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场景摄影设备:“双同步”不会推高中国通胀预期及影响世界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20:23
“双同步”不会推高中国通胀预期及影响世界经济
2011年03月12日 22:43:0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刘欢 王建华 岳瑞芳)中国政府首次在新的五年规划中提出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措施,将不会推高中国通胀的预期及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会正在审查和讨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同期,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指出,“双同步”战略是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五年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是可能的。
然而,西方一些人士对此表示担忧,未来中国居民工资上升、收入提高后,将带来生产成本上涨,拉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仅推高国内通胀压力,还会影响世界市场的稳定,很可能使西方一些主要经济体产生滞胀的风险。
北京的分析人士表示,“双同步”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不会推高国内的通胀预期,更不会向世界“输出通胀”。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魏众说:“不能光盯着居民收入增长和劳动报酬增长,而忘了与之同步的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他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强调前者,当然会有通胀威胁,但因为是“同步”,两相抵消,产品价格会保持稳定甚至出现下降。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将增强购买力,从而增加居民消费,这是人们所乐见的现象。由于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力增强同时,生产力也在提高,因此,其不会对供求关系和产品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影响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是供求关系,成本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显著。以中国的白色家电业为例,近些年行业员工工资上涨幅度较大,但相关产品价格一直保持稳定甚至还有所下降了,这主要缘于生产率的提高。
经济学上的研究认为,在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极为有限;而在供不应求、竞争不充分的市场,成本因素对最终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从中长期看,工资成本的提高对中国产品价格的影响将是缓慢、温和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他认为,工资水平提高,最主要的影响是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转变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品牌竞争力,通过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来消化工资成本上升的压力。
至于“两个同步”将导致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胀”,受访的经济学家均表示这种“臆测”是无法成立的。
由于目前的“中国制造”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产品,工资成本在最终价格中占比极小,即使随着工资成本的大幅提高,更大可能也是逐步挤压国外供应商、零售商所享受的超额利润,而不是导致产品价格提高。“相比工资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影响更大。西方臆测中国工人工资上涨会加剧全球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又极力施压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这种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魏众表示。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引发海外采购商密切关注。日前发布的一项针对385家海外采购商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称人民币升值对其从中国采购的策略产生影响,54%的受访者指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上涨。
受访的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同步”对于产品价格和通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无疑将推动中国改变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状况,更积极地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居民消费。
“这意味着中国将从‘世界工厂’逐步转化为“世界市场”,对于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增长,是一个亮点。”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长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速目标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标。例如,在“十五”计划中,经济增长的目标为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为5%左右;“九五”计划中,经济增长目标为8%左右,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为5%左右。
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的长期关系脱节,中国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滑。
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下降至57.9%的低水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滑至39.7%,7年下滑近12个百分点,失去了“优势控股地位”,而由此导致目前的居民消费率仅为35%左右,处于世界偏低水平。

厉以宁:中国控制通胀预期的同时也要防止出现滞涨
周小川:通胀预期相对比较平稳 不排除使用各项工具的可能
李德水: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调控力度加码 通胀预期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