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特app:颠脚跟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09:09
  养生,不仅仅是每天坚持做八段锦、打太极拳,也不是一定要跑步、要游泳。大家都知道锻炼身体是养生的好办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养生更多的是在细节上用功夫。以下就慢慢地从几个细节上谈养生之道。

颠脚跟与养生

脚跟与人体的肾经、膀胱经以及大脑关系密切。脚根的中央就有一个安眠穴,从全息定位来看,脚跟相当于我们的大脑部位。因此,每天经常轻轻地颠一下脚跟,对于治疗疾病以及预防保健极有好处。下面我详细地说明几点颠脚跟的功效,千万不要因为其简单而忽视它。要知道,凡是真理,往往是简单而直接的。

可以健脑。现在流行的足部按摩图没有重视脚跟的全息定位,只是在足跟的中央安排了一个安眠穴,其实还远远不止如此。我另有一个足部全息定位方法,综合考虑了经络循行、全息理论、脚的特点以及手足相参等方面的信息,重新分配了五脏六腑的定位。我把足跟这个部位整个地定位为头部,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等都安排有一定的位置,而整个跟跟中间就是一个大脑定位图。脑位于人的最高处,其对应点当然会在最低处有所体现。刺激足跟部,可以促进脑部的气血循环,坚持用脚跟行走,不仅仅可以拉伸膀胱经以及肾经,还可以让脑得到更多的地气。小孩子如果有脑发育不全,或者有相关的脑病,就千万另忽视了刺激脚跟这个脑的全息反应区,而跺脚跟是最简单而实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可以醒脑。学生功课压力大,经常感觉脑子不够用的,读了一节课,脑子嗡嗡的,闷闷的。那就趁下课的时间,来刺激一下脚跟嘛,可以让脑马上充满活力,其效果比按摩风池穴都明显。

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紧张的方法很多,比如搓手、吹口哨、散步、深呼吸等等,还可以按摩头部的穴位,如风池、百会、太阳等穴位,都有效果。当然,如果能刺激一下脚跟上的大脑反射区,也有不错的效果。所有这些方法都比紧张时吃口香糖好多了,既省事,又有保健作用。反过来说,口香糖是用薄荷之类的东西做的,既寒凉伤阳,还有一些成型剂、添加剂等,都不利于健康。

可以抗抑郁。抑郁是三阴经病,是因为阳气不能上达以润养脑髓,导致脑部的气血循行不畅,浊阴蒙闭了清窍所致。颠脚跟即可让更多的气血上达头面,边颠脚跟边深呼吸,即是快速补脑的窍门。配合针刺治疗,可以使阳气上充脑髓,阳气宣通则浊阴自降,这是快速让抑郁的病人恢复阳气的好办法。况且,同时还可以刺激到膀胱经以及足三阴经,包括肾经、脾经、肝经,足三阴阳气一足,自然可以宣通阳气于上。

可以补肾扶阳。扶阳不见得一定要喝四逆汤,也不见得一定要灸关元穴,只要找到关键处,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即有大效果。肾气虚弱、肾阳不足之人,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颠脚跟就可以补助肾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且效果明显。在寒冷的冬天里,经常颠颠脚跟,就是扶阳大 法。

可以治疗小便不畅。小便不畅,按西医来说,这是前列腺病,多见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从中医角度来说,是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脚跟外侧即是膀胱经所循行之处,如果坚持用脚外侧走走路,就可以健运膀胱,使小便通畅起来。扩开来说,刺激脚跟即是治疗前列腺病的一个方便法门。而前列腺疾病不仅仅会导致小便的不通畅,还可能会导致阳萎、早泄、性功能下降等,都可以考虑配合这个方法治疗。

可以治疗腰痛。由于风寒湿邪客入膀胱经,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刺激膀胱经可以开通经气,通则不痛,自然可以治疗腰痛,还可以治疗颈椎病、后头痛等等。因为颈椎、后头等部位也是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自然都会有效果的。

可以预防和治疗中风。中风其原因不外乎两条,或者是脑缺血,或者是脑出血,都是由于脑部气血瘀滞所导致的。刺激脚根不但可以刺激脑部气血运行,更重要的是可以引浮阳下行,从膀胱经、肾经而下归于足底,这是一种潜阳的方法。曾经见过不少老人患中风病后,坚持半年的时间跺脚,中风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这比吃什么药物都有效果地多,而且方便可行。另外,如果有中风先兆,出现面红、头晕、手足发麻、血压升高明显,这时要及时地预防中风,而跺脚跟即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这个道理上讲,跺脚跟可以潜阳,引火下行,大凡阳气上浮、虚火上炎的疾病都能有效,比如高血压、头晕、美尼尔氏综合症、三叉神经痛等等,如果是由于虚火上浮而引起的,都会有明显的效果。再讲开来,现在人生活在一个快速而紧张的社会里,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处处是赶时间,人人是拼工作,哪个不是虚火上炎,哪个不是阳气上浮,自然都应该考虑一下这一方面且实用的招式。

大家如果练过八段锦的,都知道最后一招叫“背后七颠百病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刺激脚跟可以保健预防疾病,还可以治病,可以让全身所有的病都消失。也许有人不相信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会有这么大的效果,但与其人云亦云,何如自已实践一番呢?说不定因为自己的实践,就尝到了甜头呢。

但是要注意,颠脚跟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否则即易导致足跟疼痛。如果导致了疼痛,不用担心,休息几天,用热水泡泡脚,很快就没事了。实在痛得不舒服,可以吃几付四逆汤扶扶阳气,效果也不错。
走路的问题
     走路的时候任意一只脚的脚跟先着地,然后把身体重心迅速移到前脚掌,待另一只脚向前迈进并脚跟着地后再离开地面;站立时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分开至30度到45度之间,身体重心放在前脚掌或脚尖,有微微酸痛的感觉时可稍微抬一抬(或颠一颠)两脚后跟,同时放松一下小腿肌肉。
     另外要选择尺寸合适、穿起来舒适透气的鞋,以免不合适的鞋子压迫脚部血管和神经。

什么是平足症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动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征,同时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人类的祖先生活于森林中,过着树栖生活,其上下肢功能无明确分工,皆以攀缘抓握为主,故手、足相似,无足弓、前足发达、趾长而伸屈灵活自如,足跟不负重,跟骨因之较小。此时足之姿态,前足向内旋转,足内缘凹陷,外缘凸起。当人类进化,自树栖生活移居平原,更为重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发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确分工。手主要从事劳动生产,足专司负重行走。为此足的结构和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1)陆地直立生活,两足负担体重,故跟骨发育长大,成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弹性并有向前推进作用,因之,舟骨和内侧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纵弓。

     (3)原来为了抓握方便,拇趾细长且与第二趾离开,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动灵活与拇指相似。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负重稳定,故拇趾与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并有韧带联系,活动因之减少。

     (4)由于足弓形成,为了维持此弓形结构,足部韧带发育壮大。再因足不再从事抓握动作,故足内在肌萎缩退化。

     我国方先之认为人足弓的高低并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机能的强弱。如脊髓灰质炎后遗高弓足患者,足弓虽高但无弹性,行走步态丑陋。又如芭蕾舞演员,足弓较平坦,但因足内外在肌发育健壮,步态轻盈美观,富有弹性。故方氏认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与人民生活、习俗及所处环境有关。过去我国东南部农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劳动,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处环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软对于足弓有衬托作用。这样的足,不着鞋袜,毫无束缚,能活动自如,保持了原来肌肉韧带的紧张力和弹性,无导致软组织挛缩的因素,其次,终日田间劳动,足内、外在肌均得到锻炼,肌肉发育良好,能起到对足弓的保护作用。这些农民极少有平足症的发生。

     现代物质文明发达,大家皆穿鞋着袜,有高跟鞋,亦有所谓“火箭式”尖头鞋,对足横加束缚,使肌肉常处于紧张状态,再加道路平坦整齐,出门上公共汽车,或以自行车代步,甚少活动。在上述情况下,足肌缺乏锻炼,不够坚强。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强体胖,体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担,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类进化,物质文明发达时期的一种退化病。从以上讨论,可见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说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荡,良好的足弓应有弹性。足弓过高,韧带过紧;或足弓过低,韧带松弛、足肌乏力,均会引起疼痛。足弓虽平,而韧带坚强,足肌健壮又能起保护作用,具有弹性,可以毫无症状。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无弹性,在行走和站立时有足疼痛症状者。

     足弓的临床解剖学  足有两个不同方向的足弓,横弓及纵弓,后者又有外侧纵弓和内侧纵弓之分。维持足弓的形态,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状、韧带及肌肉的坚强有力。构成足弓的骨骼与维持它们的韧带和肌肉之间关系密切,互有影响。纵弓尤为重要,纵弓塌陷,横弓随之消失,但横弓塌陷,纵弓仍可完整无恙。

     足骨连籽骨共有28块,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宽底窄,把它们并合起来,自然形成了弓形结构。横弓在足前部的横切面上,可见跗骨和五个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横弓较明显,跖骨头部则变浅。横弓的完整全赖纵弓的存在。内侧纵弓的后臂由跟骨和距骨组成,前臂为第一、二、三楔状骨和跖骨,其顶部是舟骨。内纵弓的弓高、后臂短、前臂长。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进化上的缺点,它与第二跖骨的联系不够坚强。跟骨的载距突与舟骨间无关节面,其间仅有跟舟韧带相连接,距骨头的下方正压在此带上,因此内侧纵弓的耐力较弱。外侧纵弓,后臂是跟骨,顶部为骰骨,前臂为第四、五两跖骨。外纵弓的跟骰关节面阔而平,站立时可稳固的接触地面,第四、五两跖骨联系坚强,外纵弓也较低,这些都是它的优越性。总之足纵弓后臂短,结构简单,跟骨是内外侧纵弓的共同基础,故跟骨发育大。纵弓前臂长,结构复杂,特别是第一跖骨保存了进化上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弱点。故足的外侧缘较内侧缘坚固。韧带是保持构成足弓各骨块间联系的重要组织。足背突出,负重少,韧带薄弱,跖侧负荷大,对足弓的维持也特别重要,故韧带肥厚坚强。跖长韧带连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韧带连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侧韧带亦称弹力韧带,起自跟骨载距突,止于舟骨底部,坚强而具有弹性,是防止距骨头下塌或内倾的重要结构。跖腱膜自跟骨结节起,向前分成五个腱条,止于屈肌腱鞘和跖骨头横韧带,维持纵弓,犹如弓弦。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的胫跟韧带连接内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维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线,亦是最主要的防线。足部肌肉分为内在肌与外在肌二种,前者退化,在人体作用不大,对足弓的维持只起辅助作用。故足弓的维护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这类肌肉有:

     (1)胫前肌:通过踝关节前内方,止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内侧。能使踝关节背伸,迈足时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内缘,增高纵弓,足底内翻。

     (2)胫后肌,沿弹簧韧带的底部,止于舟骨结节、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点。胫后肌收缩时,舟骨接近内踝,紧紧的托住距骨头,加强弹簧韧带,防止距骨头下陷内倾,全足绕距骨头转为内收、内翻位置。

     (3)腓骨长肌:经外踝后外方、骰骨沟至足底,上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侧,与胫前肌平衡合作时,如两条坚强的悬带,各自足的内,外侧绕过足底,将足弓向上提起。

     (4)腓肠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纵弓下降,破坏足弓的结构。故腓肠肌挛缩或短缩者,易患平足症。

     综上所述,可见由许多上宽下窄的特有形状的骨块构成的骨弓,若正常稳固,一经负重,便适当的降低,使重力传导至韧带,待韧带达到适当紧张时,足的内、外在肌便开始收缩来协助韧带维持足弓的结构。故骨骼构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线,韧带是第二道防线,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后的第三道防线。许多坚强的、复杂的韧带,纵横交错,布于足跖侧,不论其如何坚强,均不能无限制的承受过度的负荷,若不注意防止其过度负荷和慢性劳损,足底韧带逐渐被牵拉松弛,便不能维护正常的足弓构造。足部内、外在肌收缩时可以支撑足弓,并使体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韧带上。更为重要的是足肌可经锻炼而变得坚强壮大,可以主动的维护足弓构造。至于韧带,目前尚无主动锻炼能使其更为坚强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线的肌肉,最为重要,亦是唯一可采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坚强的组织。

     足弓的临床生理学  足是身体的支点,行走或站立时,由跟骨及第一、五两跖骨头三点负重。下肢负重线经髌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两跖骨间。足弓有弹性,吸收入在行走时发生的震荡,藉以保护关节和内脏。行走时肌肉收缩,足内各骨协同配合,组成—个有力的杠杆,推动身体前。行走时,足跟先着地,然后移至足外侧缘着地,再循跖骨头移至拇趾的跖趾关节,经内侧缘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动,0是足部由后→外→前→内→后的反复的环行动作。这些动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缩,故足部韧带的劳损是不多的。适当的步行,对足弓有利而无弊。人端正站立时,维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松弛,人体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韧带来承担,故长期积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韧带的劳损,促成肌肉萎缩,其结果便会发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跃时,足跟不着地,两侧前足也不同时着地,两足肌肉的收缩,此起彼落,既紧张又协调,韧带劳损可能性更少,故适度的跑跳,对足弓也是有益无害的。但一定要有—个良好的足弓为前提,已失去弹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经塌陷的,是不适宜进行过多的跑、跳动作的。穿着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时,足长伸肌等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穿着无跟平底鞋,又使肌肉过度松弛,增加韧带负担。两者对足弓的维护是不利的。故着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后跟为宜。

竞走可预防骨质疏松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运动生理学教授贝尔•白恩斯的研究证实:竞走比健身操或慢跑不仅更为安全。而且健身效果也更好,更适合老年健身者。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慢跑或做健身操时,足部往往重重落地,足部、腿部受到的反冲力较大,长此下去老年人业已“疲软”的足部、腿部较易引发伤痛;相反竞走时落脚很轻,这对骨质已经疏松的老人尤为适宜。

  竞走是一项全身运动。全身几乎所有关节都可得到活动和锻炼,同时对心脏健康也特别有好处。竞走运动扭臀摆臂,动作复杂,似乎只有年轻人才能胜任。然而,对健身者而言,完全没必要做到那么标准规范。一般只要做到双臂弯曲、双腿伸直、臀部微扭即可,并不比迪斯科难学。专家就建议人们在散步时,不妨穿插一段“慢速竞走”(运动量介于竞走与散步之闻),这样既可增加锻炼效果,又可提高趣味性。

  其实,健身者们需要的不是竞走,而是“健走”。健走的速度当然要大大慢于竞走。但要比普通的散步快些。健走的方法最好是,迈开大步。脚后跟着地,不要弯曲膝盖。这种走路方法有点像《木偶奇遇记》里的小木偶皮诺曹。腿往前迈时,脚尖伸直如同踢球,使脚前面的肌肉得到拉伸。前脚落地时,后脚脚尖踮起,使脚后面的肌肉也得到拉伸。

  健走的速度比较快.大步流星,感觉风从身体两胁流过。古人说,走如风,大概就是指这种速度吧。健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脚后跟先着地。日本电视台NHK报道说,如果跨大步健走时,以脚跟先着地,可以振动并刺激骨骼内骨芽细胞的滋长,抑制破骨细胞的破坏.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台湾有位74岁的老先生,他的骨质密度竟然和三十多岁年轻人一样,连医院里的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位老先生就是看到电视报道后,坚持健走七八年了。

  脚后跟先着地,实际上就是刺激了“肾经”穴位。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终属肾络膀胱。因此,足跟部与肾经相关。人到中年,肾精始亏。肝血不足,导致筋骨失养,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足跟痛。

背后七颠百病消

  在许多传统养生功法里,都十分强调刺激脚后跟来填精补肾、祛病延年。这个方法甚至被用来抗肿瘤,而且疗效相当不错。比如,抗肿瘤功法里最著名的郭林新气功,就采用了颠足跟、翘脚尖的走路方式。

  经典的导引养生术。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功法——八段锦,其最后一势动作名称为“背后七颠百病消”。这势动作正是通过颠足跟的方式,刺激肾经系统,诱发全身震荡,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从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它的做法是:(1)立正。两足并拢,两手置于体侧;(2)踮起脚尖,百会虚领,五趾抓地;(3)重心从脚尖落到前脚掌,放松身体;(4)自由落体,让脚跟轻撞地面,引发柔和震荡,沿两腿上传到上半身。这势动作简单易行,周身振荡,舒适轻松,回味无穷。

  民间有谚语说:“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走路是最简单、最容易坚持的运动。走路可以因人而异,最好的走路方法就是大步流星,脚跟先着地,轻敲肾经,周身震荡按摩。有规律地健走,不仅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