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郑允浩吻戏:是什么催生了“高考状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3:44:53

是什么催生了“高考状元”?

  高考结束了,但是高考生尤其是家有高考生的父母们内心却不平静。因为,他们在焦灼的等待考分揭晓的激动时刻。社会同样也是高度关注:今年文科状元被谁夺得了?理科状元花落谁家了?“状元”,这个科举时代的词汇,现在被人们热捧,构成了一道特殊的耀眼的风景。我个人以为,所谓“高考状元”的提法,并不可取。这对于高考本身或者诸多学子而言,都是一种内心浮躁与鼓噪的表现。

  首先,高考状元只是“分数崇拜”的产物。 

  教育专家熊丙奇说,“状元”不能代表生源质量。从人才评价体系看,“状元”最多只能代表知识教育角度的人才评价,是“分数崇拜”的产物。过去30年的教育实践表明,“状元”很少在职场中取得突出的佳绩。北大和清华在高考中对“状元”的高度关注,却无疑向世人宣布,他们看重的还是高考体系中的“状元”,人才观还停留在“分数至上”层面。  

  北大和清华“抢状元”,并非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在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会对每个学生在大学中的成长、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对学校的招生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北大和清华的“状元情结”表明:我国大学的“政绩思维”严重,对人才培养的长期关注不够。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革,不能打破分数单一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教育部门与其徒劳地发文要求不要炒作成绩,不如老实承认现实就是应试教育。如果要改变现实,那么,就进行真正的高考制度改革—真正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内核是“教、招、考分离”,把目前集中在政府部门手中的考试权、招生权、配置权全部交出来,考试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招生自主权交给高校,选择权交给每个考生。  

  其次,高考状元也平凡,不可求全责备。

  举一个例子:北京人大附中应届高三毕业生李泰伯以703分的高分夺得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另外他还有20分的竞赛加分。李泰伯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校模拟联合国主席,获得三次全国数学竞赛冠军。作为人大附中被公认“德能勤绩”最为出色、最有可能得到美国名校青睐的学生之一,李泰伯却在申请美国顶级名校的战役中“颗粒无收”,包括哈佛在内的12所美国名校均拒收了他。被美国名校拒录的冲击波远大于他获得高考“状元”的头衔——人们从此知道,京城有个李泰伯。  

  高考专家孙甜说,由于国外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国内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没有状元这一说法。李泰伯在考生中确实是很优秀的,被美国的大学拒收是因为那些大学并没有看到他的闪光点而已。如果泰伯准备充分,能适应美国大学录取的口味,也许根本不会出现被拒收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大家容易用批判眼光看待泰伯,对他而言这是不公平的。状元也是平凡人,他们身上也会存在很多缺点。只要考生能够从状元身上获得可取的学习方法和人生价值观就好。状元除了成绩名列前茅外,也要有爱心,会感恩,孝顺父母,另外还要具备一些社会生存技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兼顾最基本的公平性,相对来讲最能体现公平的高考制度作为选拔机制仍具有相当的优势,关键还是要把握好分寸。他们还应该从状元身上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优势,寻找出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的教育机制和选拔机制,让“一流考生”成为“一流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一流人才”。  

  最后我要说的是只要超越了自己,人人都可成状元

  我觉得媒体上都竭尽其能的宣传各地的“高考状元”都各有其目的,对于考生而言,每一点益处。当人们把大多数目光都聚焦在一个状元身上的时候,这个历经三年苦读的学生还能泰然处之,淡定自若吗?中国人是非常善于“捧杀”的。所谓高考状元其实也就是在应试教育之中挣分最高的人,你能说我分数最高就一定能够成为某一个领域的状元?在对待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求全责备是最大的错误。在当前的教学模式和应试背景下,当教学的眼光和社会的视野都聚焦于考场需要的技巧和捷径的时候,当教师的教学智慧局限于拥有丰富的可行的操作方法的时候,当一切训练只是通过模板来“模铸”的时候,高考状元成为公共话语里的一个焦点,这些成为状元的个体本身就成为了公共话语平台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导致整个社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那种应试培训式的机器之中而不能自拔,形成“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一切”的模式。我觉得,是不是状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超越了自我,你为了这个跨越竭尽了你的全力,就足够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金榜题名,成为栋梁之才,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高考分数低的孩子未必就是失败者,状元也不一定就是最终的胜利者。成功不在于学习成绩优秀,而在于适应社会的能力强。所以大多数家长注重的还是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只有先做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以学校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完整、平等、合格的基础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的首要指标,这样每一个学生就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