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迈锐科技怎么样:袁世凯一妻九妾,关起门来做皇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3:04:19

不可否认的是,袁世凯贪权不贪财,也几乎不以公谋私。他死后,一生积蓄包括田产股票等,折合成现金共计200余万元,由徐世昌出面为袁家分配遗产。徐世昌把200余万元分为30份,儿子与妻妾无子者各一份,未出嫁的女儿两人一份,每份八万余元。

袁世凯一生共有一妻九妾,17子15女。他在一连纳了三房朝鲜籍姨太后,本来不想再纳妾。但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场面越来越大,加上官场斗争激烈,袁世凯无暇顾及家事,便越来越需要一位贤内助。可他一直宠爱的大姨太沈氏却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于是,他萌生出再纳一房姨太太的想法。

在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娶了第五房姨太杨氏。杨氏是天津杨柳青人,出身小户人家,袁世凯第一次见到杨氏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有次袁世凯到杨柳青办事,因故拜访杨员外,见杨家院子布置得井井有条,不禁问道:“员外是在哪里请的管家,能把家里管理得如此有条不紊。”杨员外笑着说:“我哪里雇得起管家,家中一切都是小女打理的。”袁世凯对杨氏立刻有了几分好奇。临走时,恰巧看到一个女子在门口闪了一下,这个女子正是杨氏。

杨氏身材很好,但相貌平平,袁世凯当时对杨氏没有太上心,但如今想寻一位贤内助,便自然而然想到杨氏。他派人去杨家打听,得到杨氏没有嫁人的消息,就欢欢喜喜地上门提亲,将杨氏娶回家中。

杨氏入门后,凭借她口巧心细,做事果断的管家才能,将袁世凯的日常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袁世凯该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再也不用自己操心。袁世凯对杨氏非常满意,很快将管理袁家的权力交给杨氏。从此,袁家上下一切,包括家庭收入和支出,各房女佣、丫头,甚至是袁世凯所有的孩子,都由杨氏管理。袁世凯后来纳的姨太太,也由杨氏负责调教。

纳了五姨太之后,次子袁克文又“孝敬”袁世凯一房六姨太。

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时,曾派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自幼聪明过人,不仅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等。袁克文的博学多才让袁世凯对他十分疼爱,并有意磨练他,经常把一些重要事情交给他去办。可惜袁克文不爱江山爱美人,此次到南京办事,更多的是想借机游山玩水。因此,公务之余,经常到钓鱼巷一带走走,这一走,就结识了叶氏。

叶氏是扬州人,当时十六七岁,风姿绰约,令袁克文一见倾心。两人很快难舍难分,并互定嫁娶盟约。袁克文离开南京时,叶氏十八相送,还将自己的照片送与袁克文做纪念。

袁克文回家后,先到袁世凯的房间磕头“请安”,就在磕头的时候,叶氏的照片从袁克文的怀中掉了出来,打着旋儿落在地上。

袁世凯见了,把身子往前探探,问道:“是什么,这是什么?”

袁克文不敢将自己私定终身的事告诉袁世凯,因为这是大为不孝的。他灵机一动,将照片拾起,递给父亲,说这是为父亲在南边物色的姑娘,问父亲是否满意,若是不满意,他以后有机会再选个更好的。

袁世凯听后,仔细端详起照片里的女子。而袁克文的心却提到了嗓子眼,直盼望父亲说一句“不行”,可袁世凯对叶氏的风姿非常满意,觉得这是儿子的一份孝心,便答应纳她为妾,很快派人去南京把叶氏接了过来。

叶氏与袁克文定了婚约,如今见袁家来人接,自然就想到袁克文身上,于是打点好一切,欣然北上。可没想到,洞房花烛时,翩翩公子变成了肥胖老翁,叶氏的哀怨之情,想必不会少于三姨太金氏。

后来,袁世凯又相继纳了七、八、九姨太,其中他最宠爱七姨太张氏。清末,张氏曾随袁世凯到河南小住,却因与花匠谈情被袁世凯发现,服毒自杀了。但也有人说,张氏是病死的。八姨太郭氏,原是苏州妓女,是别人从苏州买来敬献给袁世凯的。九姨太刘氏,则是五姨太杨氏的小丫头。

袁世凯入住中南海后,将姨太太们都安排住进居仁堂后面盖   

的楼上,只有原配夫人于氏,和袁克定夫妇及儿女们同住在中南海怀仁堂延庆楼后面的三进大院里。于氏住前院,袁克定夫妇及孩子们住中院,后院则住着仆人。

于氏早前一直住在项城老家,直到袁世凯做了山东巡抚,将他的母亲接到济南同住时,于氏才跟随搬到袁世凯在济南的住所,此时两人已经变得十分客气。清末,于氏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入住中南海后,袁世凯按照历来的习惯,隔三差五地就要到于氏房中坐一坐,每次会面,袁世凯都会先问一句:“太太,你好!”于氏则答一句:“大人,你好!”接着闲聊几句,袁世凯起身离开。每每听到袁世凯生疏的话语,看到袁世凯离开的背影,于氏心中不是没有苦涩,她也后悔过,但高傲的她,自始至终,也没有向袁世凯低过头。

袁世凯称帝时,按名分于氏是皇后,依登基大典,于氏要带着七个姨太太(四姨太吴氏在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患“月子病”去世)给袁世凯磕头。于氏非但不同意,还态度强硬地说:“我给他生儿养女还要给他磕头?他弄了这么多小婆子来又给谁磕过头?我活白了头发又出了皇上啦!”

袁世凯死后,他的妻妾子女,大都先后迁往天津大营门的袁宅,在那里分门别户而居。再往后,各奔前程,这一支庞大的家族便就此解体了。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通晓德文、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19岁时娶前清湖南巡抚、河道总督吴大澂的女儿吴本娴为妻,由于袁克定属虎,吴本娴属龙,龙虎相斗,需找一“凤”,即属鸡的人从中调和,于是吴本娴进门不到一个月,袁克定便娶了大姨太 小户人家的女儿马彩云。由于吴本娴是聋哑人,马彩云长相不好,两人都没能得到袁克定的喜爱。袁克定后来娶的二姨太章真随,是唱“髦儿戏”出身,人十分漂亮,虽然水性杨花,烟瘾厉害,但袁克定十分宠爱,处处纵容。章真随脾气本就不好,如今又被袁克定纵容,更是恃宠而骄,有点小事情就在袁克定面前摔东西,袁克定对她的感情也越来越淡。

袁世凯死后,袁克定带着一妻二妾,一子二女搬到天津德租界威尔逊路居住。此后,章真随时常喊着头痛,要请个西医大夫,袁克定同意后,便有一个英俊的西医大夫隔三差五上门为章真随诊治。然而,袁克定没有想到,章真随竟是以头痛为借口搞婚外情,甚至在家中与西医大夫做出苟且之事,被袁克定捉奸在床。后来,袁克定将章真随送到河南辉县旧宅,单独居住,按时给予生活费。

由于袁克定怂恿袁世凯称帝,对于袁世凯称帝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家人们都把袁世凯逝世这笔帐记到袁克定头上,袁克定也因此经历了一系列家庭纠纷,包括财产纠纷。袁克定的四弟袁克端,为争家产,将袁克定告上法庭。虽然袁克定胜诉,但与自己看着长大的四弟对簿公堂,袁克定痛心不已。然而时隔不久,袁克定又因袁世凯财产分配问题,被十三妹袁仪祯告上法庭。袁克定气急之下,给袁仪祯写信宣布断绝兄妹关系,袁仪祯未予回复。而袁世凯的六姨太叶氏,也闹着要将两个儿子袁克捷、袁克友送出国留学,要袁克定出资,袁克定只好苦笑着答应。

30年代,日本人开始对袁克定进行一些列拉拢活动,袁克定此时生活逐渐贫困,但始终坚持不做汉奸。至40年代,袁克定已经是穷困潦倒,家中佣人也减少到只剩一人,这位姓刘的老仆人,对袁克定忠心耿耿,说什么也不愿离去,也多亏了他,袁克定才能吃到街上捡来的白菜帮子和窝窝头。但即便落魄至此,袁克定不改其“太子”做派,每次吃饭,他都坐得绷直,将餐巾戴在胸前,一手持刀,一手持叉,慢慢将窝窝头切成片,以咸菜辅以进餐。

新中国成立后,袁克定被聘为北京文史馆馆员,这才有了每月60元的生活来源。后来,这份生活来源因遭人反对而失去,只能到街道办事处领取每月20元的救济金生活。1958年,袁克定逝世,享年80岁。

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才华横溢

,才学渊博。他6岁识字,7岁读经史,10岁能做文章,15岁已精通诗词歌赋。自古才子多风流,袁克文也不例外。袁克文的妻子刘梅真,是前清曾任英、俄、法、意、比等国公使和广东巡抚的刘瑞芬的孙女。在家人精心教育下,刘梅真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人长得更是无可挑剔。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与袁克文可谓天造地设。即便如此,风流的袁克文也没有将心用在刘梅真一个人身上,而是接二连三地纳妾。

袁克文纳妾有个特点,称“有子去母”,每纳新妾就把前一个妾弄走。因此,袁克文虽纳妾无数,但一个时期只有一个美妾陪在身旁。袁克文共有四子三女,其中三子袁家骝,乃美国物理学家,享负盛名。

袁克文写字有一项绝活,可以不用桌子,而是将纸悬在半空,由两人拽着纸张两端,他站在中间在纸上写字,可做到纸张毫无损伤,但笔笔有力。袁克文生性疏懒,喜欢躺在床上,或斜卧烟榻之上,一手拿笔,一手拿纸,凭空书写小字,而写出的小字,娟秀整齐,毫无歪斜。

袁世凯死后,袁克文不改花钱如流水的习惯,坐吃山空,很快将父亲留下的遗产花光,开始靠卖字维持生计。当时很多人开价购买他的字,山东督办张宗昌曾以1000元银洋的价格,请他写了一幅中堂。更有小报小说请他书写报头、题签。有一回,袁克定给一本《民国艳史》题签,后来书出版,作者送给袁克定一本,袁克定翻开一看,此书竟是诋毁其父袁世凯的,一时后悔不迭,以后不再轻易给小说题签。

1931年,袁克文因得猩红热过世,享年41岁。他死后,他的亲友只在他笔筒中找到20元钱,这就是他全部的遗产,可见其生活之落魄。但袁克文生性豪爽,广结天下名流,靠着亲友接济,葬礼也办得大张旗鼓,出殡时,一支百名妓女组成的送行队伍,尤为起眼。

袁世凯的儿子们除袁克定外,大多没活过60岁,在国内的孙辈因经历“文革”时代,或无法进入大学、或不能入党,只能碌碌无为、沉默寡言。如今,袁家后人分布海内外,直系后代多在天津,他们普遍远离政治,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

历史评说

袁世凯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对他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驱逐国民党、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复辟帝制,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义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一生。

我们不能忽略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不能否认他是晚清一位难得的务实干练的能臣。不能忽视他推行的新政:废除科举,推动教育制度改革;兴办实业,发展工矿业,交通业,农副业等;一反中国士大夫重农轻商的观念,采取农商并重方针,创办商务总会,设立银元局等;整饬吏治,设立官吏考验处,调查处等,还创建了中国警察制度。不能忽视推翻满清,他居功至伟。

关于戊戌变法,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袁世凯的“告密”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但实际上,在袁世凯“告密”前,慈禧已经临朝训政。袁世凯的“告密”只是起到催化与加剧的作用。而袁世凯的“告密”是出于自保,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此举不可苛求。毕竟戊戌变法的实质是帝、后权力之争,袁世凯选择力量更强大的一方无可厚非,他选择支持慈禧并不代表他反对维新。实际上,他“一直负责推动整个大清国的现代化进程”。

袁世凯一生中另一颇具争议的事件,是刺杀宋教仁案。宋案发生后,主谋应桂馨、洪述祖,凶手武士英迅速浮出水面,矛头直指袁世凯,破案中一连串的巧合都显得极不自然。接着,武士英被“杀人灭口”,凶手再次指向袁世凯,但武士英被关押在上海海运局沪军六十一团军营,该部队由沪军都督兼青帮代表双重身分的陈其美的老部队改编,如果说杀人灭口,袁世凯的势力恐怕难以渗透到国民党内部,何况上海原本是国民党的大本营。宋案“顺利”侦破后,国民党本应付诸法律,但却

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张永东在《百年之冤 替袁世凯翻案》一书中云:宋教仁血案的主谋很清楚,陈其美、应桂馨、洪述祖都是共进会成员,他们不满宋教仁对国民党的领导 刺杀宋教仁对某些人来讲,既能煽起人们对北京政府的不满,又能清除“政敌”。照此推论,宋案当另有真凶。

袁世凯才智、谋略过人,为什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呢?除了他本人的权力欲望以及想要光宗耀祖的野心外,受身边小人蛊惑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随着地位、环境的变化,袁世凯已然失去了从前的冷静与果断,无法对形势作出正确估计与判断。

袁世凯一生中,经常会把新旧事物捏合在一起,他不是具有崇高目标的社会改革家,而是一个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