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膜镀晶的区别:人民画报1951年第8期:中国战斗英雄陆、海、空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21:50
人民画报》1951年封面
共12张图片,发表于2009-08-25 14:58:27

1951年第8期:中国战斗英雄陆、海、空军。
8/12   
1951年第8期人民画报的封面,我家三代人和密山的缘,五彩椒
(2011-11-04 11:03:11)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46d070102dsoa.html
标签:黎克明艺术 交往隆重推介 好博文文化分类:红色精典选集
1951年第8期人民画报的封面
五彩椒
1951年,我四岁,在沈阳上幼儿园。一天,几位老师兴致勃勃地拿着一本画报进了教室,进门就喊:“小朋友们,大家快来看!”
一位老师叫我:“可克!来看看这是谁?”我过来看到老师拿的画报封面上有三位解放军叔叔。我说:“我知道!是解放军叔叔!”
老师们都笑了起来。一位老师又说:“你看看中间那人是谁?”我认识那个帽徽,说:“是空军叔叔!”
老师又笑了,说:“这是你爸爸呀!”
我记得那天教室里可热闹了,老师们在笑,小朋友们在叫。我还知道,爸爸在朝鲜战场上打下了美国飞机,我已经很久没看见爸爸了。
我抱着画报使劲看。我觉得爸爸真威武啊!我看了又看,看了又看。这张画(照片)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到首都图书馆去查,我记得应该是51年或52年的人民画报。后来还真找到了。我又看了好久。当时画报不借,我也没有相机。以后再也没看到。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我输入了几次搜索名后,终于在输入了“1951年人民画报封面的战斗英雄”后,他出现了。

我的更多文章:
父亲的回忆文章(揭开空战之谜 )(2011-03-14 14:44:13)空军副司令员林虎纪念李汉的文章(2011-03-14 14:41:00)老妈八十八,种地、写书、敲键盘(2011-02-08 19:59:18)东北老航校的故事(鲜为人知的历史)(2011-01-26 23:32:41)我家三代人和密山的缘(2011-01-26 17:51:29)

我家三代人和密山的缘
五彩椒
我出生在密山,67年赴北大荒又来到了密山,我觉得很巧。其实巧的还不是这一点儿。我家三代、四个人都为密山做过贡献,要说起来还真是跟密山有缘。
先说我爸妈。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习惯称“东北老航校”)在吉林省通化市成立。我父亲李汉成为第一批学员。过了半年,航校要从通化迁移到黑龙江省密山县,我的爸妈奉命先期到密山县建设航校。这时候在承德(热河)工作的我的姥姥也要转移到东北,组织上征求她的意见,她说我女儿女婿都去了密山,我也去密山吧。就这样,她被任命当了密山(当时叫东安市)的市长。我爸来建航校,两手空空。所谓航校,只有原日本兵营留下的矮土墙,上面的东西都被老百姓扛回家了,这航校咋建呢?这回有了丈母娘当市长,自然好办多了。当年日本鬼子在东北时盗伐了大量的树,都加工成板材,准备运回草毛不长的日本,结果他们的天皇宣布投降了,木板自然也运不走了。市长大笔一挥,批给航校盖房子。这样航校的房子很快盖起来了——木墙、木顶、木床。可是出了个问题,那木板是潮的,盖的时候严严密密的,盖好了以后就出了缝隙,而且缝隙越来越大,据我妈说晚上睡觉能看见星星。北风一吹,那叫冷啊,我妈说至今难忘。
就在那个能看见星星的木板房里,就在那个冰凉的木板床上,就在那个寒冷的四月——我降生了。我妈说我生下来好小啊,不到四斤,跟个小猫似的。我妈还没有奶,只有一筒奶粉,是我姥姥从热河带来的战利品。没有暖和的被子,我妈就像那谁唱的“日夜把儿贴在胸口上”。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为了这个坚定的信念,爸妈给我取名“可克”。奶粉很快吃完了,就只能给我吃米汤,据说也没有消化不了,只是拉出的屎都是硬硬的小蛋蛋,不粘被子不粘手,每天早上大人们满床拣。我穿的衣服都是老百姓给的,都不知道穿了多少孩子,破的不能再破了。就这样,我不哭也不闹,我妈出去工作,我自己在家呆一天也没事,爸妈说是我帮他们克服了困难。还有,没有水果吃,唯一的水果是几颗生了虫的山楂,每天泡水喝,喝了泡,泡了喝,就这样,我妈说我长起来还挺水灵,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再说老航校吧,今天的密山,建起了一座中国空军的老航校纪念馆,里面有空军向密山人民赠送的八架各型飞机,是拥有空军赠送飞机全国最多的地方。密山人民节衣缩食支援人民空军发展,与空军结下了鱼水深情,被称为“人民空军的摇篮”。当年航校刚建起来的时候可是没有一架像样的飞机,都是日本投降时丢弃的破飞机;没有教练员,只有归降的日本飞行员。就这样,老航校用漏风的木板房、缴获的破飞机、归降的飞行员和机械师培养了人民空军第一批飞行员。我爸说第一次上天,飞机是先用汽车拽,然后才飞起来的(这不光美国大片里有啊)。抗美援朝战场,我爸作为大队长,带领第一个赴朝作战的飞行大队迎战美国空军,是他第一个打下了美国飞机,成为战斗英雄。
二十年之后,我和知青战友奔赴北大荒,我们所在的四师师部就在密山,我曾在密山县城四下寻觅:哪里是我当年出生的木板房呢?(最近从互联网上得知老航校的旧址是现在的密山市第四中学)。我在北大荒和战友们一起脱大坯、抡大镐、甩大锹、锄大田、水中捞麦扛麻袋,也算有点贡献吧?
前年密山宣传部的一位同志找到了我妈和我,说密山要搞县志,要把我家祖孙三代对密山的贡献写上一笔,说我家三代人和密山的缘是个奇迹。

47年我妈和我在密山老航校

在密山当市长时的我姥姥

我爸和他的米格战斗机

东北老航校纪念馆
老妈八十八,种地、写书、敲键盘
五彩椒
到我们这年龄都开始晒孙子了,可海妞大妹子晒起了她的老父,看得我心潮澎湃。我不禁想晒晒我老娘。一个人60多岁了还有老妈在身边,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如果老妈不但长寿而且健康,那更是幸福无比;如果这位老妈还种着几亩地,那简直……。
知道我有多幸福了吧,我就拥有这样一位老妈。
我妈今年88岁了(属鼠的,没错吧?)
我妈不唠叨,不掘,不依恋子女,不喜欢别人拿她当老人。走路不让人扶,我们几个都知道,走在路上都是让妈在前头走,我们几个插着手在后边跟着(包括上下楼梯)。外人要搀她,她会委婉的拒绝。
她生活很有规律,早睡早起,中午睡一觉。看半个小时新闻联播,两集连续剧,看两份报纸(北京日报和北京郊区版),自己做营养配餐,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她每天最多的时间是在地里干活。
十多年前,听说通县有可以搞种植的院子出租,老太太立即兴致勃勃地去现场,当即画圈拍钱,我和我妈各租下了小一亩地,垒院子盖房子,忙得不亦乐乎。我妈对城市里的喧闹、污染深恶痛绝,房子墙还没干,就搬过去了,从此开始了农耕生活。她老家是农村,可是14岁就离家奔了延安,也没种过什么地呀,可是她种地很内行,育秧、打杈、授粉、嫁接,无一不能。当年,我们就不用到市场买菜了。三年后把一块生荒地改造成了松软的熟地。可是老太太嫌地小施展不开,放弃了这块倾入了很多心血的园子,到北京的最南头租了六亩地,自己画图盖起了240平米的、间间向阳的房子,架了电线、打了井、垒起了院墙,开始了新的创业。
这一下,老太太离我们哥几个都太远了,没人能天天陪着她,可是她不怕,把六亩地的大院子料理的井井有条,栽了好多枣树、梨树、杏树……,种了大片的玉米、花生、大豆、白薯……,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而且坚持生态农业,绝不使用农药化肥。秋收后,把各种农产品打包、装箱、写上名字,送给亲戚、朋友、战友……而且我总是搞不明白,我和她同时育秧、同时播种、同时收获,我种的东西总比她的小一圈。
老太太八十大寿的时候,我们弟兄几个就说,都八十了,别干了,还是住进楼房晒太阳吧,可是老太太进楼房住了一天就不干了,说还愿意住在园子里,说等不想干了再说,结果一晃又过了八年。我们也还是年年开着车去拉她的大萝卜大白菜。
终于有了新的动向:她住的地方有可能盖新机场占地,需要考虑搬家,她的要求是:不住楼房、还是租一个院子,小了不行……
我们弟兄几个也认可了老妈的生活方式:她喜欢清静,那种地方远离喧嚣;没有大商场,她自给自足;远离医院,她从不生病。
我妈还写书,已经出了好几本了。她写自己,写他父亲(师哲),写徐老(徐特立),写延安。她写“我的一生(师哲自传)”时,想给出版社交一份电子版的,开始想让我给她敲出来,敲了几页说不方便,因为她得不断的修改,就打算自己敲。老太太头脑清晰,思路敏捷,文笔流畅,写东西很快,可是用电脑?……
没想到我妈这么聪明,教了几次就会了,而且她会用汉语拼音,她什么时候学的呀?只是不会指法,只用一根食指敲,居然敲出了40万字的一本书。
这就是我老妈,神奇吧?
顺便说说这本用一个手指头敲出来的“我的一生”(师哲自传),因为其中有很多涉及中共高层人物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出版时被删掉了很多。我妈把这些被删掉的内容都留着,等着能有一天出完整版。过几天我把被删掉的内容贴出来请博友先睹为快。
去年,老太太有了第四代——重孙子出世了!

我老妈

老妈种地

四世同堂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