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一本招生事件:赣州客家小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36:27

赣州客家小吃

2011-04-16 12:38:00|  分类: 厨艺与养生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芳芳猪猪《赣州客家小吃》

    来源:赣州晚报

 一,信丰萝卜饺

     信丰萝卜饺,是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它的主料是白萝卜、薯粉、猪肉、鲜鱼。制作时,将白萝卜切成块状,煮至八成熟,捞起沥干剁成泥状,配以油、盐、酱油、辣椒粉、味精、葱花等佐料。入锅快速翻炒,待出味时,用淀粉勾芡,成半糊状时出锅。再将猪肉、鱼肉切成指甲大小的薄片,拌上酱油、味精。

    以上馅料备好后,再进行擀皮。擀皮时,先将薯粉倒入加热的锅中,加适量冷水,待水沸后用锅铲快速拌匀,起锅时,将粉倒在案板上,反复搓匀,最后搓成长圆条,掐成小脐,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皮。包饺时,一手托皮,一手执莲花刀把萝卜馅下脐中间,再下鱼、肉各一片,然后包成月牙形的饺子,入笼用旺火蒸15分钟即成。

    以调好的麻油、酱油、辣椒蘸食。饺皮透明滑润,馅肉香辣味鲜。

 二,客家腊月打“黄元”

 

众人协力打“黄元”

打翻滚

一根细线解出金灿灿的黄元米馃

津津有味吃“黄元”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黄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其营造出的和睦共处、团结协作氛围,使客家人深深留恋,即使在食品加工机器普遍采用的今天,黄元米馃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

    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原料,现多用软性杂交米。用一种赣南山区生长的名叫“黄元柴”的小灌木烧灰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饭甑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饭倒入石碓中,十来个男人齐心协力用黄元棍将米饭捣烂。最后,由师傅将捣烂的黄元米馃揉成圆柱体,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风干后的黄元米馃,盛装在大缸里,用碱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十分喜爱的食品和送礼待客的上等佳品。年前年后,走亲访友,赠送几块色泽金黄的黄元米馃为礼,意寓吉祥富贵。家中来了客人,从贮存缸中取出黄元米馃,切成条块,炸炒蒸煮皆宜,或用腊肉、冬笋、香菇、白菜条为佐料,润滑爽口,独具风味,食之回味无穷。而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即可趁热而吃。

    打黄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腊月农闲时进行,其打制过程还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打黄元米馃,单家独户不行,一般都要几家人合伙。打黄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们喜欢聚集的场所。

三,赣南名菜“四星望月”

出  笼

    毛泽东一生有嗜辣、爱吃红烧肉的生活习惯,但他为一道兴国客家菜命名为“四星望月”的具体经过却鲜为人知。

    那是1929年4月,红四军从闽西回师赣南,分兵发动群众。红四军第三纵队在司令员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的率领下来到江西兴国县古龙岗,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排首次进入兴国县城,受到兴国县委领导陈奇涵、胡灿等人的欢迎。当时,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出来,转战数月,风餐露宿,相当疲惫。于是,陈奇涵等人决定请毛泽东打个牙祭,吃一餐兴国客家的传统菜“蒸笼粉鱼”。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桌边坐定,见桌上油炸花生米、竹笋炒肉和炒鸡蛋等4碟小菜围着一个大小尺余的竹蒸笼,颇为新奇,揭开笼盖一看,才明白原来是一道菜,他夹块鱼片一尝,又鲜又辣又香,颇合他的口味,不由得兴致勃勃地吃起来。吃了一阵,凡事喜欢调查的毛泽东,开口问道:“这菜叫个么子名?”胡灿说:“家常菜,没啥名字。”陈奇涵接口道:“凡事名正才言顺,这菜请毛委员起个雅名如何?”

    毛泽东兴致盎然地指点说:“该有个名字才好,孔子曰:‘名正言顺’嘛!”少顷,他用手中竹筷拂着蒸笼比划着,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个大的团圆月嘛。”又指着4个盘子说:“这是4颗星星。4个小盘子围着个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

    从此,兴国县这道客家风味菜载入了中国名菜谱,还走上了中南海的国宴席。

   “四星望月”因毛泽东命名后,名声远播,而其烹饪也极为讲究。鱼要新鲜,切成薄片,拌上精制薯粉待用。先在竹蒸笼里垫上几片青菜叶,再铺上粉干和芋片,大火蒸熟后,再将鱼片铺面,浇上一层辣椒、生姜、芝麻擂成的糊汁,盖好,旺火蒸8分钟,即可起锅上桌,笼盖一揭,热气腾腾,浓烈的香味、辣味扑鼻而来,使人口舌生津、食欲大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星望月”不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亮相,还由兴国的台属带到了台湾、香港等地。

四,美味佳肴荷包胙

 荷包胙,又名荷包肉,是赣南客家人喜欢吃的一道名菜,不管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桌面上都少不了这道色、香、味俱佳的上等菜肴。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大余出了个状元戴衢亨,他是个饱学之士,名气很大。有一天,他宴请邻里老人,吃完饭后,每人送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就是用荷叶包着切好的猪肉,因为是状元赠送的东西,老人们不好分拆开,就将肉连同荷叶放进木甑蒸熟。打开木甑盖,荷叶的清香和肉香便阵阵飘来,夹起蒸烂的猪肉一吃,味道极佳。因此,人们便称它为“状元菜”。此后,这道菜逐渐在南安府所属的南康、大余、上犹、崇义四个县流传开来。在宴席上,开启荷包胙也有讲究,一般要由酒席上的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轻人两人配合,才能打开,俗称“开苞”。客家人历来崇尚节俭,凡在酒席上吃不完的荷包胙等菜,都要用荷叶将它包好,带回家给没参加宴席的家人品尝,这种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

    制作此菜时,首先将新鲜猪肉(瘦肉为主,肥肉辅之)切成块状,然后,用糯米与籼米粉相拌,加入酱油、糖、精盐、甜酒、胡椒粉、花生油、味精和肉汤等调料。把荷叶用沸水烫软,三张叠好,用碗把猪肉倒入荷叶中,包成圆锥形或锭子形。蒸时,需专人看管,不时地将水加入铁锅。要掌握火候,先大火蒸熟,后文火蒸烂。蒸荷包胙是件美差,孩子们常常“你争我夺”,因为掌管这道工序是有红包拿的。蒸好后的荷包胙,入口糯烂,吃不沾牙,荷叶的清香沁人心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荷包胙已经成了一种商品进入超市,随时都可以买到。

五,宁都美味三杯鸡

三杯鸡,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为宁都宴席用菜,如今已进入赣州等大中城市的餐厅,已成为江西名菜。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建设画册》曾刊载它的菜谱,向海外推荐。它的出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乞丐,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母亲病重,久卧在床,奄奄一息。儿子为了尽孝,出外设法讨来一只母鸡杀来给母亲吃。他把鸡肉装进一只破缸钵,向邻居讨来一杯米酒、一把盐、一匙油掺在一起。用炭火炖熟后,喂给母亲吃,不料香气四溢,引来隔壁一位官厨,他夹了块一尝,觉得味道很鲜。后来,这位官厨不断改进制作方法,以一杯油、一杯酱油、一杯米酒为调料,并取名为“三杯鸡”。

    此菜的用料为一只鸡,植物油、酱油、米酒各一杯,还要放上姜、葱等。制作方法是:将鸡宰剖洗净切块,放入陶钵中,加盐适量拌匀,再放入油、酱油、米酒和姜片3至4片,将葱白放在鸡肉上面。陶钵放在旺火之上,待钵内的汤汁煮沸后,即转文火收汁。期间,应将鸡肉翻动数次,以防烧粘钵底。鸡肉炖烂后,去掉姜、葱,淋上少许麻油即可上桌。此菜以其色泽红润光亮,质地滑软细嫩,原汁醇厚,香味浓郁而闻名。

六,赣南小炒鱼

小炒鱼与鱼饼、鱼饺合称赣州“三鱼”,是赣州人的家常菜。

    小炒鱼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王守仁(王阳明)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凌厨子做菜,凌得知王爱吃鱼,为显示自己的烹饪技艺,经常变换鱼的做法和口味。有一次凌炒鱼放醋,别具风味,王吃后十分高兴,就把凌叫来,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凌灵机一动,心想这是小酒(赣州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何不称其为小炒鱼呢?于是随口应道:“小炒鱼。”这菜也就因此得名。小炒鱼选用鲜草鱼,去掉鱼头鱼尾,批成块状,加以生姜、四季葱、红椒、小酒(醋)、酱油、水酒等作料烹饪而成。其特点色泽金黄、味鲜嫩滑、略带醋香。不仅本地人喜爱,海外归侨也以一尝“小炒鱼”为快。

七,泥鳅芋子 芋香汤鲜味更好

  兴国客家人习惯把泥鳅叫黄鳅,黄鳅味美、营养好,可煎、可炒、可熬汤,吃鲜的味美,吃干的味香,而客家菜黄鳅芋则芋香汤鲜味更好。

    兴国客家人善栽芋,也喜吃芋。客家谚语云:“八月初一芋出泥”,每到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挖上几蔸芋尝新。按习俗,八月初一是吃斋敬神的日子,因而,老人总要先端上一碗新芋敬灶神。到了霜降时节,芋子成熟了,家家户户便隔三差五吃芋了,一直吃到来年清明种新芋。煮的、炒的芋吃得多了会腻人,于是,有用猪肉粉着吃的,在兴国县的客家人用大小盈尺的竹蒸笼,底层铺着青菜叶,中层放芋片,上层放肉片,带上几碟小菜,便是当年毛泽东所称的“四星望月”。至今,这道菜还是兴国县招待贵客的主菜呢,再后来,便有了黄鳅芋这道菜。

    把芋子、黄鳅一锅煮,并佐以生姜、橘皮、辣椒等佐料。黄鳅芋端上桌,只见辣椒红艳、芋片雪白、泥鳅金黄,三色相映,色彩鲜艳。尝一口,芋像棉花又松又软,黄鳅则又鲜又滑,那味更是好极了。从此,黄鳅芋便成了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道好菜。

    黄鳅芋,不仅芋香,黄鳅鲜、嫩、滑,汤就更好吃了。如果酒喝多了,不想吃饭,此时,盛半碗饭,拌上芋汤,保你三五口吃下运河了。俗语说:“黄鳅芋,撑得流地。”即使嘴辣得丝丝响,辣得出了绵绵汗,你仍然会把肚子撑得踏踏实实。如今,这道菜不仅在农家可以吃到,许多酒家宾馆也推出了这道特色菜。

   八,安远清明乌饭香

   安远县南部三百山镇虎岗村,因有温泉渗涌而闻名全县。该村居民姓龚,祖上自福建省迁入安远,在安远县已居住35代,该村有一历代相传的习俗,即生了男孩的人家,在翌年清明节时必须做乌饭,宴请宾客亲朋。

    在清明的前两三天就要开始做准备。头一件事就是安排人手上山,采摘新鲜的早禾果树、乌珠果树和杜鹃树的嫩叶,洗干净舂碎制汁,在锅里烧热后置凉,用汁液将优质糯米浸渍成绿黑色。将米滤起,装入饭甑蒸熟,饭快熟时淋些猪油,或放置腌猪肉同蒸至饭熟。蒸熟的乌饭色泽黑亮,异香扑鼻,入口松软适口,油而不腻,吃了还想吃。

    在清明节的筵宴上,乌饭为主食,但同样有各色菜肴,很是丰盛。主人为防外乡客人不习惯,同时备有一甑白米饭供客人食用。许多外乡客人有的从未见过这种乌亮乌亮的饭,初时不敢吃,见他人大口食用,通常先试着尝尝,尝后感觉味道不错,也就跟着吃,用餐后按习俗还带一碗回家给家人食用。相距不远的亲朋人家和邻居,知道清明节时有谁去虎岗村,还会叮嘱带点乌饭回来尝一尝呢。

  九,龙南珍珠汤

   制作珍珠汤并非易事。首先,将薯粉用开水冲成团状;其次,把成团的薯粉放入圆底锅中摊开(不烧火),用手顺时针将薯团轻压在锅上不停地旋转,使薯团慢慢分解成为像珍珠一样的颗粒,人们称为“珍珠米”;然后,用米筛过滤出均匀的珍珠米,接下来,就要进行烹调了。先在锅中放一勺水,待水煮沸以后,将珍珠米逐步分批撒入锅中。当珍珠米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时,用漏勺捞起,再重新烧一锅开水,放入珍珠米,加入油、盐、荸荠、葱等调料,珍珠汤便烹调而成了。煮好的珍珠汤热气腾腾,幽香袭人。吃上一口,肠胃舒适,脑清目明。

    关于珍珠汤,龙南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清道光年间,龙南的龙头鱼丰收,一位名叫徐思庄的人大量进贡龙头鱼,皇上便派钦差大臣前往龙南给他赏赐。夏日炎炎,山路岖崎难行,钦差大臣途中中暑。来到徐思庄家已近黄昏,圩镇上大鱼大肉已卖完,徐思庄便炖煮龙南客家名菜“珍珠汤”给钦差食用,钦差取匙食之,顿时劳累尽消,甚觉是稀世珍肴。问其菜名,徐思庄看到珍珠米颗颗晶莹剔透,如龙眼一样,为取悦钦差,便说是“龙眼汤”,并阐述:“此汤是取百丈龙潭的龙头鱼之目烹调而成,故名龙眼汤,用以孝敬大人。”钦差听后,觉得此菜名犯上,徐思庄惶惶不安,忙解释此非贡品“龙头鱼”之目所煮,而是龙南民间的地方菜肴。随即,徐思庄请钦差赐予菜名。钦差受其奉承和热情款待,难以推却,几经推敲后说:“就叫‘珍珠汤’吧。”因此,“珍珠汤”或“珍珠粉”沿用至今。

十,客家米酒香

客家先民原为北方汉民,素有喝白酒嗜好,进入赣南后盛喝水酒,世代相传。赣南米酒酿造简便,先将糯米淘净用清水浸大半天,将浸透的糯米捞起置饭甑内用大火蒸熟,蒸熟的糯米饭倒入簸箕上充分摊冷或用清净凉水冲冷,再将酒药(又称酒饼、酒曲)研碎调冷水淋撒糯米饭上拌匀,装入坛瓮中压实,中央做个小“酒井”,加盖保温(冬冷天可于坛瓮外包裹稻草)两天两夜,即见“酒井”渗有酒娘。如置阴凉处保存,越存越香,经年不坏,尤以冬水(即立冬后的水)做的酒留存更久更好。也有在见酒井渗出酒娘时,再掺倒进适当白酒,密封坛瓮口做成蜜酒、冬酒。舀酒娘于锡制壶中,兑水炖开成水酒或将水兑入酒坛瓮(或以更大的容器另盛)浸泡一天,将酒糟捞起榨干另作他用,再将酒水倒入坛瓮中,封扎住口放进谷糠火堆中烧开成水酒。

    糯米甜酒娘  赣南城乡传统的酿造食品之一。其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用酒曲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工艺“淋饭法”,经过洗米、淘米、蒸饭、冷却、下酒曲、拌饭、下缸、发酵成酒等工序酿造而成。该产品具有不老、不馊、不酸、化渣,甜而不腻,酒香浓郁等特点。适当饮之,能滋补身体,无刺激性,含糖分高而酒精度不高,营养丰富,具有活血养气、暖胃避寒等功效。

    伏酒  赣南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酒,是用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用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工艺酿成的甜型黄酒。因此酒为每年冬春生产,经多年夏秋陈酿才供应市场,故又称“陈年伏酒”。该产品具有色泽棕色透明,焦黄适中,甜酸协调,回味悠长,饮后令人心怡神爽,常饮具有健脾助消化等功能。

   十一,客家传统风味美食还有

    

喝擂茶

珍珠粉

艾米馃

晒烫皮

做肉丸

七星盘

焙米酒

滤薯粉

打麻糍

    赣南客家饮食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客家人的饮食既继承了中原祖居地的特点,又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组合、提炼,并与当地土著的饮食习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特点。其主食、副食、菜肴、小吃均就地取材,采用南北相兼的制作方法,既有咸咸辣辣,又有清淡鲜甜的特点。

    客家传统饮食大致分为主食、名菜小吃、茶酒等几类。

    赣南人以大米为主食,仅以大米做成的饭就有捞饭、焖饭、煮饭包、竹筒饭、钵子饭等多种。客家人爱喝粥,会吃粥,粥的品种有甜粥、盐粥、什锦粥、苦瓜皮蛋粥等。特别是各类米制品,更是风味别致。如粉干、沙河粉、艾米饣果、烫皮、麻糍、黄元米馃等。

    赣南盛产番薯芋头,由它们做成的番薯粉、番薯片、番薯干、炸芋包等也受人喜爱。

    赣南物产丰富,传统名菜佳肴主要有:三杯鸡、小草鱼、荷包胙、米粉肉、粉蒸鱼、红烧狗肉、肉丸、鱼丸、酿豆腐等。菜肴烹调制作注重主料和佐料的搭配,炒、煎、炸、熘、烩、蒸、炖、烧、卤等方法独特,风味也独特。

    传统的风味小吃,更受人们青睐。颇负盛名的有信丰的萝卜饺,于都薯粉饺,龙南、安远一带的珍珠粉,赣州的碗儿糕、豆巴子,兴国鱼丝、炸芋包,大余八宝饭、伊府面,上犹烫皮包米馃,会昌酱油豆干,宁都灯盏糕等。

    独特的腊味如腊猪肉、香肠、猪肝、猪心、牛肉、鸡、鸭、鹅、鱼、野味等,色香味兼备,散发出浓郁的山野气息。

    酒、茶是客家人不可缺少的饮品。酒有糯米酒、烧酒;茶分泡茶、凉茶。尤其是擂茶,它是客家人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饮茶习俗。

    客家的酒文化、茶文化反映了客家人文精神、思想境界、价值观念,营造出客家人清雅、谦让、友好的文化氛围。

    客家的饮食品,都是通过手工制作而成的,因此,它需要必具的用具。仅做饭的饮具就有十数种。如锅灶、饭甑、甑盖、甑箅、瓢、灶箩、笤箕、桶、盆、火钳、勺、砧板等。

    如打麻糍,需要木棒、石碓;做豆腐需要石磨、滤巾;制薯粉必备禾桶、刷钵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用具已改进成半机械化操作,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功效和质量,但传统的用具仍然为人们所沿用或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