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视频:——教学《游园不值》的收获(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5:03:14

          一座精神的园

——教学《游园不值》的收获(之二)

    宋朝的园林艺术在当时可谓登峰造极。可诗人叶绍翁游的这个园子,既非名士故居,又没有什么天工独蕴,那诗人为什么要游?

诗中的园

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到这一时期园林艺术以原来自然风景为基础,加以人工规划、布置,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在山水秀丽,绿荫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岚影波光、丰姿绰约,确实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的情感共鸣。给人感觉是巧夺天工、别有洞天。

  然而,叶绍翁游的园只有“苍苔、柴扉、杏花”。苍苔,只要潮湿的空气,再加上雨天就会有——这自然的植物再普通不过了。贴在地皮上,因了春雨,绿了一地。柴扉呢,就是柴门,即民间所谓“光棍大门”——这柴扉再简单不过,甚至简陋,没有高府厚第园门的豪华,自然也没有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这恰恰是园子的自然朴素。再看杏花,开于二月,当时园中种红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一片苍苔、一扇柴扉、一枝红杏”——简朴无华,自然和谐,古朴而蓊郁……如此而已,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好像大自然的天然存在。这园朴素、普通、朴实。可就是这普通的园,普通的花草,绿绿的苍苔,自然的木色柴扉,红红的杏花,使我们感觉到的却是春意昂然——低头,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将春天的生命唤醒;抬头,红杏沁着我们的心脾,将春天的生命照亮。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精神的园

谁不爱游那漂亮华丽的园子啊,可诗人偏偏游这座园,而且对这些普通的景物包含了特别的感情。

怎么对待园那普通常见的苍苔?

“应怜屐齿印苍苔”。屐齿,多用于踏泥,也叫踏拉板。可古时名士穿这样的鞋很时尚,表现一份休闲与高洁。李白在他的《梦游天姆吟留别》的诗中也提到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那么,叶绍翁要穿着木屐,表达对游园的喜爱,可又怕屐齿给苍苔留“印”。“怜”中的“爱”与“惜”的矛盾,看出诗人多么敏感,多么小心。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叶绍翁也应在春雨中听到杏花的消息了吧,但他避熟就生,不明写春雨,而是写春雨季节的苍苔,更强调苍苔,可见多么怜。

就这样,怀着对雨后苍苔的深深的怜,诗人来到园门前,怎么做的?——“小口柴扉久不开”。扣的意思是敲,小扣呢?就是轻轻地敲。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小扣一番,并注意手的形状,体会“小扣”的动感。接着借助“推敲”的典故,追问:既然“敲”这么好,这里为什么用“扣”而不用“敲”?学生认为一是诗的韵律破坏了,同时诗的意境也破坏;二是扣字中蕴含这小心、耐心或者细心的意味;三是令人联想到“扣人心弦”。原来这轻轻地“扣”,扣出的是对春天的虔敬,对主人的尊敬啊。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一个“扣”,从外到里都是“怜”。

人说“多情总被无情恼”,也许作者有些失落但却不恼。急性子也小扣,不着急也小扣,总之是小心地敲门,耐心地等待。结果惊喜发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既然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那么,进园逐一观赏那该多好?然而就是进不去,只能在墙外看那“出墙来”的“红杏”,非莫大的遗憾?

眼看出墙的“红杏一枝”,心想墙内的百花争艳;眼看红杏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树,一生二,二生三,这一就是无穷大,这“一”让我们想到更多,不正是一种余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吗?虽然园子质朴简陋,虽然园内花草普通平常,可它们却拥有无限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应了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到此,作为名流的叶绍翁,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么普通的园子,虽“不值”却这么高兴,还重重地写下这次“游园不值”的喜悦,这是为什么?

在古代,园林环境是士大夫文化艺术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它既体现文人士大夫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也激发文人墨客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汩汩文思。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园林一泉一石,一亭一阁,全部都自然人化了,人对象化了,自然与人的功业,与人的创造融为一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园主人仿佛成了自己,那一枝红杏不仅仅是主人的红杏,也成了自己的红杏,这园的品质,又也成了自己寄托的精神家园。原来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借着这园,抒发自己的感情啊。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只要你心中充满美好和希望,那么,生活在哪里不重要,你都会获得和这些古人一样的精神自由,一样的生命超越,也可以说获得属于“精神”的园。

虽然教学的“主题”最后落脚点在“不值”上,但,我依然感动这次解读的“园”。正因有了“园”的“画龙”,才有了“不值”的“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