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好声音2016:追寻“气”字的本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3:43:46
[原创]追寻“气”字的本义
在解读清华简“矵”(砌)字的过程当中,顺便发现甲骨文“气”字的原始含义并非“气体”,而就是“砌”的真正的本字。

它是一个象形字,犹如今日的“三”(上下横长,中间横短)。甲骨文卜辞当中的“气”字明显不是“气体”的含义,因此给这个字的字形分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甲骨文字典》认为:“‘气’象河床涸竭之形,二(两长横)象河之两岸,加一(中间的短横)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即汔之本字。《说文》:‘汔,水涸也。’又孳乳为讫,《说文》:‘讫,止也。’引伸为尽。小篆譌作气。又省作乞,从乞之字多保留气字初义。”(《甲骨文字典》第38页)

笔者对该字典所附的几个例句进行了解读,发现“我气有(囿)”实际上是加强边防的意思,“气”就是“砌”引伸为“加强”(砌牢城墙或边防线;菁三卜辞当中的“有(囿)杀”(音“晒”)是指防线薄弱,所以提到土方十人入侵);“气至九日”读为“迄”是对的,但是笔者认为编者并没有搞清其中的道理:这里的“气”表示累加,表示时间像砖石一样积攒起来,所以能够引伸为“迄”。

《甲骨文字典》的析形比较勉强,将“气”说成是“汔”的本字没有错,问题在于它用引申义去解释本字字形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末倒置的。笔者认为,甲骨文“气”(形状类似“三”),表示的就是堆砌砖石时长短相间以使其牢固稳定的含义。

“汔”字在《汉语大字典》当中连小篆字形都没有提供,更不要说甲骨文字形了。不过,我们可以反推一下:它的甲骨文字形不应该是左右结果,而应该是上下结构——一道水流,遇到以砖石垒筑的堤坝——所以,堤坝下面的水流自然就断了、干涸了。所以,“汔”的字义应该是这样来的。

“迄”从“辵”,表示由砖石筑成的墙不断延伸,所以具有“至也”的含义。

“乞”(求也)同“气”,如何解释呢?假如你这道墙的目标是十米长,而你现在刚刚开始筑,那么你就是在“求”,你一直“追求”让这道墙达到十米长的这个预定的目标。“乞求”、“乞讨”是其引申义。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中国哲学当中的“气”的概念,因为直到现在,人们还把这个先秦早期形成的概念当成后来形成的“气体”的概念,怎么能不出错呢?怎么能不意义模糊呢?怎么能不“玄妙”呢?!

比如说“元气”,所谓的“元气”实际上就是“原始构成”,“最初的基本成分”。怎么来的?就是来自“墙”上的那“三块砖石”。“气”在这里就相当于现代汉字“素”的意思,如果我们把“元气”理解为“元素”,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就科学了,严密了。《易•系辞上》:“精气为物。”其中的“气”是与“游魂为变”的“魂”相对应的,是指形而下的“物”的基本构成元素,而不是指气态。《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其中的“气”是指分别来自于天和地的不同基本元素。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所具也。”对于中医理论当中的“气”也需要重新考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人们将“气”误认为是与“血”相对的概念,其实不然。 这里的“气”指的是“质地”,也是有“砖石”筑成的墙的质地好坏引申而来的。同理,“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都是指脏器的质地(功能)好坏,根本与“气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