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朴成恩作品集: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43:18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



作者:吕永斌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46


【关键词】  五苓散;《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医经验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例介绍如下。

  1  资料统计及分析
   
  本组98例均为黄教授门诊患者,资料为电脑实时记录。时间从2004-04-10—2007-02-27。

  1.1  发病特点  98例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5岁,平均50.17岁,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13例)、41~50岁(27例)、51~60岁(24例)、61~70岁(17例),共81例,占病例总数的82.65%。本组疾病按照中医病因分类,以内伤为主,没有单纯的外感病;按照病程分类,多为慢性病。致病因素中,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为多。

  1.2  病种分布  见表1。

  表1  病种分布病种分类(略)

  由表1可见,本组98例患者,涉及疾病60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内科为主。按系统分类,涉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内分泌、神经、皮肤、生殖等各个系统,其中又以消化(24例)及内分泌和代谢(21例)系统为主。按照是否肿瘤划分,肿瘤共有37例。可见五苓散的应用广泛。

  1.3  症状、舌脉特点及分析

  1.3.1  症状特点  本组98 例,出现症状80个,出现总频次257次。根据症状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如下。

  1.3.1.1  主要症状  指在98例中出现次数>20次者:腹泻或大便不成形(35次)、水肿(34次)、口干渴(27次)。

  1.3.1.2  次要症状  指98例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20次以下者:多汗(18次)、疲乏(14次)。

  1.3.2  舌脉特点

  1.3.2.1  舌象  舌质描述65频次,其中正常(舌淡红)7次,异常58次:舌淡16次,舌淡嫩2次,舌黯23次,舌黯紫8次,舌红9次。舌苔描述42频次,其中正常(薄白)23次、异常19次:腻14次(白腻12次,黄腻2次),白滑1次,苔干1次,少苔1次,白厚苔1次,薄黄苔1。舌体描述胖大15次,无瘦小舌记录。舌象特点归纳为:舌淡或紫黯,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常胖大。

  1.3.2.2  脉象  本组病例脉象记录6次,其中脉滑数、脉虚、脉中空、脉数、脉沉、脉缓各1次。脉象描述不多,无明显规律,不能作为方证的主要内容。

  1.4  方证归纳及比较  根据以上对98例患者的统计,以主要症状和舌象特点作为主要内容,归纳五苓散方证如下: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水肿,口渴,舌淡或紫黯,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常胖大。
   
  将以上的方证特点与张仲景原文相对照,发现共有的症状仅有口渴,舌象、腹泻便溏及水肿等张仲景原文没有描述。同时,张仲景原文记载有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症状,而本组病例出现较少。分析其原因,考虑为本组病例病种、病情与张仲景所治疗不同。张仲景原文治疗疾病多为外感疾病,发热性疾病较多,故而可有发热、脉浮、多汗、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症状。《金匮要略》中“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才是对内伤杂病的描述与治疗。本组病例全是内伤杂病,故而主症不同。原文治疗霍乱,暗含腹泻症状。水肿和舌象表现为张仲景所未描述,可以补充。

  1.5  用药特点  本组98个病例,全部使用了汤剂。使用原方5例。常用合方取>6次者,按频次高低排列如下:小柴胡汤(29次),桂枝茯苓丸(6次),芍药甘草汤(6次)。常用加味>6次者,按频次高低排列如下:生姜、大枣同用(55次),牛膝(40次),白芍药(30次),葛根(16次),连翘(13次),茵陈(6次)。常用药物剂量:桂枝10~20 g或者肉桂6~12 g,茯苓15~30 g,猪苓15~30 g,泽泻20~40 g,白术15~30 g。通常分为3个剂量段:小量,桂枝10 g,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25 g,白术15 g;中量,桂枝12g,茯苓20 g,猪苓20 g,泽泻30 g,白术20 g;大量,桂枝15 g,茯苓30 g,猪苓30 g,泽泻40 g,白术30 g。

  2  诊治特色
   
  黄教授深研经方,提出“方—病—人”的诊疗模式,强调方(证)、疾病、人(体质)三者之间的对应,并把三者称之为“方证三角”。对于方证的研究亦以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主。同样,对于五苓散的研究也是从发病机制、体质、方证、疾病谱等方面进行说明。

  2.1  着重机制  五苓散临床应用广泛,因此掌握本方的机制尤为重要。历代医家基本上都把五苓散看作化气利水之剂。黄教授主张,对于古代的理论,应该尽量用现代语言进行阐释。因此,首先把五苓散看作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基本方,适用于所有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证。

  2.2  明判体质  体质的识别,有助于快速选方和保证选方准确、用药安全。五苓散的体质特征,按照体型分为2型:体胖者,面多油光,腹大而按之松软,大多缺少运动,易疲乏,能食而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体瘦者,面多黄白,或黄暗,多无油光,易头晕而心下、脐下动悸,患者容易出现水肿,多为晨起睑肿,或下肢水肿。以上2型,舌质多淡或黯紫;舌苔多薄白或白腻,甚者水滑,体胖者舌苔多厚腻;舌体多胖,常有齿痕,或舌体瘦而舌苔水滑。脉象多沉。

  2.3  方证归纳及说明  方证归纳,可以理解典型的方证特点,有助于理解方证和扩大应用。根据以上统计的主要症状、舌象、张仲景原文描述的症状及黄教授的经验,归纳五苓散方证为:①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腹泻或便溏;②小便不利,水肿或有水肿倾向;③或头晕头痛,或悸,或自汗等;④舌多淡红或黯紫,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多胖大或有齿痕。
   
  准确理解方证,还必须能够对主要症状进行解释,掌握其涵义。五苓散主治的口渴,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口渴感,常烦渴不欲饮,或不能多饮,多饮水则腹胀难耐,也有喜热饮者;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增多或仅质地略稀溏,一般是水泻,量较多,相反也有便秘者;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次数、排尿量的改变,通常小便量少、次数少,也有次数增加甚至尿崩者;水肿,包括轻度的水肿,如晨起下睑肿胀、午后下肢的肿胀,以及明显的肢体水肿或体腔积液,如胸水、腹水、脑积水、关节腔积液、青光眼、膜迷路积水等。

  2.4  适应病谱  黄煌教授对于方证的研究,强调要弄清方剂的疾病谱,探索方剂与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上述病种范围即是黄煌教授临床应用的大部分病种。当出现上述疾病,同时具有五苓散证或五苓散体质者,就可考虑使用五苓散。

  2.5  合方、加味经验  对于病情单纯或方证典型者多使用原方,病情复杂或方证不典型时常合方或加味。合小柴胡汤,作为肿瘤化疗期间及以后的体质调养常规方;合桂枝茯苓丸,用于皮肤干燥、小腹压痛、腰酸腿肿等瘀血证候。加生姜和大枣,主要是考虑矫味的作用,便于服用;加牛膝,用于出现腰酸腰痛腿肿或痛风者;加葛根,用于头痛、颈项、肩背不适,或血压高、嗜酒者;加连翘,主治淋巴结肿大或烦热汗出者;加茵陈,多用于胆红素增高或者出现黄疸时。

  2.6  用方说明  ①关于方中桂枝的使用,黄煌教授认为张仲景所用者应该是肉桂,临床实际中有肉桂、桂枝2种情况,或单用或合用,热象明显时多用桂枝,寒象不明显时多用肉桂。②本方用汤剂有大、中、小3个剂量段:一般用中量,大量用于严重水肿时,小量用于体质调整、病情轻微、易呕吐等情况。③本方用散剂时,多用于体质调整、病情轻微且稳定或易呕吐时。散剂可用米汤、稀饭等调服。使用散剂还要注意多饮暖水,避风。

来源: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zgyx/hbzy/20083303/mlzyjy/20080831042848606_351802.html
  小 中 大

 

五苓散(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

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方剂。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但“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我临证常将五苓散用于以下疾病。一是以腹泻、大便稀溏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节的肠炎,包括小儿的腹泻都常常用到。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水样的泄泻,次频无度,甚或空洞无物。多伴有肠鸣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见效。此类腹泻,前人谓之“洞泄”,五苓散是针对这类泄泻的特效方。如曹颖甫先生常以之治洞泻,其医案载“大南门郭左,洞泻当分利,川桂枝一钱、猪茯苓各三钱、生白术三钱、炒泽泻二钱”。我曾治一女,九月初来诊,水泻多日,以此方加车前子而愈。《伤寒论》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即暗含泄泻之义。五苓散治利,其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伤寒论》第159条“利不止”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后“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金匮要略》“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夏秋季节多暑多湿,本方恰有利湿的作用。刘完素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小便秘。”所用之方桂苓甘露饮,即由此方加六一散、石膏、寒水石而成。慢性肝炎、肝癌、肠癌等疾病出现水样便、腹胀、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我也多以此方加味治疗。这种情况,虽舌有紫气也不可活血化瘀,滥用攻伐以伤正,要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才是正途。
二是治疗以水肿腹水等为表现的疾病。如肾脏病的水肿、肝腹水、以及柯兴氏综合征的水钠潴留性肥胖。我曾治疗一肝腹水以高热、水泻入院,伴有口干、大便稀、下肢水肿、轻度黄疸,投以茵陈五苓散腹水得退。柯兴氏综合征病人多表现为肥胖、浮肿,女性还有月经量减少,多毛。舌体多胖大,有齿痕。本方加生石膏、滑石、牛膝。
三是其他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诸如多汗症,用黄芪、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无效者,当细审有无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证。对此,《伤寒论》73条明言“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青光眼、假性近视等眼病,也有用本方的机会。其人视物眩而不舒,类似于《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癫眩”。另外,我还以此方治一例脑垂体瘤,证见口渴、手抖、视力下降,大便稀、下肢肿。用本方后口渴、手抖、浮肿及大便情况明显好转。虽然后来还是做了手术,但本方对改善症状疗效是肯定的。
我用五苓散加减的经验是口渴甚者加生石膏,滑石;有黄疸者,加茵陈;吐泻甚者,加干姜。也常常与玉屏风散、平胃散、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及真武汤合方使用。还要嘱病人温服,避风,喝热水热汤。若方证相应,服后其人多小便畅利,大便转干,浮肿消退,口中有津,身体也随之感到轻松。这一切都说明体内水液分布已经恢复正常状态。另外,临床还发现欧美人到南京后也多见五苓散证,或腹泻,或腹胀,或口渴,或多汗。这是否与欧美人的体质不太适合南京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有关?抑或不适应味精与食盐较多的中国菜肴有关?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