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筋斗云:中医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03:08

痢疾的治疗体会

治痢当分阴阳,调气血,论升降,切不可补。

痢疾是夏秋季节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便次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

痢疾一病,历代医 籍论述颇多,名称不一。《素问》有“肠辟”、“便脓血”的记载。至《难经》有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之分。张仲景《伤寒论》中则有“热利下重”、“下利便 脓血”等记载。《诸病源候论》列有“痢疾病候”,记载有赤白痢候,脓血痢候等二十一候。《千金要方》又称其为“滞下”。对痢之病因病机,自张仲景而后,历 代论述很多,兹不赘述。总其病因多为饮食不慎或暑湿蕴蒸,三焦不得宣通,升降不利,大肠传导失职,湿热积滞郁阻于肠中,气血阻滞,互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痢疾。

泄泻与痢疾古多混称,但两者病机不同,治法各异,当予鉴别。泄泻每因脾胃升降失和所致,一般不损伤血络,亦无积滞夹湿阻郁于肠之机制,不会导致气滞血阻,蕴郁化脓,故一般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症状。

痢疾由湿热夹积滞郁阻于肠中,损伤气血所致,故治疗当清化湿热,消导积滞,兼以调气行血,还应详察证情,把握疾病变化规律及病势趋向,灵活变通。

笔者临证治疗痢疾患者无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强调分清阴阳,调和气血,升降协调,切不可补。郁开热清湿化,气机宣畅则痢自愈。

(一)新痢当求于表

感受湿热,侵及脾胃,暑湿郁热外迫,气机不调,热则自热,积滞内恋,痢疾易成。此时热势猛增,腹中不适,苟用常方治痢则必三五日始成。斯时必须以芳香疏表,开其腠理,先祛暑湿,营卫通畅,热自平熄。湿热外解,痢疾无由可作。此遵古人“逆流挽舟”之意,防痢于未成也。

若内蕴积滞不清,久则化热,胃肠道反应明显,无有寒热头痛,周身酸楚,甚则恶心、呕吐。暑湿郁热外迫,气机不调,积滞化热,痢疾即成。此时治疗必须用逆流挽舟方法,以辛淡芳化法,使外入之邪,仍驱之外出。

常用方:苏叶10g,葛根10g,藿香10g(后下),佩兰10g(后下),黄连6g,黄芩10g,草豆蔻3g,半夏10g,大腹皮10g,大腹子10g,焦三仙各10g。

药后得汗,暑解湿化,表里通、三焦畅而痢自愈。

暑夹寒湿者,用辛温疏化法。

常用方:桂枝木6g,藿香10g(后下),香薷6g(后下),葛根10g,黄连6g,黄芩10g,半夏10g,草豆蔻3g,枳实10g,大腹皮10g。

暑湿积滞者,用辛温疏导法。

常用方:葛根10g,黄芩10g,黄连6g,藿香10g(后下),厚朴10g,半夏10g,枳实10g,槟榔10g,焦三仙各10g,香附10g,木香6g,青皮6g,陈皮6g。

(二)治痢当分气血,调升降

积滞留于肠胃,首 先阻碍气机,继而伤及血络,邪有伤气、伤血之不同,反映了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治法用药都须区别开来。邪在气分,病尚轻浅,惟影响气机,阻碍气机而已。症以后重、下痢不畅、便脓色白为主。脉象濡滑或弦数,浮、中位尤其明显。审其郁滞之因,有湿,有热,有寒,有疫毒。须仿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的精 神,或化湿,或导滞,或清热,或温中,或解毒,配在气化方法之中,邪去气调而病安。邪在血分,病已深入,损伤血络,症以腹痛、便血为主,其脉象于按、沉部位表现突出。热者弦滑且数,甚则疾数,治当以宣郁清热、凉血活血为主;寒者沉迟弦紧,治当以温通经脉、活血和络为主。临床上,气血俱病者最多,如疫毒痢则 邪势暴急,伤气、伤血不可强分。故临床上不可拘泥在气、在血之分,须根据脉,舌、色、症,推敲病势进退,紧按病机而用药。

偏在气分者,便脓色白,一身疲乏,胸腹胀满,舌白滑润,脉濡滑,而伴下坠感者,当以升和分化为主,以调气而后重自除也。

常用方:荆芥穗炭10g,防风6g,葛根10g,苏叶6g,木香6g,草豆蔻3g,青皮6g,陈皮6g,乌药6g,黄芩10g,焦麦芽10g。

偏在血分为主时,症以便脓血为主,脉细弦滑数,舌红口干,心烦,腹痛,当以调血而便脓自愈。

常用方:粗桂枝6g,葛根10g,黄芩10g,川连6g,炒官桂6g,炮姜6g,当归10g,焦三仙各10g,赤芍10g,炒地榆10g,木香6g。

如腹痛较重时,加乌药6g,川楝子6g、香附10g。

人体一身之气机以 升降为本,脾胃为其枢纽,痢疾最易损伤脾胃,影响升降。早期多为火热郁于上焦,胃肠通降功能受阻,邪火上亢,可出现头晕、耳鸣、目赤等症;寒湿阻于中焦,则脾阳受遏,清阳不升,可见眩晕、肢冷等;久痢气耗,升力不足,则见滑泄、脱肛;诸邪郁阻中焦,气机不得升降,可出现腹胀脘闷及上下俱病种种证候。调整升 降,应注意针对病因和病势两方面。火热上冲者,要以泻火为主,用药注意宣降结合,可取葛根芩连汤方意组方;暑湿郁蕴者,以芳香宣其上,苦降畅其中,淡渗开其下,三焦得通则湿去热散,升降功能自可恢复;寒湿郁阳者,温燥醒脾,注意宣通阳气,使郁滞得开,寒湿可去,脾阳得运而升降枢纽遂利。

寒湿阻遏,气机不调,下坠沉重,当以升和分化为主。

常用方:葛根10g,荆芥炭10g,黄芩10g,川连6g,炒官桂3g,炮姜3g,木香6g,香附10g,焦三仙各10g,大腹皮10g,大腹子10g,青皮6g,陈皮6g。

暑为湿用,暑湿蕴郁,营卫不调,兼见恶寒发热、体痛者,治以宣上、畅中、开下方法。

常用方:香薷6g(后下),桂枝6g,苏叶6g,葛根10g,防风6g,木香6g,青皮6g,陈皮6g,生姜3g,大枣6枚,焦三仙各10g。

(三)久痢未必是虚

痢疾多是从湿热积 滞而引起,经过治疗之后,尤其是久病或年迈者,一般认为都是虚证。笔者通过临床几十年的认识,认为久痢不一定完全是虚,纯虚无实者更为少见。古有“痢无补 法”之说,正是据此而言。临床上不可单凭年龄、体质、病程久暂而贸然投以补剂,或过早投以收涩之剂,常易致留邪不去而缠绵不休成休息痢,所以一定要仔细审察病因,痢久多是有形之邪未清,必须针对病情调治为要,不可拘泥于久病必虚而妄投补剂。

痢久伤及气血,尤 以阴血耗伤突出,此时可考虑为虚中夹实。至于虚实的主次,必须详察脉、舌、色、症,辨证求因以作参考。如见有积滞停留之象,则当以分化为主;脉象如有滑数或弦滑或细数,这都是郁热在内的表现,治当清宣郁热;若舌苔见厚、黄、垢、腻,是暑湿积滞未清之征,也须用调理分化方法;若面红唇紫,五心烦热,此仍热在 阴分,当凉血育阴调理之;如久痢之后,腹痛绵绵,一身疲乏无力,再结合脉濡软、按之力弱、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等,始可用调养方法。脉、舌是中医诊断中较为客观的指标,也是反映病情最真切的根据,必须见脉软弱或濡软、按之力弱或舌淡苔白净润滑,才可用调养方法,而不是杂投补剂,须知痢由湿热结聚而成,久 痢是由肠道湿热积滞未清也,不是全虚,必分理调治,以脾胃功能恢复为准,以饮食增进为消息。湿化热清积滞去则痢可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