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老师为什么烂尾:宋氏三姐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0:56:58

宋蔼龄、宋美龄、宋庆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三姐妹的父亲是宋耀如,宋美龄在三姐妹中年龄最小,宋子文是宋美龄之兄、宋蔼龄、宋庆龄之弟,为四大家族之一。

  大姐宋蔼龄,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1973年10月19日在美国纽约去世。

  二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三妹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去世。

 

〖宋庆龄〗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宋庆龄机智小故事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

  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

  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

  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著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著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著急地说。

  “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著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裏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麼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著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著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麼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宋庆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初,日裔美国人有吉幸治曾跟随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到中国来支援抗战。因为宋庆龄跟史迪威的关系很好,有吉幸治跟宋庆龄也有了一些交往。二战结束,有吉幸治作为军调处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被派往延安。他在写给美国的一些报告里,对这些中共的高层领导人及延安的民主气氛、中共当时的方针、政策等予以高度赞扬。赫尔利当时认为他替共产党说的好话太多,对他很不满意,于是把他召回了美国。有吉幸治回到美国后,办了一个左翼报纸,仍在舆论上支持中国共产党。

  1951 年,美国实行麦卡锡主义,制裁亲共人员,有吉幸治被抓入狱。消息传到北京,宋庆龄焦急万分,她要帮助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当时两国关系正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尽管那时宋庆龄已是副主席,依然无法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帮助有吉幸治出狱。无奈之下,她将身边的一套珍藏多年的纯手工织成的绣服,托人带到美国交给有吉幸治的家人,希望他们将绣服变卖,用于支付聘请律师的费用。

  这套绣服是宋庆龄母亲的结婚礼服:一件上衣,一条裙子。当时宋氏三姐妹中,母亲最喜欢宋庆龄,但她坚决反对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后来婚姻成了既成事实,宋庆龄主动与父母亲近,以补赎歉疚之情。一段时间后,家里就承认了她与孙中山的婚姻,当时还送了一些陪嫁品。陪嫁品中最珍贵的就是这套绣服,所以宋庆龄很珍视它———因为这是她的家族承认她与孙中山婚姻的一种珍贵证物。既然这套绣服对宋庆龄如此重要,可为什么她要把它捐出去呢?捐别的财物进行援助不行吗?

  宋庆龄的一生中,在经济上没有接受家里的任何财物,孙中山也没给她留下任何财产,她完全靠自己的工资过日子。

  当时,宋庆龄拿的工资是行政一级,月薪579 元,是中国官员里唯一一个拿到这个高额工资标准的。当初工资定级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等都是一级。后来因为经济困难,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共产党员,于是主动把工资下调至3级即404.80 元。宋庆龄当时不是共产党员,所以她的工资没动。然而,工资中的一大笔被宋庆龄自己掏钱花在外事活动方面,原本国家每月应给她300 元补贴,用于正常的外交开支,但宋庆龄从没领过一分钱,就连国家安排照顾她起居生活的保姆的工资,宋庆龄也始终坚持自己承担。上海的李燕娥跟了她52年,北京的钟兴宝跟了她也有几十年,她们这几十年的工资都是由宋庆龄个人来负担的,这就是宋庆龄为什么没有积蓄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这件宋庆龄身边最宝贵也是最有价值的绣服,第一次飘洋过海被送到美国。有吉幸治的妻子手捧绣服,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没有把它变卖,而是一直珍藏在家中,直到丈夫出狱。

  1970 年,出狱后的有吉幸治受宋庆龄之邀,在离开延安20多年后,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把这套绣服放在箱子里带到宋庆龄的住处,饱含深情地说:在我遭遇不幸的时刻里,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但这套衣服太贵重了,所以我要送还给您。宋庆龄说:这东西我已经给了你,现在它属于你,我不能再收回。有吉幸治只好又把这套绣服带回了夏威夷。

  有吉幸治将这件珍贵的礼物仔细地收藏起来,并把这段故事告诉给了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儿子———小有吉幸治。同时,有吉幸治向宋庆龄寄来两大箱子名叫鹅掌红的鲜花,这是美国夏威夷的一种特产,当时中国还没有。宋庆龄非常喜欢这种英文名字叫“安多利恒”,代表吉祥如意的花。

  1976 年,有吉幸治在美国的家中去世,但是寄往中国的安多利恒花并没有中断。他的儿子小有吉幸治,继续着父亲的遗愿,依然每年给宋庆龄寄去吉祥如意的祝福,并一直珍藏着宋庆龄当年送给他父亲的那套绣服。一天,小有吉幸治接到一个从纽约博物馆打来的电话,问他能否把这套衣服送给他们?小有吉幸治说:不行,我想把它送回给中国。过了几天,那人又给他打来电话说:那我们就买下它吧!2万5千美金怎么样?小有吉幸治说:先生,不是你所说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开价,比如这绣服,就是永远也不能卖的,它没有价格,即使天有价,地有价,这绣服也没有价!1981 年,在宋庆龄去世几个月后,小有吉幸治将这套绣服送回了中国,当时是交给了廖承志先生,廖承志先生又把它送回了宋庆龄故居。这套几渡重洋的结婚礼服,最后还是回到了宋庆龄身边。

  在这套绣服在展厅里展览时,小有吉幸治作为一个旅行社的负责人,从1984 年到2002 年,一共带着美国游客,到宋庆龄故居来参观了54次,他个人捐了54次款,累计约7千美元。小有吉幸治为宋庆龄寄花一直寄到2000 年止,因为那年,他发现安多利恒花已经引进到中国来了,他想宋庆龄的在天之灵已经能够感受到中国大地上安多利恒花的芳香

 

〖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广东文昌人(今属海南),宋耀如的第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的妹妹。蒋中正(即蒋介石)的妻子,中华民国蒋氏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指导会议指导长、辅仁大学董事会前董事长与名誉董事长。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人嫁人以后,就改为夫姓。所以,她的全名是:蒋宋美龄,人称: 夫人(注:中国没有给女性冠夫姓的传统。众多古代小说、传记可说明这一点,例如在《红楼梦》里,贾府4位地位最高的夫人分别称作:史太君、夫人、夫人、夫人,从没有称她们为夫人、贾王夫人的情况,史书里记载皇后都称她们为:马皇后、长孙皇后、王皇后,马、长孙、王都是她们娘家的姓。给女性冠夫姓应该是台湾和香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纯正的中国文化里没有这个传统。)。她曾经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中国的第一夫人到美国进行筹款活动,她流利的英文和优雅的言行,受到美国政界的好评。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美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但她因为各种考量,至死都没有与大姐、二姐相见。在大姐宋霭龄与二姐宋庆龄的葬礼上也不肯去见最后一面。宋美龄出生于上海,卒于美国纽约。在中华民国政坛,她是英美派的代表人物。作为蒋介石的第二任妻子(除元配以外,蒋尚有一位妾侍和一位情人),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宋嘉澍,母亲倪桂珍。她8岁时到美国,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MA)。

  小时崇拜大姐霭龄

  宋美龄的父亲宋耀如原来是名牧师,又叫宋嘉树、宋查理。他本姓韩,名字叫做韩教准,在家排行老三,其父韩鸿翼当年是一个普通商人。宋耀如小时候家境渐趋穷困潦倒,他过继给一个姓宋的堂舅,改姓宋。他的这个堂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开办了买卖兴隆的丝茶商店。宋耀如于1889年来到上海,后来成为一家印刷厂的主人。

  宋美龄出生时,宋家已是上海有名的富裕人家。她自幼娇生惯养,十分任性。三姐妹中,父母最宠爱的就是宋美龄。就长相而言,美龄像二姐庆龄多一点。就性格而言,她像大姐霭龄,庆龄比较文静、温柔,美龄则像大姐霭龄一样显得傲气逼人。

  宋美龄5岁的时候,就跟随姐姐们进入马克谛耶学校幼儿班学习,后来由于出荨麻疹,家人单独请人在家中教她念书。

  《宋家王朝》一书中说:美龄则是一家之霸。她长得圆胖,人们都叫她“小灯笼”。她孤芳自傲,无人敢理。她生性超然脱俗,精力旺盛。她崇拜勤奋的大姐霭龄,霭龄发号施令、处理家务事时,美龄总是在一旁细心体察,仿佛在做霭龄的艺徒,准备将来取代姐姐的角色。

  宋美龄自己说:“起初,我母亲把我打扮成小女生的样子。但是后来,我稍长大一些,一切行为举止愈来愈像顽皮的小男生,所以母亲就把我哥哥的衣服拿来给我穿,但因为哥哥长得太快了,每三四个月就得换新的衣服,所以我从哥哥那儿拿来的衣服穿也穿不完。”

  赴美经历短暂婚约

  1904年5月,年仅14岁的宋霭龄去美国学习。1906年,宋耀如赴美国为宋庆龄、宋美龄赴美国学习作了安排。 1907年夏,宋美龄跟随二姐宋庆龄在二姨夫温秉忠夫妇的带领下赴美国学习,时年10岁。

  在美国,宋美龄先在新泽西州小镇萨米特念书,后到佐治亚州德莫雷斯特念书,后来又到魏斯里学院与二姐宋庆龄做伴。宋美龄在魏斯里学院当了3年“自由旁听生”。1912年成了该院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美龄与庆龄不同的性格给学校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3年秋,她转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学习,目的是为了与她哥哥宋子文(当时就读哈佛大学)离得近一些。宋美龄在韦尔斯利学院学习4年,主修英国文学,兼修哲学。在韦尔斯利学院,宋美龄曾与来自江苏的哈佛学生李彼得订过婚,但婚约只持续了几个星期就解除了。

  苦学汉语热心社交

  1917年夏,宋美龄结束在美国的10年生活返回上海。由于宋美龄自幼旅居美国,回国时对汉语相当生疏。于是,她苦学汉语。很快她就能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公开发表演讲。

  宋美龄还加入了基督教女青年会,协助该会从事社会工作,同时她还是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一名成员。上海市参议会也破了先例,聘请她参加童工委员会。在此之前还未有一个中国人得到过这样的职位。青年时代的宋美龄曾去上海的一些学校任教。

  宋美龄回国后仍与美国人保持往来。就在其回国的第二年春天,宋耀如的美国朋友卡尔访问上海,宋美龄帮助父亲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美国朋友,还陪其赴宴,与孙中山晤谈。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病逝,宋美龄与两个姐姐一起料理丧事,接着姐妹三人就各奔东西。宋庆龄南下跟随丈夫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宋霭龄也随孔祥熙而去,只留下宋美龄随母亲在上海居住。

  第一夫人

  1920年与蒋介石初次见面,被蒋介石热烈追求。宋美龄要求蒋介石先行与所有妻子妾侍解除婚约才答应他的追求,结果二人于1927年12月1日假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在西安事变中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使被软禁的蒋介石获释,随后对蒋之政治活动多有襄助,她曾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

  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将军在缅甸她在对日抗战之际,赴美国募款,并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1943年宋美龄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

  战后,宋美龄姐夫孔家与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团在政治力的默许下,在贸易特许权、金融等等方面上下其手,被许多近代史研究者认为是导致当时中国国民党形象败坏的主因。

  晚年

  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在大陆地区撤退后,她曾赴美国居住,后又回到台湾襄助蒋介石,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她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甚至为此和二姐宋庆龄怄了一辈子气。1988年李登辉担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时,她发表了“老干与新枝”演说,是她最后一次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发言。1994年后长居纽约,2003年于纽约逝世,享年106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

  宋美龄病逝纽约,台湾政府通过“行政院”会议决议,“总统”陈水扁颁布褒扬令给予褒扬,并致送“国旗”覆棺。褒扬令原文为:“故总统蒋中正夫人宋美龄女士,资赋颖秀,维四岳之通灵;才慧双修,随百花而诞降。早岁负笈游美,卒业麻州卫斯理女子学院,学贯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沥胆披肝,历经开国、靖难、剿共、抗战、戡乱等诸役,尤以西安事变,蹈危履险,深入虎穴,厥绩至伟。抗日战争期间,周旋坛坫,应邀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蜚声海甸,巩固中美邦谊,终至胜利。出席开罗会议,确保我国领土完整,盛誉扬辉,贡献至巨。为我国空军建军,展布新猷;创办华兴育幼院,施爱遗孤;成立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恢弘妇权;筹设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泽惠群民。综其生平,跨历三世纪,惠爱在朝野,简册留芬,允垂世范。上寿归真,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总统 陈水扁。”概述了宋美龄的一生。

  由于家属认为宋美龄已经入殓,陈水扁致送“国旗”与连战致送党旗到纽约后并未举行覆棺仪式。宋美龄与宋子文、宋蔼龄都安葬于纽约家族墓园。

 生平

  宋美龄她的一生共跨越了三个世纪,归纳了一下,总共分为以下这几个阶段:

  1、早年(1897—1926)

  2、第一夫人(大陆时期,1927—1949)

  (1)初期

  (2)西安事变

  (3)抗战时期和中美关系

  (4)国共内战时期

  3、第一夫人(台湾时期,1950—1975)

  4、晚年(1976—2003)

 

早年(1897-1926)

  1897年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宋美龄出生于中国上海虹口朱家木桥(今东余杭路)。她的父亲宋嘉澍是中国海南文昌县人,曾经担任美南监理会(今卫理公会)的牧师,后来离开传教职务经营出版业致富;母亲倪桂珍则出身上海本地的富裕家庭,其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是兄弟姊妹六人中第四个出生的,两个姐姐宋霭龄、宋庆龄分别比她年长八岁和四岁,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长三岁,两个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则分别比她年幼二岁和九岁。

  1903年,6岁的宋美龄进入上海三一堂女塾就读。1908年,11岁的宋美龄与二姐宋庆龄同时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新泽西州萨米特镇以及乔治亚州梅肯市的皮德蒙特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就读,1912年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 MA),1917年回到中国。这时,她必须努力学习汉语,并重新融入华人社会。回国前,宋美龄已经与哥哥宋子文的好友刘纪文秘密订婚(这一点没有历史史实的根据,还有待历史考证)。

  1920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初次见面,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由于蒋介石已经结婚,并且信仰佛教,倪桂珍强烈地反对他们的交往,要求蒋介石先行与所有妻子、侍妾解除婚约,并答应研读基督教教义才答应他的追求。

 

蒋氏第一夫人(大陆时期)(1927-1949)

  1927年12月1日,蒋宋两人于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的宋家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1928年宋美龄怀孕,他极为欣喜;然而却意外因刺客行刺而流产

  1930年,在宋美龄的促使下,蒋中正在上海虹口昆山路景林堂正式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

  1932年,宋美龄担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会长,并曾经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并把空军经费存到香港银行,造成了抗战时空军飞机数量严重不足的恶果.但当代也有有良知与历史责任感的青年历史学家指出,在当时航空科技日新月异,军械淘汰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与其投资于匪谍横行的工业界,远不如“转而进之”投资金融收益丰厚。此举可见先生秉承雄奇公一贯的英明果断文韬武略,可谓三千年未有之雄奇女子也!

  1934年,国民政府在蒋中正与宋美龄的主导下开始推行“新生活运动”,宣传新政内容,在全国范围推广喝开水,不吐痰,多识字,讲究文明卫生;秋天,随蒋中正作了1个月的西北考察。

  1935年,在宋美龄的促成下,中国成了美国武器和飞机的最大进口国。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杨虎城与张学良扣押蒋中正,实行“兵谏”,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蒋中正在西安被扣押的消息传出后,宋美龄大为震惊。她当时正在上海养病,没有随行。闻讯后,顾不得身体不适,急忙赶回南京同政府有关人员,商议解救办法。宋美龄竭力陈说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中正的重要性,要求各方面“检束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推进军事之前,先尽力求委员长出险”。随后,宋美龄、宋子文等于12月15日飞往西安,代表蒋中正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正式进行谈判,进展顺利。最后达成协议。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偕宋美龄等人飞离西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蒋介石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邀请陈纳德将军整顿中国空军,并且成为名义上中国空军的总司令。

  1938年,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出版;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全国妇运最高指导机关。

  1938年影响非常大的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中正和宋美龄作为一九三八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评选他俩为一九三七年“世界风云人物”,指出“一九三七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中国。在陆地,在海洋,在天空,中国人同入侵的日本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尤其是在上海,中国军队连续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的前进。在这个关键时刻,领导这个国家的是一位最能干的领导人蒋中正和他的杰出夫人宋美龄。

  1943年为了取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更多支持和同情 ,宋美龄作为蒋中正的特使,于该年二月访问美国。她成为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的贵宾,在白宫住了十一天。她那优美的仪态、高雅的风度和适度的言谈,赢得了罗斯福夫妇的敬佩。在此期间并完成对美国募款的任务,并于二月十八日在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随后,宋美龄又去美国各地发表演说,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总计有超过25万人听过她的演说。

  当时,美国朝野对日本空袭珍珠港和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遭受的重创还记忆犹新,所以对中国艰苦抗战的英勇表现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们把这种敬意集中表达在对宋美龄的欢迎上。加以宋美龄有着在美国接受教育的背景,美国人觉得这是自己国家培养出来的香蕉人,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因此,美国一时掀起“宋美龄热”,传播媒介大量报导她的行涵,许多杂志以她的肖像作为封面。她所到之处,人们鼓掌欢呼,慷慨捐款,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美国国会更顺势废除实行已有60年恶名昭彰的“排华法案”,提高美国华人的地位。接着,宋美龄又去加拿大访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以及在医院探望国军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

  1943年宋美龄再次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

  1943年11月,宋美龄随蒋中正出席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穿梭于蒋中正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之间,充分显示了外交才干。由于蒋中正不会说英文,居中翻译协调的工作全部由宋美龄负责,罗斯福事后说:“我对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现在想想,我对先生的认识,几乎全部是透过他的夫人。”事后,邱吉尔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1946年,为调停国共冲突,美国派遣特使马歇尔来华,接受蒋中正夫妇招待,由于接受西方美国教育,宋美龄与马歇尔在各方面的交流反应,引起民情不同的中国人及部分美国人批评。

  1946年10月,蒋中正夫妇首次造访台湾,参加“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活动,两人皆对台湾留下深刻的印象。

  战后,宋美龄姐夫孔家与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团在政治力的默许下,在贸易特许权、金融等等方面上下其手,被许多近代史研究者认为是导致当时中国国民党形象败坏的主因之一。台湾公视“世纪宋美龄”第二集“奋起与挫败”中,曾描述宋美龄亲人孔宋家族以权势谋私利,蒋经国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打到宋美龄的姨甥孔令侃,但在宋美龄干预下,蒋中正还特地发了一封电报给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处理此事,暴露出内心的挣扎。

  1948年底,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一路失守,蒋中正为了争取美国对他再次的支持,再度派遣宋美龄前往美国打算卖掉美龄买美援,然而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冷冻处理,在美国无可为力。

[编辑本段]

蒋氏第一夫人(台湾时期)(1950-1975)

  1950年宋美龄来到国民政府的台湾与夫蒋中正会合,开始了在台湾的生活。她基于其出生、宗教信仰与认知,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大力支持“反共复国”的大业,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

  1967年担任在台复校的天主教辅仁大学董事长。

  1975年4月5日蒋中正病逝于台北,而此时宋美龄与蒋经国矛盾渐现,台湾当局举行“国葬”,宋美龄旋于隔年离开台湾,远走美国。

[编辑本段]

晚年(1976-2003)

  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宋美龄在美国仍坚持反共复国的理想,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

  1981年5月29日宋美龄二姊宋庆龄过世,华盛顿特区的中国大使馆曾向她发讣闻,并希望她能够回大陆赴北京祭拜,宋美龄在几经考量后,拒绝了这项请求。

  1986年宋美龄返台,发表了“我将再起”演说,引起台北政坛议论。同年参与出席“蒋中正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台发言说出“我只希望,让三民主义的光辉,普照大陆”。

  1988年蒋经国过世,国民党拟推李登辉代理党主席之前,宋美龄致函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达异议,认为此事不宜过急。7月,国民党13全大会,通过李登辉总统为党主席,宋美龄以中评会主席团主席身分发表“老干与新枝”演说,这是她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最后一次发表演说。

  1991年再次离台赴美,并从官邸带走大批行李共100多箱,之后除了孔家甥辈过世外,不再回过台湾,1994年后长居纽约。

 

 

  1995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宋美龄接受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杜尔及参议员赛蒙,分别代表共和党及民主党的邀请,出席美国国会为她举行的盛大致敬会,以表彰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贡献。

  2003年10月23日于纽约逝世,享年106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

[编辑本段]

家族

  她的两位姐夫分别是孔祥熙和孙中山。当时的孔家宋家是全国最大的资本家,而孙中山,蒋介石的政治声望是甚高的,所以有了四大家族之说。

[编辑本段]

身后各界反应

  台湾

  泛蓝阵营多表达对夫人过世感到难过,并肯定她对中华民国的贡献。众多外省老兵主动前往设在台湾的简易灵堂,向这位“永远的第一夫人”致敬。

  “中华民国政府”通过“总统”陈水扁颁布褒扬令给予褒扬,褒扬令原文为:“故总统蒋中正夫人宋美龄女士,资赋颖秀,维四岳之通灵;才慧双修,随百花而诞降。早岁负笈游美,卒业麻州卫斯理女子学院,学贯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沥胆披肝,历经开国、靖难、剿共、抗战、戡乱等诸役,尤以西安事变,蹈危履险,深入虎穴,厥绩至伟。抗日战争期间,周旋坛坫,应邀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蜚声海甸,巩固中美邦谊,终至胜利。出席开罗会议,确保我国领土完整,盛誉扬辉,贡献至巨。为我国空军建军,展布新猷;创办华兴育幼院,施爱遗孤;成立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恢弘妇权;筹设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泽惠群民。综其生平,跨历三世纪,惠爱在朝野,简册留芬,允垂世范。上寿归真,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 —— 总统 陈水扁。”

  中国大陆

  官方与民间多半肯定她在抗战时对中国的贡献。 但值得补充的是,在对待抗战上,大陆教科书对华人华侨,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所做的贡献和牺牲只有有限的宣传。

  而台湾的教科书对华人华侨,及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也有意回避。

  美国

  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夫人是美国人民的亲密中国朋友,为她的过世感到难过。”

  除了颁发褒扬令外,“中华民国政府”还致送“国旗”覆棺。由于家属认为宋美龄已经入殓,致送之国旗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致送之党旗到纽约后,家族并未为此举行覆棺仪式。宋美龄与宋子文、宋蔼龄、孔祥熙都安葬于纽约冯克里芬墓园。

  在纽约的宋美龄告别式上,可以说是蒋家多年来的大集合,除了身体健康不佳的蒋方良没能前去外。包括蒋孝文遗孀徐乃锦、蒋孝章俞扬和夫妇、蒋孝武前妻汪长诗、遗孀蔡惠媚、蒋孝勇遗孀方智怡、蒋纬国遗孀丘如雪,子蒋孝刚以及第四代的蒋友梅、蒋友兰、蒋友松、蒋友柏、蒋友常、蒋友青等皆出席。

[编辑本段]

他人评价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艾莲娜·罗斯福说:“她虽然谈起民主一套一套的,但其实在生活中并不真正懂得民主。”

  美国将军史迪威说:“直率、坚强、有活力。喜欢权力,爱抛头露面……”

  胡适说:“她一股虚娇之气,使我做恶心。”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说:“夫人多年来始终是以一种征服人的魅惑与假装对她的谈话对方发生兴趣的方式来应付人——尤其是男人,这已经成为她的第二性格。我怕看她的第一性格发作,说实话,那会吓坏我。”

  2009年,《建国大业》中邬君梅饰演宋美龄

  宋美龄每日洗肠养生,这一点有照顾她起居的人回忆作证。  宋美龄为何“下嫁”有过三次婚姻的蒋介石                                                          学成归国的宋美龄,已没有“小灯笼”的影子,当年扎着“蟹洞”的丑小鸭已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以她的开放、博学和见识高超的社交能力和让异性心动的美貌,艳压群芳,使多少上海滩上的交际花黯然失色。在以后的10年间,美龄参加过一些社会工作,任过上海儿童劳工委员会委员和中美英妇女会联席委员会委员等职,还在电影审查委员会和基督教青年会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她未做过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也未取得什么成绩。她的一生都是这样,缺少干事业所必需的韧性和耐力,不想通过努力和奋斗去登上成功的阶梯,因而也很难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可她又总想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闻名于各界。这是长期在名人圈内周旋而产生的心态。

  宋美龄长期生活在名人圈内,养成了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的陋习,看不到名人曾为成名付出的辛劳,只欣赏名人的声望和待遇。她愿意享受名人们的一切,可不愿付出名人们曾付出的代价;她羡慕名人们的成功,可不愿像名人那样去奋斗。

  宋美龄摄于上海寓所,她是当时社交界的宠儿。

  要实现这一点,作为名女人和漂亮女人,不是没有可能,宋美龄的姐姐就是例子,用联姻的方式,一跃而进入上层圈,谈笑封侯,改变自己的命运。姐姐的路就是妹妹的路,就像宋美龄自己宣布的那样:决不给一个中国大亨做夫人。她在丰裕家境中长大的经历,使她并不知道缺少财力的苦衷,只是认为金钱仅为一种供人享受的方便之物。在宋家三小姐身上,没有继承父辈善于赚取高额利润的因子,她需要权力、地位,需要一个政治舞台。当然,有了权力和地位,在旧中国等于就有了金钱和享受。

  宋美龄在观察和等待,选择一个能给自己带来超人的权力和地位的郎君。由于有大姐夫、二姐夫的存在,宋家的三女婿当然是个过人之辈。小妹不会甘居姐姐之后,她在慎重选择。终身大事上,这位新女性一反常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共用了10年时间,和蒋介石结婚时已经30岁。为避开用在女性婚事上不太雅观的“而立之年”,从当时起,宋家就把宋美龄的出生时间向后推了3年。

  宋美龄留美期间有过恋爱经历,正值妙龄的漂亮女大学生与人谈情说爱实属正常。宋小姐最终选中的白马王子是人已中年的蒋介石。

  蒋介石的几次婚恋

  对于蒋介石的出身和家庭,宋美龄是不屑一顾的。

  和宋家显赫的门第比起来,蒋家是微不足道的。蒋家位于浙东北奉化的一个乡间小集镇溪口,如果没有蒋介石,即便当地风景再好,再有旅游价值,溪口也不会有今天如此大的名气。

  蒋家累代务农,祖父辈起兼营经商,他们的生活平淡,不像宋家那么多彩;蒋家是小敲小打,宋府是轰轰烈烈。蒋家的成就也就不能和宋家相比。在蒋介石8岁和9岁时,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景中落,殷实小康成为过去。

  蒋介石的学历和宋美龄的学历则各有千秋。蒋幼时接受私塾式的旧式教学,17岁到县城接受新式教学,所以他的传统文化和古文功底扎实。后来先后考进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美中不足的是两校的课程都没有学完。蒋、宋的学习方向不同,宋主要是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提高文化层次。蒋所学的确有现实效益,所以尽管蒋介石的学历不完整,可所学的军事知识导致他日后政治上顺利发展。有宋美龄那样的文化构成的女人,在当时枪杆子决定一切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在政治圈有多大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武力作靠山。有蒋介石那样背景的男人,也需要宋美龄那样有文化修养和社交能力及在经济界有一定实力的人协助。说到底这就是蒋、宋联姻的基础所在。所以,蒋介石能够一概不严肃的私生活见宋后不娶二女;宋愿意与生活习性和兴趣爱好无共同之处、浑身上下不见洋味、且已有过三房妻室的蒋介石结合,原因皆在此也。蒋介石早期的婚姻和生活,则成为宋美龄的胸中块垒。

  蒋和宋结婚时已40岁,在此之前,曾有婚姻,生有一子蒋经国。毛氏遵奉三从四德,对丈夫百依百顺,对婆母孝敬可亲,平时吃斋念佛,这对一个不离家乡,不见世面的一般山区男青年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对蒋介石来说则不是这样,蒋某青春出洋留学,又参加反对满清和北洋军阀的斗争常年在外,出没于日本和上海游乐场所,传统的观念意识对他不再起什么约束作用。追求自由婚姻,反对封建礼教是当时颇为时髦的口号。毛福梅本来是靠包办婚姻、父母做主才得以嫁给蒋介石的,现今蒋介石这样的“革命人物”对此必有反意。在反对封建婚姻的时候,毛福梅成了牺牲品。蒋介石抛弃她,当然有喜新厌旧的个人原因,可也是当时青年背叛毫无生气的时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和姚怡诚同居。蒋介石对年长4岁的毛福梅不感兴趣、又碍于寡母之命不得离婚,在远离家乡和毛福梅的情况下,从1912年就起和姚女士同居。姚氏出身寒门,为谋生计,沦落烟花巷中,遇到蒋介石后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合。蒋介石此举主要处于孤身在外生活上需要女人照料的考虑,也是在婚姻生活中寻找理想人选的一次尝试。蒋、姚不可能白头偕老,两人间是有感情的,但姚氏的出身、经历和文化修养不可能成为蒋介石政治上的好帮手。

  第三次是和陈洁如女士结婚。1921年间,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广州正式建立根据地,从事地下斗争多年的革命党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辖区。蒋介石也来到广州,出任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这和在租界里的地下活动不同,现在有了公开身份,有了政权,官场活动正规化、制度化,政务、外事、社交活动大为增加,虽然对身边的夫人要求更高了。毛福梅、姚怡诚无法适应,再遇母亲已去世,蒋介石开始追求陈洁如。陈女士和姚女士经历类似,可比姚强得多,这位姑苏美女社交方面颇有高招。后来蒋介石升为大本营参课长、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陪同出场的夫人是陈洁如女士。

  当蒋介石官至总司令,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唾手可得时,他明显感到陈女士的缺陷。特别是和宋美龄相识后,宋、陈加以比较,宋美龄在社会风度、文化素质、对西方的了解和对官场的精通方面,远远超过了陈洁如,蒋介石弃陈娶宋势在必行。

.pb{}.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overflow:hidden; zoom:1;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宋蔼龄〗

  宋蔼龄,(1889—1973),原籍文昌(今属海南),生于上海。1904赴美国留学,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0年毕业后回国。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与父亲宋嘉树去日本,仍任孙秘书。1914年9月与孔祥熙结婚。婚前介绍妹妹宋庆龄接替自己的秘书工作,孙表示同意。1915随丈夫回故里省亲,帮助丈夫主持铭贤学校事务。1927年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促成蒋宋联姻。1929年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支持蒋“剿共”。抗日战争时期与庆龄、美龄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参与组织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担任香港伤兵之友协会会长。1947年去美国。1973年10月19日在纽约病故。

  宋蔼龄,自上海出发来到美国,开始了自己的留学历程.宋蔼龄在美求学却是十分轻松而愉快的。宋蔼龄就读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位于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濒临奥克穆尔吉河西岸。市内林木葱葱,幽静闲雅。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创立于1836年,原名为佐治亚女子学院。1843年改名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附属于联合卫理公会教堂。当初学院规模不大,仅有一幢主楼,学生自然不多。其学生来源一般都是南美富裕人家的小姐。后来才增建了配套建筑。二十世纪初,主楼由希腊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改为维多利亚式的华美楼房,又增盖了双层斜坡式楼顶,使之成为“教育用房之最完美的大厦”。学生宿舍在顶楼且内部装备舒适,有大洗脸室和更衣室,每层楼还有一间浴室,里边有浴盆和瓷制便器。1900年学院又建了一座附属建筑,以为新入学的住宿生提供住处。校园内清静、舒适的环境,为来这里读书的女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宋耀如的3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曾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后来,这所女子学院也因培养了宋氏三姐妹而名声大振。

  宋蔼龄最初在学院里的“预科班”学习,与她未来的丈夫孔祥熙一样,她也是这里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开始的时候,人们都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待她,用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心理对待她。宋蔼龄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最初她含蓄持重,落落寡合,不苟言笑。就好像全校的学生里只有她懂得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服饰打扮,不在于她的外表而在于她的学问。平时没事的时候,宋蔼龄就会站在一旁,去欣赏和研究其他学生的美式服装。宋蔼龄能从一个人的服装上推算出每个同学的父亲到底拥有多少财产。当然这种推断都是她心里琢磨出来的。宋蔼龄的同学们都把她的沉稳含蓄看成羞怯,而且都以为这个矮胖的圆脸中国姑娘不会给她们构成任何威胁。

  但是,宋蔼龄的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尤其是数学成绩,是所有同学都望尘莫及的。

  慢慢地,同学们发现这个看上去很庄重、很严肃的中国姑娘,实际上待人非常坦率和友善,并且热情、开朗,很好接近,在音乐和表演方面也很有才华。于是,宋蔼龄成了同学们喜欢谈论的“热点”人物。

  自从同学们发现了这位中国姑娘的真正性格后,闲暇时都愿意聚集在她的身边,或者怀着极大的兴趣挤进她的宿舍,聆听宋蔼龄用甜甜的声音,讲那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故事。宋蔼龄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她的宿舍成了同学们的“俱乐部”。宋蔼龄的嗓音甜润而宏亮,在家父亲又教过她唱歌,这使她在演出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每当学校集体活动或联欢时,宋蔼龄自然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格里院长的太太格里夫人。

  格里夫人是个和蔼可亲的热心肠妇女。是她尽力设法使宋蔼龄不感到拘束,慢慢地宋蔼龄对格里夫妇产生了终生难忘的感情。宋蔼龄变了,变得更加能适应美国的环境。她穿的全是美国服装,还学会了五花八门的美国俚语,且英语口语也运用自如。到美国仅1年宋蔼龄就剪掉了辫子,梳起了流行的高发式。

  宋蔼龄的成长还得益于父亲的指导。宋耀如经常写信给自己的女儿,向她介绍最新的上海情况,推荐有关的中国历史书籍,鼓励她要自己努力。宋蔼龄从父亲的信中得到了启示也得到了力量,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用东方人的眼光看,宋蔼龄的长相并不漂亮,她的外貌常常使人发生误会。有一天、威斯里安学院的一位教授打量了她一下,说来蔼龄已经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公民”。宋蔼龄听了非常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反驳说:“我不是美国公民,而是一位中国公民,并且我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

  宋蔼龄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极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中国的落后和美国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来蔼龄不愿做美国公民,而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呢?也许是因为她的出身、她的家庭以及受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宋蔼龄自始至终都有一颗不变的爱国之心。

  为了这位教授的一句话,也为了她初来美国时所遇到的遭遇,宋蔼龄的心里始终憋着一股火。这股火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发泄出来。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1906年1月,宋蔼龄经学院特别批准到北方去了一趟,原因是她的姨夫温秉忠到美国的首都华盛顿来了。温秉忠是受慈禧太后的派遣,率领一个清朝教育考察团来美国考察美国教育的。

  一向瞧不起洋人但又十分惧怕洋人的慈禧太后,怎么会一下子变得开明起来了呢?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被清朝政府勾结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下去了,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后重又返回北京。这时,不知何故慈禧一改往常主意,突然高喊起“变法”,并似乎真的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政”了。

  慈禧太后之所以高唱“变法”,主要是为了应付国内外的危机。《辛丑条约》的签订虽然缓和了来自国外的威胁,但她要顺应帝国主义的要求,以一种新姿态出现在列强面前,向他们表明她的政权决不是一个顽固守旧的政权,而是一个能顺应“时代”需要的政权。与此同时,慈禧也深知来自国内的危机更加严重了。不但在被剥削压迫的下层广大群众中到处埋伏着待燃的火种,而且属于上层社会的一些阶层,包括各地的士绅、中小地主和商人等新兴的资产阶级对清朝政权的不信任感也空前增加了。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也为了使人们感到清政权还是有希望的,慈禧太后不得不高喊变法,实行新政。

  当时慈禧的“新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1903年9月,朝廷成立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工矿业和铁路都归该部管理。同时,提出《奖励公司章程》,允许私人资本自由发展等等。以前清朝政府一直把新式工业紧紧控制在官方手里,到了外国资本已经深深地侵人中国工矿各种部门,官方再无力控制时,清廷才鼓励私人资本加入。这虽然是对资产阶级的一种让步,但为时已经太晚。

  二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设立学堂,并提倡出国留学。清政府下令,考试中废除八股文,整顿京师大学堂,把各省原有的书院改成学堂,要求各省城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各省选派学生用官费送到外国留学。同时,承认了西学合法的地位。

  三是改革军制,裁撤旧式的绿营和防勇,组成新式军队。清朝末年的各省“新军”均是在这时形成的。为了培养新式官兵,各省设武备学堂,并以从1904年起,每年要有百人左右到日本学习军事。

  1905年,慈禧太后还接受了一些大臣的建议,居然要实行“君主立宪”了。其实,这只是清王朝妄图以此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做一些让步,以达到他们“解散乱党”目的的一个伎俩而已。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宋蔼龄的姨夫温秉忠率团来到了美国。宋蔼龄立即前往华盛顿看望姨夫。见到温秉忠之后,宋蔼龄非常高兴,这毕竟是她来美国后第一次见到来自故乡的亲人。

  随后,宋蔼龄作为温秉忠的客人,一同出席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中国教育代表团举办的招待会。席间,宋蔼龄就自己初来美国时的遭遇,向美国总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批评了美国的“民主”。当时,这位美国总统也许是被眼前这位中国姑娘的气势给“镇住”了;据说,罗斯福总统当场向宋蔼龄表示了歉意。

  当时,宋蔼龄的父亲来耀如也正在美国为同盟会进行募捐活动。他从当地报纸上得知爱女的表现时非常激动。消息也在同学们中间传开了。宋蔼龄成了新闻人物,大家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向她打听当时的情况。

  而最令同学们羡慕的还是宋氏三姐妹相聚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情景。

  宋蔼龄和姨夫温秉忠在华盛顿参加完有关活动后,又前往纽约。在纽约,宋蔼龄和自己的父亲宋耀如重逢了。站在父亲面前的宋蔼龄已经不是两年前离家时梳着一根大辫子、脸上充满稚气的小姑娘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位操着一口流利英语且打扮入时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妙龄少女了。宋耀如看着两年独立生活给女儿带来的变化,心里溢满了欣慰之情。

  父女俩从纽约分手后,宋蔼龄返回梅肯市,宋耀如随着温秉忠渡过哈得孙河,到新泽西州的小镇萨米特去参观克拉拉•波特小姐创办的一所朴实无华的学校。宋耀如很喜欢这所学校的气氛,所以他当场询问波特小姐,明年是否愿意录取他的女儿宋庆龄和宋美龄来这里就学?

  波特小姐欣然同意了宋耀如的要求。 宋庆龄、宋霭龄和宋美龄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之处?1)倾向和类型
宋庆龄属于内向的完美型:坚韧,执着,谦逊,外柔内刚;而宋美龄则是外向的魅力型:机灵、活跃、自傲、支配欲强、好胜心切。

在三姊妹里面,以容貌而言,宋庆龄、美龄俩都是美女,轮廓有点儿相近,而蔼龄长相差点;不过若以禀性而言,宋美龄则与大姐蔼龄相似,跟庆龄相去甚远。

宋庆龄生性文静、温柔,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姊妹兄弟即使见解分歧,但是宋庆龄从无疾言厉色。

宋美龄自幼娇生惯养,十分任性。三姐妹中,父母最宠爱的就是宋美龄。《宋家王朝》一书中说:美龄自小是一家之霸;孤芳自傲,无人敢惹她。她生性超然脱俗,精力旺盛;她崇拜勤奋的大姐;当霭龄发号施令、处理家务事时,美龄总是在一旁细心体察,仿佛艺徒,准备将来取代大姐当家的角色。

自幼养成的基本性格,贯穿了她们的一生。

(2)早熟性与坚定性
大姐宋蔼龄1904年不到15岁就赴美国留学,入梅肯市(Macon)威斯里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 ),1906年,宋耀如赴美国为庆龄、美龄留学作了安排。1907年夏,由二姨夫温秉忠夫妇带领,14岁的宋庆龄带着10岁的小妹宋美龄赴美国学习。三姊妹先后进入同一个威斯里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 )。

1910年大姐21岁毕业回国,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1914年宋庆龄21岁毕业到了日本;继任孙中山秘书。1917年夏,宋美龄20岁学成归国,返回上海。三姊妹都属于早熟类型,道路各不相同,但都是勇往直前坚定不移。(例证很多兹不详述)。

3)恋父情结
三姊妹的成长,都得益于父亲的指导。宋耀如经常写信给三个爱女,向她们介绍上海最新的情况,推荐中国文史书籍,鼓励她们发奋自强。三姊妹从父亲的通信获得启示和力量。

她们三人都有强烈的恋父情结。1918年慈父病逝,宋家失去了凝聚的中心,此后三姊妹分道扬镳,貌合神离。但是心中永远珍藏对慈父的眷念。

(4)不完美的婚恋
皆流产导致不能生育造成终生伤痛
宋庆龄早婚,宋美龄晚婚。

1915年,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时年22岁;

1920年宋美龄与蒋介石初次见面,被蒋介石热烈追求。宋美龄坚决要求蒋介石先行与所有妻、妾、侍女、彻底解除关系,并入基督教,才应允他的追求,于1927年冬在上海结婚,此一结合被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一语双关。宋美龄时年30岁了。

二姐早婚,小妹晚婚,但都不幸经历流产的痛苦;都没有生育子女。又都长寿,都老年忍受孤独。这在心理上存在无可治愈的长期伤痛。

(5)相互尊重、宽容
政治观点极端对立。宋庆龄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共产党,宋美龄则倾向于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宋庆龄亲苏,宋美龄亲美。抗战期间虽说国共合作,但是面和心不合。尽管如此,三姊妹见面时从不横眉怒目,而是和颜悦色,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政见归政见,亲情归亲情。这种大家风度,如江青叶群之流望尘莫及。


抗战时期,为了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宋庆龄终于摒弃前嫌,回到姐妹们中间,站到了妹夫蒋介石(中正)的身旁。这张照片,被蒋委员长当作杰作,向全世界印发。因为,国母孙中山夫人,一直左倾支持共产党的宋庆龄终于和自己言归于好了。蒋笑得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