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天路最佳旅游时间: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 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虚假新闻-北方网-新闻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50:13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 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http://www.enorth.com.cn  2011-02-12 09:07  内容提要: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专题】杜绝虚假新闻 坚持真实性原则

  2005年6月,中宣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与会者分析了虚假新闻发生发展的趋势,总结出如下特点:文化娱乐报道、体育报道和经济报道是多发区;社会纪实、口述实录、情景再现等造假现象相对严重;媒体从业人员公然造假、与商家相互勾结造假、主观制造虚假舆论热点;虚假新闻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强。与会专家指出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彻底,关键因素是记者对自身要求不到位,媒体商业化的倾向则为其提供了市场,内部管理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

  这些分析无疑是深刻中肯的,但笔者以为仍不能很好地揭示当前新闻失实的社会根源,而这需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纵向的比较和观照。

  20世纪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曾开展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反对虚假新闻的运动,一次是40年代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一次是80年代拨乱反正时期针对“假大空”现象的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这两次运动发起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客里空”、“假大空”多表现为凭空编造、拨高典型、虚报成绩。新闻造假也无任何经济利益的驱动。正如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中《解放日报》发表的《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一文中所说:“自整风以来,向壁虚构的是找不到了,每条新闻都是实有其事的。但是我们还有毛病,这个毛病就是有些新闻还有分寸上的夸大。例如事情正在计划做,报道为正在进行中;正在进行中的则报道为已经完成了,这种报道方法,据说叫做‘提高一步的报道’。”出现此种情形,固然有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但也是当时报纸过于强调新闻事业的宣传功能、忽视新闻固有的本质属性的直接后果。

  “大跃进”期间的浮夸风、文革中的“假大空”,政治因素更为明显,新闻失实的意识形态色彩极为浓厚。在当时的形势下,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发出不同于“主旋律”的声音,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在“左”倾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坚持原则和遵守纪律的矛盾异常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为政治服务”等“左”的思想流毒逐渐肃清,信息概念的引入导致新闻媒介功能重新定位,传播信息作为媒介基本功能已被新闻界普遍接受,而新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新闻失实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如果说此前虚假新闻更多地源于政治对新闻的过多遮蔽,那么,当前新闻失实则主要是缘于大众社会消费文化的流行与媒介消费主义的泛滥。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适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消费要求。所谓大众文化,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②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消遣性、娱乐性、市场化的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需求,它讲述的内容和方式,都是老百姓所熟悉并乐于接受的,它们的基本内容都与道德、伦理、亲情、血缘相关,通过迎合百姓消费心理和趣味的方式实现商业诉求的目的。

  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取代通俗小说成为市民的消遣读物,报纸不仅仅是提供消费信息和指导消费行为,也不只是读者和消费的中介,更是大众消费的直接对象,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已融入市民的日常消费。

  与此同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与消费文化的流行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浮躁与焦虑成为这个时代的通病,这种转型期社会的心理症候使受众对那种意义深刻、指导性强、理论色彩浓的新闻信息失去探究的耐心;同时又使受众对一切新鲜事物(大到世界变故,小到个人隐私)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具有这种心理的受众并不把新闻看作是非常严肃、具有独特性的事物去接受,也并不希望从中有重要的发现,而是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读,满足自身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望。在此阅读过程中,受众并不过多考虑新闻的真或假,这也解释了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何以成为普遍受欢迎的几种新闻。一方面是新闻的软性风格切合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受众获得的愉悦经验纵容了媒体的造假。

  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理念主要表现在重视市场、重视商业化运营,坚持以受众为导向的传播理念,把受众完全等同于消费者;因此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八卦、猜测、莫须有的东西杂陈于新闻中,弥漫着传媒消费主义气息的传媒世界里充满着虚假、低俗、甚至是色情与暴力等内容。传媒消费主义泛滥还导致从业人员的伦理失范,这也是当前新闻失实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因为无论是“客里空”还是“假大空”都与传播者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新闻失实与复杂的社会语境密切相关,新闻打假可谓任重道远。(作者/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