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游海洋公园:【麒麟合创】人生若水,凉棚如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3:34:16

人生若水,凉棚如舟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水韵漳澎之四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下载 (39.05 KB)
2011-6-26 16:44

 

人生若水,水韵漳澎

  坐在船头,向村头望去,漳澎一路笔直地通向村外。漳澎村一共分十个坊,由漳一大街、漳二大街、漳三大街及四坊的东正街,构成一个“6”字型的环村麻石小路。去年刚刚拆了麻石,换上了水泥路面,本是好事,可村里人怅然若失。那曾经的,光溜溜的麻石路面,现在的光脚板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粗糙与磨砺的感觉了。

下载 (30.9 KB)
2011-6-27 09:11

 

2011年6月24日,漳澎村村委郭先生赠送文化发现之旅一本《麻涌民俗志》

    这儿是一坊的头也是原来的村头,而村尾则在十坊。绕村的河涌曲曲折折地向茫茫苍苍的蕉林深处蜿蜒延伸……624日,我们在村委郭健强先生和村民李先生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了蕉林深处,果然景色迥异,别有洞天,发现一个广东第一,全国无双的秘密……此乃后话,下篇再表。

下载 (51.92 KB)
2011-6-27 09:11

 

我们第一次走进漳澎就是从漳澎一坊一号开始的……中午的漳一大街上,静悄悄的,人们都到哪儿去呢?

下载 (36.58 KB)
2011-6-26 23:06

 

我们在考察跨街楼。原来一坊又称“番禺地”,也叫“过桥街”。

    其实,我们在今年的3月12日,初来漳澎时就顺着漳一大路来到一坊的。而第二次跟麻涌一中的杨晨波老师来漳澎时,走的则是原来进村的小公路。即从现在的村委前的平乐路,绕至漳澎小学前。早在1862年,漳澎村初名“平乐”,难怪后来村里扒龙舟时,都打出“平乐”一面旗。据说还有以“平乐”为名的粤剧班。


下载 (96.72 KB)
2011-6-26 23:06

 

一坊沿河巷一户人家园子中蕉林中的梯子是那么的亲切而充满诱惑力……

·

下载 (998.05 KB)
2011-6-26 21:27

 

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芒果成熟前来采摘……

·    我们逆流而上,两岸的蕉林掩映着小户人家。满眼的葱绿,有芒果、有龙眼、有荔枝、有蒲桃,还有玉米、有冬瓜、有土姜……既有果实,亦有鲜花,绿意养眼,花香扑鼻……和着轻轻的船桨划水的“哗哗”声……疑是到了桨声水光里的秦淮河……

下载 (72.87 KB)
2011-6-27 09:11

 

几根“大碌竹”已经可以完成一个小埠头的功能……

    两岸人家,处处凉棚,家家埠头,户户有船。埠头或豪或简,或青一色的麻石铺就,或散放三两块红石,亦或一两根的竹竿……皆随人意。凉棚足以构成漳澎的一大景观,而漳澎村的得名亦与此有关。村委郭先生说:“村里最早时,基本都是建在高处的茅寮、凉棚,都是依水而居。村里也没有什么街道,尽是河涌。因为村子离洋近,每当涨潮时,海水倒罐,村里的高地被淹。水涨到凉棚的下面。一来二去,平乐乡的村名被人忘记,不知何时大家开始叫涨棚了。可能涨棚二字不太雅,后人又改成了现在的漳澎。”

下载 (1.19 MB)
2011-6-26 20:41

 

岸边私家小凉棚、小埠头一晃而过……

   看,岸边,一溜水的凉棚,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亭或棚,或现代或原始……一些凉棚仍然保持着原来凉棚的建筑样式,用木板、大碌竹、葵衣、杉树皮、甘蔗皮等搭建而成……一半悬在水上,或整个都建在水中……


下载 (1.2 MB)
2011-6-26 20:41

 

这就是一坊的公共凉棚——同庆社


下载 (825.45 KB)
2011-6-26 20:41

 

同庆社内横七竖八地躺着午休的男人

    五月的龙舟水来势汹汹,我们乘的小船在细浪中徐徐而行,划至二坊的大榕树旁边的拱桥时。同行的徐顺安老师指着右侧的水边的二层建筑说:“这儿就是一坊的尾,一坊有十七条巷。实际上,在历史上一坊曾属于番禺,故一坊旧称番禺地。看,这就是一坊的凉棚——同庆社。我们原来叫过桥街凉棚。”

    我们打量着这座二层的凉棚,有些困惑地问:“徐老师,这凉棚似乎是新建的哦?还有我们记得凉棚的对面还有一个书院的?”

   徐教师笑了:“同庆社现在的凉棚是新建的。不过,原来这儿就一座一般的凉棚,八十年代重修过。凉棚的对过,就是一坊建于1938年的东明书院。”



下载 (154.47 KB)
2011-6-26 23:06

 

一坊的东明书院,极具民 国建筑风格。如今却是风烛残年了,希望能得到妥善保护……

·   “书院有什么故事吗?”我们感觉在这么偏僻交通不便利的水乡建一所书院肯定不简单。

   “东明书院,是本村最早的一间新式的,不同于私塾的学校。书院为二进,两层的民 国风格建筑。兴建时,举全坊之力,日常管理由一坊的地主刘浩打理。学生一般都是一坊的子弟,但是也有少数的其他坊的子弟。老年人常说,刘浩这人不错,对村民很友好,做事也老实,都比较佩服他。据说,他管理书院的公田每年产出甚多,书院用不完的,每年的正月十五还会分给村民。”徐老师提起教育,满脸都是幸福的样子。

    “哦!这个书院也应该是建国之前,村里最大的书院了。可惜啊!保护不善,现在已经破烂不堪了。”我们无限惋惜地说。

   “是啊!我们也想把书院保护起来,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如果拆掉,那就十分可惜了,”624日,采访村委郭先生时,他如是说,“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这一历史的见证完好地保存下来。”


下载 (67.73 KB)
2011-6-26 23:06

 

漳一大街上的榕树,已经有209年的树龄了……树下社稷神位及南无阿弥陀佛昭示着村民对榕树的敬意……

·

下载 (1.12 MB)
2011-6-26 21:43

 

大榕树的树荫下,我们如实地记录着行走中的发现……

·    桥边有两棵大榕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凉棚,尤其是坊里的凉棚多数建在村口、埠头边的大榕树下。水乡人们乘凉多在水边树下,而凉棚也得其利。“瞧,凉棚里还有许多人在午休呢!”我们指着凉棚向棚内张望。不仅凉棚内有人睡觉,就是榕树下,埠头边的连椅上也或坐或卧,或瞌睡或聊天的几个村民……

下载 (124.22 KB)
2011-6-26 23:06

 

小舟轻轻滑过水面,穿越高高的拱桥……

    船过小桥,已到二坊的界限。二坊内有九条巷,巷头仍然在河涌。二坊内公共凉棚也有一间,这也是二层的小楼,楼顶有些似草帽的样子。凉棚内空间较小,过道比较狭窄。卧床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位乘凉有村民。“徐老师,这间凉棚有名字吗?”我们好奇地问。


下载 (870.07 KB)
2011-6-26 21:43

 

这就是二坊的蛤窟凉棚,二层楼顶建筑极为特别!

下载 (862.99 KB)
2011-6-26 21:43

 

二坊内正在休息的村民,凉棚内一片寂静……

    “有啊!这是二坊的蛤窟凉棚,”徐老师告诉我们,“原来,二坊是比较穷的,现在就不同了。”

    “记得绣轩黄公祠也在二坊哦!”我们仍然记忆犹新。

    “是啊!前面就是三坊了。”徐老师一边说,一边奋力地划着桨,“赵氏宗祠就在这里。”

    “是啊!赵氏宗祠的祖先来自广州城区西北郊、广花公路两侧新市镇棠溪村。开始以为是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西南隅40公里处的棠溪。”我们在行走中,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求证,以期把文章所涉及的知识分享得更加确凿。


下载 (982.1 KB)
2011-6-26 21:43

 

三坊内凉棚和平社的门口

下载 (680.99 KB)
2011-6-26 21:43

 

和平社内正在休息的村民醒来……我们感觉打扰了他们的休息,赶紧退了出来。



    “这就是和平社。”徐老师如数家般,“前面还有农安社,那也是我们姓徐凉棚了。”


下载 (937.16 KB)
2011-6-26 21:43

 

站在农安社的门口,试图躲避一下火辣辣的阳光……

     “这个小埠头,正对的是巷尾街。也是三坊与四坊的分界线。这儿有一座土地庙,还有金花娘娘庙。”徐老师不愧是漳澎通,偌大的漳澎尽收眼底。


下载 (1.08 MB)
2011-6-26 21:55

 

我们在凉棚旁边的埠头边发现了一担刚刚割来的香蕉……试一试,竟然有五六十斤!

    其实,624我们三游漳澎时,就在和平社旁边的一个小巷内的宽大的埠头边,我们发现了一担香蕉。我们试着掂了拈,竟然有五六十斤的样子,举到肩上,倍感压力。


下载 (962.58 KB)
2011-6-26 21:55

 

金花庙内供奉的诸位神仙

·

下载 (500.37 KB)
2011-6-26 21:55

 

不知墙的这位展开双翅的小仙,是何方神圣?

·

下载 (807.67 KB)
2011-6-26 21:55

 

巷尾街,可以直通漳澎汽车站

·

下载 (843.01 KB)
2011-6-26 21:55

 

巷尾街一商店的女老板热情地用本地香蕉招呼我们……果然好吃,有点酸酸甜甜香香的感觉……

    我们行走到巷尾街时,曾专门来金花庙考察。金花庙内供奉金花娘娘,两侧还有十二 奶娘、包公、保寿爷……值得奇怪的是庙内竟然有一个类似天使的中国传统打扮的小男孩的形象,身披红绫……因为墙上未写字,只能估计是哪吒三太子了。


下载 (124.22 KB)
2011-6-26 22:14

 

小船顺流来到漳澎大桥,四坊的协合社已在眼前了……

·    转眼间,我们划到了漳澎大桥。大桥联接着四坊和五坊。桥头边四坊的凉棚在大榕树下,也是漳澎村人气最旺的凉棚。“这才是我们四坊的姓徐凉棚,也叫协合社。你们看,大家都每天都喜欢聚在这儿聊天、打牌、下棋……”一提姓徐凉棚,徐老师显得更有精神起来,“四坊有条东正街,正好把漳一大街与漳二大街联起来。这儿是漳澎村最繁华的最重要的商业街。大家看,这是大同茶楼、漳澎农村信用社、漳澎供销社、米店、理发店、杂货店、药店等……”


下载 (682.05 KB)
2011-6-26 22:14

 

东正街头巧遇从凉棚归来的黄老先生

·

下载 (159.3 KB)
2011-6-26 22:14

 

水上看大同茶楼,曾经是文武庙的旧址,据说也曾建过碉堡

·

    是啊!我们又想到了624日下午经过协合社时,看到两位老者在下象棋,旁边两位观战者,而再看桥头上,亦有一位年轻的棋友,入迷地专注于棋局,以致于我们多数拍照,他们都浑然不觉。



下载 (803.86 KB)
2011-6-26 22:14

 

四坊凉棚协合社内的棋迷

·    五坊,大桥的桥尾有两个埠头,一大一小。大埠头是漳澎市场的,多为买卖的村民而建的……埠头上最常见的是卖活鱼,活虾的,都是活蹦乱跳的物儿,让人格外喜欢。“来来来,快买蓝刀!新鲜着呢,蓝刀煲绿豆,去眼屎啊……”看到老板娘热情的招徕生意,我们不禁想起前几次来也曾买过两斤蓝刀鱼、黄尾鱼,煎来煲汤,格外鲜美……


下载 (79.29 KB)
2011-6-26 23:06

 

埠头边的鱼摊上,蓝刀鱼和黄尾鱼仍然是最抢手的

·    而另一侧,则为五坊的土地庙、社稷之神坛、水神冯夷之碑,还有一小埠头,供村民洗涮之用……五坊,因为土地开阔,后来的漳澎小学、中学、公园等都建在这儿……


下载 (38.14 KB)
2011-6-26 23:06

 

漳澎市场也建在五坊呢!

·

    船驶过协合社,凉棚内的人们无暇看一眼我们这些水上匆匆的过客,村民都专注于凉棚下的生活。
“凉棚就是专门用来乘凉的地方吗?还有没有其他的作途啊?”我们望着远去的协合社若有所思地问道。

    “漳澎的凉棚有两层的,也有一层的。原来两层的,一般下面一层多是小孩休息用的。而上面二层则是大人休息用的。旧时,一般都是木楼阁,木楼阁上面可以睡觉。以前村民们一家十多口,没有太多的地方睡,村中男子就睡到凉棚里,凉棚也就是仔间了。那时候我们睡在凉棚里不用挂蚊帐也不觉的有蚊子。一直住到结婚时,才会离开凉棚。”121日初走漳澎时,黄老先生如是解释道,“女孩子则在娘仔房里过夜。娘仔房是村里那些有多余房子的人家免费提供的。”


下载 (50.23 KB)
2011-6-27 08:18

 

时代不同了,谁说女子不能进凉棚?这位大嫂就拿着节瓜来凉棚刨,平凡中的幸福是那么迷人
·

    “现在这些凉棚都是砖土结构的,更加牢固了。漳澎有句老话:男人街,女人巷;男人厅,女人房。凉棚是男人天地,原来女人不准进来的。现在就不同的,大家都可以来这么聊天、打牌了……”徐老师进一步解释凉棚的事宜。

下载 (49.93 KB)
2011-6-26 23:06

 

“男人街,女人巷?”呵呵,不管怎么说,吃饭摆街总是那么惬意悠闲

    难怪,624日我们走在漳一大街上,看到几个老太太光着脚坐在门前的石阶上乘凉,我们问她们:“怎么不到凉棚里去啊?”老人乐呵呵的说:“那儿是男人打牌、睡觉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也挺凉快的。”


下载 (853.67 KB)
2011-6-26 22:14

 

凉棚是男人的地方?

·

    “其实,凉棚的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凉棚中的生活已经成了漳澎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漳澎大概有十几座凉棚,每座凉棚都会有个名字叫‘XX社’。例如:‘农安社’、‘和平社’、‘福和社’、‘东和社’等等。但不知社字是如何来的?”徐老师终于也有了不太清楚的地方。

下载 (70.17 KB)
2011-6-27 08:18

 

凉棚伏在水面,远看岂不能以为那是一弯小舟?

    两岸的房屋麟栉,时而不时地可以看到站在自家后院小埠上洗菜、洗衣、打水、洗拖把的人们,偶尔还会遇到一两个熟人,远远地吆喝一嗓子,算是打招呼了吧!


下载 (40.58 KB)
2011-6-27 08:18

 

与岸上的熟人打招呼,请大声地吆喝!

·

   前面又是一座桥,桥边大榕树下有一宽大的埠头,埠头边一座二层的凉棚,上书“香港陈冠杰先生赠”。原来,这就是六坊的“冠杰凉棚”,记得年前新的彦约公陈氏宗祠落成典礼时,陈冠杰有这么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我父亲是黄埔军校的,所以我的家庭成分是官僚。解放的时候我年纪尚小,没有人管我,我家也很穷。《诸子》上说:‘穷在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我就按照这句训语去勉励自己,做人要争气!

下载 (76.96 KB)
2011-6-26 23:25

 

香港陈冠杰先生赠的凉棚

·

   我曾经穷到连拿一分钱买盐都没有,那时候一毛三一斤盐,我却买不起。不光这样,当时我还住在凉棚里。大家都知道凉棚又冷风又大,我却没有被子。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当时连牛都冷死了,我和几个年轻人在六坊的凉棚里拿了大队那些外面写着‘硝酸铵’、里面有沥青防水的麻袋盖在身上,结果发现很热、也不透气,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先盖上了。

    六坊有个叫罗根的人,他的女儿叫阿笑。按照我们这边的叫法,让她搭了她老窦的名字,大家都叫她罗根笑。有一天,罗根笑对我说:‘杰仔,我老窦去世了,我把他的被子借给你盖一个冬天吧!’大家注意了!是‘借’啊!而且只是一个冬天,过了冬天是要还的!

    我们这里有个习惯,死人的被子要放到屋顶瓦背上几天,打雾水也晒太阳。但是如今借给我盖了,这些功夫也就省下了。

下载 (76.08 KB)
2011-6-27 08:18

 

此岸的小舟,彼岸的凉棚皆是水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    我拿了死人罗根的被子从头盖到脚。盖着罗根的被子,我想到的并不是罗根是死人这回事,而是想,为什么那些仵作佬一个人就能把尸体从床上搬进棺材里呢?

    这天,刚好罗根笑又来了,我就跟着她去看‘鬼梁’。‘鬼梁’是旧时漳澎人对棺材的称呼。当时罗根已经死去两天了,被子也已经被拉了出来。棺材袋在这边,棺材在那边。(接着,陈冠杰一边模仿起仵作佬搬运尸体的过程一边继续说道)只见那个仵作佬在棺材袋的这边拿了一条布带打上结,然后一头吊住死人的头,一头斜挂在自己的肩上,双手抱起尸体的脚,只听得‘咔!’的一声!为什么会有咔的一声呢?因为尸体已经僵硬了,咔的一声是骨头的声音。然后慢慢地转身,‘嘭’的一声放进身后这边的棺材里……

下载 (66.67 KB)
2011-6-27 08:18

 

凉棚常与古榕为伴


·    大年三十晚,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准备吃团年饭。我在东丫凉棚自己一个人住,眼看米缸里一粒米都没有了,冷冲冲,外面还下着毛毛细雨。我光着脚,瑟缩着在村里麻石小路上游走,妄图被人发现混一顿饭吃。但是看见我的人都没有请我吃饭的意思,但是我想,不能怪他们,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很穷,人家假如给了你吃一顿饭那么可能人家就不够吃了。这顿年夜饭,也许是他们早在半年或者三个月前已经筹备好的。让你这个大食仔吃上几碗,团年饭还怎么够吃呢?

    (埋怨过他们吗?有人插问。)没有!我从香港回来,这个叫表哥,那个叫什么什么的,他们建房子、孩子读书什么的,都是由我来付钱。



下载 (54.19 KB)
2011-6-26 23:25

 

陈冠杰先生曾经在这里讲述他住凉棚时的辛酸

·

  我是左撇子,割草的时候我是用左手握刀的,你们看,我的手上当时留下的伤疤……

    记得角头口水闸刚刚开放没多久,有一天,我落水了,通常渔民是不会救人的,但是有个好心的渔民偏偏把我救了!可惜我一直找他也没找到……”

   看着这位生于水乡漳澎的魁梧大汉,听着这些朴实的话语,难以想像这位香港知名企业家,香港东洋集团总裁的人生竟然是遭受过如此的挫折和生活的磨难……但心怀感恩之心的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回馈家乡,回报漳澎的父老乡亲……的确,现在每一个漳澎人,都以“陈杰仔”而自豪……


下载 (28.91 KB)
2011-6-26 23:25

 

漳澎人的自豪——陈冠杰先生(网上下载图片)

  六坊、七坊的分界线就是老陈氏宗祠。这儿是曾经的漳澎乡的中心所在,这儿有一个小型的广场,陈氏宗祠旁就是村委会。624日,村委郭先生讲:“老村委就是原来的天后庙,解放后就作为村委办公室了。房子的外观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屋内已经没有原来的任何东西了。听说原来庙里的天后塑像还在村民家里。不过,因为这位村民也去世了,不知现在塑像还在不在?”



下载 (59.4 KB)
2011-6-26 23:25

 

原来的陈氏宗祠与旧村委会相邻,旧村委会是天后庙改建的

·

  这个天后庙,就是漳澎村最大的一座庙宇。也是漳澎人最为信仰一种神祗,由于也可以看出早期漳澎人多为水上居民的源流。

    船过小桥,仍是一座二层的砖木水泥结构的凉棚,这是七坊的聚福社凉棚。凉棚外的埠头边,小舟如鲫,密密麻麻……凉棚边的埠头上有一位端着碗吃饭的中年人……亦有在水边洗衣服的老人……一切都恍然回到了原始的村落,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丝毫看不到现代生活的功利、浮华的痕迹……

    顺流而下,我们滑过八坊。八坊内有二巷与三巷呈“V”字型,俗称孖巷。坊内也有两座凉棚,一为重福社,旧称神王寮;一为孖巷尾两处,不过,在水上没有分得太清。八坊与九坊的分界线在逸南林公祠。


下载 (60.58 KB)
2011-6-27 08:51

 

孖巷口中间的这户人家是写对联的,2011年3月12日我们曾经进去看过……

·   我们顺流右转弯处,一棵巨大的榕树树荫下的则是十坊的同和社,门口还镶嵌着“悦田林公祠”。凉棚外,一条二三十米长的龙舟高悬在水上,用防雨的布搭着……凉棚下,人若江鲫,或来或往,中间有一大埠头,埠头边有一“南无阿弥陀佛”石碑,再前的椰树下还且一个四角形的茅寮,很象一个亭子……记得亭边还有两尊石狮……

下载 (51.83 KB)
2011-6-27 08:51

 

十坊同和社

·   “凉棚下的人们,似乎很悠闲?为什么不到田里种田或捕鱼呢?”我们对于漳澎人的这种生活既羡慕又有些疑问。

下载 (50.32 KB)
2011-6-27 08:51

 

十坊同和社内的“悦田林公祠”牌匾


·  “这就是水乡人的生活。因为每天潮水有涨有退,每天人们都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外出,或者下地干活累了或者摸鱼虾的人就上岸了,就来到凉棚吸吸旱烟、喝点自己随身带着的水、聊聊天、甚至打打牌……”徐老师如是说,“更多的则是在凉棚里玩玩二胡、“米多”、高胡、扬琴等乐器。有时还会来上一两段粤剧。如今像我这么大岁数的人一般都会玩乐器,就是那时候在凉棚学的。”

    “哦!漳澎人也喜欢唱粤剧?”我们不禁多问了一句。

     徐老师自豪地笑了:“是啊!以前漳澎有个粤剧团,叫‘小英雄’的戏班。记忆中有个叫丁公醒的文武生很有名。花旦林惊鸿也很有名。这个花旦是男的,这个戏班属童子班。”

    “漳澎还有自己的粤剧团?真了不起。”我们对漳澎人对粤剧的爱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是啊!小英雄戏班于1928年成立,由漳澎大天二陈淦组织,在漳澎招收701315岁的少年学习演戏,聘请花鼓红、兰花米、陈天纵等名师辅导,后因陈淦被杀而解散,共维持一年4个月。丁公醒、曾师马(曾淦泉)等都是小英雄戏班出身。

    双英倩影女戏班也是由班主漳澎人吴星房的两个女儿吴国英(花旦)、吴尚英(文武生)取名,戏班基本是亲朋戚友,约30人。1926年曾到日本神户、横滨演出4个多月;1929年往广西、越南演出3年,主演剧目有《白蛇传》、《仕林祭塔》、《苦凤莺怜》等,1933年散班。”

下载 (61.18 KB)
2011-6-27 08:51

 

临水的门头上镶嵌一两幅水上美图,尽显水乡人家特色

·

    说话间,两岸的私家凉棚不断闪过,人们坐在临水的阳台上乘凉,吃饭……偶尔有一两只小船系在巷口的埠头上,映着两侧的花草绿树,大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境……

 又过一桥,桥头亦有凉棚,或许是同力社吧?因为没有进入了解,一时间,也说不太准确。

    前面仍为一凉棚,棚内村民满座。榕树下的凉棚外泊着几只小舟,一个大网支在水面上……这或许是传说中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晒网,或许是随时准备捕鱼的装置……此处可能是同英社,待考。

    复前行,则至二层的小楼和安社。和安社却是九坊的凉棚,位于九坊一巷的巷尾。记得121日黄老先生带领我们行走和安社时,我们看到了三个老人,他们一个拉二胡、一个拉高胡,另外一个弹的一种乐器我们不知道叫什么,但是听他们说,这种乐器当地人叫“binzou”。本来是刚刚收好了摊,见我们来采访,几个老人又张罗开了,并现场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平湖秋月》。接着年纪最大的刘先生问,你们会唱不?来一段吧!红颜一时兴起,唱了一段《凤阁恩仇未了情》,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下载 (52.02 KB)
2011-6-26 23:25

 

和安社内粤韵悠扬

·    这儿已是十坊尾了。虽然河涌依旧滔滔前行,可是我们的水上游的行程也就此打住。我们调转船头,返回十坊同力社凉棚处上岸,沿漳二大街,经逸南林公祠、陈氏宗祠、老村委至大同茶楼处午餐,一桌清淡而味美的水乡菜肴正等待着我们大快朵颐……

下载 (68.14 KB)
2011-6-27 08:51

 

小船靠岸了,阿敏和子木老师合力把船推到岸边的台阶·

下载 (60.01 KB)
2011-6-27 08:51

 

阿敏父女辛苦了!衷心感谢!

·    至此,水上游漳澎的旅程将要结束了。但关于漳澎的故事,还有许多,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一如既往地关注水乡的生活和发展……我们仍将陆续给大家揭秘水韵漳澎的如水的水乡土人生,如舟的凉棚生活,如诗的蕉林人家……

下载 (63.61 KB)
2011-6-26 23:25

 

大同茶楼前合影留念,衷心感谢徐老师、杨老师、阿敏父女、阿活以及大同茶楼的徐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