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网:悲怆的鸿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7:06:14

悲怆的鸿雁

李延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21日   05 版) 《前进》1941年 国画 徐悲鸿画 《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 吕立新著 北京出版社

    《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是根据吕立新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座《写实徐悲鸿》加工整理而来。该书以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为主线,分为八章,“艰难求索”、“命运转机”、“越洋逐梦”、“复兴之声”、“画坛伯乐”、“抗战岁月”、“坎坷情路”、“往来千载”。

    青年徐悲鸿曾4次去上海,穷到沿街乞讨,难到想跳河自杀。然而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以“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的精神自励。留学海外,他带着学习西方绘画是为了发展中国绘画的抱负与使命艰难求索,百折不挠。徐悲鸿一生视艺术为生命,以至于为了收藏国内外那些名画他不惜到处借债。悲鸿惜才,他是名副其实的伯乐,极力为每一个他遇到的有艺术潜质的青年寻找创造深造学习的机会。白石老人、傅抱石、蒋兆和、吴作人等等,无一不得到悲鸿的提携。吕立新以独特的视角把徐悲鸿的艺术历程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大背景上展开,去揭示他的彷徨、向往、执著与追求以及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全方位解构了这位“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从中到西,时空跨度大,写了大半个世纪,上至达官显贵、中外美术界名人,下至故交好友、贫寒学子,洋洋十余万字,200多帧珍贵图片。特别对康有为、傅增湘、蔡元培等人物的刻画,虽寥寥数笔,却个个栩栩如生。书中内容涉及到中国画的渊源流派、发展演变,并扩展到西学东渐,中国画的复兴,再到艺术品的收藏、鉴赏等众多内容,如同展示出一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画卷。

    作品叙述生动,文笔优美,是它的又一大特色。吕立新用文学笔法写人物的艺术与人生,把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他采用“以点带面”的讲述风格,经常从一幅画上的款识或一场拍卖会讲起,让听众身临其境,令故事悬念丛生,扣人心弦,也使本书摇曳多姿,格外诱人。正如一媒体评论“本书除了充满激情的文笔还有交响诗般的自由结构,一卷在手,可感受画家的喜怒哀乐,亦可了解画坛的风云变幻”。

    如果说读《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是一次励志和启迪心灵之旅,那么《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中的励志外延更宽泛,它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个人的志向,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志,这也是作者贯穿此书的主题思想。徐悲鸿曾在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说:“国家大难临头,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义务。我要尽个人对国家的义务,所以想到南洋卖画,捐与国家。”他一马当先、身体力行,用手中的画笔,与他挚爱的民族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吕立新在书中把徐悲鸿比喻为一只“悲愤的、有抱负的能飞的大鸟”。徐悲鸿先生的一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就像是一只孤独的大雁,一生都在奋力拼搏,他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的人生和艺术光耀神州,往来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