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kid女友: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英宗朱祁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2 19:11:13
hubao.an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36 ~ 1449年),1457~1464年在位。

姓名 朱祁镇 庙号 英宗 谥号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

 

昭文宪武至德广孝

睿皇帝

陵墓 裕陵 政权 明朝 在世 1427年1464年2月23日 在位 1435年2月7日1449年9月22日

1457年2月11日1464年2月23日

年号 正统天顺

 

年号正统、天顺。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 ,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 , 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私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 改元天顺。

明英宗-人物简介

   

明英宗

年号:正统、天顺

庙号:英宗

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宣宗的长子,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才九岁。即位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社会尚算安定。

后宠信太监王振,政治开始腐败,塞外瓦刺南犯,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亲征,用兵不当导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之后,北京的明众臣为稳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英宗被瓦刺释放后,被景宗软禁于北京。景泰八年,趁景宗病危,武清侯石亨等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 改元天顺。[1]

明英宗-正统时期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明英宗赐予王振的如来殿藏经橱

土木堡之变指明英宗被瓦剌军所俘的事件。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犯明朝,主力直逼大同,宦官王振仓促发兵50万,挟持明英宗亲征。兵至大同未交锋就撤退。王振又想炫耀自己,想让英宗“临幸”他的家乡蔚州,致使军队疲于奔命,劳累不堪,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也先率军围住,明军大溃,王振及各大臣死于乱军,英宗被俘,50万明军死伤过半,瓦剌军进逼北京。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概述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

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 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刺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瓦刺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刺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土木堡之变-经过

   

女真族,并逐渐威胁到了朝鲜。此时的也先对繁华的明朝同样虎视眈眈。太监的郭敬无勇无谋,胡乱指挥,致使明军大败,西宁侯朱英等人为大明捐躯,监军太监郭敬躲在草从中方才捡得一命。由于没有了抵御屏障,瓦剌也先部大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城克地;而瓦剌的第三路阿剌知院所统帅的大军又从独石口南下,占据了马营堡(今河北赤城)。大明马营堡守将贪生怕死,放弃马营堡,逃回京师。阿剌知院统帅大军乘胜,又攻下永宁城(今河北延庆)。形式对于大明,一片危机。 明英宗

告急文书传到北京,大明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把持朝政的大太监王振竭力怂恿英宗亲征,企图以此吓退其自认为实力弱小的瓦剌。而此时以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为代表的官员极力劝阻这一行为。但英宗不听,仍固执地决定亲征瓦剌。

英宗亲征前下达命令,令驸马都尉井源等四个将领率四万多人先行去大同,为自己做开路先锋。而他将亲自率领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部队亲征。英宗皇帝此时已经等不及准备了,要求立即出征。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明英宗皇帝亲自率领的五十万胡乱集合的明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与他随行出征的包括:阁臣曹鼐、阁臣张益,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等六部尚书。可以毫不过分地讲,绝大多数的大明朝廷主要官员,都直接随英宗皇帝而行了。几十万大明军,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地出了居庸关,缓缓前行,过怀来,奔宣府,至大同。到了大同,英宗皇帝和大太监王振看见了大明军队惨败的景象。当时的情形万分危急:大同的总兵郭登,学士曹鼐等明确地提出:“大同已经危在旦夕”。

于是王振命令大军立刻向北京撤退。五十万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又从大同向北京开回。紫荆关返回;一条是经宣府返回(即来时的进军路线)。经紫荆关返回北京,虽然路途略远,但易于避开瓦剌追兵,这是一条比较安全的撤军道路。大太监王振此时决定走紫荆关,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家乡就在紫荆关附近的蔚州,他打算回家风光风光,,想要拉着英宗去摆富贵。但当大军已经行前进了40里时后,王振又突然改变主意了,他是怕他老家的田地被蹂踏,影响其日后所收获的金银,便下令全军折返北上,于是大军遂改由宣府回京。这样,无疑是部队拐了一个大弯,绕了个大远,正好把明军的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众大臣纷纷劝阻不要改走宣府回京,但王振不听;英宗不发一言,完全听任王振的想法。

这样绕了个大远,一来一回,拖了八天,明军才退至宣府。这无疑给了瓦剌也先追击大名军队的时间。瓦剌大军很快的追来,令英宗皇帝和王振十分心慌。他们接连派出成国公朱勇,后卫将军吴克忠等四员大将率两路部队五万多人,返头阻击瓦剌也先,结果都是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靠着这五万多人的牺牲,为英宗皇帝和大军争取到了三天的逃跑时间。 明代宗,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后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干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也先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

土木堡之变-影响

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强盛的大明朝由胜转衰。中国进入了明朝中期阶段。

土木堡之变-失败原因

明英宗赐给将军李文的,上面刻着给予李文“免其一次死罪”的待遇

原因有七:1、宦官弄权,大明军队作战目标不明确。王振这个大宦官一直把持着统帅军队的大权,英宗皇帝不闻不问,凡事唯王振的决定行之;五十万大军随意出征,从其进军路线上来说:北京——怀来——宣府——大同——紫荆关——宣府——土木堡。大军从其进攻路线上来说,从未能主动出击过,一路被动挨打。2、作战指挥者不懂军事。部队的作战不仅仅是杀敌,还有后勤等等诸多方面,但王振这个实际上的大军统帅居然不懂这个道理,甚至对于最基本的任何排兵布阵,任何军事策略都一无所知,,这又何谈胜利呢?在随行群臣中,英国公张辅是德高望重的名将,兵部尚书邝野也很有才干,但英宗却不许他们参于军政,一切听由王振指挥。3、没有任何作战技巧。从大军出征到全军覆没,实在是看不出任何作战技巧,无非是在疯狂的跑,在躲避也先的骑兵部队。仅有的几次成国公朱勇,后卫将军吴克忠的后续部队阻击战,也是毫无战法的以卵击石。

这一点从大军驻扎在土木堡时,不距离水源扎营的例子中,也可以得到体现。4、最高指挥者不听劝谏,一意孤行。无论是明英宗还是太监王振都没有听取任何的正确建议,提出正确建议的人太多了,如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廉,吏部尚书王直,大同总兵郭登,内阁学士曹鼐,可他们两个都没听信。5、军需补给,后勤供应没有保障。五十万大军,随行役夫就应该有数十万之多,王振对这些事情根本毫不过问,加之催征太急,补给根本来不急准备和供应。仓促调来的50万大军几乎没有后勤准备,出发前两天,才给每个官兵发放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

6、明军战斗力下降。这一点从大军进入大同前,大明各路部队的惨败就可以窥之一二了:大同总督西宁侯宋英率部迎战,全军覆没;明军右参将吴浩率军在猫儿庄迎战,亦全军覆没。无用疑问地说:“此时的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的确是下降了很多,和蒙古军队直接交锋获胜的几率已经大大地降低,和明初部队的战斗力亦更是不能同日而语。7、大明王朝十几年的下坡路。经过明英宗的十多年混沌统治,大明的实力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软弱的军队,腐败的朝政,疲敝的经济,实在是禁不起一场特大规模战争的摧残。

明英宗-景泰时期

智化寺英宗回到北京,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2]

明英宗-天顺时期

   

明英宗坐像

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重病,众大臣请求皇帝早日建储,不许。同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内。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宫,年三十。谥号戾。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天顺元年,英宗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杀于谦、王文等。

土木堡之战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1464年),英宗驾崩,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

明英宗-明十三陵之裕陵

   

明十三陵之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

太皇太后张氏

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明英宗-被俘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明英宗受到太监王振怂恿,率师亲征“瓦剌”,行至大同班师,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团团围住。

王振

十五日,瓦剌首领也先主动遣使到明军方面联系和谈事宜,一面又下令瓦剌军佯装撤退。明英宗派遣二位使者随瓦剌使者前往瓦剌军营谈判,之后急令开拔撤军,瓦剌军立即从四面掩袭过来,明军溃不成军。在刀光剑影的纷乱中,明英宗已无路可走,干脆盘腿面南而坐。这时,有一瓦剌士兵过来要剥掉明英宗的衣甲,被明英宗拒绝。该士兵及其后赶来的哥哥看到明英宗气度不凡,知道他不是个小人物,将情况报告了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土木之变

赛刊王又把这一情况报告了也先。也先令将此人带入他的帐内,让曾经前往明朝当过使臣的哈巴国师、哈者阿里平章来辨认是不是大明皇帝。明英宗来到也先帐内,见到哈巴、哈者阿里,就叫他们的名字,他们二人忙跪下给明英宗叩头,并告诉也先,这正是大明皇帝。当时,也先知道确实俘虏了大明皇帝,甚是高兴。帐内的众头领开始讨论如何处置明英宗,有人口发恶言伤害,一位名为伯颜帖木儿的知院则建议利用明英宗从明朝方面获得政治利益。也先听后说道:伯颜帖木儿,你就把皇帝领了去养活他吧!此后,明英宗就被置于他的监管之下。

于谦故居

翌日,也先要把明英宗送还明朝并借机要挟明朝获利,便携带明英宗至宣府,要宣府守将开门来迎,明宣府守将坚闭城门不出。二十一日,也先又携明英宗至大同,要求守将接回明英宗,奉献金银彩缎,围城两日未果,后带着明英宗撤到边外。十月三日,也先聚会众首领,杀马筵席,举行复立明英宗为皇帝的仪式,众首领对明英宗表示庆贺,并给他献了一匹大白马。两天后,也先率将士起营,送明英宗回北京。七日,也先拥明英宗到达大同。这时,明朝早已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皇帝(景泰帝),无意接纳明英宗,大同守将闭城门不出。

于谦祠

也先转而攻破紫荆关,长驱直入北京城下。明朝主战派将领于谦指挥20余万军队奋起抵抗。也先等瓦剌首领看到无望攻克北京,自己损失也不小,只好撤兵,退出边外。也先带着明英宗驻屯于东胜州(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丰州(今呼和浩特一带)及今天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带。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瓦剌与明朝议和,八月送还明英宗。

于谦[明朝名臣]-简介

   

明朝名臣于谦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于谦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于谦墓

正统时期宰辅

  • 杨士奇
  • 杨荣
  • 杨溥
  • 马愉
  • 曹鼐
  • 陈循
  • 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苗衷
  • 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高谷
  • 张益
  • 天顺时期宰辅

    • 徐有贞
    • 许彬
    • 薛瑄
    • 李贤
    • 吕原
    • 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岳正
    • 彭时
    • 陈文

    太监

    • 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金英:正统时期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景泰时,同于谦、石亨等,总理军务。
    • 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李永昌:司礼近侍。同于谦、石亨等,总理军务。
    • 兴安:金英失宠后,明代宗所信任。有廉操,且知于谦贤,力护之。
    • 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阮安:正统时,重建三殿,治杨村河,并有功。景泰中,治张秋河,道卒,囊无十金。
    • 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阮浪:被英宗追赠浪太监。
    • 王振:英宗称之为先生(老师)。时称翁父。导致英宗亲征,土木之变的始作俑者。
    • 曹吉祥:王振门下。英宗复位,与石亨把持朝政,并掌京营,司礼监总督三大营。
    • 刘永诚:永乐时,尝为偏将,累从北征。曾出击兀良哈。后监镇甘、凉,战沙漠,有功。助英宗复辟。

    家庭

     妻

    1. 孝庄睿皇后钱氏,皇后
    2. 孝肃皇后周氏,贵妃,宪宗生母
    3. 靖庄安穆宸妃万氏[2]
    4. 端靖安和惠妃王氏[2]
    5. 庄静安荣淑妃高氏[2]
    6. 恭端庄惠德妃韦氏[2][3][4]
    7. 恭和安静顺妃樊氏[2]
    8. 庄僖端肃安妃杨氏[2]
    9. 昭肃靖端贤妃王氏[2]
    10. 贞顺懿恭敬妃刘氏[2]
    11. 安和荣靖丽妃刘氏[2]
    12. 端庄昭妃武氏[2]
    13. 恭安和妃宫氏[2]
    14. 昭静恭妃刘氏[2]
    15. 昭顺丽妃张氏[2]
    16. 昭懿贤妃李氏[2]
    17. 恭靖庄妃赵氏[2]
    18. 恭僖成妃张氏[2]
    19. 恭惠和妃梁氏[2]
    20. 僖恪充妃余氏[2]
    21. 惠和丽妃陈氏[2]
    22. 荣靖贞妃王氏[2]
    23. 和惠静妃岳氏[2]

    1. 朱见深,长子,明宪宗,母孝肃皇后周氏
    2. 朱见潾,次子,德庄王,母宸妃万氏,初名见清
    3. 朱见湜,三子,早卒,母宸妃万氏
    4. 朱见淳,四子,许悼王,母惠妃王氏
    5. 朱见澍,五子,秀怀王,母淑妃高氏
    6. 朱见泽,六子,崇简王,母孝肃皇后周氏
    7. 朱见浚,七子,吉简王,母宸妃万氏
    8. 朱见治,八子,忻穆王,母宸妃万氏
    9. 朱见沛,九子,徽庄王,母德妃韦氏

    子孙

    • 孙子明孝宗
    • 曾孙明武宗
    • 曾孙明世宗
    • 重孙明神宗

    1. 重庆公主,母孝肃皇后周氏。下嫁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周景
    2. 嘉善公主,母惠妃王氏。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3. 淳安公主,下嫁ion=edit&redlink=1" href_cetemp="">ion=edit&redlink=1">蔡震
    4. 崇德公主,母安妃杨氏。成化二年下嫁兴济伯杨善孙杨伟。弘治二年薨。
    5. 广德公主朱延祥,母宸妃万氏。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6. 宜兴公主,母德妃韦氏。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7. 隆庆公主,母淑妃高氏。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
    8. 嘉祥公主,母妃刘氏。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英宗朱祁镇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9——明朝明穆宗朱载垕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8——明朝明世宗朱厚熜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7——明朝明武宗朱厚照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2——明朝明宣宗朱瞻基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6——明朝明孝宗朱祐樘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93——明朝明思宗朱由检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97——明朝大顺政权及君主李自成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90——明朝明神宗朱翊钧0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22——辽国概况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12——偏安一隅的南宋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1唐朝——唐敬宗李湛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7唐朝——唐昭宗李晔 哀宗李柷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7唐朝——唐昭宗李晔 哀宗李柷.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6唐朝—— 唐代宗李豫.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5唐朝—— 唐肃宗李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7—元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8—元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01五代十国——荆南及武兴王高季兴等各代君主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历代君主165唐朝—— 唐肃宗李亨 引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1宋金夏时期的西北民族政权——于阗国及国王李圣天畏兀儿黑汗国...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32——北辽、后辽、东辽等帝王(附:奚王回离保)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4——清朝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3——清朝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