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手工艺:松针养生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11:01

食品、保健食品、药品与松针的大宝库(3)

松针养生革命全新精编版

收藏本书 字号 -+

 

  前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属于双黄酮衍生物的天然多酚化合物,在营养学上被归为生物类黄酮的家族。通常将前花青素二至四聚体称为低聚原花青素,其中又以二聚体研究最多,氧化性最强。低聚原花青素在水、乙醇、甲醇、异丙醇中是完全溶解的,不溶于乙醚、氯仿、苯等。前花青素有涩味,在酸性溶液中加热可降解和氧化形成花色素。它具有极强的抗氧化特性,一般存在于水果的果皮、种子及植物的木实部,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植物中易氧化的成分。前花青素在人体内不能自行合成,烹调过程中容易流失,能被人体摄取的量几乎没有。

  前花青素的最主要功能是其抗氧化的能力,能稳定蛋白质的胶原质,维持蛋白质的弹力素。它与组织间的连接、血管和肌肉关系密切,从而避免皮肤变薄、塌陷而出现皱纹,可使人看起来更漂亮,并进一步预防皮肤老化。虽然西方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完成了前花青素抗基因突变的试验,但目前为止,还停留在初期的试验阶段。1986年,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检测报告:前花青素的抗自由基能力是维生素C的20倍,是维生素E的50倍。另有一项双盲实验报告:前花青素可以在整形手术后的114~158天里,降低水肿的发生。目前,世界上一些科技先进的国家在逐渐形成广泛使用前花青素。前花青素主要用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抗炎、治疗静脉曲张和预防癌症,已作为医药原料、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和辅助营养性食品材料等使用。但目前西方国家主要将其应用于保健食品上。

  松针宝库之三: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人体中生成的无机小分子化合物,实际上是由精氨酸等共同生成的。虽然,人们对一氧化氮本身是熟知的,但对一氧化氮在人体中的生理、病理作用却是陌生的。1896年,以硝酸甘油等为主要原料制造出了安全炸药的诺贝尔,因拒绝使用硝酸甘油心脏病发作而逝世。100多年来,硝酸甘油在医学界常用于缓解心绞痛。可是,硝酸甘油的作用机理困扰了医学家、药理学家百余年。硝酸甘油为什么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绞痛?20世纪80年代,美国药理学家罗伯特·F·弗奇戈特、路易斯·J·伊格纳罗、弗雷德·穆拉德发现,硝酸甘油及其他有机硝酸脂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气体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达到扩张血管。一氧化氮是血压的主要调节因子。1998年,这三位科学家因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之谜破解了,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根据一氧化氮对血流具有调节作用的原理,研制出了新药昔多芬(伟哥Viagra)。

  一氧化氮不但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影响,具有神奇的生理调节功能,还是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病原体的有效武器。一氧化氮具有脂溶性,很大的作用是能使人体细胞相互之间得以沟通,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快速扩散,通过生物膜(就如中国传统医学里强调的人体的"气"),一氧化氮在人体动脉、神经等防御体系中都能产生,在生物体器官中(如:血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肝脏、肾脏、胃、肠、生殖器等)都表现出了极重要的生理作用。

  目前,已知的一氧化氮主要功效有:

  1能抑制炎症,生成白血球;

  2使食物在人体内加速运动,使肠胃系统正常运作;

  3能降低空气进入人体的阻力,使呼吸更加顺畅;

  4排尿节制,使得膀胱能够储存更多的尿液;

  5通过扩张血管壁使男性阴茎正常勃起;

  6调控血压和血小板凝聚的抑制等生理功能;

  7对非典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在生命体系中,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量是很少的,一氧化氮在10~100nmol/L的低浓度下就可以发挥其生理作用。机体可以利用分泌的一氧化氮来杀死入侵的病毒、细菌、寄生物以及癌细胞。但人体对一氧化氮的需求并非越多越好,一氧化氮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过度释放一氧化氮或调节浓度高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呼吸道炎症、心脏损伤、冠心病。

  抑制一氧化氮分泌具有消炎的作用,可以治疗关节炎等疾病;而促进释放一氧化氮就有着治疗心血管疾病、肺局部血压增高等疾病的作用。有效地控制生物体内一氧化氮的浓度或活性,对于治疗脑震荡、阿尔茨海默氏痴呆和帕金森氏病都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

  人们通过适度的锻炼可以促进健康的内膜细胞生成一氧化氮。

  松针精氨酸直接参与在人体中制造一氧化氮,释放量恰到好处,所以,在近期表现上有双向调节血压、有效于前列腺炎,甚至有效于尿毒症等;再通过黄酮等其他成分进一步巩固修复病体。

  对于植物和产生一氧化氮的关系,美国药理学家弗奇戈特、伊格纳罗、穆拉德也在做进一步研究。他们认为,中草药的神奇疗效很可能与一氧化氮的作用有关。长久以来,中国人并没有搞清楚中药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中草药是复合成分,可能比西药单一成分作用更微妙。如果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中国国内中西医学谁是谁非的争论应该告一段落,并各自为知识的贫乏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