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鱼的做法大全:充分挖掘细读关键 深入体验文本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57:53

充分挖掘细读关键  深入体验文本内涵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出彩,唯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文本细读。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在其表,而未能抵达其里,教师作为引导者,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挖掘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挖掘文章的文眼处、空白处、内涵处,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从而深入体验文本内涵。
【关键词】挖掘 ;细读;关键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出彩,唯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引导。”那么面对文本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      在文章的文眼处细读诗有“诗眼”,文亦有“文眼”。 “文眼”是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学生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它在结构上起着统摄全篇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进行文本细读。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细读之后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芦花荡》时一个教学片断:师:老头子是白洋淀的传奇英雄,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这是抗战年代所有英雄的共性,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生:过于自信和自尊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生:我觉得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生: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师:你喜欢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吗?为什么?生:我喜欢老头子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得。
  生:我喜欢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他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不正是老头子自信和自尊的表现吗?
生:我不喜欢老头子的过于自信,文中具体表现在:“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么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洗脸发出声音来呢;再如“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可结果“照得雪亮”;还有呢,“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最后大菱还不是“挂了花”。……上述案例中,我引导学生把焦点聚在了“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文本的文眼处。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我从老英雄的个性角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圈点勾画法细读文本,紧紧扣住情节发展分析问题,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最后,我水到渠成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二、      在文章的空白处细读空白,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在这样的地方驱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读出其弦外之音,品出其丰富情感。如我在教学《芦花荡》一文,讲到老头子痛打十几个鬼子时,文中这样描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一处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让学生边模仿老头子的动作,边揣摩老头子的心理,同时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给老头子配音。这样一设计,学生的思路大开:“我终于给大菱报仇了” “打死你们,看你们还敢不敢来”“二菱你看到了吧,我可没说大话”等等。再来看当老头子痛打鬼子时,有这样一处描写:“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动。”我提问:“如果你是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时,你会怎么想。”生答:“痛快!看你们还害不害人了”;“打死你们,总算为大菱报仇了”。我追问:“仅仅想到报仇吗?”学生豁然开朗,思维打开了: “老爷爷真能干!真是个英雄!”;“我要向老爷爷学习,把鬼子赶出芦花荡。”……我总结:“二菱看到老英雄惩罚了鬼子替大菱报了仇,内心充满了复仇的快乐,同时深深的敬佩老英雄,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上述案例中,我让学生细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老英雄复仇时酣畅淋漓的痛快之感表现出来了;把老英雄复仇后的轻松、愉快情绪渲染出来了。由此,老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为丰满了。这不正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结果?这不正是引导学生关注空白、细读空白的结果?三、在文章的内涵处细读文章富有内涵的句段感情深刻含蓄,透着文章的中心或文本的价值取向。挖掘这些地方进行细读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深入研读。我教《芦花荡》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师: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先找出来读一读,并抄下来。生: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这段文字,传达给你什么信息?生:芦花荡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说说“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的深刻含义?生:形容芦花荡中的芦苇长势非常茂盛,而且都已经长得很高依然保持着长势。师:这里有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我想,与这一句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样的: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屏幕映示)生:我想,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生:芦苇的目标是天上,白洋淀人民的目标就是赶走日本侵略者,追求天空般光明广阔的未来。上述案例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句子,看似平淡,实则内涵丰富。如何引导学生来领悟文章表达的意思呢。我没有把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简单地出示,更没有将含义贴标签的形式出现。而是引导学生除了细读文本感受内在含义之外,再联系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从文字的表面意思直抵白洋淀人民的精神境界,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得以升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他的《文本细读:倘佯在语言之途》中这样说道:“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抱着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的确如此,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就要抱着像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钟敏感和警觉,在文章的文眼处、空白处、内涵处这些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那才会产生“悠然会心,细读奥妙难与君说”的体验。参考材料:⑴严育洪.《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9-3⑵李振村.《慢慢走,欣赏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7⑶王崧舟.文本细读:倘佯在语言之途.〔EB/OL〕.http://hi.baidu.com/%D6%BF%B0%AE%B5%C4%C6%E6%BC%A3/blog/item/5b21c8c2574cc852b319a8fa.html,2009-01-31/200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