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爱浓师小札妈妈网:第子规第九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6/30 20:19:27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年少时千万不能喝酒,酒喝多了会伤身体。一个人酒量再好,还是会醉,酒醉之后,丑态百出、不堪入目,难以形容。

“年方少,勿饮酒”:现在很多父母培养小孩喝酒,觉得他会喝就很厉害——“多乖啊,再喝一口!”这是很没智慧的表现。其实,这些坏事就算你不教,他自然而然也会。

有些老师讲《弟子规》时,因自己爱喝酒,讲到这里,就说:“你们小时候不能喝,但长大后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我不赞同。《礼记》等文献中记载:古时候,酒是当作药来用,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即使偶尔喝点酒,也是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会供一样,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后来,饮酒就开始没有节制了,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现在就更可怕了,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份报告中说:据陕西省针对大中学生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中有饮酒史的平均高达82%;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广州市中小学生中有24.9%曾有过喝酒的经历。如今的孩子们,家人不教,老师不管,想什么做什么,这样就把他们给害了。因为烟酒都是魔以恶愿加持过的,凡夫人一接触就会上瘾,上瘾之后像吸毒一样,想戒除会特别难。

尽管中国法律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但现在的学校对此并没有严格监督,以致这种规定不过是一纸空文。以前学生过生日,是互相送点小礼物,而今很多人却是下馆子,男女学生一起敬酒、干杯,醉得不像样子,甚至有些学生醉了就用刀捅人,还有斗气自杀的……类似的现象日益增多。所以,学校应该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不要只是盯着分数,不顾其他德育培养。一个人假如没有道德,那还像什么样子!

“饮酒醉,最为丑”:不管孩子还是成人,喝了酒会烂醉如泥,像发了疯一样,非常难看。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有个老师叫拉特,他是藏族人,好像教语文的,我没印象了,只记得他天天喝酒,醉了就到教室来,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恐怖心,每个学生都想逃,但又不敢。他喝醉了的话,一个字都不教,只是把我们一个个地教训。当然,在他的迷乱显现面前,不需要犯什么错,他随便就能找出有力的理由来刁难你。

有一天下午,记得那是冬天,他醉得特别厉害,刚进教室就骂很多学生,把他们打得也很凶,许多人都哭了。放学后是他值班,他吹哨让我们集合,又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把大家训了一顿。最后他说“解散”时,我们大喊一声:“杀——”就四散跑开了。他马上又要求集合,说:“你们这样是不是故意对我……”我实在受不了,一会儿他说“解散”,我又高叫:“杀——”他气红了眼,猛地揪住我的领子:“你是不是想杀老师?今天要给我说清楚!”当时我胸前的衣服,都被他抓烂了。

那时乡政府就在学校隔壁,他把我带到那里。公社书记扎西旺嘉正在烧树丫丫生火,但火始终燃不起来,他就一直点。拉特老师说:“这个学生不听话,他欺负我,学校没办法管,我把他交给你们乡政府。”刚开始书记比较在意,以为我真的犯了错,后来见他是喝醉了,就没再理他,只顾着自己生火。这样呆了很长时间,他又把我带回来,我也规规矩矩地跟着。他罚我一个人站在球场上,自己就回去了。他走以后,我猜他可能去睡了,反正天又冷,我也没犯什么错,偷偷就回家了。本来我怕他第二天打我,但到了第二天,他好像什么都忘了,见到我就跟没事一样。

这事过了这么多年,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后来我又见到这位老师,他已经改行了,在林业局工作。谈话之间,我本想提那件事,但最后也没有提。

酒醉之人不但行为丑陋,有时还会招致杀身之祸。如三国时期的张飞,在关羽被害后特别伤心,每天不断地喝酒浇愁。有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把范疆和张达两个手下叫到面前,限他们三日内制办好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以祭关羽。因时间紧迫,二人请求宽容几天。张飞大怒,让士兵把他们绑在树上,狠狠地鞭打,然后对他们说:“要是准备不好,就要你们的脑袋!”两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回去后非常害怕,商量不如先下手为强,把张飞杀掉。于是在晚上,他们趁张飞喝醉睡着了,一刀刺死了他。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不可胜数。

鉴于饮酒有种种过患,佛陀曾在经中规定:“佛教所有四众弟子,一滴酒都不能沾。”若能真正不喝酒,对行为就有控制能力。佛教其实有很多好的教言和行为,如果想做一个好人,只要能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就肯定没有问题。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从容不迫,步伐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有些人走路慌慌张张、急急忙忙,有些人像跳舞一样扭来扭去,这些都不如法。而站着时应端端正正,不能七扭八歪,一付轻浮的样子。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从他走路、站立的姿势也看得出来,所以老人常教导我们:“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样子。”

“揖深圆”:遇到师长或是有学问的人,应当恭敬问候,把身子深深地躬下,不要像身体里有块木头那样僵直。有些人因傲慢而不愿意弯腰,就像那位教授所说:“内在没有恭敬心,腰怎么样也弯不下来。”现在许多国学教授,向人鞠躬是很自然的,而有些老师、公务员,因为特别傲慢,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要说鞠躬,连低个头也不愿意。

“拜恭敬”:向人行礼时要发自内心,尽可能表现出你的恭敬,而不要流于形象。行住坐卧一切威仪,都是通过心来操作的,因此,《坛经》中云:“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有了“直心”,一切威仪才会如法,这对成办自己的事情,也有很好的利益。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在散文、诗词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自幼就聪明好学,通达情理。12岁那年,他身背行囊去襄阳求学,由于路途遥远,到达时城门已关,只有一个老兵在城楼上站岗。欧阳修恭恭敬敬地向老兵躬身施礼道:“学生远道来此求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老兵见欧阳修礼貌周全,便起了爱怜之心,于是走下城楼,为他开门。

所以,从一个人的礼节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学识和修养。这种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弘法利生、行持善法,都会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一个人如果傲慢无礼、自以为是,那只会让别人反感。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勿践阈”: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不可以往上踏,一定要跨过去。由此可以引申为,不论别人的衣服、器具,还是三宝所依,凡是不能踩的就不要踩,不能跨的就不要跨。然而,现在的人根本不管这些,什么帽子、衣服、经书,统统随便踩、随便跨。尤其是学院刚来的居士,甚至从出家人的僧衣上跨来跨去、在经书上踩来踩去,一点执著也没有,非常可怕!

“勿跛倚”:站立时不能站一只脚,另一只脚斜放着,这种姿势不雅观。

“勿箕踞”:坐的时候,不能两条腿张开,像过去的畚箕一样,如此显得粗俗失礼。

“勿摇髀”:不能抖动大腿,让身子颤动。同时也不能跷二郎腿。否则,会让人感觉你很散乱、很傲慢,一点也不稳重。

这些基本行为,每个人都要值得注意,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有教养。

几年前,上师如意宝在道孚灌“上师心滴”的顶,我和另一位出家人晚上去县上过夜。我认识一个领导,就在他家借住一宿。当时那个领导离婚后刚结婚,娶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女孩。吃饭的时候,那个小女孩行为很不如法,在沙发上一会儿抱着他,一会儿使劲撒娇。她丈夫用眼神示意她坐好,但她装作没看见,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忍无可忍,指着她呵斥道:“你给我坐好!”但她还是没什么感觉:“哎呀,你说什么呀?你过来啊……”

这些行为看似微乎其微,但古人非常注意。可是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想什么就做什么、说什么,不知礼貌恭敬为何物。那天我跟一个同学在一起,他就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读书时,老人们常教训:‘这上面不能踩,那上面不能坐;走路时该如何,吃饭时该如何……’而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完全没有了。”确实,现在的年轻一代,整天除了吃喝玩乐,心目中什么都没有。他不在乎这是违规的,这样违越了传统、违越了佛教戒律,反正只要有条路,他就直接走过去,根本不管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

所以,现在人很需要学习古人的行为规范。我们佛教中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全部是对身口意三门的约束。若能如此行持,今生中身心得以调柔,堪能行持善法,也会为来世播下善妙种子。所以,我们对行为应该有所约束、有所规范,这不但要从内心接受,更要点点滴滴贯彻于实际行动。

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人听了“道”,会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中等人听了“道”,偶尔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人听了“道”,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大声嘲笑,行之若素:“为什么不能张开腿坐啊?这有什么嘛!”

所以,我们要做哪一种人?不妨考虑一下。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