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精灵香水适合年龄:10.称王称霸的最佳行为方式的辩证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46:09

10.称王称霸的最佳行为方式的辩证法

【原文】夫抟1国不在敦2古,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3。夫举失而国危,刑4过而权倒,谋易而祸反,计得而强信5,功得而名从,权重而令行,固其数也。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谋也;令国一轻一重者,刑也;令兵一进一退者,权也。故精于谋则人主之愿可得,而令可行也;精于刑则大国之地可夺,强国之兵可圉6也;精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7诸侯之君可朝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谋,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归,知令之所加矣。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邻国之所不亲也。权动所恶,而实寡归者,强。擅破一国,强在后世者,王。擅破一国,强在邻国者,亡。

【译文】掌握国家不在于丰厚古代,治理当世不在于善于攻打,成就霸王不在于周遍所有。如果举措失当而国家就会危险,如果形势太过而权力就会倒错,如果计谋容易而灾祸就会返回,如果计谋得当而强力就会伸展,如果功绩得当名誉就会跟从,如果权力加重命令就会得到施行,这些本来就是固有的方法。那争夺强力的国家,必定要先竞争谋略,竞争形势,竞争权力。让君主或喜或怒的,是计谋;让国家或轻或重的,是形势,让军队或进或退的,是权力。所以精于谋略那么君主的愿望可以实现,而命令可以施行;精于形势那么大国的土地可以夺取,强国的军队可以抵抗;精于权力那么天下的军队可以相等,诸侯各国的君主可以来朝见。所谓神圣是观察天下的形势,知道当世的所谋,知道军队的所攻,知道土地的归属,知道命令应该加于谁。如果军队攻打所憎恶的国家而自己有利,那么邻国就不会来亲近。动用权势打击所憎恶的国家,而自己所得利益很少,那么就能强大。专破一国,能守其强并传于后世,那么就能称王。专破一国,而使邻国强势,那么就灭亡。

【说明】本节还是讲称王称霸的最佳行为方式,基本上都是辩证法。完全推崇古代是不可取的,但不学习古代的经验也是不行的。治理当世不仅仅是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文明教化。成就霸王不仅仅在于周遍世界,领导所有国家,而是在于统一认识,共同维护世界安全,保障人民权利,允许各种风俗习惯的共存。所以,一切行为都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能够神圣,就是能“视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谋,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归,知令之所加矣。”所以,在称王称霸的过程中,不能为自己谋利,但又不能使邻国成为一个强国。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

《霸形》与《霸言》,都是关于称王称霸的问题,称王称霸,首先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条件,因为并不是谁想称王称霸就能称王称霸。称王称霸的首要条件就是人民的拥护,这是根本。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必须让人民安居乐业,得到实际利益,孟子的“恒产论”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必须要帮助各种弱势群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就是说明这个问题。与人争强,必有一伤;与人争利,必有一败。与人为善,则可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能端正自己!就算是黑社会的老大,如果分脏不均,也是呆不了几天的。端正自己才能端正别人,自己行为不端而妄图别人端正,那只是痴心妄想。所以,称王称霸的秘诀就是去其小私而后才能成就大私,去其小我才能成就大我。称王称霸不能仅靠武力,关键要靠“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最后一个问题是“时机”,也就是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不对,油温不对,那小鲜也是烹调不出来的。所以,掌握时机也就成了重要的一环。

看看当今时代,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继中国制造原子弹之后,印度、伊朗、巴基斯坦、朝鲜等国也制造了原子弹,日本也羞羞答答地准备引进原子武器,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抵抗霸权主义,或是为了扩张霸权主义。因为首先富裕起来的英、法等国,为了使自己更富裕,资本更扩张,不惜去侵略别的国家,后富裕起来的美国,更是利用“核威慑”变本加厉扩张自己的资本。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中国人提倡的是,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后,就去帮助别的贫国弱国,目的是让所有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就是一种“公天下”的世界观、价值观。拥有这种世界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称王称霸。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资本扩张的资本主义,由于只想着自己捞取利益,最后只能招致怨声载道,垮台灭国而已。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这种“公天下”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当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

【注释】1.抟:(tuán团)《管子·立政》:“筑障塞匿,一道路,摶出入。”《管子·八观》:“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抟民于生谷也。”《礼记·曲礼上》:“毋抟饭。”《说文》:“抟,圜也。”本意为把东西捏聚成团。这里延伸为掌握之意。

2.敦:(dūn蹲)《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管子·版法》:“庆勉敦敬以显之,禄富有功以劝之。”《管子·五辅》:“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左传·成公十六年》:“民生敦厐。”《国语·周语上》:“敦厐纯固于是乎成。”《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这里用为丰富、丰厚之意。

3.曲:(qū区)《管子·七法》:“若夫曲制时举,不失天时。”《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曲能友诚。”《孟子·告子下》:“五命曰,无曲防。”杨伯峻注:“曲,与《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荀子·非相篇》‘曲得所谓焉’、《礼论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诸‘曲’字同义,有‘无不’、‘遍’之义。”《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韩非子·饬令》:“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这里用为周遍之意。

4.刑:(xíng形)通“形”。《管子·霸言》:“夫諒彊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国语·越语》:“死生因天地之刑。”《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异事也。”《吕氏春秋·正名》:“凡乱者刑名不当也。”这里用为形容、形体之意。

5.信:(shen伸)古同“伸”。《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管子·霸言》:“有所诎,有所信。”《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之意。

6.圉:(yǔ雨)通“御”。《管子·幼官》:“经不知,故莫之能圉。”《管子·小匡》:“则小国诸侯之臣有守圉之备矣。”《墨子·明鬼下》:“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诛。”《庄子·缮性》:“其来不可圉。”《淮南子·主术》:“瘖者可使守圉。”这里用为抵挡、防御之意。

7.齐:(qí奇)《书·牧誓》:“乃止齐焉。”《书·洛诰》:“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周礼·亨人》:“以给水火之齐。”《楚辞·屈原·涉江》:“与日月齐光。”《礼记·学记》:“大时不齐。”《荀子·王霸》:“所闻所见,诚以齐矣。”《韩非子•有度》:“治乱决缪,绌羡齐非。”这里用为同等,相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