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肥小猪作品:关于李岩的考证(一)---- <李公子辨>再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9:07:17
 <李公子辨>再辨 
  
                           杞县 李少白
  
   李岩,杞县人,原名李信,是明代尚书李精白的儿子。天啟年间举孝廉,有文武才,时人称李公子。他参加李闯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我最早见于袁了凡、王风洲合批纲鉴,叙述他与红娘子的事跡约二百字上下,继见<明史李自成传>,明清间文人笔记,对他的记载大多片段叙述,较详而系统的要称计六奇的<明季北略>,郭沫若老的<甲申三百年祭>旁证博引,述之更详。 大顺(闯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称新顺王)失败后,清人入主中原,对汉人施行镇压,因他参加过起义军,位至制将军,掌握中军,清人视他为叛逆,因之杞人不敢认他是乡亲,姓李的也不敢认他是同宗,年老的更不敢向下代公开传说,时间不久,杞县人便不知道李岩了。在此情况下,<豫变纪略>的作者郑廉趁此时机,别具用心的作<李公子辨>一文,说李岩是乌有先生,从此以后,把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关系大顺兴亡的杰出人物,泯而不彰者数百年。最痛心的是<杞县县志>也将他父子删去,以致现代的史学界对李岩的有无问题成为疑案。
      最近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先生,在一卷前言中,对李岩、红娘子的看法,有些和郑廉略同。我杞县有文献足徵,乡土有口碑可据,因作<< <李公子辨>再辨 >>弄清历史上是非,探讨历史中幽隐,是研究历史的大责任。 回忆1938年的冬天,杞县二次沦陷的时候,公私书籍堆满街头,论秤买卖,我在故纸中获购抄本一册,没有书名,里面有<李公子辨>一文,说李信是乌有先生,与<明史>清间文人的笔记记载的大不相同,我极为怀疑,当持此册向同邑蒋恢吾先生求教,先生阅后说:"这是商邱郑廉著的<豫变纪略>。原来顺治时纂修的<杞县志>,里面有李信(海内只有两残册,存南京中央大学),到康熙时修县志,以他不足以垂训后人,才将李信刪去,他的父亲李精白也隨着删掉。现在见的县志,是乾隆年间续修的,所以找不到李信父子,但<明史>和时人笔记却记载他的事迹。"又说:"我和孟心垣先生、常幼曾先生,多年来同病<杞县志>,为侯、孟两姓家谱"。我以为"两姓家谱"一语,有研究的必要,是以四十年来,有关李岩的史料,凡见诸史书的抄下汇为一册,解放后刊印的李闯王剧本或小册子,涉及李岩的亦乐为收集,谢刚主先生批判郑廉的文章,更视为珍贵资料。
      考县志为史料的宝库,是治国史的基础资料。各县名人的诗集、文集、笔记、族谱和可靠的乡土传闻,更是治县志的素材。若乡土历史失真,治县志的盲目釆入,县志隨之錯误,倘治国史的取材不当,以伪为真,国史也错误,所谓"一事失真,举属可疑"了。故想知李岩事迹,应访之乡闻,犹发掘地下文物,先择古代废墟遗址,是以我对"侯孟家谱"一语结合杞人数百年来"侯不言都堂,孟不言尚书"的口碑,参考侯、孟两姓族谱,加以研究,方探出李岩父子被刪去的原因。 都堂侯于赵,侯姓族谱和<杞县志>都有传,只书他仕明清两朝,而諱他仕大顺,侯姓宗词楹联,大意"源于颖州、支分商邱、派衍东娄"(东娄即是杞县)。1927年夏天,河南农民自卫军打倒武断乡曲的乡绅侯某,(<意园诗>有长律记述)在农民盛怒之下,将他家先人的瓷像打碎,据说是侯方域的像,那时<壮悔堂文集>的雕版狼籍院中,初刻本<桃花扇>撕得粉碎。据此可知,杞县侯姓是商邱侯姓的近支。侯方域是明朝兵部尚书侯恂的儿子,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开封,明廷令侯恂解汴围,恂驻军黄河北岸,他的部曲左良玊踟躇于朱仙镇吋,巡抚高名衡、周王朱恭枵挖朱家寨口,黄河水冲击农民军阵地,开封成泽乡,农民军死万人,李自成只好转军南下。后李岩入北京,以乡谊出恂于獄,恂遂仕大顺。 孟尚书名绍虞,杞县南付集人,与圉镇李精白友善。李素贫寒,每应府县试,常宿孟家。(孟心垣先生对我说的)。通籍后孟先贵显,附客魏,李踵其后焉,同为魏忠贤立生祠于杞县。崇祯初,以逆案又同削籍回里。崇祯十五年,李岩略地豫东,父老相传,岩曾以箭射入城中,闯王入城,孟投降大顺,固侯于赵、侯恂与孟绍虞两姓三人都仕大顺,故数百年口碑,直到今天。 侯孟二姓在我杞县素称缙绅之家,人多户大,每屆府县试较他姓为多,大有非侯孟不放榜之势,所以在朝在野寅谊多,戚谊多,友谊更多。数百年来,两姓文风极盛,几独霸文坛,历次修县志的大多是侯孟二姓,或二姓的关系人,所以能列入县志的,也以二姓的为多,是否编康熙<杞县志>的为侯孟諱,更为都堂諱,而故说李岩不足垂训后人,将他父子刪去,并写<李公子辨>与郑廉相呼应。<开封府志>中的<李公子辨>是否也出自二姓的手笔,或执笔人与二姓有关系。然郑廉做的或传闻之讹,其成书正其名其事时已不彰,虽为首辨,影响尚小。康熙<杞县志>中的<李公子辨>是杞人写的,最容易取信于人,影响极大,且三辨愈辨愈觉可信,而愈辨愈把李岩的存在否定了。因此三辨铸成几百年的疑案。
      根据上面所述,李岩父子与孟尚书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以<杞县志>要为李精白立传,须书其子,不能避諱附客魏,又必涉及孟尚书。为李岩立传,也要语及李精白,侯孟仕大顺,是李岩推荐的,故为隐匿侯孟仕大顺,编志人加以不足垂训后人的罪名,摒他父子于县志之外,名正言顺。这是绝迹灭口的伎俩,如此情况,同姓的谁敢为他伸冤?异姓谁敢为他鸣不平?崔述说:其事不可见,其理可推"的论点是否这个道理? 清人入关,"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和盘查"君朱与民朱"的镇压下,商邱与杞县相距不足200里,郑廉与李岩是否有葭莩之亲,谬于积习为李岩諱,为他的同宗諱,更为他的亲属朋友諱,或为其个人免于株连諱,更以本人曾被起义军裹胁,证明他的话真实,又是否因为他本人的阶级立场,仇视当时文人美化李岩或恨李岩附闯沒有节操,在"胜者王侯,贼者贼"的封建思想支配下,以曲笔堙其事功。或郑廉与侯恂有桑梓之谊,为隐匿侯恂与李岩关系,而作<李公子辨>。总之,要信"三辨"为頁实,原有其人,而变成无其人了。姚雪垠先生认为李岩是文人美化出的人物,也可能受"三辨"的影响。今澄清李岩在史学上的疑点,只有从历史中,金石上的记载,乡土间几百年可靠的口碑,以及李、孟本人的著作来证明,兹举史实如下:
一,<明史>成于康乾间,编史时间很长,正值大兴文字獄的时候,取材向称审慎,<李自成传>直书"李信逆案中尚书李精白之子也"。关于李岩资料,编史的不采各家笔记,便采自记事本末。睢州湯潜庵参与修明史,后任总纂,睢杞两地相距六十里,<李自成传>定稿时,妄人妄事岂能不知?知之岂敢默而不言?再者大顺兴亡经过,想他们亲见、熟闻和乐道,所谓逆人逆事,又何敢遽而纳入正史,岂能不怕因文字嫁禍而被杀头?
二,私人笔记虽有详略之异,而书李岩是杞县人则相同。有人说<定鼎奇闻>误、<明季北略>误,<平寇志>、<流寇志>也误,所有笔记岂能尽误!犹记朱彝尊<明诗综>话及李精白,嘉道间湘人某氏<天涯闻见录>谈及红娘子,为郭老所未引证。二书号称博学宏搜,一成书郑廉<李公子辨>之前,或同时;一成书于其后。其他如成书于后的<小腆纪年>,<历代名人年谱>,都将李岩的事迹采入著作中。解放后刊印<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后附的大事年表载李岩向闯王进均田免赋议,农民军有较明确的斗争目标。民初出版的<人名大辞典>有李岩放赈与红娘子救李岩出獄的事,这些作者已见<明史>与诸笔记被駁斥,岂能未加斟酌而重录之纳入他们的著述中,成为"千古文章一大抄"。郭老精于考证,他作的<甲申三百年祭>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赞扬,又岂能虛构李岩而混乱历史。
三,山东省<夏津县志>,载李精白任县令时自撰豁免灾荒钱粮碑碑文,下署"杞县李精白"。乾隆年间县令某编续<夏津县志>,刻跋于碑碑阴,大意"李精白虽是魏党,为人不齿,他的儿子李信曾开仑出粟以济杞人云"。李精白自书他的籍贯是杞县,不能是冒籍,碑阴跋文去清初未远,也在<明史>、<本末>之后,子虚乌有之事又何敢勒者金石?这是他们父子关系,又是杞县人的可靠的证据。
四,孟姓族谱<峄山家谱>和<杞县志>都有孟尚书的传,而都不书他降大顺,可諱李岩劝孟尚书降大顺事迹,<祥符志>刘某,崇祯十五年进士,因李岩而免于拷掠,当为大顺臣,后又降清,<祥符志>有传,而不书降大顺,可以互相印证。
五,五十年前,杞邑大绅孟某,门前演戏,贺他竞选公款局长成功。夜间他的先人孟尚书碑坊上悬一纸匾,上写"三国一人",这原是关公的匾额,借以讽刺孟尚书历仕三朝,事虽属惡作剧,为"孟不言尚书"有力证明,这匾我亲见。
六,1964年夏天,开封故书商王继文先生,收购孟绍虞诗文集一部,约为乾嘉间刻本,王先生以十二元售与吴芝圃省主席。集中有李精白的作品多篇,半是挽辞,都署乡愚晚李精白等字样,可作为孟心垣先生说李、孟关系的证明。更说明李精白是杞县人。
七,陕西米脂县文化馆及其文化团体,1962年前来杞县访问李岩事迹,座谈会上"十世科甲"李某,自称是李岩的后人,说他家有李岩画像,着红色袍服,逢节日族中二十岁以上的男子要鍵户祭祀。
八,邑人杨丽圃先生现年七十二岁,自称他祖母幼年住尚家凸,今市场东面尚家胡同,曾见李家埋的瓷器,距今约百五十年。 以上所引资料,证明李精白与李岩是父子关系,有其事並非乌有先生,是河南杞县西南50里圉镇人(<河南通志>有汝阳李精白是他的军籍),仕后迁于城内东街(小东门以北)。据父老相传,李家宅子广大,有李半县之称。城东南堤里太平庄,是他的別墅。我幼年尚见太平庄有草房多间,建在数亩大的土阜上。城内东街的"十世科甲"匾额,1927年时尚悬于宅门,也是我亲见的。由此观之,欲知李岩事迹,固然要靠正史及时人笔记的记载,而乡土口碑不可不研究。 陕西访问团要为李自成写部信史,1974年陕西博物馆要为李自成编部画史,都来杞县访问李岩事迹,我都有幸和他们晤面,当他们首先问及<杞县志>中为什么找不到李岩?我如上略答。前几年我县文化馆举行"李岩座谈会",我又有幸与会,会上阐述县志不载李岩的原因。惜与会人不足廿人,又因其他情况未便畅言。今日历史掌握人民手中,恢复原来面目,有马列主义和毛思想指导,且有新的史料发现,证明李岩是杞县人,有其事更不是妄言。
      <甲申三百年祭>出版,文化界知道李岩了,解放后关于李自成的小册子出版的很多,里面都语及李岩是杞县人,且证明他对大顺的兴亡关系极大;1963年前后,河南中学语文试用课本选有<李岩传略>,誉之为明末农民军中杰出人物;近年来,历史小说<李自成>风行全国和李闯王起义大型剧公演,李岩几乎家喻户晓了。 我留意李岩的籍贯问题几十年,值今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大多数人知道李岩父子被<杞县志>删掉的原因,并彰他在农民起义军中的事功,不揣愚陋,写<< <李公子辨>再辨 >>,惜不善属文,语言不能明确达意,希阅者指正!借以向郭沫若老、谢国桢先生、姚雪垠先生以及对李岩籍贯和事功有疑意的<李岩质疑>的作者顾诚先生,献出乡土历史材料,并答郑大历史系<李闯王在河南>的作者王兴亞先生。
       最后向国人宣告,李精白、李岩父子于1960年重入新<杞县志>(选举志),且为李岩立传。望国史为他立传,补入明史中。 注:蒋恢吾先生名藩,清末孝廉,家藏书二十万卷,任民国八年杞县志书局局长兼总纂,河南通志馆编辑,娴于乡邦文献,对河南金石学深有研究,著有<河阴县县志>,<梧荫楼文集>。孟心垣先生民国八年<杞县志>编辑,著有<鄢陵志>。解放后任河南文史馆馆员。常三省先生字幼曾,任<杞县志>编辑,清末解元。
                              李少白志于杞县西堤外孟凸村,1978年9月定稿(与本文交流的朋友可联系 李履谦,电子邮箱:llq680@sohu.com )

<李公子辨再辨>文章作者李少白先生简介:
  <李公子辨再辨>文章作者简介:李少白,又名绍白,字青莲,生于1906年,河南省杞县人。1924年毕业于河南省淮阳师范,后又两次进入河南大学学习与进修。李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杞县、洛阳、开封等地中、小学任语文、历史、地理教师。李先生平时收集、整理各种手稿、笔记、碑文记录及碑帖,尤其对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中的李岩问题探索最为认真,前后坚持数十年,根据整理的有价值资料,写成<李公子辨再辨>文章,受到有关"李岩问题"历史研究工作者们的关注。李先生还把珍藏的海内孤本,"太平天国"末期清军攻打南京之战的清人手稿<金陵记事>献给国家的"南京太平天国起义百周年纪念筹备会"。<金陵记事>被<太平天国文献资料汇编>采用并受到好评。1979年9月14日,李少白先生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三岁。
1

评分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