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节什么时候:互联网让过年“俗”中有“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9:33:49
xjjk雅儒

互联网让过年“俗”中有“新”

默认分类 2011-01-29 21:39:52 阅读35 评论0   字号:订阅

 

“辛年歌盛世;卯兔耀中华”。眼看就要到兔年新春佳节了,大街小巷上挂满了灯笼,家家户户的门上贴满了福字,就连QQ头像、百度引擎上都点缀了许多漂亮的装饰,这过年的味是越来越浓。

过农历新年,是咱中国人的老规矩,打皇帝的时候就有。可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这一过就是数百年,过年的感觉会不会也“审美疲劳”了呢?

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博客、微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春节这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在过年时屡屡碰出灿烂的火花,让我们过年不仅不会“审美疲劳”,而且还越来越“俗”中有“新”。

互联网让春节过得更加有“俗气”。为什么说“俗”呢?其实,过年本身就是民俗,所以过年一定得讲究民俗。俗话说“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可具体到这些民俗的由来、讲究,对于80后、90后甚至70后来说也许就不那么清楚了。我印象里小时候过年,就是全家一起吃顿丰盛的饭菜,放鞭炮听响,晚上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晚,除此之外就是到七姑八大姨家串门,收红包,逛庙会等。而要让自己说出些习俗老礼的内在含义,还真不容易。现在没关系了,一到过年,百度或是各大网站的首页都会推出新春专栏,让我们随手可查春节民俗的介绍及各大庙会的由来,其深刻的春节文化解读仿佛是在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亲切而详细。有了网络,不但让春节这些传统的民俗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并且永远不会断档。

如果说互联网点亮了一批老民俗,其和春节的碰撞更是创造了一批新民俗。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和电脑的普及,编短信,写博客,看网络春晚已经成为人们过年时的习惯。而今年新浪、搜狐、网易等16家网站共同推出的中华网络年夜饭,更是集网络过年的优势项目之大成,为全球华人网民共同打造一席新春的网络文化盛宴。总之,有了互联网,让咱过年时的吃喝玩乐一应俱全,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各种翔实的节日信息,观看精彩的文化节目,过年的方式更加给力。

过年有网络,天涯若比邻。互联网还给我们过节时的沟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联络亲情,不方便回家过年的人通过网络电视和家人拜年联系;联络友情,网络博客和微博客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分享过节的心情和经历。在这个网络时代,距离已经不是问题。网络便捷,连同全国南北,甚至世界各地,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漂洋过海,发扬光大。互动论坛,让全世界的华人聚首网络,天下一家,共同享受同一个佳节,同一个梦想。网络上一篇篇精美的博文,一条条诙谐幽默的拜年短信,不仅传递了祝福、分享了快乐,也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

总之,互联网不仅让过节传统的民俗得到保留,更让传统的民俗在科技面前不断出新,让过年在不失民俗中过出新意。当传统的佳节碰上了高科技的互联网,你会发现,这个年过的真的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