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精香料生产厂家:《包青天》:用女人凑戏实不高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3:04:33
包青天》:用女人凑戏实不高明(2010-09-04 21:57:28)转载 标签:

林平

包青天

宋仁宗

分类: 日志

  《包青天》看了61集,61集共演绎了宋仁宗赵祯时代的6起案子,陈州放粮,狸猫换太子,商州马军,商州伪币,青州金矿,陈世美案。赵祯就是传说中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李娘娘平反后,包拯后又演了一出“打龙袍”的戏,可见包拯的机智。

  为了夺人眼球,其中几起案子中杜撰了几个女人,且都有爱情嫌疑,实在不够高明。

  登州案中,杜撰出一个展云,还跟新上任的登州通判唐真眉来眼去,实在是一大败笔。

  商州案中,杜撰出一个沈蝶,与展昭发生了 恋情,同样是一大败笔。

  青州盗采金矿案中,杜撰出一个慕容婉儿,与郑王府的小王爷柴玉发生了案情,亦显牵强。此案讲述了百年前赵匡胤陈桥兵变、周灭宋兴的历史事件。

  抛弃糠糟之妻秦香莲的陈世美。陈世美是新科状元,被招为驸马,不料想陈世美已是有妻室之人。最后的结果,是包拯铡了陈世美。与此同时,编导仍不甘寂寞,又杜撰了一个白翎,且与八贤王赵德芳上了床、生了女儿白小双,死于血崩。

  难能可贵的是,剧中配乐随情节变化而变化,刚烈处,激越铿锵,柔情时,悠扬哀婉,无论是在商州案中的沈蝶恋情还是青州案中的柴玉吹笛,其音乐均缠绵哀婉,令人动容。

 

包拯为何没被罢官
  包拯与海瑞,都是有名的清官,为什么一个被罢官,另一个青云至上,这里的关键是什么?
  也许有人说,两人所生的时代不同,一个是宋代,一个是明代。也许有人说,两人所遇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性格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二者都没有说到关键之处。
  先说海瑞,海大人的失误,就在于他把矛头指向了皇帝。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犯了傻劲,就多年来人们最忌讳的事上疏皇帝,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结果被逮捕入狱,差点判了死刑。从此,皇帝不再信任他,加之有人趁机打小报告,于是被革职回家,闲居16年。这16年时间,让他少做了多少工作?
  也难怪皇帝生气。你看他在给皇帝的奏折里都说了些什么:“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苟断,是陛下之情偏。”皇帝总觉得自己是最英明的,怎么能说皇帝“情偏”?他对皇帝全盘否定,叫皇帝心里怎么想?这还不算,他又说皇帝“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年不视朝,法纪驰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皇帝昏庸无度,国家一片漆黑。上这样的奏折,皇帝没有杀了他,已算是侥幸了。

  再来看包青天。
  包拯仕途顺利,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又当了枢密副使。《宋史》上说他:“拯性峭直,恶吏苟刻”。也就是说,包青天铁面无私,一身正气。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爱谁谁”。不但鸡鸣狗盗之徒他敢铡,贪官污吏他敢铡,就连皇亲国戚他也敢铡。
  这包青天,难道真的胆大包天吗?包青天还包不了天,他毕竟还没有那么大的胆。有一出戏叫《打龙袍》,很有意思。你包青天不是铁面无私吗?这回可碰上一个大难题:李娘娘命包拯责打皇上。
  包拯再脸黑,再六亲不认,皇上可是你打得的?可是李娘娘乃国母,国母之命岂敢违抗?真是较近呀。不过,包拯是个有心计能变通的主儿,脸再黑,从不一条道跑到黑,知道孰轻孰重。于是,他脱下皇帝的龙袍来,诚惶诚恐地鞭打一番,这就是打龙袍的来历。
  很明显,包拯打龙袍,无非是要搪塞一下李娘娘,应付差事。谁知却喜坏了李娘娘,直夸包拯“打了龙袍就是打了君",对他又加官晋爵,又赐尚方宝剑。李娘娘就这么傻,包拯再糊弄她都看不出?非也,这李娘娘哪里真心要鞭打皇帝儿,无非是做个样子给天下人看看而已,就像那刘备摔阿斗一样,哪里是真要置儿子死地。
  包拯过人之处就在这里,他善于理解领导的意图,知道哪儿该动真格的,哪儿该做样子。那李娘娘也正是看中包拯这一点放心地赐他尚方宝剑假如包拯不识趣,当真把皇上打了一顿,那李娘娘不跟他拼命才怪呢。
  当年,蒋介石也曾假装退位,让哪位副总统李宗仁先生上前台来应付。谁知,李宗仁以为真的让他说了算,忘了遇事还得请示汇报,气得委员长破口大骂,说他”还当真了“。你想,会有他好果子吃吗?
  干工作有会干和不会干之分,不然,怎么会有《海瑞罢官》而没有《包拯罢官》呢?

 

关于宋仁宗赵祯

  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流传至今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宋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在6岁时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宋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宋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宋仁宗究竟是宋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宋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宋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宋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宋真宗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宋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宋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宋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宋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记载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宋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宋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宋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由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赵祯即位,即宋仁宗。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宋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即八千岁、八贤王),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宋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宋真宗病逝前的最后一刻,宋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宋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赵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赵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宋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宋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宋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宋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宋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宋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宋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宋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宋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宋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宋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宋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宋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宋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杨淑妃)自宋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宋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宋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宋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宋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宋仁宗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却未能冲淡宋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宋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宋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宋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