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快传网页:印度文明的悲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7:05:15
印度文明的悲怆(1) 

前言

04年,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名《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对印度的文明、民主、外交和军事有一个评论。几年过去了,反思当时的这一个讨论,其基本点看来还是无法改变的。例如,印度的文明,可以判定其为弱势文明,难以登临世界主要文明之列。其佛教是世界宗教之一,但是在印度占主要位置的宗教是印度教。而世俗的文化则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自身文化没有多少特色。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一些西方人不问青红皂白地大吹印度必将领先于中国。这种偏见令人发笑。

 

一、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及其文明。
把喜马拉雅山炸出一个口,让印度洋的潮湿吹入新疆大漠。说这话的是实业家牟其中。幸亏只要一个小窗口,就可以看看喜马拉雅山南麓,不必附会这种无稽之谈。不过中、印关系可见一斑。
中印边界3000多公里。两国山水相连,人民隔喜马拉雅山为邻。不仅仅如此,两国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掠夺和奴役、现在面临着国家的复兴。当然这些谁都知道。
中印之间还有强力的竞争关系。这不仅仅指的是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引发的战争和对立。更主要的是同为新崛起的大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包括外交等等全方位的竞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把宝押在了印度身上。在本年度的达沃斯论坛上,这位老先生说,印度的潜力将比中国大。他说20年内,印度要比中国这个亚洲巨人增长速度快。。。如果印度把用于国防的预算减少20%,那么将有一个非常光辉的未来。
在此不妨看看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克林顿先生是否老糊涂了。


印度文明的悲怆(2)

一)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及其文明。
唐僧从长安出发,如果西游,取回来的应该是《古兰经》。其实名为玄奘的大和尚去的是天竺。公元7世纪,他跨过通天河,爬过横断山脉,进入西南的丝绸之路,消失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茂密的丛林中。佛教自唐后尤盛,与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三教。儒为经世之学,道为循世之理,佛则以济世渡人。于是佛、儒、道并立于世,佛为民所期,竟然得而冠之。其实三者互为融合,中国的佛早巳不是印度的佛了。实际上印度的主流文化并不是佛,玄奘大和尚去的时候,正值代表民众利益的佛向主管神权的婆罗门教挑战。玄奘也算有识之士,为中国文化取来的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精华。
印度民族是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来自中亚、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可怕之处是彻底改变了印度的原始文明。雅利安人建立并实行了3000年之久的种姓制度,使印度土著成了几千年的奴隶,至今难以脱身。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悲剧之一。
“种姓”这个词包含了印地语中的两个概念:“瓦尔那”(肤色)和“阇提”(出身)。两个概念实际上是种姓制度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瓦尔那”制度的形成: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自称“雅利安瓦尔那”,而将被征服的、黑皮肤的原住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四大种姓中,主管神权的婆罗门、主管政权的刹帝利和从事生产的吠舍都是雅利安征服者,作为仆役的首陀罗则是被征服的土著(达罗毗荼人),贱民的产生则稍晚于此。到公元前7世纪,瓦尔那制度在雅利安人的统治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基本确立。
“阇提”制度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以瓦尔那制度为基础的婆罗门教,遇到了佛教、耆那教的强力挑战。统治印度的希腊人阿育王鼓吹佛教。此后的贵霜帝国和南印一些小国的统治者也崇奉佛教。但是,无论是佛教还是耆那教,都没有从根本上否认瓦尔那制度。占人口大多数的首陀罗和贱民仍然是受压迫的。当瓦尔那制度有所松动时,另一种更严密的种姓体系——“阇提”制度建立起来了。阇提是从瓦尔那的基础上产生的,阇提制度力图将社会分工通过血缘、姻亲等关系固定下来,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必须从事同一种职业,不同职业集团之间的通婚是被禁止的。人们又把自己关进了阇提制度的囚笼里,受到更严厉的人身束缚和精神束缚。与瓦尔那相比,阇提摆脱了种族的理念,社会意义很强,所以它和印度的社会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更有生命力。


印度教种姓制度坚如磐石,维系着印度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点:
1、种姓制度和宗教密不可分:瓦尔那作为吠陀教、婆罗门教的基础教义,在宗教意义上确定了瓦尔那制度的神圣性。瓦尔那制度相当稳固,主要是因为它和宗教紧密结合。不仅在肉体上统治被压迫者,更从精神上摧毁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瓦尔那制度的神圣性。
2、外族的占领和统治:在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后,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征服过印度的一部或大部。种姓制度像一副枷锁,限制着印度政治经济的统一,使印度人在外敌面前无法形成凝聚力;种姓制度让这个民族驯服于侵略者,如果没有种姓制度,政府的命令根本无法传达到如此广大的地域,也无法收税。于是种姓制度就作为被征服者的文明得到征服者的尊重和维护。

 

印度文明的悲怆(3)

)印度人民能否摧毁种姓制度以寻求自身的解放?
种姓制度是禁锢印度人民的枷锁。许多印度人从出生起就被限定在狭小的职业集团内而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特别是印度贱民“屈辱的出生,屈辱的生活,又屈辱的死去”;
种姓制度是印度内部分裂的原因。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种姓制度使印度民族无法一致对外,而是分为许多王公、许多亚种姓、许多小集团,即使在征服者已在家门口的时候仍然争执不休;
种姓制度造就了一个耽于幻想,不思进取的民族。去过印度的人说现在的印度民众很容易满足,他们以为只要有一辆摩托车就是中产阶级了。他们的乞丐文明极了,在饭厅里的客人没有离开之前,他们都整齐地坐在门外念他们的佛。他们认为他们的国家是强大的,人民是最幸福的。他们始终生活在种姓制度的幻影里,满足于享受天堂,并不想改变现状。
现代的印度宪法已经明确废止了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还深深根值在印度人民的思想深处,是印度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印度社会存在的基础。一个跪惯了的民族难以站立。亡国是什么滋味?对于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来说,国家就是牢狱。印度3000年的历史就是如此,种姓制度就是牢狱。
和中国相比较,中华文明始终是一个强势文明,而印度文明只是一个被征服者的文明。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一些例子中看出:
公元1271,中国北方的蒙古族进入中原。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开始并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他们甚至把大量的农田变为牧场。元朝廷把境内的子民分为四等,第一是蒙古人,第二是色目人(中亚人),第三是汉人(北方人),第四是南人(南方人)。把职业的等级分十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者的地位比娼妓还低。汉人实为亡国奴。这种等级的区分和种姓制度又有什么区别?
但是汉族在文化上却从来不曾丧失尊严,它的自信和优势从不动摇。蒙古人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汉民族,其帝国也只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不久忽必烈也接受了汉化政策。但,这还不能改变元帝国的命运,它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到百年即寿终正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儒教,在南宋国难频仍的时期产生了程朱理学。后人看到程朱理学的严峻,但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正是这个严峻的礼教整合了民众,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复兴。
印度没有这样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只有接受屈辱和奴役。文明的差别也因此决定了:面对19世纪的西方的侵略,印度成为殖民地,而中国却支撑住了自己的国体。毫无疑问,这个根本性的原因也必然决定中、印两国未来的走向。

壶公评论写于04---01

 

印度“民主模式”的变异(1)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二、英帝国殖民者的遗产――民主模式)

甘地是以“不合作”的方式把英国殖民者挤出印度的,这一点比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大使》来得温存些。也许是为了感谢这样的和平方式,英国绅士们在离开孟卖的时候留下了二个遗产,其一曰:民主模式。
林顿老先生把宝押在印度身上,起码有两个理由。其一,同样的“民主国家”,进入和操纵印度当然容易多了,这一点在世界现状中倒是常常可以看到;其二,为印度做一下广告,让更多的外资进入印度,为中国创造一个竞争者和遏制者。
英国绅士们的心态是帝国主义者的心态,克林顿的心态亦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建立帝国的势力范围,而不是印度的利益。“民主模式”实质上是印度发展路上的一个误区,印度5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

一) 印度的“民主模式”如何?
提倡“民主”的印度体制常常要受制于民间的情绪。有一个在上海呆过的印度人曾感慨于上海飞速的建设,而与之相似的孟卖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他说,因为一个女人怕吵,孟卖停止了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其实这样的事例在印度屡见不鲜。
“民主模式”在印度的变异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甘地家族连续执掌了几届印度的大政,如果不是他的外孙媳妇――意大利人的索菲亚不願涉猎政治,现在在印度发号施令的还是甘地家族,这一点要是发生在中国,自然被讥评为封建主义的世袭制。
伦敦经济学院的梅格纳德-德赛从政治传统的角度分中、印两国之间的差别,认为:中国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很容易地集中注意力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上。而印度及其政治民主制度必须致力于维持全国的团结。作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以崇尚民主为己任,但是对中、印的评论也算要言不烦,印度的国内矛盾引发的问题也可列于世界动乱地区的前列,它的几任首脑都死于暗杀是一个证明。即使是瓦杰帕依先生也绝对不敢象温家宝同志一样安然进出民间。这确实是对印度“民主”的一大讽刺。


印度“民主模式”的变异(2)


二) 印度民主的本质
如果的对“民主”的印度和“不民主”的中国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更容易看出印度民主的本质:
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阿蒂斯评论印度的“精英主义”,认为:“印度是一个更信奉精英主义的国家,它虽然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二分之一,平均教育水平也低于中国,但它的一部分人的收入却比较高。印度有7%的青年人能上大学,而中国却只有5%的青年人能上大学。”说明这个观点的还有一组数据:现在中国成年人的文盲率不到15%,而印度人中的文盲率现在仍高于40%。
这种国民教育的状况是服务于印度的发展战略。还是那个梅格纳德-德赛分析说道,北京遵循的发展战略是传统的发展战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而印度则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行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一半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在印度,同民众的需求相比,这些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很有限的。印度服务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素质,实际上和广大的中下层民众无縁。
印度曾经几次宣布自己即将成为一个强国,但是这个愿望最终在国内死气沉沉的官僚机构、破烂不堪的基础设施和将近3亿的贫困人口这些现实面前破灭。印度的这种不成功的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印度社会的变化。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印度有两类人共存:行乞者和科研人员,自焚的寡妇和伟大的英语作家,不可接触的种姓和爬上英美大企业高层的干部。。。。
印度的民主现状似乎在告诉人们,一种有别于“瓦尔那”(种族)和“阇提”(出身)的新“种姓制度”正在出现,这种“种姓制度”或者可以称为“民主”(受教育程度).印度的现状是在证明:西方的“民主模式”不具有“普适”性。所谓的“民主”政体只是一种统治方式,尽管有“三权分立”、“多党政治”,但并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点在印度是如此,在其他各种各样的“民主国家”中已有充分的表现。

印度“民主模式”的变异(3)


三)印度民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社会民主是现代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没有社会民主就没有社会公正,没有社会公正就不可能有社会进步。但是无论从任何角度考虑民主问题,都必须承认民主是一个社会自然发展的过程,拔苗助长是不行的。这一个过程常常伴随着革命:社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思想革命――漫长的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的经典之作――法国的大革命是如此:在经过伏尔泰、卢梭等人艰苦的启蒙运动之后,路易十五终于被推上断头台。法国的革命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德国步其后尘走上共和,美国人民至今敬仰东海岸的来自法兰西的自由女神。但是即便如此,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总统、法国的民族英雄戴高乐仍然为民主制度感到悲凉,他厌倦议会那些喋喋不休的政客们,他因为自己的改革方案在公投中失利毅然离开了总统的宝座。
不幸的事情发生在德国。德国的封建体制在拿破仑时期已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横遭重挫。但是,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认为,德国宣布实行共和“完全是个偶然的事件”。1918之前,德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一战败后德皇退位、流亡国外,德国面临政治体制的选择。最终选择的是实行宪政民主政体、成立共和国,这一个选择只是为了遏止所谓的共产主义革命。因为“民主制度”是在这种情况下仓促建立的,它先天不足,最终成全了希特勒,为他的上台和实现法西斯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成熟的民主运动在中国也造成灾难。中国的革命可谓暴风骤雨,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地主阶级及其附庸可谓赶尽杀绝,解放后的种种运动对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教育可谓绵绵不绝。但是当文化大革命到来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还是多么的厚重,“四人帮”重拾慈禧的旗子,竟然有那么深重的社会基础附合他们的反攻倒算,让人至今惊讶莫名。中国革命以土地改革为主题,摧毁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但是上层建筑的官僚制度并未得到清算。这项任务本来是文革的主题,但是由于文革的失败,官僚制度又昂然进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官僚阶层的腐败,官僚制度对于改革开放的危害、对于社会发展的反动,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西方社会所谓的“民主模式”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来理解。它必须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它是特定时段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理念;所谓“民主模式”不能超越它们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环境。印度的民主误区就在于:它是英帝国殖民者的遗产,是外来的,不是从印度社会自身发展起来的;印度的民主误区还在于,它根本没有触动旧有的制度,包括种姓制度。虚构的“民主模式”只能给印度人民带来戴高乐式的困厄、带来希特勒式的异端。它甚至无法和中国一样直面存在的问题,冲破民主化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印度“民主模式”的变异(4)


四)来自印度的启发。
一个政体的效率如何,具体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如果比较一下中、印两国的发展水平,很容易看到“民主模式”对于印度伤害之重。中、印两国是在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建立新的国家体制的。在50多年里的前30年,两国的发展水平差不多,当时的中国实际上处于“继续革命”的时期。但是在中国开始进入建设时期的后20多年,两国的差距就在迅速拉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购买力平价来对各国经济进行排名。按照这个排名,1980年,印度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中国排名第九。但是现在,这种次序颠倒过来了: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印度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四。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实际上已经是印度人均收入的两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比印度人长得多;现在,中国成年人的文盲率不到15%,而印度人中的文盲率现在仍高于40%。
从目前的形势分析,如果中国真正实现从官僚制度向公务员制度的转化,实现政治改革,社会的发展又将有一个不可遏制的飞跃。印度则不具备这种改革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说,无论从政治或是经济上,印度根本没有赶上中国的可能,差距只能越来越大。
清醒的国外评论家看到中、印之间的差别,指出了毛泽东的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印度民主的缺陷和现代化的艰难。这一现象也同时告诉我们,大国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道路。这个“自己的道路”就是人类的先进理念必须和本国传统的、实际的情况的结合。印度现象是中国的一个相当有益的借鉴。

 壶公评论写于04—01
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梦。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三、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梦。(之一、二)

二战之后,殖民势力退潮。科技的发展提高了战争发动和战力投送的能力。政治和技术二者的变化促使帝国主义者的全球战略有了新的方式。在各个热点地区制造纠纷、培植代理人,以干涉者的身份实现控制,以此保证帝国的利益,就是新方式之一。
在帝国主义者退出各个殖民地的时候,上述的步署业巳完成。例如,马尔维纳斯对于阿根廷、新加坡对于马来西亚、以色列和科威特对于阿拉伯、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印边界问题等等,中国大陆和港、澳、台、蒙古的关系,也是这类型的问题。世界四大文明中的三个都被帝国主义者点了穴。
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维护国家利益并且不为帝国主义者所利用,各个国家的方法并不相同。中国是理智型的,以不断提高的实力为背景,耐心解决内部矛盾,以坚定的原则和灵活的手段和外部干涉势力周旋;阿拉伯国家是勇敢型的,让每一片土地燃烧着硝烟;印度是懦弱型的,长期陷入帝国主义者设下的圈套中,脖子上的线索始终掌握在苏、美、英的手中。本文分析印度的第二个误区。

一)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以大国主义的傲慢宣布,它就是要继承英帝的衣钵。尼赫鲁是印度国父甘地家族的首任印度执政者。尼赫鲁格外欣赏英国殖民者提出的,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构想――“大印度联邦”。早在1934年,尼赫鲁在自传中写道:“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后来他又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作了修正,把他的“大印度联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区、东南亚和中亚、西亚,而印度必晌玫厍恼尉弥行摹?br>尼赫鲁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印度边界,即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作为印度的防务内线,把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国”并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将“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阿尔达线”作为印中边界线(英国殖民者炮制的二条线。)。尼赫鲁“关于印度的新概念”是:独立为新生的印度创造了大好时机,印度要建立以自身为盟主的“大印度联邦”,并以此为基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印度的几代当政者都有这样的一个美梦。瓦杰帕伊的人民党联合政府是这样想的:“印度正迎来一个崭新的黎明,”一个广告这样说,“我们的梦想曾那么微不足道,但现在一切皆有可能,在印度,你能感受到一道新的光芒。”印度副总理拉尔-克里希纳-阿德瓦尼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说:“如果说20世纪属于西方,那么21世纪属于印度。。。我们的目标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
也许,这就是印度“民主”政体的一个特性,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理想,这个被种性制度搞得内部矛盾重重的国家根本就不能存在。尽管对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美国2%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胆而又虚幻的目标。刚刚获得独立的印度,从一开始就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构思陷入困境。

二)印度与南亚各国的边界纠纷
印度的霸权主义必然造成和周边国家关系的恶化,更不必说英国殖民者特意留下了边界纠纷的火种。巴、印,中、印之间的边界冲突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中展开的。
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由此种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冲突的祸根。  当获知尼赫鲁等人已经同意分裂印度的方案时,“圣雄”甘地不禁高呼:“让全国在烈火中燃烧吧!我们决不会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
按照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宗教。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同时,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一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500万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为在印巴两国间插入锲子,英国人将克什米尔的主权交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王公。
印、巴为了该地区的归属曾打过三次大仗。其中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军队可谓战功赫赫。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
孟加拉共和国的成立,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从而大大削弱了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孟、印关系也不寻常。孟、印间的边界遗留问题仍较突出,2001年4月两国间发生了30年来最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

壶公评论写于04-01


印度和中国的边界纠纷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三、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梦(之三)。

 

在南亚,印度可谓所向无敌。它呑并锡金、控制尼泊尔,和中国也有着长期的边界争端。

三)印度和中国的边界纠纷

中印边界共2000多公里。领土争端涉及三块土地,实际上就是英国殖民者炮制的两条线:“麦克马洪线”、“约翰逊线”和锡金地区。

“麦克马洪线”: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指出:“麦克学洪线”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一百公里

英国《南方》月刊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记载: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我国的渐江省)划归英属印度。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这条“麦克洪线”。

在这一区域,旧西藏曾设立七个行政区,是我国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最肥沃的一块土地,有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转弯,有高耸的南迦巴瓦峰。这里是亚洲唯一待开发的处女地。旅游界认为,这里是另一个类似亚马逊河上游那样的动植物天堂。中国农业部门通过比对卫星照片,发现这里是中国版图上森林蓄积最丰富的地区,有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同时,此处是战略要地,印度实控边境线逼近我国的滇藏公路等运输生命线。

“约翰逊线”:在边境西段,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拉达克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我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阿克赛钦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从不承认“约翰逊线”。最近看新闻片,知道克什米尔地区是一个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所在,估计与克什米尔接壤的阿克塞钦地区也差不了。而且进入西藏的生命线新藏公路途经此地。

锡金地区:1890年时锡金还是西藏的属地,由哒癞喇嘛委托锡金部落王管理。其后,英国殖民者入侵锡金,囚禁部落王于印度。锡金部落王至死不愿发表脱离西藏的宣言。只是因为满清政府的无能,在李鸿章的授意下,清政府西藏事务大臣与英驻印度总督签订加尔哥达条约,锡金从此脱离西藏(也就是脱离中国)。

鉴于中印之间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不能不重视来自印度的威胁。1962年,为了反击印度的侵略,保卫中国的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打响了中、印的边界之战。毛泽东主席在战前开会上说∶“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小学课本里写着哪,连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里就成了930万平方公里,凭空少了30万平方公里,你们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是的,现代中国没有人想成为李鸿章第二。毛泽东如此,邓小平如此,他们的继承人一定是如此。印度人想在中国这里捞到什么稻草,难矣!


壶公评论写于04-01

 

中、印外交的坎坷。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三、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梦(之四)。


四)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印外交的坎坷。

中、印隔喜马拉雅山为邻,但是两国的外交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外交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印度的外交理念则表现了西方文化的自私自利和印度婆罗门的狂想症。“一个巴掌拍不响”成为中、印外交的特色。

在外交事务中典型地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是前政协主席李瑞环。李主席出访的演讲常常宣讲中国“和”的观念,例如“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诸如此类。这位工人出身的领导大约是和政协的那些书呆子们“合二为一”了,竟然把中国的儒家思想讲得那么透彻;

另一个是从天津卫走出来的、教书匠的儿子温家宝。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一次亚洲会议上看到了这位文质彬彬的先生,并作出了中国有希望的判断。因为他看到当大家走在一个狭窄的过道上,身为大国总理的先生总是让他人先行。他看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

实际上,中国在外交事务上经常可以看到“仁、义、礼、智、信。”的特点。别的地方不说了,就在南亚,就是印、巴第二次战争:初战,巴基斯坦的坦克部队过于冒进,被印军困住。巴军眼看着就要土崩瓦解了,只有向中国求援。巴军坦克司令看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种新型坦克(可能是T59),其实这种坦克在中国部队中也不多。但是,毛泽东一声令下,这些坦克开上印、巴战场,把印军打得落花流水。今天通过红其拉甫山口的公路就是伸向巴基斯坦的援助之手。巴基斯坦历届领导人和中国都有深厚情谊,绝非偶然;中国对巴有着如此之大的影响,绝非偶然;穆沙拉夫形容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绝非偶然。在各为己利的国际社会,中国有着许多巴基斯坦这样的铁杆朋友,是中华传统观念使然,除此之外无可解释。

有一个巴基斯坦网民说到中国在巴和缅甸在建的两个港口,以及中国的青藏铁路,兴奋地形容这是一把强有力的铁钳,挾住的就是印度。

其实,如果没有感觉到与中国实力越来越大的差距,如果没有周边存在巨大的威慑,要想让充满“大印度联邦”狂想症的婆罗门安静下来是不可能的。最近,印度多年来的头号反华鹰派人物,印度的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在一次展览揭幕时说:“印、中两国关系在去年发生积极的转变。”正是这个费尔南德斯,1998曾表示,印度进行核试验是因为面临来自中国的威胁。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因此一度恶化。

《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努力争取和中国修复关系,主动提出举行会谈,以结束两国在有争议的喜马拉雅边界地区持续40年的冷战。更重要的是,在印度与巴基斯坦险些爆发战争的2002年之后,瓦杰帕伊向巴伸出 “友谊之手”。

印度人想干什么?巴基斯坦的战略研究所所长马扎里说:“印度人突然到,如果不先和巴基斯坦言归于好,他们就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其实这些翻手为云、复手为雨的鬼花招又骗得了谁?印度和西方的政客们的手法一模一样,没有实力和他们打交道,他们根本就无动于衷。中印边界就是一个例证: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1954年,印按其侵占和无理主张单方面在地图上将中印“未定界”改画为“已定界”。1959年,印根据其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87年2月,印在非法侵占“麦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建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一直到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才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人一忍再忍换来的是印度人的歇斯底里。

印度的外交政策并没有给印度带来好处。中印战争后,印度政府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197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在一方遭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中国威胁论”笼罩着印度大地,把印度送入帝国主义的怀抱,也毁灭了印度发展的环境。

中国的老人老子说过:“事大国以智,事小国以仁。”虽然印度是一个可怜的国家,但是不能以小国视之。从它的文明特性,从它的社会制度,以及多年的中、印交往,用一句话来形容印度是恰当的:“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猖狂。”

 

壶公评论写于04-01

印度的军事梦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四、印度军事的泡沫之一)

克林顿寄希望于印度,并不奇怪。作为美国的前总统,以政客的身份或是以商人的身份推销“美国模式”,都是一种爱国行为。至于能否适宜于印度,另当别论。香港《信报》有文评论:中国正在“发展软力量冲破围堵”。中、美的对抗没有硝烟,没有火光,甚至少有口诛笔伐,更多是在杯盏交筹之中。但是,“中国模式”的崛起,“美国模式”奋力的遏制,就在“软力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是政客,我们也不是商人。对于克林顿吹起的又一个五彩缤纷的肥皂泡――印度的辉煌,我们以一个理性的思考直斥其非。为的是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本帖讨论印度的军事实力。下一帖以《印度次大陆的幻觉》为题讨论印度经济起飞的可能性。
一)印度洋上的波浪
在西方殖民者东征初始,是依靠季风推动帆船。这些帆船只能在印度一带停留,等候下一次季风。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即因此而建立,印度也就成为西方列强向东侵略的基地。印度洋是东、西方交通的必经之地,即使以后有了越来越先进的航海设备,印度的战略地位也从来没有改变。
在这里,有俄罗斯向南寻求出海口的强烈愿望。俄罗斯的努力在斯大林时代达到高潮,它已经占有部份伊朗的领土,距离印度洋也不过是一步之遙。苏联崩溃后,俄罗斯把伸出的脚缩了,但是它的梦远远没有结束。俄国民族主义代表人物日里诺夫斯基就这么说过,“俄国士兵应当用印度洋温暖的海水洗刷他们的战靴。”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也将战略触角伸向南亚,积极发展同印度的军事关系,其目的在于巩固和扩充它在南亚的战略空间,挤压俄罗斯、牵制中国,保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利益,特别是美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的畅通。

何来佛祖的恩赐!居领土之便利,扼大洋之要冲。印度人称霸野心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在20世纪,印度人即巳出兵大洋对岸的斯里兰卡,斯已经是印度的势力范围。在大洋的东侧,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尔群岛的布莱尔港设立了第四司令部,该港地处马六甲海峡西部出口,与印度本土隔海相望,在战略上与次大陆主体形成环抱孟加拉湾之势。
为了实现战略上的控制,印度人在军备上也算是竭尽全力。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已经能够完全隔断东、西巴的海、空联系,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也许因此尝到了甜头,印度在海、空军备的努力上从来没有停止过。

据说,现在印度的海、空力量是:
1、   航空:印度空军装备1600架飞机,其中800架一线作战飞机,除了80余架HPT-32“风神”式教练机外,全部是进口产品.MIG-21和MIG-27则是依照生产许可仿制生产的。
2、  导弹:印度现役的弹道导弹的攻击范围可达到中国的西北、西南,包括三峡和香港等战略要地。印度已向俄罗斯购入了一批"安泰-2500和S-300V型反导系统,还向以色列购买了两套为"箭"式战术导弹防御系统而研制的EL/M-208反导系统,印度弹道导弹现已逐渐自行化。
3、  海军:1970年以来印度引进2艘航空母舰,大中型水面舰艇和常规潜艇的引进数量也分别达到52艘和20艘以上。近期印度又定购了两艘"基洛"改进型潜艇。海军航空兵装备英国的"海鹞"式、MIG-29、S-56战斗机和K-31预警直升机等,舰载机的实力已跃居亚洲第一。

印度的军力还远不止于此。最近,印度和俄罗斯签订百亿美元的“世纪协定”,印空军将获得40架SU-30MKI推力矢量战斗轰炸机,将购买 “戈尔什科夫”号航母和K级潜艇等等。同时,今年2月3日印度政府宣布,已经建立55亿美元的国防现代化基金,用于购买预警飞机、战斗机和航空母舰。
同时印度还与其第二大武器供应国以色列签署了购买战机雷达系统的合同。购买的3架预警机已经到位。此外,03年1月,美国宣布将向印度出售20种武器系统。4月,根据一项军火采购协议,美国将向印度出售8部“火力发现者”反炮兵先进定位雷达系统,总价值高达1.46亿美元。
近几年,看看印度外购武器的清单,连一向在军费开支方面大手大脚的阿拉伯国家都望尘莫及。印度洋上波涛汹涌,它想告诉世界的是什么?


印度军力,是浪花还是泡沫? 

(四、印度军事的泡沫之二)

限于篇幅,笔者并不想渲染印度的军力。但是,只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提出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例如:印度据如此要津,握如此强力,为什么帝国主义者们不提“印度威胁”?
有人认为,帝国主义者们不怕“印度威胁”的原因是制度上的认同。谬也!两次世界大战不都是在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间发生的吗?“主义”“信仰”之类的东西只有政治宣传上的意义,执政者看重的实力,比较的也只能是实力。
有人以为,是朝鲜战争使西方怕了中国,很有几分爱国情怀。笔者以为,还可以加上中国蒙古人的西征,让西方人600多年来梦中“黄祸”不断。问题也出在这里,为什么在这两个事件之中,中国人蒙受了二百年的羞辱?实力判断的依据是现实,岂是历史?
帝国主义者不提“印度威胁”,说句大白话是 “看不起” 印度。这并非妄言。判断军事实力的并不是拥有多少武器,而是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建立的、完善的工业体系;是以工业体系为基础建立的、完善的军工体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不断发展的科技能力。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中是日本失败?日本的早期战备比美国充足,但是暂时的优势改变不了综合国力上巨大的差距;
为什么阿、以有6次战争,而后期又相对平静?因为双方都受制于背后的苏、美两霸在武器上的控制。阿拉伯国家终于无法忍受苏联人的制约,愤而分手,但是从此也失去和以色列对抗的军事能力。
在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具备完善的军工体系,并因此决定战争胜负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是关于战争的一个基本的道理。帝国主义者热衷于“中国威胁”,而不提“印度威胁”的原因就在于此。把中、印的战争实力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看出:印度洋的浪花其实只是一堆堆泡沫。

 
中、印战争实力的比较
(四、印度军事的泡沫之三)
论军工体系的完善和雄厚,中、印相距甚远。事实上,由于数十年来国外对中国的制裁,激发了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决心,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完善的军工体系。在中国经济有长足进步的今天,中国的战争体系是当今世界除美、俄之外的第三个最完善的体系。
中国可以迅速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印度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同样进口俄罗斯的武器。中国在MIG-21基础上发展了歼-7系列飞机,最新改型歼-7M令俄罗斯人叹服。俄航空界巨子比施根斯访问中、印后说,中国将继美、俄、西欧成为世界第四大航空工业中心。但是,印度对MIG-21MF进行性能提升至今仍然依靠俄国人。
在核子以及航天领域:印自制的“烈火”洲际导弹在技术层次上要比中国落后15年;印度在载人航天方面尚未起步;印海军在2007年将获得首艘自制的核潜艇,而中国自制的第二代核攻击潜艇093型的首制艇即将服役;应用激光技术,中国与美国同等级技术水平,这种高科技军备是印度人想都不敢想的。
印度的造船工业和中国差距更大。中国已经赶上、并即将超越日本、韩国。中国自制的、性能与印度同类型舰艇相当的6000吨级驱逐舰,发展周期只需印度的1/2,所需费用只有70%左右。
在常规武器方面:自1970年以来,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坦克、大炮、枪械等常规武器。而印度至今需要进口,自制的“阿琼”坦克还是个笑话。印度依赖瑞典进口FH-77B型155炮,中国制造的PLZ45-155毫米榴弹炮则巳卖到阿拉伯国家。 
除了武器制造外,人员培训因素也极为重要,印度是世界上坠毁军机最多的国家之一,91年以来已损失85名飞行员和190架军机。
在军备上,中国是一个相当神秘的国家。改革开放之初,走出西南大山的科学家们,感慨世界的先进科技解决了他们几十年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是,谁能知道,大山里的人们也解决了多少外面的世界至今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印度洋上翻滾的泡沫是印度人的悲哀。要想赢得“印度威胁”的荣誉,绝非易事。但是从近年来印度的表现,其对提高军事实力所抱的幻想并末破灭。印度2004至2005财政年度的军费预算为6600亿卢比(约合146亿美元),又比上年度增加了1%。新德里一家国防战略智囊库的负责人乌黛•巴斯卡尔说:“国防现代化已经步入轨道,新基金(国防现代化基金)反映了政府的志向。” 
林顿先生说道:“如果印度把用于国防的预算减少20%,那么将有一个非常光辉的未来。”这种假设能否成立?或者只是算命先生为将来的自圆其说所做的铺垫。

 

驳龙象之争论。

回观中国改革开放过程帝国主义政客们对中国的评论,它基本上包括于三个论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及于现在的中印龙象之争论。 
我们长期生活于政治宣传所形成的虚假信息的氛围中,对于官方的说明有自然的免疫力。但是我们的对手常常为我们提供真切的情报,尤其是那些反华分子的议论。当然,需要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分析。
例如中国崩溃论,说明了反华分子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恐惧;
中国威胁论则证明中国确实有了大的发展,因为如果中国崩溃成立也就无须害怕中国威胁
中印龙象之争论却更加深入一层了,有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意思,或者说是泰山石敢当,把印度顶出来与中国闹去吧。

在这里驳龙象之争论,意在提醒人们不要把印度看成中国的绊脚石。其一是不配,印度没有这样的能量;其二是不值,如同一些印度人说的:再不努力,20年后中国人就要赶止来了”――即使超过印度不还是一个三流国家;其三,那是一个陷井,瓦解中国奋发的民气。
印度和中国比什么?对于具体的国家,比较是一种自我认识,是件好事。但是硬要中国把印度作为自己发展的座标,帝国主义政客们只有三个目的:从形象上贬斥中国;利用印度来化解中国的影响;影响中国民众的全局观。
即使以西方的观点论,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把世界分为五大文明研究单位,中国和印度分列其中;而享廷顿则已经把印度在文明上独立的资格取消了,作为接受西方文明的旁系看待,但是却看重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享廷顿的观点很有影响力,基本上是西方鹰派理论的基础。我们不妨以其观点为参照理解中印关系。
笔者基本赞成享廷顿的这一观点,即印度是一个文明上沉沦,国格上无足轻重的国家。从世界格局而言,把巴基斯坦与印度作一个比较,我们发现与印度的外交只是国与国的交往,于世界格局没有太多的关联。与巴基斯坦则的关系是中国全球战略很重要的一个领域。这体现于三个基本的方面:


其一,从历史上看巴基斯坦人是中亚、西亚乃至西欧进入印度的人种,包括雅利安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是印度历史上真正的主人。在文化上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在与各类古老的宗教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伊斯兰教具有最为接近现代思想的先进性,它是源自于犹太教和希腊宗教的合成即天主教之后的一次民众反抗暴政和宗教改革的产物。从思想顺序上,它比天主教的另一组发展即基督教和东正教还要靠后,因此伊斯兰教徒认为伊斯兰教是之前宗教的总结。
正因此在印度只有皈依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没有皈依印度教的伊斯兰教徒,因为伊斯兰教有更多的平民特色,而印度教只是培养奴隶。这一点,在中国嚣张悖逆的一些精英那里也有反应,例如他们在反对仇富的时候,常常鼓吹印度人的顺从,他们是否应该明白,如果中国人学了印度人,还有中国吗?


其二、后来在英国人退出印度的时候置巴基斯坦国,原因复杂,但是其中为雅利安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也就是与西方人血縁相近的族群留一生存空间的目的是明显的――犯不着和那些烂泥潭一样的印度人搅在一起。
笔者不赞同人种论,但对于一个民族的特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历史上马其顿王亚力山大和蒙古人都是视烂泥潭式的印度人性为畏途,而后者却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且促使伊斯兰教在中亚有了大的发展。印度是一个烂泥潭,现在西方人也同样希望中国人陷入印度泥潭。
我们注意到印度人在处理边界上的泥潭方式,例如占领了一个地方即移民其上,与你软磨硬撑,促使国际的认同,也迫使对手的承认,对中国是如此,对巴基斯坦也是如此。就这样,锡金落在他手上了,中国东线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充斥着印度人,中国主权岌岌可危。
面对现代中国的高速发展,印度同样表现出一个卑贱者的狭隘和妒恨。例如中国建设了青藏铁路,印度政府就在印度-尼泊尔和印度-不丹边境地区狂修公路,但是印度人终究无法追赶上中国的步伐,因为山下的几条公路就其技术含量而言毕竟无法与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青藏铁路相比似;印度人还打算和中国人在登月上一争先行,但是在整个运作上依赖西方体系的印度航天又怎么能够和独立据有世界三大航天体系之一的中国相比似。
更为可笑的是,今年712日印度金融城孟买的火车连环爆炸死亡人数近二百人,近七百人受伤。印度人把自己国内发生的恐佈事件的责任推给巴基斯坦人,印度政府自以为因此可以逃脱国内政治不平衡的检讨;而自己扩张军备,却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寻找借口,1998年印度核试验成功,印度一位高官扬言核试验的目的是针对印度(北方)头号敌人,最近印度烈火-3”型弹道导弹发射,印度国防问题专家表示,印度研制并试射烈火”III型导弹主要是应对来自邻国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导弹威胁。新德里电视台在直播导弹发射时,特意给出一张射程覆盖范围的地图,地图上赫然标着北京和上海两大中国城市的名字。《印度斯坦时报》在其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中更是直接指出,这种导弹就是专门针对中国而设计的,如果要对付巴基斯坦,先前的烈火”II型导弹便绰绰有余。
真是可笑又可恨。印度人认为如果中国要求日本必须为战时暴行道歉,那么中国也要为1962年的入侵印度道歉;他们怨恨中国占领阿克塞欽并宣称对达旺主权,同时认为中巴边界谈判中,中国人得到了克什米尔不属于巴基斯坦的那部分领土;这些乞丐式的畸形者把自己的理念付之于一些无聊的行动了,如加强对达赖喇嘛总部的外交,对中国投资者施加严格的安全限制,不让中国进入的敏感区域如机场、海港和电讯、信息等行业。


其三,没有必要和这些乞丐式的畸形者纠缠下去了。据说此次胡哥出行,将在巴基斯坦访问七天,只在印度逗留四天,轻重之别已经明白。从国际关系而言,彼此是利害关系,尤其是从西方价值观而言正是如此。但是以中国人的价值观,一些国际关系并非如此,例如中巴关系。
从历史上看,在中国极盛时期的唐朝,在西域的经略也主要的是依靠中亚的一些部族或国家,中巴关系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传统。它在经济上沟通了中国和阿拉伯人的联系,尤其是在能源上;而全球战略上,它事实上是在印证享廷顿的判断,虽然无须走得太远,但是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足以令所有的战略思考者的三思。在这一点上,印度对于中国而言几乎毫无意义。


见鬼去吧,龙象之争论。正如李白先生的吟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壶公评论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