刊已完全開禁。
同時六十年代的美國,為肆應中共崛起的東亞新局面,需要培養「中國通」,而於各大學成立東亞研究系所。大學圖書館因應中國研究的需求,添置大量中國文史
書刊;於是臺灣的出版社如雨後春筍地紛紛成立,競相影印古書及四九年以前大陸出版的學術期刊,外銷美國,成為賺取外匯的重要工具。五十年代封閉的局面,
遂在內部的挑戰與外銷利潤雙重力量的作用下打開,臺灣史學界也就從此與四九年切斷的中國學術傳統接軌。

3.日本史學的影響
離臺灣最近的日本,由於日據臺灣的殖民地經驗情結,是臺灣學生留學的另一重要求學地區。日本留學生回國,除帶回日本學者的篤實學風外,也帶回日本學者關
心中國史的論題,影響臺灣史學工作者的研究方向。為研讀日本學者的作品,日文幾乎成為所有歷史研究所研究生的必修外國語文。在日本東洋史學界主流的社會
史與經濟史研究,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到鄉紳、地域社會及農民暴動相關論題,深深影響臺灣的明史學界,甚至連論著題目的訂定的風格也大受影響,有相當一
段時間,日本式的論著題目「某某某之研究」成為流行風尚,可見一斑。

4.中國大陸史學的傳入
戰前日本史學界為吸取外來政權統治中原的歷史教訓,對「異民族」統治中國的「征服王朝」的歷史較為關注,對漢民族建立的明朝之歷史較不注意。但戰後日本
學界深切檢討,認為過去以負面看中國歷史,誤認中國自古以來是個停滯的社會,「皇軍」是來解救中國停滯的歷史僵局,中國人民理應歡迎他們。對歷史總結的
錯誤,導致侵華戰爭陷入泥濘。因此,學者主張改從正面看中國,不能再以停滯論看待中國歷史。戰後西嵨定生對江南棉紡織業的研究,就發掘出其先進的一面,
開啓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他們注重工商業中的手工工工場與問屋制及商業資本的研究,注意「停滯論」的克服,其論題與論點幾乎與大陸學者討論的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完全同調;於是日中兩地學者有對話的著力點。對話中,日本學者常引用大陸學者的論著;因此,透過日本學者的著作,臺灣的學者得以間
接接觸到被當局嚴禁的大陸學者著作。大陸學者關於明清史的論著,尤其是「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相關論著,開始經由出國或請外國朋友,以夾帶的方式帶回,私
下在學者間流傳。也因為物以稀為貴,當時閱讀這些珍貴的「禁書」,幾乎是「頂禮膜拜」,毫無批判地接受。
但隨著台灣的經濟起飛,政府專力於經濟建設,在文化方面的控制逐漸鬆動;而對外貿易的發達,人流與物流的頻繁帶來管控的漏洞,日益擴大﹔戒嚴時期的學術
文化監控政策,也就逐漸非正式地開放。八十年代中期,大陸學者的著作,或從香港流入,或為臺灣出版社盜印,以繁體字版在坊間書攤出售,甚至大學校園附近
地攤開始「明目」張膽地出售大陸出版品。尤其1987年7月15日解嚴之後,兩岸學術正式交流之門漸開,坊間不但出現專賣大陸書刊的書店,而且大學圖書
館也開始以「限制閱讀」方式典藏大陸書籍。被「限制閱讀」的書籍,並未以專櫃典藏,而與一般書籍並列於書架之中;「限制」的規定如同虛設。1999年教
育部更撥專款給各大學添購大陸期刊,圖書館開始全面大量添置大陸書刊。大陸學者的文史論著日愈流行,書刊價格日益降低,從最初人民幣一元比新臺幣30
元,降到如今的3.8-4.0元,取得大陸書刊既便宜又容易。而九十年代後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與電子資料庫《中國期刊網》的引進,更方便
學者參考,過去最難取得的學期刊論文,也可在網上檢索免費下載;遂使大陸學者論著成為臺灣文史界參考書的主流。大陸書刊易於取得,於是遠離禁書時代之
「物以稀為貴」;促使臺灣學者對於大陸史學論著,得以平常心視之,而能持較客觀態度,甚至能以批判態度對待﹔從此兩岸學術交流漸漸走上正常的軌道。

三、開放局面下影響台灣明史教學與研究的外在因素

1.西方學界之影響
在開放的局面下,西方學界的明史學者,如何炳棣、施堅雅、費慰愷(Feuerwerker)、牟復禮、黃仁宇、陳學霖、司徒琳、科大衛、卜正民、王國
斌、彭慕蘭、黃宗智、艾維四(Atwell)、賀凱(Hucker)、范德(Farmer)、饒濟凡(Rozman), Taylor,
Dardess,Perkins, Elvin, Myers, Perdue, Frank, Dardess等的論著,大量輸入。最初因臺灣書商大
量盜版,書價便宜,取得容易。其後因政府嚴禁盜版,但是這些西方學者的著作,或藉由兩岸學者譯介,或學者自行購買直接閱讀原文,繼續影響明史研究者之選
題、切入點、方法與論述,甚至主導明史研究的論題。如經濟史之討論,從資夲主義萌芽、市場經濟、高水平平衡的陷阱到大分岔,人口過密化,只有成長沒有發
展,及生態環境等。尤其近年來,年鑑學派的社會文化史著作,大量譯成中文,其運用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典範,頗能影響台灣明史研究的走向。

2. 日本學界之影響
(1)留學日本的于志嘉、 陳玉女、顧盻等及日本學者如佐伯富、濱島敦俊、森正夫、岸木美緒、大木康來台講學交流,帶來日本明史學界的論題與樸實治學態
度方法。
(2)臺灣的明史學者如張存武、王德毅、林麗月、李孝悌、賴惠敏、邱澎生、巫仁恕、邱仲麟等常到日本,短期講學與研究。而到日本參加學術會議或其他形式
的學術交流的學者,更難計其數。
(3)日本明史學者清水泰次、和田清、藤井宏、田中正俊、中山八郎、山根幸夫、仁井田陞、寺田隆信、小山正明、森正夫、濱島敦俊、川勝守、岸本美緒、夫
馬進及岩井茂樹、中島樂章、上田信、片田剛、山木聰、山本英史、井上靖等,在社會經濟史與社會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在鄉紳支配、地域社會、民間文化與
民間信仰、生態環境、城市史、法制史、財政史等領域的論著,影響台灣明史學界的研究甚大。

3.大陸明史學界的影響
(1)最初借由香港或美國、日本,兩岸學者進行交流,尤其1985年香港大學趙令揚教授主辦明清史會議,是大規模交流的開始,許多明史研究同道從此建立
長期的學術與私交的友好關係。
(2)1989年以後兩年一度的明史國際研討會,雖然第一屆臺灣只有熊秉真教授參加,但自第二屆之後,每屆臺灣學者均由明代研究學會組團參加。今年八月
第十二屆會議,臺灣參加的有二十餘人。
(3) 明代研究會約每五年舉辦一次明代研究的學術會議,《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1996年7月23-24日假政治大學開會,參加的大陸學者
26位,會議主題為政治學術史與社會經濟史的結合,及地域社會研究的社會經濟史新取徑,是此次會議的兩大特色。第二屆是1989年4月28-30日,在
國家圖書館舉辦的
《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四十一篇,討論明人文集的整理概況、學術價值與運用問題,以及文集內容所反映的明代史事。2007年又由中國
明代研究學會 東吳大學 暨南國際大學合辦《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學術研討會》。

(4)邀請大陸學者到各大學歷史系教書講學,如:
韋慶遠、馮爾康、張德信。陳支平、陳春聲、鈔曉鴻、錢茂偉、劉志偉、范金民、常建華、曹樹基等,不但對同道學者,而且對臺灣學生,尤其研究生的幫助最
大。
(5)選送研究生赴大陸接受指導及蒐集資料或田野調查,如:
林皎宏、宋惠中、唐立宗、郭忠豪、林修合、陳啓鐘、吳大昕、陳怡行、賴亮吟、許富翔等,對他們的論文寫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6)著作在兩岸出版刊登,大陸學者專書及論文在臺灣出版,越來越多,不少專書如傅衣麟、楊國楨、陳支平的《明史新編》就由雲龍出版社出版,不少學校採
用為明史課的教科書。如文津出版社《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謝貴安《明實錄研究》)等。臺灣學者的專著也在大陸出
版,如徐泓〈《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撰水平〉,《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1期(2004.03),頁62-71。
(7) 兩岸明史學者共同關心的研究主題。七九年大陸開始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主導的歷史研究,逐漸鬆動,經歷八十年代的文化熱,開放人文
社會科學學者出國講學交流及留學生出國,外國學術著作的引進。尤其九十年代以後的積極開放,大陸史學工作者的關心論題及解釋理論也大受外界影響,其論著
已難看出過去那種以「經典作家」為指導思想的痕跡,而與世界其他地區學者接近。於是臺灣的史學工作者不再只是參考大陸學者的作品,而是開展正常的交流,
並在論著中與大陸學者對話,近年來,兩岸明代研究學者發表的論文與專書,顯現在許多方面共同關心的研究主題,如資本主義萌芽到大分岔、江南市镇、華南宗
族、明初大移民、城市生活與文化、消費文化、法制等。

四、開放局面下影響台灣明史教學與研究的內在機制

1.      各學系與研究機構明史教研部門之年輕化及成長。
光復後第一代的明史學者已經退休、凋零,第二代(呂士朋、張哲郎、徐泓仍在東海、政大、台大、暨大、東吳、輔大講授明史相關課程)已近屆齡退休,但新生
的第三代、第四代茁壯成長,已成研究教學的主力,如:
中研院史語所:王汎森、于志嘉、李孝悌、梁其姿、陳國棟、邱澎生 邱仲麟、范毅軍。
中研院近史所:賴惠敏、熊秉真、巫仁恕、呂妙芬等。

台大:劉石吉、王汎森、古偉瀛、衣若蘭
政大:劉季倫、楊瑞松、陳秀芬
台師大:林麗月、朱鴻 、葉高樹、邱炫煜(國際與僑教學院)
中央大學:吳振漢
中興:羅麗馨、吳蕙芳
淡大: 邱仲麟
東華大學:張璉
東吳:王汎森、黃兆強、李聖光、邱仲麟、宋惠中
彰化師大:蔡泰彬
暨南國際大學:王鴻泰、邱澎生、邱仲麟、巫仁恕
成功大學:鄭永常、陳玉女、顧盻
中正大學:林燊祿
輔仁大學:何淑宜
台北大學:正在召聘
2.      研究中心與研究群之成立與開展

(1)     熊秉真領導的研究群
中研院近年來為整合院內史學研究人才,推動研究群的組織。近史所熊秉真教授一方面於1995年成立《明清研究會》,一方面組織《物質、消費與文化研究
群》與《記憶與認同研究群》,推動《情與中國文化》(1997)《禮教與情欲:近代早期中國文化與後現代性》(1997-1998)《 明清文化中的
情、欲與禮教(2000-2002)》,並舉辦《情欲明清」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

(2) 李孝悌領導的城市生活與文化研究群
史語所李孝悌也組織跨所跨院校的研究群,結合社會史與文化史,推動《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大型研究計劃:
南京:回憶中的城市(16—19世紀) 李孝悌 史語所
清初整風運動下江南士人城市活動與文人文化的轉折  王鴻泰  暨大歷史系
明清江南城市中的豪門第宅 巫仁恕 近史所
經濟與文化:清代前期江南城鎮工作習慣的變遷  邱澎生  史語所
十七到二十世紀初敘事文學中的城市景味 胡曉真  文哲所
城市節慶與日常生活 陳熙遠 史語所
傳統中國都市化的質性研究---以晚明南京為中心  費絲言  賓州大學歷史所
明清江南城市的舶來品與物質消費 邱仲麟 史語所
洋貨與蘇州菁英時尚(1644-1840) 賴惠敏 近史所

(2)     吳智和在文化大學領導的明史研究小組
吳智和教授自1978年獨資出版《明史研究專刊》,迄今已出刊十五期,2001年8月又刊行《明史研究叢刊》,將於吳教授指導之畢業博碩士論文中選定佳
作出版,已出版十四種。並架設《明史研究小組》網站,介紹師生研究成果。
http://faculty.pccu.edu.tw/~chihhowu/new_page_1x.htm

(3)     東吳大學明清史讀書會及明清教學與史料文獻平台
東吳大學歷史系李聖光教授與徐泓主持,於2006年架設《明清教學與史料文獻平台》,http://www2.scu.edu.tw/
history/
結合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書畫處、器物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國家圖書
館、漢學研究中心以及大陸明清史料之典藏、日本明清史料典藏和日文研究成果、美國密西根大學明清研究之博士論文縮微膠捲和膠片(micro film
and micro fiche),建立《明清教學與史料文獻平台》,目的並非求全而是補缺,以達互惠互補、資源共享,為教學與研究的相輔相乘奠定厚實
基礎。已
此外,由徐泓主持,每半個舉辦一次跨校的《明清史讀書會》,http://www2.scu.edu.tw/history/reading.htm
研讀明史經典論著,並討論會員的論文計劃、大綱及章節內容。已研讀《金瓶梅》、崔溥《漂海錄》、汪道昆《太函集》及《森正夫明清史論集》及《劍橋中國明
代史》下冊。

(4)     暨南國際大學明清生活史研究室: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在前主任王鴻泰教授主持下,擬在暨大成立明清史研究中心,除爭取經費充實圖書資料之外,第一步推動《社會、生活與文化研究-子計劃
三:文化史?生活史》http://www.his.ncnu.edu.tw/China2/index.htm
並成立《明清生活史研究室》http://www.library.ncnu.edu.tw/mingchin/index1_new.htm
參加成員有:濱島敦俊、徐泓、王鴻泰、邱澎生、巫仁恕、邱仲麟。在重點的擺設上,大體上以食、衣、住、行、娛樂等基本的生活面向為探討範圍,而在實際考
察上可以有兩個面向,一則以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如《金瓶梅》為主要的考察對象。直接透過這些小說的描述來掌握當時的生活情境與面貌。另一方面則是以檔
案、判牘之類的法制史料來校正小說史料可能有的誇大或偏差──濱島敦俊教授曾在「明清法制史料選讀」課程中,指導學生閱讀張肯堂的判牘《塋辭》,由此觸
發學生思考一般民眾的社會生活形態。同時,法制史料的研讀也可以藉其法律規範的界定,更清楚掌握當時人的生活框架。如此,藉由小說與法制史料的相互配
合,將可深入探測明清時期社會生活面貌,並對此生活內容進行解析,進而據此索解、建構其文化意涵。已建立《明清生活史資料庫》
http://www.his.ncnu.edu.tw/China2/Untitled-4.htm
與《明清法制史資料庫》  http://www.his.ncnu.edu.tw/China2/Untitled-5.htm
並與中研院合辦《明清城市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近年來,每年暑假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合作,參與客家文化及歷史人類學研習營活動,舉辦明清商人與城市研習營,培養研究生。

3.  學會之創設與運作
(1)     明代研究學會與典籍研讀會
戒嚴時代嚴格管控學術活動,除中國歷史學會外,禁止成立新的學術團體。為突出限制,呂士朋教授於1975年5月18日,召集成立「明史座談會」,曾舉辦
多次學術演講及討論,並由徐泓主編出版《明史研究通訊》第一期(民國七十五年九月一日)。

解嚴之後,成立學會的限制解除,為突破發展瓶頸,學界同道乃有成立「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之議,經內政部核准立案,於1985年元月15日,假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召開成立大會。學會的宗旨由座談會時期從以明史為範圍,擴大為明代全方位的研究。http://
www.his.ncnu.edu.tw/ming/
學會除舉辦演講與研討會(兩次研討會見前)外,自1998年起出版《明代研究通訊》年刊,已出版十二期,自第七期起,改名《明代研究》,自十二期赴改為
半年刊,刊載學術論文、研究討論及書評,為有審查制度的學術期刊,在國科會辦的學術期刊排比列為第二級,在單一領域學報排名第一。http://
www.his.ncnu.edu.tw/ming/MingStudies.htm

又為推動學會會員共同讀書討論風氣,自1996年起,獲得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經費補助,展開《明史紀事本末》及其他重要明代史籍的研讀工作。多年來,
無論有無補助,均堅持研讀會的順利召開與運作,每年挑選明代重要文獻進行校讀與討論。近年來,在每月一次的明代典籍研讀會上,會員共聚一堂,研讀諸種繁
難但又饒富啟發意味的重要史料如《明史紀事本末》《太函集》《皇明經世文編》,帶動篤實的史料研讀風氣,應有利於此後推進明代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http://mingstudies.blogspot.com/

(2)     中研院明清研究會

明清研究會是由該院八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現改名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民族研究
所、經濟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以及社會學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基於共同對明清時代的研究興趣,所組成的跨學科學術團體。經常舉
辦學術講演活動,一年約八至十次,通常是假學術研究活動中心,以午餐會的方式,邀約學者講演。其間若有重要學者來訪,則以不定期茶敘座談的方式,邀約學
者交換意見。詳見http://mingching.sinica.edu.tw/

3.      專刊學報的發行
臺灣出版之明史研究專門學報有:
(1)     明代研究學會出版《明代研究通訊》年刊,1998年創刊已出版九期,第七期起改為《明代研究》
http://www.his.ncnu.edu.tw/ming/MingStudies.htm
http://www.sinica.edu.tw/~wujs/MingStudiesContent.htm

各期目錄
http://www.ceps.com.tw/ec/ecJnlIntro.aspx?Jnliid=4290

 (2)《明史研究專刊》1978年創刊已出版15期
http://faculty.pccu.edu.tw/~chihhowu/new_page_1x.htm
《明 史 研 究 專 刊》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吳智和教授主編的《明 史 研 究 專 刊》,自1978年創刊以來,已出版十五期,第十四、十五期為《點差御史專輯》今刊載其目錄
於下:

第十四期目次
[ 點差御史專輯 (一) ]
二○○三年八月出刊

明代的刷卷御史   蕭慧媛       1
明代的巡茶御史   陳冠至       43
明代的巡倉御史   連啟元       107
明代的巡鹽御史   呂進貴       143
明代的巡關御史   戴順居       167
明代的屯田御史   林利隆       201
明代的巡漕御史   丁明範       249
刊物介紹
日本《明代史研究》第30~31號        273
臺灣《明代研究通訊》第5期   275
香港《明清史集刊》第5、6卷  276
中國《明史研究》第5~7輯     279
附錄
二十世紀臺灣明史研究回顧介述      吳智和       285
明史啟事
致蘇明陽教授一封公開信       吳智和       355
「外行」口試評審學術事件始末      吳智和       356
對吳智和教授「致蘇明陽教授信」的回應  蘇明陽       358
答辯蘇明陽教授回應文  吳智和       365
答辯蘇明陽教授回應文

第十五期目次
[ 點差御史專輯 (二) ]
二○○六年 十月出刊

明代的巡河御史   蔡泰彬       1
明代的巡青御史   連啟元       21
明代的巡營御史    林伃芹      51
明代江南五府地區藏書家的書畫收藏活動  陳冠至       81
明人的獨居生活   朱倩如       115
刊物介紹
日本《明代史研究》第32號     147
日本《明清史研究》第1、2輯  148
臺灣《明代研究》第6~8期     150
臺灣《鄭和研與活動簡訊》第17~24期       153
香港《明清史集刊》第7卷      161
中國《明史論叢》(一)、(二)   162
中國《明史研究論叢》第6輯   166
附錄
臺灣明史研究(1996-2004)概況 吳智和       169

《明 史 研 究 專 刊》網址:
http://faculty.pccu.edu.tw/~chihhowu/new_page_20.htm#1

 (3)《明史研究叢刊》已出版14種
http://faculty.pccu.edu.tw/~chihhowu/new_page_1x.htm

4.      網路與電腦科技之應用

近年來,應用電腦科技建立資料庫,頗受各界關注,挹注經費,建立電子資料庫,臺灣公私單位建立之電子資料庫有:
《明實錄》電子資料庫  中 央 研 究 院漢 籍 電 子 文 獻(正測試中)
《明人文集聯合目錄與篇目索引資料庫》
http://ccs.ncl.edu.tw/topic_02.html
《明清生活史資料庫》《明清法制史資料庫》(見上述暨南國際大學明清生活史研究室)
《明代社會生活史類目》http://faculty.pccu.edu.tw/~chihhowu/new_page_1x.htm
《明代政治制度史類目》http://faculty.pccu.edu.tw/~chihhowu/new_page_1x.htm
《近世中國教育史論著目錄》
http://faculty.pccu.edu.tw/~chihhowu/new_page_1x.htm
徐泓建置《明清私塾》Yahoo奇摩家族,作為交流研究資訊及討論園地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mingching_history?hl=zh-TW
http://tw.club.yahoo.com/clubs/mingching_history/

臺灣地區大學明代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暨摘要(1999-2001)
http://140.119.186.35/ming

而建立個人研究網頁或部落格(博客)(Blog)也開始流行,如邱澎生的《阿牛說的歷史故事》http://www.sinica.edu.tw/
~pengshan/
唐立宗《大明寶典》http://d726.myweb.hinet.net/

五、 教研領域之擴大:注重社會文化史之新趨勢

1.近十年來,在全球化的帶動下,臺灣的社會與文化起了很大的變化,學術研究雖有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爭論,但在明史學界並未引起波瀾,明史研究教學的方
向,在開放的形勢下,主要是追隨國際史學界傾向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的「新史學」趨勢。

2.研究領域趨向社會文化史
臺灣明史學界,一方面,受到開放局面下歐美、日本與大陸明史學界的影響,關注的領域與論題逐漸與世界各國學者相契合;另一方面,藉著內在機制的學會、研
究中心、研究群與電腦科技的運用,國外的研究資訊很快地到普及於學者,與封閉時代的內外隔絕,已一去不復返。許多其他時間與空間歷史研究者關心的領域與
論題,也為臺灣的明史學者所注意,表現在研究方面,國科會每年通過的專題研究計畫,明顯地看出這個以社會文化史為主要領域的趨勢。在近四年內,國科會通
過近60個明史研究方面的計畫,其中政治、軍事與經濟、史學,只占五分之一,其他多屬社會史、文化史、城市生活史與醫療史的範圍,其中以城市生活,士人
與文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消費文化與醫療史為最大宗,占五分之三以上。尤其是士人與文人的研究及城市研究幾乎占五分之二。如:
王鴻泰《文酒之會:明代江南文人的城市游樂與文藝社交》《人在江湖──明清士人的異類交游與尚武風氣》《明清士人的知識養成與文化認同》、
吳智和《明人書齋休閒生活》
巫仁恕《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明清江南肉食的普及化和士庶階層的飲食文化》《明清士大夫旅遊文化的變遷》《晚明傢俱的消費文化》
李孝悌《明清之際士大夫的文化與生活》
林麗月《明代的菁英社群與地域認同:近世中國文化轉折的研究》《典型在望:明清廟學與地方社會之研究》
邱仲麟《鮮船與冰魚: 明清的冰鮮漁業與海鮮消費》《墾山與伐木:明清山西的山地開發與環境變遷》《明清社會的蘭花狂熱》
邱澎生《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從閱讀商書到參展博覽:明清商業知識中的「物產」》
徐泓《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
梁其姿《明清至近代兩廣社會的疾病與醫療 (初步構想)》
陳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經懺活動與婦女的佛教信仰》《明代僧尼的修行生活?疾病與醫療(1/2)》
陳秀芬《養生與養身──晚明日常生活的起居、攝生與衛生》《晚明的養生文化與文人生活──關於身體史的考察》《情之為病──明清時期情志疾病的醫療
史》
陳熙遠《競渡中的國家與社會──明清中國的端陽節慶、官方調控與民間動員》《競渡中的國家與社會──明清中國的端陽節慶、官方調控與民間動員》
熊秉真《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近世中國的遊戲文化與兒童玩物》《書寫、展演與遺忘 ─ 近世中國家族記憶之解析性重建(1600-1860)》
《明清徽州的幼科醫學與家族發展(1400-1800)》

計畫的題目新穎多樣,顯示社會文化史、文人、士人與醫療史、生態史研究發展之創新與突出。尤其國外學者關注的論題與研究取向,頗受學者青睞,如李孝悌與
王鴻泰對文會「逸樂」文化的研究,熊秉真對童年史的研究、林麗月、巫仁恕對消費文化的研究,邱仲麟的生態史研究,陳秀芬的身體史研究,陳熙遠的節日史研
究,熊秉真與梁其姿、陳玉女的醫療史研究,及邱澎生、巫仁恕等對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與卜正民(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編的《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China and
Historical Capitalism)》(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所作翻譯與討論。
少數研究政治、軍事史的學者,也不再討論政爭與戰爭,顯現與傳統研究取向之不同,如:
張璉《論國家祭祀禮制中的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象──從明代帝王廟祀與望祀之禮談起》《分合之外:明代嘉靖朝郊禮與廟制變革議論之考察》從禮制改革論皇權,
葉高樹《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論明末遼東軍事家族
黃一農《明清中國的軍事革命與火藥帝國》從火藥談明清軍事革命,
像于志嘉《明代華北地區衛所軍役研究》堅持制度史研究的學者已不多見,則政治、軍事與經濟、史學為主軸的明史研究,在臺灣已顯然末落。最近李孝悌主持之
中研院主題計畫《明清的社會與生活》成果,在兩岸分別出版,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出版《明清社會與生活》專號,尤其能顯示注重社會生活與文化研
究的臺灣明史研究的新趨勢。

2. 課程多樣化也趨向社會文化史
教師的研究取向,表現在教學方面的是課程的多樣化,歷史系不再只開個斷代史的《明史》課程,而是隨著教師關注方向的轉變,從政治、經濟轉向社會與文化,
各校均開始增設地域社會、社會文化史方面的課程,而過去史學工作者較不注意的文人生活涉及的小說、文集史料及民間文獻、審判資料,卻成為學者研讀史料之
主流,史料學、文獻學以注重非官方史料的姿態出現。而從境外聘請的客座教授專長亦多為社會文化史。
例如九十五學年(2006-2007)全臺灣各大學歷史系開設明史相關課程28門,雖然傳統的明代通史或不注明範圍的明史專題有8門,但進一步看其課
綱,則多屬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討論。而其他的課程,從課名看顯然是配合教師研究趨向的社會文化史,如
王鴻泰    明清小說與社會
巫仁恕     明清物質、消費與生活史研究專題
邱仲麟     明清社會史專題
范金民     明清社會
楊瑞松    明清思想文化史專題
濱島敦俊  明末華北鄉村的社會組織
濱島敦俊  近世江南三角洲開發史研究
濱島敦俊   明人文集和方志專題研究
濱島敦俊   華中南佃農問題
濱島敦俊   華北商業糾紛
徐泓開的課:
明史,明史專題研究,明清史專題,明清社會經濟史專題討論,明清華南社會經濟史專題討論,明清地域社會史專題研究,明清社會與文化專題研究,明清財政史
專題討論

又如暨大歷史系曾在九十四學年的第一學期(2005-2006)開設明史相關課程六門之多:
王鴻泰    明清小說與社會
邱仲麟    明代的制度與制度變遷專題 ( 二 )
劉志偉    地方文獻與民間文書
劉志偉    明清經濟史專題
劉志偉    華南地域社會研究
濱島敦俊  明末華北社會與審判資料(二)

2.      研究生論文選題之多樣化:社會史、文化史為熱門領域

(1)     九十年代的博碩士論文
教師研究領域之多樣化及趨向社會文化史、醫療史、生態史,不但導致課程之多樣化,也主導了研究生論文選題。
這一趨勢自九十年代已經顯現,當今活躍於明史學界的中壯年學者,九十年代在寫博碩士論文時,已有此趨向。如:
衣若蘭,《「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巫仁恕,《明清城市民變研究 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邱仲麟,《不孝之孝 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文化史考察》,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生產與再生產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     二十一世紀初的博士論文
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一新趨勢更加明顯,他們的研究取向,從選題看更加多樣化,而且不限於社會史、文化史、士人文人研究等熱門領域,宗教史、性別史、 思
想史、藝術史、生態史,都是他們選擇領域。在博士論文方面如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6。
金炫廷,《明人的鑑賞生活──江南文人的鑑賞活動與鑑賞自娛》,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即使研究政治史,關注的也是前人鮮少著墨的制度如蕭慧媛,《明人的乞休致仕──官場困局下求退告歸的時代現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12月。
近兩年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如
何淑宜,《士人與儒禮:元明時期祖先祭禮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
宋惠中,《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林為楷,《明代的江海聯防--長江江海交會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文化大學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林麗紅,《明代傳奇丑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01。
袁光儀,《晚明極端個人主義的「聖人之學」——「異端」李卓吾新論》,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張藝曦《王學、家族與地方社會──以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連啟元,《明代的告示榜文》,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06。
陳忠和,《晚明山水小品美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蔡嘉麟,《明代的山林生態──北邊防區護林與伐木失衡的歷史考察》,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05。

(3)     二十一世紀初的碩士論文
選題則更多樣,如: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嘉靖大倭寇的形象》,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1。
陳啟鐘,《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近兩年的趨勢更加明顯,社會史、文化史為主,性別史與生態史也不少,而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較少,如:
丁明範,《明代的樂戶生活-樂籍制度的管理與青樓文化的蔚興》,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6)
王怡蘋,《明清官窯瓷器番蓮花紋飾之研究》,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06.04)
王書敏,《明代泉漳地區文士詩韻考》,臺北市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王麗瑄,《明人小楷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任祖泰,《明末利瑪竇《交友論》研究》,台北大學古典文獻所碩士論文,2007。
朱冬芝,《一個明末士紳的社交生活:祁彪佳的交遊、社群與地方活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吳玄妃,《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吳哲銘,《墮落與沉淪的情慾飛舞—明代春宮畫的審美與象徵》,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李秋瑰,《明代佛教戲曲《觀世音香山修行記》傳奇--劇本主題意涵之分析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6。
李健輝,《月食中「闇虛」問題:明清之際中國士人的正面反應》,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惠玉,《明清時期北台灣傳統建築之門文化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06。
阮寧,《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6。
林沛瑩,《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繼母主題》,逢甲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06。
林雨潔,《晚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佛光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林泩翰,《明清禁令與沿海盜寇、移民、鹽梟問題之研究》,佛光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01。
邱婉慧,《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成功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
洪菁迎,《福意涵之視覺表現研究-以明清年畫圖文為例-》,樹德科大應用設計所碩士論文,2006。
孫敏娟,《明代女詩人的主體性呈現》,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張皓政,《明代常州士人的婚姻圈》,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張雅萍,《「畫眼」之「正眼」-明代繪畫收藏品在藝術場域與藝術市場的流動性與社會性》,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7。
梁芳蘭,《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艷情小說之性別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01)
許敏玲,《痲瘋病與明清社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郭建佑,《明清譯書書目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依婷,《明代的宴享制度》,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怡行,《明代的福州:一個傳統省城的變遷(1368-1644)》,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陳舒涵,《晚明時人之金錢觀》,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95學年度。
傅耀珍,《明代艷情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
黃文如,《明代的民窯》,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黃玉珊,《明代閩中文人謝肇淛及其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01。
黃森茂,《晚明陳龍正鄉村賑濟思想與活動》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楊慶湖,《明清兩代景泰藍在工藝設計上之比較研究-以故宮博物院典藏品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廖建智,《明代茶文化藝術之研究》,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廖彩真,《明清婦女的社會生活--以《醒世姻緣傳》為中心》,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
謝美君,《明清春宮圖中性行為狀況之分析》,樹德科大人類性學所碩士論文,2006。

六、結論

臺灣光復至今,已超過六十年,在這六十多年中,臺灣史學界從無到有,經歷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學術封閉與文化沙漠時代,六十年代以後的經貿改革開放,及
島內要求開放的呼聲,帶動學術文化的逐漸解嚴;先是四九年以前大陸學者者作的開放,接著是西方與日本新史學的輸入。隨者八十年代後期的正式解嚴,大陸學
者著作,大量擁入。臺灣史學界不再封閉,而與世界史學潮流接軌。尤其年鑑學派運用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典範,頗影響臺灣明史研究的走向。
近十多年來,各大學歷史系與中央研究院,大力推動明清史研究,引進青年學者,組織跨機構之研究群,增加圖書設備,利用電腦科技,建置資料庫與教學研究平
臺及討論群;明清研究的教學與研究遂成為中國史教研之大國,據說國科會獎助之專題研究計畫,明清約占人文處全部獎助計畫的百分之四十。而近年來獎助明史
研究的計畫,多屬社會史、文化史、城市生活史與醫療史的範圍,其中以城市生活,士人與文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消費文化與醫療史為最大宗。顯示臺灣新一
代的明史教研隊伍的主流趨勢。
教師的研究決定教學的方向,因此,各大學的明史教學也隨之多樣化與以社會史、文化史、生態史、醫療史為主要領域,而研究生的培養及其論文選題也顯現相同
趨勢。
碩博士研究生比現在任教的教師不但人數多,而且年紀輕得多,更能迎合全球史學新潮流,勇於嚐試新論題。這種情況,碩士論文比博士論文更顯著,顯示明史研
究者年齡越輕,關注論題越多樣,理論與方法取向越新穎。研究生是未來教學研究人員的儲備隊伍,他們的研究方向決定未來台灣明史研究與教學的走向;則今後
十年甚至二十年,多樣化與以社會文化史、生態史、醫療史、性別史等為主的明史研究與教學,應該是主流趨勢。
要保証這一研究教學路線順利進行,除繼續健全內部相關機制外,擴大與境外學者的交流合作,不斷接受新論題、新方法與解釋理論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我們
不但要走出去,也要把外面的學者請進來,在開放的局面下,進行面對面的學術交流;這就是我們要開這個《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學術研討會》的原因。

參考書目

1.介紹台灣史學發展的論著
王晴佳《台灣史學五十年: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主編,《台灣學者研究中國史論叢》(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是反映台灣學者數十年來中國史研究代表性著述的學術彙
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於2005年5月底6月初推出《台灣學者研究中國史論叢》。該論叢是五十年來台灣學者在中國史領域的代表性著述的彙編,共分十
三個專題,十四冊,分別是: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制度與國家;政治與權力;思想與學術;社會變遷;經濟脈動;城市與鄉村;家族與社會;婦女與社會;生活
與文化;禮俗與宗教;生命與醫療;美術與考古(上、下冊)。
馮爾康,《中國社會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頁64-82,〈臺灣新史學的崛起和成就〉。

2.介紹台灣的明史研究成果的論著
《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大歷史學系於1989年8月 1-3日舉辦《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992年出版《民國以來
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收錄與明史研究有關的論文11篇 : 宋后楣,〈明初畫史的發展與其歷史背景〉(頁333.340)、馬楚堅,
〈近十年來中國研究明代蒙古之回顧〉(頁471.504) 、趙令揚,〈近四十年中國大陸之明史研究〉 (頁505.514) 、于志嘉,〈明代軍制史
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頁515-540)、山根幸夫,〈八十年來日本的明史研究〉(頁641-652) 吳金成,〈再論明清的紳士層研究〉(頁
653-668)、鄭樑生,〈元明時代中日關係史研究之過去與未來〉(頁1057-1078)、石萬壽,〈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頁
1153-1176)、Lynn Struve(司徒琳),"Southern Ming History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頁1177-1226) 、賴惠敏,〈明代賦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顧〉(頁1487.1498)、林麗月,〈從政治史到社
會史? 一論四十年來台灣地區有關明代政治制度的歷史研究〉(頁1651-1666) 等。
吳智和,〈明史〉,收入高明士主編,《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台北:國科會,2004),第五冊《明清史》,頁001-102。
吳智和,〈明史研究中文報刊論文專著分類索引〉 (一)(二)(三)(四)(五)(六),Chinese Culture, 20:2( 1979年6
月 ):129-165 ; 20 : 3  ( 1979年6月 ): 92-144 ; 20 :4 ( 1979年12月 ):
81-143 ; 21 : 1 ( 1980年3月 ): 93-150 ; 21 : 2(1980年6月): 115-144 ; 21 :
3 ( 1980年9月): 121-140 。收錄民國元年至六十七年底中文報刊上有關明史的論文與專書共5543種。又吳教授主編之《明史研究專
刊》則以年為單位,收錄六十八年以後之明史論著,已出版至第十五期。
吳智和,〈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明史研究論著選介〉(上)(中)(下),《漢學研究通訊》,3:4〔1984年10月〕:211-215;4 :1
〔1985年1月〕:16-20;4:2〔1985年6月〕:103-108。
徐泓,〈六十年來明史之研究〉《六十年來之國學》(台北:正中書局,1974),第三冊,頁379-452。
徐泓,2009.06.30,〈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以政治、社會、經濟史研究?主(上)〉,《明代研究》,第12期,頁129-170。
徐泓,2009.12.30,〈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以政治、社會、經濟史研究?主(中)〉,《明代研究》,第13期(已通過審查將刊登)。
徐泓,2010.06.30,〈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以政治、社會、經濟史研究?主(下)〉,《明代研究》,第14期(已通過審查將刊登)。
《明代研究通訊》第1-6期。
《明代研究》第7-12期。

徐泓会长谈台湾明史研究60年
作者: 杲文川 | 2008年05月26日 20:42 | 栏目: 社科园地
(138) 点击  |  (3) 评论 | 本文地址: http://gaowenchuan.blshe.com/post/6194/206867

       台湾明史研究会会长徐泓教授。      杲文川摄

两岸携手 共创辉煌——徐泓会长谈台湾明史研究60年
                                                  杲文川
       在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台湾明史研究会会长徐泓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回顾了台湾明史研究60年从封闭孤立到走向开放交流的历
程。
       徐泓1943年出生在福建武夷山下。1947年,他父亲因为推广“合作社”而举家来到台湾。徐泓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博士,后留
校任教,曾任历史系主任。应香港科技大学之邀,前去创办人文学院,任讲座教授。后回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创办历史系,任教务长、代理校长。现为东吴大学历史
学系教授、台湾明史研究会会长。著有《清代两淮盐场研究》,编有《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等。
       徐泓说,回顾台湾明史60年的研究道路,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日本据台时期,台湾只有台北帝大一所大学,该校只收日本学生。台湾光复后
的1945年至1949年,为明史研究的草创期,台北帝大改为了台湾大学,历史系开始创建,随后中研院史语所迁台,大陆的部分知识分子来到台湾,明史研
究发轫起步。1949年至1960年为孤立封闭期。开始,国民党对文化界控制很严,查禁1949年以前所有在大陆出版的史学论著,学生看不到参考书刊,
学习内容只有教授的课堂讲义和记下的笔记。台湾成为白色恐怖下的文化沙漠。其间,《大陆杂志》、《台大文史哲学报》先后创刊,《史语所集刊》也获准继续
刊印,沙漠里开始出现绿洲。1960年,台湾经济起飞,当局对政治的控制开始放松。徐泓的同学李敖开始于《文星》杂志发表文章,后出任《文星》总主笔。
李敖编印1949年以前在大陆出版的史学论著,以《文星集刊》出版。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将大陆著作改换署名后出版,使得台湾学者能够与祖国的学术传统连上
线。留学欧美和日本的留学生陆续回台,介绍了西方和日本史学的新发展。随后,《思与言》、《食货》等学术杂志陆续创刊、复刊,史学研究领域逐步得以拓
宽,因此,1963年至1987年为台湾的开放初期。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严后,台湾的明史研究逐步进入全面开放与交流时期。台湾人可以访问香
港,实际也就能够到大陆访问。台湾学者一下子看到大陆那么多的明史研究著作,非常兴奋。但当时只能看,不能带回台湾。台湾学者与哈佛燕京学社合作,做出
了历史论文摘要,将上万字的论文改写压缩成500字的摘要,方便了学者了解学术发展情况。1985年,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主办“明清史会议”,大陆与台
湾明清史学者开始了最初的学术交流。1989年,大陆举办中国明史国际研讨会,并每两年举办一届,台湾均组团前往参加盛会。1996年,台湾明史研究会
主办"两岸明史学者会议",掀开了大陆学者赴台学术交流的序幕。此后,韦庆远、冯尔康、张德信、陈支平、陈春生等大陆学者先后赴台讲学。台湾的研究生也
纷纷到大陆接受指导或搜集研究资料,两岸学术交流全面展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两岸交流更加频繁与方便。
       在记者请徐泓谈谈台湾明史研究的现状后,徐泓说,台湾“中国明代研究会”有会员100多人,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研讨活动,经常参加活动的有
二三十人,经费来源一是得到教育机构和基金会的资助,二是会员的会费。出版有《明代研究通讯》,已经出版了9期,第10期正在编辑之中。
       徐泓说,由于留学生回台而引进了欧美新史学,近年来日本、韩国的明史研究成果也陆续传入台湾,大陆改革开放后,学术著作、资料大量进入台
湾,台湾的大学附近书肆林立,台湾的各种研究中心与研究群也逐步成长。包括熊秉真领导的研究群、李孝悌领导的城市生活与文化研究群、吴智和在文化大学领
导的明史研究小组、东吴大学明史读书会及明清教学与史料文献平台、暨南国际大学明清生活史研究室等。这几个明清史学术团队研究各有侧重,相互促进,呈现
了较好的发展势态。2007年年10月,台湾明史研究会举办“第3届两岸明史学术研讨会”,届邀请了30位大陆学者与会。研讨的主题是“全球化下明史研
究之新视野”。我相信,今后两岸学者的合作交流会进一步加强,明史研究会迎来更加可喜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