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马怎么样:谁动了苏州名人故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11:35
200多明清时期建筑面临生存危机
外地人到苏州,常常会惊叹于苏州精美绝伦的古典园林,不过,老苏州们都说,最能体现苏州文化沧桑的是古城内至今尚存、散落在小巷深处的200多明清时期名人故居,而这些名人故居却已经成了“72家房客”共同居住的大宅院。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生存状况面临窘迫的苏州“老房子”。
位于大石头巷36号的吴宅是该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浮生六记》的作者、清代名人沈复的故居。一进还残存着昔日气派的正厅,记者就遇到了居住在这里的王老伯。王老伯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已经居住了30多年,数年前还有女儿一起住,后来就只有自己和老伴相濡以沫地过日子了。这里的地段虽然不错,但通风、采光均不太理想,水、电当然有,但卫生设施却是无法到位。记者了解到,吴宅现在已住有近三四十户人家,仅大厅的三间厢房就分别归属三户人家,三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由于原本是大厅的设计,结构已无法跟上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不少居民为了安装空调、闭路电视、排风扇,纷纷在古宅的墙壁上随意打洞、布线,在古宅内搭建建筑,古宅的原始风貌就这样慢慢地被破坏了。
陆润庠,这位清朝末代状元的故居,更是已被60多家居民蚕食“分享”。经过一条20余米长、光线昏暗的陪弄后,记者看到了一处被楼层四面围住的小天井,一位热情的阿姨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陆润庠的内眷家属居住的地方,她刚搬进来时,还是一位27岁的少妇,当时的陆宅还完好无损,整个建筑群内亭台楼阁,飞檐翘壁,足以体现陆状元家的殷实家境。如今她已是一位子孙绕膝的69岁老奶奶,而经历了文革“破四旧”的陆宅也似乎成了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太太了,更让人可惜的是,木质建筑的陆宅的许多地方由于不堪重负而“伤痕”累累。这位阿姨指着雕刻在二楼四周栏杆上的数十只小狮子告诉记者,她刚住进来时,这十来只小狮子还栩栩如生,丝毫不损,可如今,这些可爱的小狮子早已面目全非了。另一位居住在这里的徐先生则对久受烟雾熏烤之苦的古宅精美的“雕梁”表示惋惜,他告诉记者,这里人家每天烧菜做饭时的油烟对古宅的木质画梁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记者注意到,古宅屋檐下的一圈刻有龙纹的木雕已经变黑,边上的一些装饰物件也已松动。据了解,目前还在古宅“留守”的大都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早就另觅新居了,古宅里的住户也大都希望能够早日搬迁,还古宅一份清静。
石路附近的潮州会馆也是一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苏州的丝绸畅销海内外,负责把苏州的丝绸运至广东的潮州商人也因此而财源滚滚,于是就共同集资兴建了这座规模颇大的潮州会馆。但记者在石路上塘街278号所见到的会馆大门却紧紧关闭着,高达5米左右的会馆大门似乎还留存着昔日潮州客商人来人往的盛景。据住在该会馆对面的一位阿姨讲,这潮州会馆早已无人居住,里面的大戏台、木楼梯、木板也因年久失修而被封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进去过了。
名人古宅在苏州比比皆是,记者几天来所调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苏州市颇有文物价值的古宅就有200余处。苏州大学一位从事苏州地方文化研究的老教授满怀感情地对记者说,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而名人古宅就是散落在古城小巷的颗颗珍珠,这些历经沧桑的名人古宅不仅是苏州的古典建筑风格的结晶和缩影,更是苏州近二三百年来历史的无言见证,从一个角度折射出苏州这座城市的浓厚文化底蕴。
据了解,除苏州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古宅如章太炎故居、唐寅祠等,保存情况比较良好外,大多数不太知名,甚至是“默默无闻”的古宅则因缺乏必要的保护而现状堪忧。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没有人居住的古宅比有人居住的古宅损坏更快,而古宅由于不适合现代居民的生活要求和习惯,年轻人已不愿意留在里面“坚守”,纷纷搬出古宅。住人不妥,不住人也非上策,古宅到底该如何保护呢?有关部门是否已有了新的方案或思路?对此本报仍将予以关注。
本报记者  沈华  周娴
《江南时报》 (2002年04月07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