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预处理: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日本神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16:58:28

长春老建筑物语--长春日本神社

    长春日本神社,占地2公顷,原址位于人民大街北段与松江路的交汇处。于1911年7月开始由民间日本人发起筹建,由日本关东厅批准。后因明治天皇1912年7月病逝而搁浅。到1915年10月再次获准修建,1916年11月竣工,这就是首次建成的长春日本神社。建成之初,长春的日本神社还是很简陋的,周围也是空空如也,从下列图片中可见唯一显眼的是西广场的水塔。

日本是一个以“神道”为民族信仰的国家,认为日本是“神国”,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孙(称“氏子”),而“神社”就是日本人祭“神”的地方。有日本人定居的地方,就有神社,其大小取决于当地日本人的多少和才力所决定,最小的神社也就是中国人供奉用的木佛龛大小。日本神社的修造,全部来自氏子的奉献,从神殿的建造到满院的物件,都可以捐献,无论神社大小都是如此。

长春这座神社,当年供奉的是“天照大神”、“大国主命”和“明治天皇”。天照大神是传说中日本皇室的祖先,称为“元神”,也是神中之神,最高的神;大国主命是传说中日本出云国出云大社教的主神,被民间奉为主宰人间医药与婚姻的神;明治天皇则是通过明治维新,引领日本迅速走向强盛的天皇。日本的神社不同于中国的庙宇,往往没有华丽的殿堂,只有一个古朴拜殿,而且拜殿内不放固定的拜神,空空荡荡,除了神职人员,外人不得入内,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感觉。


        当时的神社内,主要建筑就是一个主殿(也称拜殿)和一座偏殿,主殿坐西朝东,面积500平方米;偏殿坐北朝南,面积976平方米;在主殿后50米有一排平房,用于放置骨灰;在主殿的门前,有一条青石板路向东通向人民大街…… 

1929年,为了纪念昭和天皇继位四周年,长春日本神社进行了一次翻修扩建。到“满洲国”成立后,1932年12月长春日本神社随即更名为“新京神社”。随着“新京”的地位和日本人的不断增多,到1935年,又修建了院墙和大门。神社的大门就是那个“开”字型的东西,日本人称为“鸟居”。长春日本神社的鸟居高9米,宽6米,用直径0.7~1.0米的花岗岩石料做成。接着,大量日本会社、军队及个人纷纷捐赠,像大门口的石碑是南岭关东军部队所捐,其上的“新京神社”四个字出自当时关东军司令菱刈隆的手笔;大门旁的洗手池(“御手洗”)由一个制材厂老板捐献;大门口的两匹青铜马由长春赛马场的老板捐献;一对大石狮子,还有南北两个便门,是由大仓组的老板榊谷仙次郎捐献的等等。一时间,神社陡然兴盛,尤其是每到“例祭”(类似中国的庙会),神社内外都很热闹非常,不但有祭祀活动,还有“神舆”(木轿抬着的神位)上街巡行,还要举行相扑、射箭、拔河、枪术、剑术等各种体育比赛,也有歌舞戏曲等娱乐活动。


本来,神社只是个宗教信仰的祭拜场所,宗教本身又是个精神上的东西。所以,宗教往往被各种政治所利用,长春日本神社概莫能外,就像东京的靖国神社一样,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到了1937年后,尤其是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神社更多成了日本人祈祷战胜,宣扬圣战和鼓动日本人参战的场所。每到新兵入伍、学生“勤劳奉仕”、中小学生参加志愿兵等等,都要在这里举行宣誓或动员仪式。但带着政治意味的“神”是不是真能保佑什么,历史已经回答了!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这里被市政府机关托儿所接管,1954年改为机关第二保育院,1956年改为市政府第二幼儿园至今。1955年,省会从吉林迁移长春,在此成立省委机关幼儿园。目前,这两家单位分占了当初神社的用地。现在位于省幼儿园内偏殿及其他老建筑在2000年以后,已陆续拆除,痕迹全无;而在市政府第二幼儿园内的主殿尚基本保存完好,门前的青石板“参道”和老树还在,在幼儿园的北门仍能看到残缺的“鸟居”。

(参考文献:于泾著《长春史话》;城市行者的新浪博客《长春旧事》;后两幅照片为中国记忆网《良师益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