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男孩美国版优酷:突发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偏差与应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8:52:46

突发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偏差与应对

     【摘要】风险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认识和判断风险时所发生的某种偏离或偏离倾向;突发事件中,个体对风险认知的偏差可分为四个类型:归因偏差、直觉偏差、信息处理偏差、主观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讨论风险认知偏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民众认知特点的了解,不断完善风险沟通的程序和方法,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关键词】突发事件  风险认知  认知偏差  风险沟通  风险管理
    “风险”及公众对风险的认知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因素。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除了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人们为了避免自身行为的不确定性而制定的各类制度和人类对风险事件的认识与决策本身也成为现代社会风险的主要来源。①因此,从逻辑上讲,风险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面向。风险的主观面向,即人们在风险事件中的主观认知和决策心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②
    “风险认知”(risk perception)是指人们对风险的主观评定和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态度和决策倾向。它涵盖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理解、记忆、评价、反应的整个认知过程。那么公众是否有足够的理性来对风险进行认知呢?
    最早对公众的“理性”提出质疑的是西蒙(H.A.Simon)。他的“有限理性说”认为人类个体的感知、记忆、思维、计算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们无法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来对事件进行准确认知。在西蒙研究的基础上,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等人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不确定状态下人们认知与决策的“启发式”和偏差研究。研究证明了人们在进行认知判断时,会习惯性地采用西蒙所说的“启发式”策略:“采用近似的方法应付多种任务”。而由这些启发式导致的认知偏差会严重影响个体最终的认知结果。他们提出了常见的三种启发式:即代表性启发式(representative ness heuristic)、易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锚定启发式(anchoring heuristic)。后来的研究者又在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逐渐将认知偏差的种类扩展到二十几种。③
    导致人们产生风险认知偏差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知识经验、成就动机、对风险的“损失”或者“获益”的预期等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风险的性质、风险的大小、风险的可控制程度、风险的易了解性等客观因素。④
    综上所述,风险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认识和判断风险时所发生的某种偏离或偏离倾向,是人类认知局限、个人动机和情感、风险事件的性质、风险沟通质量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突发事件及其对认知决策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的认知与决策能力通常会受到较大局限:
    首先,时间和决策理性稀缺。由于事件发生突然、威胁较大,要求当事个体在短时间内根据直觉经验迅速做出反应,而直觉和经验往往充满了非理性因素。
    其次,知识和信息稀缺。面对突发事件,大部分受众个体的知识储备是不足的。而且,个体很难在短时间内收集足够的信息,也来不及求助其他力量参与决策。
    再次,决策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稀缺。制度化的决策程序是做出理性决策的有效保证,但突发事件中个体的决策多是非程序决策,决策过程往往过分简化。
    最后,风险的确定性稀缺。突发事件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同时,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层层递进和不断放大的。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无疑增加了决策的难度。
    突发事件中常见的风险认知偏差类型
    突发事件中,一般个体对风险认知的偏差可分为四个类型:归因偏差、直觉偏差、信息处理偏差、主观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⑤
    “归因偏差”是指受众个体对风险事件的归因偏离了正常的逻辑。例如,当人们作为观察者评价别人行为的时候,人们更多强调人的主观和内因作用;而当自己是行为者时,由于比较清楚影响自身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对外因的关注会多于对自身的省思。
    “直觉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时间紧急和信息有限,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直觉或常识来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卡尼曼等人研究证明,在不确定情况下,对一个事件的具体、生动表述,会使人们相信其发生的概率更大,这就是“代表性直觉偏差”,这种直觉偏差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突发事件中如果政府公布的信息不足或者不具体,民众就更容易相信流言。这是因为流言不像政府的信息那样严肃谨慎,它往往更具体、更生动。“易得性直觉偏差”表明人们更倾向于依据容易想起来的事例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民众常会因此高估自己常见的风险事件的概率而低估自己不熟悉的风险。“锚定偏差”是指由于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人们常会对问题先进行一个初步估计,然后再逐步进行调整。锚定效应还会使人们产生“心理账户”的认知偏差,即事先对风险“收益”还是“损失”的预期会导致人们对相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在相同条件下收到政府相同补偿款的民众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却不相同,这与其个人原有的预期密切相关。
    “信息处理偏差”从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出发,关注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四个阶段:获取、加工、输出、反馈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偏差。在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容易唤起记忆的、容易获得的信息更加关注。同时,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往往会占有更加优势的地位,这是“首因效应”。而最新近获取的信息也比较容易被人们记起,这叫做“近因效应”。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人们并不遵循贝叶斯法则,只是按照他们可以做到的信息加工方式来减少信息处理的复杂性,这些偏差经常反映在信息的简化、情绪和情感对信息处理的影响,以及信息的描述方式和对信息的态度等方面。在信息输出阶段,人们往往会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表现出过度自信的特征。在信息反馈阶段,人们会根据风险的结果对自己事前的认知进行评估,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自信心和认知能力。
    “主观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估计概率时产生的偏差。常见的偏差如“保守主义倾向”,即以前的观念或思想容易使人产生依赖,不愿意轻易改变,人们无法对新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便获得了新的信息,也无法有效地将其与原有信息进行整合;“复合事件偏差”则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单个事件是“简单的”,多个事件则是“复合的”,因此会高估复合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低估单个事件的发生概率。例如在突发性事件中,人们会关注一些原本发生概率并不高,但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的风险,而发生概率更高的单个风险却容易被忽视。
    启示:基于认知偏差研究的风险沟通
    传统的风险沟通理念更多地倾向于“官本位”,漠视民众的知情权,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主要依据专家的专业技术评估结果进行决策。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管理部门往往倾向于封锁消息,对媒体进行严格管制。而基于风险认知偏差的风险沟通,则强调“以人为本”风险沟通理念,将公众的感受作为风险评估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原则如下:
    首先,尊重风险认知偏差的客观事实,尊重民众的主观感受。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偏差是风险认知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只有尊重这个事实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充分了解民众恐惧的来源,尊重民众的感受并帮助民众战胜恐惧。
    其次,正确看待专家与民众的认知差异,建立民众与政府间的相互信任。专家与公众在风险认知上存在的差异不仅是双方的知识储备水平差异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他们在风险沟通中所扮演的角色、利益以及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为更好地认识风险的结构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为建立政府与民众间的相互信任指明了方向。
    再次,抛弃风险的“管理”传统,引入“治理”理念。强调在风险治理中政府与民众以及各种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与对话,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最后,充分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完善风险沟通的程序与技术。认知心理学在风险认知领域的研究,不仅对民众的风险认知特点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也为如何进行认知偏差的“纠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这些成果是实现从传统的风险沟通向“以人为本”的风险沟通转变的理论和技术保障。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此文系2009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Z0923010004)
    注释
    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②田丽丽等:“风险知觉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心理学与行为研究》,2005年第4期,第310~313页。
    ③Baron, Thinking and Decid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④王金平等:“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心理科学》,2006年第2期,第370~372页。
    ⑤周菲:“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75~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