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思维盛宴——我的脑图之旅 (《思维导图——我的良师益友》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5:50:30
思维盛宴——我的脑图之旅 (《思维导图——我的良师益友》续)2010-01-01 00:33


        这篇文章我预计总结一下最近一段时间来关于脑图的具体心得。顺便充实一下上次那篇文章的第三部分,或许会涉及较多的操作细节和构图技巧,相对于上次的大篇幅的学术人格的描述和构建,与初学者分享起来,可能会更为有益一些。
     于此再次纪念一下两个月前文章《思维导图——我的良师益友》的发表,我很久没有这么舒爽地写这么一篇文章了,这些话其实我早就想说了,一直没有抽出个机会,这次一气抒发出来,真是一吐为快。百度也够给我面子,一度把我的这篇文章放在靠前的搜索页面里。其实受作用最大的人竟然还是我自己——自从那篇文章发表以后,我的学习模式几乎发生了瞬间转变。从此脑图被大量应用到我的各科学习之中,并确立了其在复习环节中的核心地位。我的各项计划列表中,脑图的条目赫然写在最显要的位置。不管怎样,是好是坏,这注定是一次转折。而一同转折的不只有我,还有我的脑图——我和我的脑图将一起走上一条通往未知的路。
     还有我正式提出的“广义式脑图”,它已经并将在长期的一段时间里作为我的一种主流的学习方法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我预计在两年之内借助广义式脑图(现今的情况也只有如此)再找到一种新的主流方法,不过与其令立名号,倒不如百川归海,将其与旧的根基重融一体,新与旧再次形成了统一,也就是说当把最旧的东西拿过来之时,它已经成为最新的。
     两个月下来,我大概每周能完成两三张比较像样的脑图,效率看起来还不错。每一张的容量大概是一章或一节的教材内容。而每完成一张耗时十个小时左右。(你应该了解试图将一本五百多页内容深厚的教材用单纯的一张图来展现之难度,当然后面我们也会领会,这终究也是可以办到的)而且可喜的是,我最近每完成一张脑图都较上一次更趋完善,表现在形式上是更加和谐与美观,当然这要归功于闲暇时间自己不断的总结与反思。
     随着完成的数量逐渐增多,整个操作流程我也开始驾轻就熟,慢慢地形成了最近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构图模式,即所谓的“三步曲”。而这“三步曲”的核心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将一个单序的、一维的、线性的空间按一定规则借助一定手段张成一个多维的、合理的、系统的空间。狭义的讲,就是先构建知识的线性序,再将其展开,从而张成平面。于是也引出了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将知识概括成要点,纵列为表。说白了就是传统的复习方案,也有称之为列表法或概念图法的也不再去仔细考证。这一步实际上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大概不少于60%。而这个比例还有这层原因,因为大部分人走完了第一步这里,整个复习任务也即完成了,这时及格基本上已经没有问题。这并不是革命的不彻底,而是对传统方法的尊重,我们不应怀疑历史上千百次实践所保留下来的经验和约定的规律,而如此也能将发生偏差时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具体来讲,我习惯用方框将小节的标题(广泛的讲是某一块具体内容的简短概括),所以事先翻一翻目录、浏览一下内容总是有益的。这样,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来布局分配空间就更方便一些。然后再用层叠的纵括号来具体展现这一小标题的大小分支,有必要的话可适当地加以标号。而每一分支,或为一定理,或为一定义,最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短而不失全面的概括,不过找张草稿纸先将其从头至尾抄写一遍往往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接着在进行第二个小标题,依此类推。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纵列的知识序。而整个填写每一小分支的过程伴随的就是详细认真的看书过程。
     我上述的方法还都是传统的回顾,还基本没有看到广义式脑图的影子,注意,这一步就开始逐渐展现。拿起一支另一颜色的笔,每写下一个分支的定理回顾它是由那些定理所推导出来的,或是公理化的直接变形,或是定义的某种描述,或由几条推论联合表出……总之我们总可以在前面的条款中找到刚写下的这个条款的依据和支持,或是单因素的蕴涵,或是两三个因素的复合作用等等不一而同。我们这时所作的按照推理关系及联系强弱将这些逻辑流程用另色笔以某些有方向及强弱的线条鲜明的表现出来,而铭记此目标之后我们再看书的时候目的性已相当明显了——我们强烈地希望找到每一定理的前因后果前前后后的联系,而只要再每一步每一分支刻意留心一下,提前预谋一下,这个问题就轻易而有效的解决了,不会再出现望着一大堆定理而苦苦找不到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情形了。线条的始末分别连接着关系(推论)的出发域(条件)和到达域(结论)。有的是多对一,有的是一对多,种类繁杂,形式丰富。这样一边填写分支一边画出联系,如此完成整个列表之后整张纸应该布满连线,然而这些连线大多一些比较简短的,或者相邻,或者间隔一两个条目,总之还都归属一个小标题下。下一步,我们跳出局部,纵观整体,找出所有知识点的所有普遍的、广泛的联系,包括不同的分块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多多益善,不论远近,不管方位,有则连之。这里吸取了一下头脑风暴的精神,如此一番整个列表的杂乱程度已经相当可观了。这时还丝毫谈不上什么美观,与把你家的主机机箱的后盖拆开所看到的情形一样。幸好连接相同的硬件的导线还大多捆绑在一起,否则将更不堪入目,这不禁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于是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步曲,当然我们所做的比他的工作要美妙多了:
     第二步,草图布局。顾名思义,在草稿纸完成线性张成平面的过程。也就是我上篇文章提到的,将刚才已经分块的知识(即标题)进行排布、组合。很像以前玩过的一种拼字魔板游戏,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幼儿园小孩玩的堆积木。这里更需要的是突破常规,这里更需要的是天马行空,尽管你敢说自己深思熟虑,尽管你敢说自己思维缜密,但这项任务的完成你或许真的比不上幼儿园小孩。这时,我们需要的是灵感,日月星辰,风林湖海,这些都曾为古人提供过灵感。而你自己的个人迹遇与感触,只要你留心体味,你都会瞬间淹没在思维的共鸣之中。而现在灵感的形式则更为直接,它甚至已经先于你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了。那些模块就如此明显地摆在你的纸上,甚至它们可能的组合种数都是有限的,灵感注定会为你发现——只要你愿意(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将积木打乱,再换一种摆法试试)。你应该看到灵感从未像现在这一刻如此浅显地浮出水面过。
     这从很大程度上考验了一个人思维的跃进性与批判性。同时着重强调了脑图的中心思想。于是这第二步也自然成为了“三步曲”的核心步骤。尽管几乎没动什么笔墨,尽管占用的时间甚至不到30%,但依然无法撼动其决定性的地位。这时你需要动手的仅仅是在一块巴掌大的纸上来回排列那四五个圈圈框框,除此之外是无尽而漫长,纷繁而杂乱的思索,以至它都已渗透到你的闲暇时间,吃饭、睡觉、排队、等车之中都没有中断过进程,甚至实质的进展就是在后者中得以完成。
     回想起来每一次的经历倒也真是五味陈杂,有一筹莫展的苦闷,有灵光乍现的喜悦,如果说第一步曲是一首乐曲前奏的平稳与缓和,那此时绝对是高潮部分的激荡与跃进。尽管我们已经尽力地试图在提前的步骤里分担去一些这一步的压力,但依然没能改变于其挑战性的难度。
     经历了第一步的大量建立联系,此时这张列表已如一团乱麻,但如果你仔细观察,总能找到那么几股主趋向,比如主板上有一大捆导线连接着硬盘,不妨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拉尽二者的距离,从而实现资源节省,这时你仿佛是这些联系的最高领导者,他们都是服从于你的子民,甚至他们是有情感的,你的责任是通过调整与调控来满足最广大子民的需求——通过模块调整使更多的联系更直达、更直接,即所有连接线的总长度趋于最小、联系之间的相互交叉、干扰达到最少(回想一下你中学做过的电路实验这时是有益处的)。
     当然调整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联系,往往是实质的,可以在草图上分别标记出来;也有一些虚弱的或者根本就是虚假的联系会被淘汰,当然初稿上还留有了她们的痕迹。这时,经过了一番运筹,单一的线性知识已然重构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当然我的这个描述相当模糊,什么是有机,什么是系统都是值得探讨的。正像我以前谈及的那样,一张脑图的精髓所在是它的圈框和线条。我们试图通过反复地调整使圈框和线条的搭配更为和谐。但这些显然都还只是表层的,一切对表层的固执终究要走向误区,至于稍微深层的原则我想粗略地谈四点:一,完备性。这考验了一个人全面与缜密的思维品质。这似乎有别于前面所提倡的发散思想而回到思维的另一对立面——事无巨细。每一分支的支持与依据都是完全的,完备的。每进攻出的一步都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从而使每攻略下的一个战地都立即完全成为自己的领地。我们的底盘相当厚实,我们的根基相当牢固,从而没有空中楼阁可言,让我们每次回想起来都坦然而淡定、底气十足。二,有效性。首先是联系的直达——短而有力。然后是构局的合理,使整个系统是完善的、和谐的、符合客观规律和认知规律从而能较易实现高效的运转,并且可能的话尽量与教材的章节设计相靠拢,以便实用。在这里我不得不谈及一个最近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写书的作者并不真的希望读者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他本能地炫耀一下自己的专业领域,从而不时故意打乱章节间的内部构局(这从在构建脑图有时必须要打破作者的章节限制显而易见)。也或许他希望真正掌握他这套理论的人注定经历一次思维的挑战。三,无矛盾性。这里的矛盾泛指一切形式逻辑上的矛盾。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要避免逻辑循环,也即俗称的循环论证。我们可以刻意审查在我们许多的有方向的箭头之中有没有构成恶性回环,尤其是一些还没有完全推出的分支,再利用它进行外部扩展之时要格外留心,可以向外扩张新的,但在往内部发出联系时就要万般小心,对每走过的一条思维流程要有高度的批判性,我们应该知晓除了公理化之外我们还借用了多少模糊论据。很多显然的都是需要推的,譬如说。四,可扩展性。逻辑上脑图应该构成一个发散装的体系,从而可流动,可扩展,易与外界实现沟通,最起码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这时,提前预留一些今后建立联系的空间的远见显得格外重要。脑图中的圈圈框框等诸多元素在二维平面可以进行排列、组合、运转、流动,这提供了极大的随机性与偶然性,比如突然增加一些新的分支、联系或空间,于是形式带动本质向着最终完善结果靠近了一步。甚至有时在缺乏联系、结构平庸之时,强制建立一些联系,哪怕是书中没有的,有时幸运就是如此关顾脑图使用者的。所以提前预留一些位置,为实质的发现提供形式上的根据与支持。我们最终需要做的往往不过是一些细小的改动。
     如今回忆起以前画脑图的经历,大部分具体的操作都已淡化了,依然深深留在记忆里的是那些许闲暇时间冥思苦想的片段,或许这也就是学习融入生活了。昔日绞尽脑汁的苦闷,经时间这么一沉淀,倒变成了快乐的回味。还记得最困难的一次,那是一次耗时一个多星期的脑图任务,真是费劲周折。然而在艰辛与困顿中获得成功,随之带来的将会是更为丰厚的收获与回报。我细细品位一番将收获总结为四点并由此对我今后的构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技巧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首先,先入为主、顺其自然、追求和谐。自然之中往往蕴涵着更精深与高奥的道理。其次,敢于放弃固执己见,忽略次要联系来服从主要目的,默同细枝末节。在军事上叫集中主力军队进攻敌方主要阵地。再次,尽量形成开放式框架,具体来说每一个圈框最好连有放射状的分支,这也是脑图的本色所在。最后,正如上述,预留一些建立联系的空间。这需要较远的预见和正确的主观整体判断。接下来——
      第三步,最后成图。终于等到了收获的时节,虽然这一步用时只占总体的10%,却是这三个步骤中最值得享受的,享受甚至是纯粹的,这里已经没有难度,只有你的辛劳的思维成果,众生云集一堂,只待与你同享一席思维盛宴,让你彻底一尽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快感。这一步的核心要求是极尽美观,于是书法与绘画理所当然地步入席中。对于字体,我个人认为尽量追求接近正方的宋体印刷楷书。当然,你完全可以炫耀一下自己潇洒的书法,但是这对脑图来将有无效用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胡乱涂写似乎没有必要了,当然可以有大小粗细之分,但前提是字体的严正工整,由此在形式上决定了思维的速度。至于颜色上我不建议用太多的种类,既然四色问题都可以解决一切地图的绘制,我觉得三种颜色对于绘制脑图来说已经足够。比如可以用黑色笔来写字和画框架,用篮色笔来画局部的一些较平凡的联系,用红色笔来画一些关键的或是独特的联系。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关键字的选取,要注意关键字的局部统摄力,有时可以带有个人性的特点,甚至是自己明白的一个虚词、感叹词都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好似一个神经元被激活,它就会立即借助自身向外伸展的成千上万的突触同时向外围神经元传导兴奋,瞬间使相关的整片区域被激活。
     纵观这三个步骤,初时细节积累的按部就班,中间实质进展的融于无形,最后成果展现时的声色鲜明。“构图三步曲”,走出了一个经典的学术格局。
     至于圈框的形状,是方是圆的这些小问题,我习惯于常态处理,能方能圆我就都用方了,能直能曲我就都用直了,能正能斜的我就多用正了。于是在表面上的形象性我逐渐不做一些刻意的追求,但这并不表明形象性就由此退出脑图构图的关键地位,我追求的是广义的形象性。所谓广义形象性我是这样定义的:一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意念、意象以及情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内在的和实质的形象,而不流于表面的外在的形状与颜色。而随着内在化和实质化的加深,这种形象化过程的格调才愈发不凡。于是往往会在一大堆枯燥复杂、高度抽象的公式之中,展现出高超与鲜明的形象性。体会这种终极的形象性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显而易见的,背后潜藏的是一个学者于自身的不懈修炼。与电脑能快速处理大量的抽象信息不同,人脑对抽象信息的处理似乎有一个绝对阈值,然而对于形象信息的处理似乎却有无限的趋向,这也符合人生理的自然规律。“虽然形象思维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但这并不意味它就一定是低层次的,因为当大脑在抽象思维的进化道路上,形象思维回不断以一种新的姿态焕发新生。任何不同的领域、任何不同的思维层次都不能没有形象思维,尤其是现行的一些极度抽象的高尖端的学术领域,形象思维更能出奇制胜。”我想现在已经到了我不得不为形象思维正名之时了,以前曾藉其占尽优势,而在高深的领域我们需要将其发扬光大,十分迫切,十分坚决。背后后无数事实与经验的佐证。不妨再对形象思维作一个更宽泛的定义——一切能充分激活与调动大脑诸多区域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广义形象思维”。于是正当一个学生步入艰深而顿感迷茫,一场迫切与坦然的形象回归及时而降。
     在更加抽象与高深的领域我们逐渐回归最原本与质朴的学习方式,这不禁令人有所思悟。近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一百年以来,人类愈发洋洋得意于最近纷繁的学术成果,而蔑视古代学术条款的欠缺与贫乏。我不觉得现今人类的思维水平就远远超出古代,我倒觉得人类思维的顶峰在中世纪左右已经达到,现代人不过是一种平缓的延续,不要侃侃其谈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我们唯一比古人多的,不过一套更像样的符号!操弄着一套高效的符号,我们的思维得到了空前的精简。甚至有人不无夸张地说数学的发展就是符号的演变。于是为了彻底贯彻广义形象性的方针,我们急需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符号作为脑图以至一切其它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成分。当然,这套符号的获得既可以从别处引进也可以自己创造,但在选择之时需要注意的我总结起来大概有六点:1,合理性:这套符号要求形象与表意的统一,结构争取简单、明了,表意力求鲜明、直接。2,快捷性:好的符号操作起来应是方便简洁,省时省力。所以没有必要选取那些极其复杂难写的符号。3,抗干扰能力:即与其他符号混合使用时的区分程度,不应该与已有的符号相互混淆。4,适应性:指在不同空间不同角度之中的展现能力。5,持久性:这要求你将其保持为长时间记忆,不作随意的短期修改,否则改来改去,自己也混了。6,独特性:这一点很有意思,一套符号最好具备一定的个人人文背景,甚至能涉及自己的某些经历与感受。如此会产生一种默同感,不会对其毫无亲切。当然,这六小点也是我即兴总结的,谈不上什么层次性与全面性,但大概地提供了一个模糊的样板。文章上下其实不乏这样的一些细小的领悟与总结,而具体内容上完全应由每一个学生自己决定,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形式的模板,添些具体内容不过是使自己的表达更加明确。不难发现,我们的学习正是需要这样的大大小小的个人化的总结。
     下面我总结一下“脑图三步曲”之外的一些具体的构图技巧:
     一 “分块拼补”。因为脑图的基本单位往往是局部相关的“内容块”,于是由较小的块拼补成较大的块,而小的块可以在草稿上快速起草,这样就能有条不紊的绘制一张较大容量的脑图。我们每一张的脑图往往是某一章节的总结,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小的块,把这所有张的脑图拿到一起,用一张更大的纸将这所有块拼补起来再作进一步的概括与精简,于是我们就此解决了上面提到的如何将一本深厚的教材总结为一图的问题,而且依次类推,事态呈现出了层叠递进、螺旋上升的趋势。我们完全可以以每一本书为小的块,合成某一学科的领域脑图,操作方法异曲同工。
      二 “维数拼补”。虽然在一张二维的平面,我们却可以实现由一维到多维的构图。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维数理解为相互无关相互独立又结合起来共同作用的单个因素,而不局限于纯粹的空间概念,这样线条间的穿插与遮盖都能实现内容的层次化。至于空间意义上的立体化,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将这张纸折叠起来。
     三 “章节索引”。当两章内容跨越较大以致难以将这两章在脑图上直接联系之时,可用某种独特颜色的笔在整张图的边界或衔接之处标引处两章联系的要点,以备将来整合之需。当然若是利用到上文提到的那套个人化符号,这个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 “动态化脑图”。既然脑图由分块的内容构成,我们就可以利用电脑软件之类的一些方法使之移动起来,符合某种思维的流程,分支与联系的前后承接展现出特定的时间顺序,一张精彩的脑图甚至能符合某种音乐的节律。而事实上,真正的动态甚至能体现在一张绝对静止的脑图之上,而实质的动态化是由人大脑强烈的思维意念所赋予。
     五 “要点标引”。这一点是我前些天几乎惊现般的发现,这是灵感思维与脑图思维的经典结合。正如我以前所陈述的观念,一本普通水平的书(非教材)花几个小时看完之后过些天一回味,对自己真正有影响和帮助的往往只是两三个新的观念或知识要点,或者在阅读过程中突然惊现的一两次顿悟与灵感。尤其是自身知识积累的逐渐增多增广,再加上广式脑图的超强的默同能力,一本书对于一个人的整体学业构建的提升往往是少之又少,极为珍贵。所以及时并有效地抓住这些一闪即没的灵感与顿悟显得极为重要。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抓捕工具,现成就有一个——广式脑图。将这些新的收获与灵感用星号或叹号等的一些符号并辅以颜色等特殊手段在脑图上清晰地标记出来,以后按图索骥,使能明了地知晓星号的前后位置与流程。在脑图的后面对应标号再作线性的具体的逐行摘记。长时的积累、一定的技巧、时时的关注在这里尤为关键,灵感与幸运不会关顾没有准备的人。
     与其说脑图给了我更多的学习上的帮助,倒不如说其给了我更多的精神上的影响与鼓舞。坦然、诚恳、乐观、积极,一扫前方的无数阴霾与疑惑。脑图散布着一种精神,一种容忍与大气,一种宽宏与乐观,让人有勇气忽略次要矛盾,超越逻辑漏洞而将主要精力集中进攻主要矛盾。直接跳过一些迂腐的繁杂的“块”而直接进军那些主要的主流的“块”,接而转入大量实践。而却不忘记和放弃次要矛盾和次要的“块”,反而更明确地标记出它们在整体之中的位置,当主干网络建立起来之后,再来一记回马枪——回过头来将“余孽”一一解决。而且往往是随着主干的建立完成,再抽出时间将遗留下的细枝末节单独解决时,它们反而不攻自破。请放心,你的基础是牢固的,你的中心任务是建立中间的核心网络,你的任务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甚至哪怕它在你眼中只是空中楼阁。与其它诸多的记忆术与学习法相比而言,脑图确算作一大手笔。
     说来道去,学习倒真像一场战役。只不过这场战役的主角只有一个人,需要攻破的堡垒是各样的学科与领域。一个人的学习,一个人的战役。没有硝烟、没有危险却残酷依然。于是我们不妨用一种战略的、军事的思想对待学习,学习中的计划、谋略、布局、调控都辅以战场风格,这样易形成学习的一种强势人格。其实一切的所谓方法都以一种强健的人格作支撑,它是一切方法的内在核心,是一切方法的保障,不要方法说得一堆一堆的、理论讲得一套一套的,失去一种强健人格,一切终为虚诞。这里描述人格的形容词有强悍、坚忍、自信、坦荡还有扫清一切阻碍的决心。
     脑图思想使平日一切的具体学习拥有了一定的战略高度,尤其是在宏观调控上所体现出的优势,你甚至可以俯瞰和驾御几个思维风格,仿佛众聚一堂、合同协商,可以及时保持中庸态度,不致偏于一端,失于偏颇。在作计划时,就完全可以将所有的计划罗列出来作图式分析,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哪些个计划可以揉捏在一起更方便,于是一个更经济、更有效的全盘方案脱图而出。
      于是脑图赋予人们一种“图式思维”,它其实是隶属于“广义形象思维”,但作为脑图所扩展的思维方法之一,具有关键的地位。图式思维,就是以构图的方式操作和展现思维。在绝对形式上,它比脑图更为宽泛、更为随意。它只强调“图式”,即内在形象性,而不严格拘于某些固定的模式。它既可以是写在纸上的,也可以是完全意念的。它可以不是发散状的,而是折线状的……它的应用很广,比如图式作题,即将解题的流程以一种简约的、只表大意的(从而不十分精确)的形象的示图表出,尽管占的地方不大,但却能清晰强烈地突出主观意图和心理趋向。这种内在形象性很含糊、很随意,对于自己可能完全明白,别人看来却是一头雾水。我觉得我的思维更偏向一种“图式思维”,尽管有时思维也能呈现一定的理论化、抽象化,但从本质从实质上讲还是有一种最内里、最深层的形象化操作和可视化运转在其中,而当失去这仅有的形象过程,我的思维会晕头转向。
      接着顺理成章地我把脑图思维融合于阅读过程,于是建立起一种新式阅读——“图式阅读”。所谓图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进行构图过程。阅读中加如了大量主观的判断、推测和领悟。快速融合阅读内容并进行构图(心理脑图)接着为了扩展和完善构图而主动阅读。在平凡的自下而上的流程中加入了不少自上而下的流程。于是图式阅读作为一种无声思维过程极大地实现着思维加速,而随着构图的熟练度增强,信息吞吐量的超幅增加,人的潜能也容易被无尽激发出来。
     当然在平日的笔记、勾画中也可以运用图式思维,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于此我再次强调一下我的脑图精神,我刻意地把握一切知识间的上下关系、前后流程,无非是想今后仅仅靠着几个核心元素发散、扩展出整个逻辑体系。而且熟练、快捷地操作整个流程。不要忘了我们地终极目标是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思维加速,至于招数就可以随意多了。当你把好几十本的书、好几年的知识用短短几句话轻松提携之时,你也就能深刻体会我所言的脑图能使知识大幅变少的原因了。当然一切的学术还要面向感官经验,一切理论的研究终将要回归客观实践,但这个流程、这个过程已弥足珍贵、谜足陶醉。
     行文至此你不难发现,我几乎尽一切可能将脑图与其他的思维手段联合起来:又是看书、又是作题、有灵感思维甚至还有战略思维。当然我不否认这篇文章我是照着脑图写下来的,但这核心体现了我的一种精神——无限融合。纵观历史,多少理论、多少学派,可转眼几千年,那两个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学派竟然合而为一,那些曾经分庭抗礼的不同流派靠着对事物本质的无限逼近而逐渐融合,形成一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激荡相互提升,无不体现着人们认识自然、融于自然的迫切愿望。唯物与唯心、科学与神学,今天的对立或许就是明天的统一。
     现今的趋势,成就有时倒不在一个人在单一的领域有多精通,而在于他能否把其擅长的领域联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哪怕是前人从未想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大气的格局往往是一个张力结构,几种不同的对立的力量形成制衡,互补互促,周而复始,倒像相补相生、周行不殆的太极两仪,甚至我们可以吸取一些儒道佛的精髓思想,一些传统的千年智慧,一些成熟学科的历史经验。正似海纳百川所代表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经历了复杂之后的简单,一种经历了纷繁后的和谐。以前的成就多属于发明创造,而近几十年的成就却多数成为了组合。山南海北、古今中外,没有我们组合不到一块的,这就是脑图所给予的力度。
     脑图作为一种方法固然重要,但它所引申出来的精神更为可贵。将一些复杂的难明的道理上升为一种情感的、精神的、人格品质的总括,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当我们所处的情境转换时,脑图思想表现出了强大的周转力与斡旋力,把一种方法运用到另一种改变过的情境,对原来的方法进行改组、抽取、变化,从而适应并受益于一种新的情境。我们甚至有时需要减弱或切断某些联系,从而增强另一些人为需要的联系。
     你不免发现我总爱不厌其烦地将一句话陈述成两种形式——括号里是具体的形式,而括号外的是相对更为平凡的形式。其实这是我刻意为之的一种技巧,甚至每一次我都是无意之中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其实真挺有意思的,这要归公于汉语词汇的发散性与广义性,我只不过将一个具体的细小的发现或灵感进行抽象和泛化,将一个相对狭义的词变成一个相对广义的词,便立即形成一个更博大的“灵感模式”。由此我可没少受益,所以我总爱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写下来,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力量,往往不受我控制地,它们会转变出新的东西。我们看到,灵感的获得甚至可由一定的技巧获得,无形的东西甚至可以一种有形的技术刻意得到。以致到最后,我都不得不给自己一些强迫——写些东西吧。
  至此我以将自己关于脑图的所有心得用了前后两篇文章完完全全 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上一篇说得较宽泛,这一篇说得较具体。故知浅显却愿意分享出来,以供交流,最大的希望是大家有所受益,当然要能批判地受益倒也是一不错结果,这也正是我们脑图精神所提倡的。于此再次纪念一下前文的发表,广式脑图将由我继续发展与完善,我虔诚地期冀灵感的降临,可喜的是到现在为止我的广式脑图依然呈现出无尽新奇与无穷扩展的趋势,我很高兴。当然,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自我总结也有不少人在作,但能像我这样郑重其事、原原本本地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一供分享的可能还是为数不多、可为先导,对此我感到十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