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门街普通话考试:2010届福建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易误点及对策 剑指高考 剑指高考 林仙居的教育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8:04:12

2010届福建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易误点及对策

分类:剑指高考2010.11.7 15:38 作者:舞影凌乱 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福建高考已设置三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简答题一直延续。考虑到翻译的难度过大,09年高考改07、08年的翻译题为单项选择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福建高考已设置三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简答题一直延续。考虑到翻译的难度过大,09年高考改07、08年的翻译题为单项选择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相信2010年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将继续维持单选和简答的形式。从答题情况看,考生的解答存在明显的易误点。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分析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易误点分析  一、单选题易误点  ﹝一﹞读不懂文字的“字面义”致误  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很多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偏低,无法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字面义”而过不好这“第一关”而致误。  【例1】﹝09福建高考卷﹞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答案】C  【误点点示】本题主要从“环境”和“效果”角度考查“仁德和人关系”的理解:人应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里;有仁德的人不孤单,人缘好。C选项对选段①的理解,错在“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这里“知”被译成“知道”,且不说这种翻译透露的反面意思不能与前面的正面意思匹配,就说“知”通“智”对稍有点文言积累的学生而言,几近常识,但有些考生却不顾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在关键词“知”的字面理解上过不了关而选错。  【例2】﹝09福建高考参考卷﹞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答案】A  【误点点示】本题考查对孔子“恕” 、“仁”及其关系的理解, A错在“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很多考生以为它正确,除了“想圣人当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无法理解关键句“尧舜其犹病诸﹖”的“字面义”----“尧舜大概还担心做不到这样(“这样”指子贡所说的仁道-----笔者注)呢﹖”  ﹝二﹞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引申致误  从文化经典“微言” 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很多考生也深知这一道理,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大而空的“套话式的”甚至是“政治口号式的”文本教学的毒害,没养成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对文本作实事求是引申的阅读习惯,所以就很轻易认同命题者专门针对他们如上阅读心理缺陷而设置的对文本内涵的“失度”理解。  【例3】(09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③。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  [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椐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③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④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  ⑴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D. 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  【答案】D  【误点点示】本题围绕“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否正当”这一问题展开理解,ABC均是对文本内容的合“度”引申。而D“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有误,孟子对齐宣王是心平气和地“讽谏”,并非政治火药味十足的“严厉警告”;而且也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民贵君轻”的观点。因此,D的理解是过火的,但很多考生认同它,这与他们平时脱离文本实际,爱用政治话语作过“度”乱套的阅读坏习惯不无关系。  (三)断章取义,浮想联翩致误  任何文本都是浑然的统一体,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时刻顾及“上下文”,如果断章取义,势必谬以千里。有些考生弃置这一阅读常识,理解文本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一定的思维定势,浮想联翩而致误。  【例4】(09福建单科质检)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误点点示】C错在“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据下文的“有司莫以告”,它本应说成“有关官员没有谁把(灾荒情况)告诉您”。但有些考生却不作如是观,因为他们断章取义,又由“国家仓廪充实”想到这是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所致,再想到官吏的贪欲永不满足,于是便有“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的浮想,如此脱离上下文瞎想,岂不丢分﹖  (四)张冠李戴致误  晚于《论语》出现的《孟子》和《庄子》常针对孔子的言行立论,而且孔子、孟子、庄子也常不期然而然地就同一论题各抒己见。因此,在理解观点时有些考生混淆彼此,张冠李戴而致误。  【例5】(09福州市质检)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  [注] ①亟:屡次。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答案】C  【误点点示】选段涉及孔孟对“水”的感怀。孟子的感怀是B选项所说的,联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句话可知孔子的“水哉,水哉!”的叹息应是C所说的。(此观点可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子在川上曰……”的译注。)有些考生因记忆模糊又读不懂文本而张冠李戴地把孔子的叹息当成孟子的。二、简答题易误点分析  文化经典阅读中,简答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其前的选择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它具有很强的“指路”或“铺垫”功能。考生答题应充分注意到这种功能并适度地加以“化用”。而很多考生要么无视小视它,毫不或极少借鉴地答题;要么过于依赖它,抄袭而无己见地答题。这是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一。  命题者除命制直接根据选文展开分析的题目外,更常选一点与选文观点近似或相左的话来和选文结合着让考生进行分析。考生作答时必须快而准地悟出结合点并紧绕结合点行文。对此,很多考生做得不好,他们或找不到结合点,或结合点理解歪了,或不顾结合只就一方大说特说。这是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二。  当然,简答题靠表达,这就决定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三在于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磕碰多甚至缺乏应有的逻辑。  【例6】﹝09福建高考卷﹞  选文见上。  【题目】(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答案示例】“择友”如“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1分)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2分)  (从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例文】  例文1: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该慎重地结交朋友,看清他的为人。如果他的品性恶劣,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这样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我们的仁德养成也很有助益。  例文2:“择处”是要谨慎选择居处,而理想的居处是仁德之所。“无友不如己”是向品德高尚的人看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  例文3:选择一个好的居所体现人的道德修养环境可以让人的心境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居所时应该慎重考虑。  例文4:选择居处的时候,应该与有仁德的人为邻居,让自己也受到熏陶,对自己有帮助。  例文5.要与有德的人交朋友,不要与无德的人交朋友。  例文6.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的。  【误点点示】“择友”如“择处”的结合点在于两者都强调好的外部环境对人的仁德养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在选择题的选项中已凸显出了。上引六则例文都没有很好地转选择题的“导读” 功能为“导写” 功能,显得有点浪费;例文5对“无友不如己者。”作了错误的理解;特别是例文6照抄选项就更不应该了。除例文2有把“择友”和“择处”结合着说外,其余均言此而失彼,表达欠全面;例文2虽结合着说但少了结合点,表达不紧密。从语言上看,有的偏短,如例文3、例文4、例文5、例文6;有的有语病,例文1的“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应改成“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多交一些益友”,例文2的“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不知所云且与前文脱节,例文4的“对自己有帮助” 应改成“让自己也得到帮助”。对策  文化经典语言凝练而含义深远,论辩性强而故事性很多较弱,理解和分析起来,很多考生觉得深奥晦涩而茫然。对它的阅读有相应的对策吗﹖我想是有的,具体如下:  (一)粗译文本,尽量读懂文本的“字面义”。要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首先要会翻译,但在紧张的考场中,让考生精确地翻译文本近于苛求。对于他们,要求试着粗译即可。粗译应充分利用已有和现有的一些条件:1、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又灵活地迁移到文义的疏通上;2、选文后若有注释应最大限度地借之于看懂文义;3、选择题的选项对文本理解具有很强的“提示和导读功能”,应使这种功能最大化以降低理解难度。  (二)从选择支的比较上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选择支的内容常形成互补或对立关系,认真比对又结合文本大意理解,一般能确定答案。  (三)让选择题的选项导引着简答题的书写。通过选项的阐释,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会被揭示得较为透彻,考生只要顺着选项所指引的思路,吃透要求,文从字顺地立论阐发,就可较好地简答。如果题干有别的材料让考生结合着分析,那么,此时应从同向或异向角度迅速悟出“结合点”,而后紧绕它融合文本理解展开简答。  (四)提早作好应考准备。平时应尽可能通读考试所规定的文化经典,理解经典大意,感悟归纳诸子思想,特别应敏锐而深入地感知他们就类似问题发表看法时的思想异同。而后辅以适量的练习,及时检验读的效果,不断总结答题方法及易误点,使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跟踪检测  一、(09厦门市质检)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③。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客光:细小的缝隙。③不盈科不行:不流满坑洼就不会向前流淌。④成章:通晓文理,精熟所学。⑤达:通达。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看过大海的人,就会觉得江、河等难以称得上是水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世间的其他言论吸引了。  B.孟子提醒为学之人,要学习大海的波澜壮阔;不能事无大小,巨细无遗,像日月之光那样连细小的缝隙都要照到。  C.孟子以流水“不盈科不行”为喻,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有学识积累到一疋程度,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D.孟子认为君子有志于道,要先通晓文理,精熟所学,透彻地体悟圣人思想,才能够登上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  (2)从文中来看,孟子通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8. (1)B(孟子以观水和日月之光为喻,指出学习必须具备观大海、观日月的眼光,由波澜可以想见大海之深广;由缝隙中的光可以想见日、月之本体。)  (2)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1分)孟子通过这一事例,说明达到较高的水准和境界,眼界自然就开阔了;(1分)为学之人立志要高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1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临东山觉得鲁国渺小,登临泰山觉得天下渺小。所以,看过大海的人难以注意一般的水流,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难以注意一般的言论。观看水有方法,必须观看它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光线能透过就一定照得到。水流这种东西,不流满洼地不再向前;君子所志向的大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二、(09泉州质检一 )8.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8.(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分)  【参考译文】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  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三、(09泉州质检二)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手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②愿:羡慕。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答:  【参考答案】  8.(1)(3分)C(“厌恶”和“安贫”有误)  (2)(3分)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质量。  【参考译文】  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平时没有想到它罢了。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富足了,也就不羡慕别人的肥肉细米了;到处皆知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四、(09漳州市单科质检)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  ②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色:改变好色之心。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⑴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忧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⑵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8.C(“没有什么学问”“ 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的说法有误。子夏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的伦理道德。)  ⑵【示例】②爱好仁德还应该爱好学习,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孔子的话意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但儒家所说的“学”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修身如子夏所说的重贤、忠孝和诚信。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即使是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也必然有同我一样忠诚而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  ②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五、(09龙岩市单科质检)8.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 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3分)  答:  【参考答案】  8.(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六、(09龙岩市质检)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①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②,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注]①至:极。②幽、厉:谥号名。譬如周幽王、周厉王。  ⑴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B. 人们行事是否做到“敬”、“爱”,孟子认为应以“君”、“臣”为标准。  C.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D. 得到“幽”、“厉”之类的谥号,就“百世不能改” ,因此君主应施仁政。  ⑵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公孙丑上》)请结合文段中“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8.⑴B(孟子认为应以尧舜为标准)  ⑵圣人大智大德,是人类中最理想的人格,代表着孟子对人格的最高追求,(1分)但圣人与一般人之间不是具有不可逾越的距离(或“圣人其实是从一般人中升华出来的” ),平凡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是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 (2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曲尺、圆规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标准。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子,就应尽臣子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已。不用舜侍奉尧的方法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虐自己的百姓。孔子说:‘治国之路有两条,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残虐自己的百姓太历害,君主自身就会被杀,国家会灭亡;不太历害,自身就会危险,国家会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他有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鉴戒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七、(09宁德市质检)8.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②軏(yuè):义同“輗”。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8、(1)(C、不能据此反推得出结论)  (2)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大原则来进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权达变的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坚决、果断),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都輗要果断,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说:“君子不讲求诚信,还有什么操守呢?”  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结构中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测试研究    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不断修订与调整,福建省高考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特别是2007年创设对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不仅使我省的语文的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与新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与测试进行了较好的对接。但是,如果从培养人才的长远目标出发,再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省现行语文高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内容、形式还有一些差距。尤其2009年将实施语文新课程高考,如何在文化文学经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测试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那么就需要我们对2009年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测试的方式、题型、内容及比例安排,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一、“文化经典”测试内容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论著研读”的要求是“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1、高考题例2007年: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2008年: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 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有是夫!(3分)②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从选材来看,07、08两年皆出自较为浅易《论语》《孟子》,语段比较典型,语言规范,试题主要以翻译题和概括题的形式检测学生为对文化经典著作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虽为先秦古籍,但翻译题的难度适中,学生答题情况较好。2.命题呈现的特点①理解文化经典中语句的重点实词、虚词。②理解文化经典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③理解文化经典文段中的内容要点。④理解文化经典中的观点和文化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3.存在问题    文化经典阅读这一题型的设置是为了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不宜单纯地将它作为古代汉语来学习,而应该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概括。但在2007年、2008年试题中主要是翻译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翻译与理解在题数的比例(3:2)、赋分的比例(7:3\6:4)上明显失衡,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的探究能力的检测不够突出。4.建议(1)减少翻译题数,增加理解、概括、分析的权重,突出板块特征。(2)适当增加探究内容。5.题例设计设计(1)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对治国表达了什么样的看法?这个看法与他什么思想是一致的?该题设置的目的在于考查对文段的整体把握、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然后与作者的主要思想相联系,在认知、汲取孟子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审视和理解其价值,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设计(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求塑成理想人格。结合两则内容,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所讲的“自省”的?该题的设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儒家如何立身处世、提高自我修养。同时将它与自身生活结合起来,去进一步探究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以求塑成理想人格。设计(3)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庄子·内篇大宗师》)这里流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即“齐物论”,请结合“庄生梦蝶”,说说你对这种思想的理解。该题对经典进行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在对依据文字的阐释的基础上,尊重经典的本意,在价值评价时,可以跨越古今,生发出人类共性的价值取向。 这些问题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文学名著”测试内容的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教学要求是“从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2006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提出:2007年将《教学大纲》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列入考试范围。2007年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把《教学大纲》推荐的《三国演义》等共计10部长篇小说列入考试范围。旨在从作品生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述中感知故事内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意图,通过品味、鉴赏、评价,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或者取得新的认知,并转化为阅读者的文学素养的目的。1.高考题例2007年:简答题(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2)《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3)“关女儿禁闭”和“抢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两个情节,这些均与那个梳妆匣有密切的联系,请简述梳妆匣的来历。(4)《巴黎圣母院》中流浪人为什么攻打圣母院?此事结局如何?请简述。2008年: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宫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B.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不!我还是要干下去!”(《子夜》)C.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根等人一道前往三间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和真诚欢迎。(《围城》)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丧子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欧也妮•葛朗台》)E.颞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落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10.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5分)(1)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巴金《家》)(2)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加西奖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随后他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鸣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雨果《巴黎圣母院》)2.命题呈现的特点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场景、来历、结局等的熟记程度。侧重于让学生复述能表现某一人物某一性格特征的故事,或复述能表现情节某一发展阶段、给读者某一感受的故事。2007年的命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命题。2008年则采取了选择题(五选二)和简答题形式。不仅考查了“识记”和“表达应用” 能力,还考查了 “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这样的检测主要是一种导向性的检测,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考几十年来语文学科难得有的一次知识目标的测试。3.存在问题名著阅读的设题与提倡文学阅读的初衷仍存在一些距离。命题还比较单一,考查的仅是记忆、概括、理解能力,与文学鉴赏无关。把活生生的文学大树删枝去叶,剩下枯死的主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之风。4.建议①在概述、归纳、理解的基础上向探究、评价、鉴赏方面延伸。②考查的点可逐渐由宏观到微观,题目的设置将逐渐由面到线然后到点,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③进一步丰富考查的形式。例如与作品主题、人物性格、写作技巧相关联的简述题,或在简述人物故事之后要求指出反映的人物性格或运用的写作技巧。5.题例设设计(1)关羽败退到麦城驻扎之后,不愿困死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前往西川。王甫劝他走大路,关羽说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见他不听,便与关羽哭别。关羽率关平等二百余骑,从麦城北门冲出。没走多远,遇朱然、潘璋伏兵四面杀来,将关羽等人用绊马索绊倒,关羽被马忠活捉。(节选自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上述材料体现了关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相关情节,简要评述关羽的性格。(100字左右)本题的设置要求学生要熟知相关故事情节,并加以概括、评价,关羽性格的述说又兼顾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体现鉴赏性、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设计(2)《三国演义》曾被誉为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出色的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具有永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演义》写了大小四十多场战争,其中有扭转乾坤的重大战役,有事关全局的中小战役,还有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请你简要概述其中的一次战争(或战役、战斗),并指出其战争描写的一个特点。用简要的文字就原著中某一突出的艺术手法或某一特定场景解说个人的品味之所得。这是侧重检测考生对小说文本言语形式的阅读感知与审美判断。设计(3)人物描写是长篇小说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在你读过的长篇小说中,一定有不少精彩的人物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试就《红楼梦》薛宝钗描写的某一方面(动作、心理、语言、肖像、细节等)的特色举出一例加以简要说明。用简要的文字就原著的语言风格解说个人的阅读理解与鉴赏体悟。这是侧重检测考生对小说语言表达艺术的感知和领会。设计(4)关羽和周瑜一样中曹仁的毒箭,后来的发展情况却不尽相同。请从关羽与周瑜这两人性格角度出发分析为何“不尽相同”。针对小说人物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的某一侧面,列举与之相关的情节事件加以举例说明。这是侧重检测考生对小说中典型形象的性格内涵的感知及其用以揭示这一内涵的故事情节的筛选。从这些道题目可以看出,命题者要求考生要熟悉并理解相关的故事情节,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具体行动、语言等的剖析,评价人物性格,甚至于直接考察学生对小说的认知理解程度,相对于简单的复述故事情节,难度有所提高。随着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展开,新教材中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比例明显加大,未来的几年,对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考查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块内容。但从答题情况看,不少学生对具体的情节,特别是名著的情节和诸子文化了解得还不很清楚,这反映出学生对阅读还是囫囵吞枣,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入学习文化经典,进一步挖掘对文化经典的内涵。对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导要跟上试卷的发展与要求,除了把握大情节、大主旨、大人物关系外,还要学会一定的分析与鉴赏,尤其要掌握细节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化名著、经典阅读专题(一) 分类: 2009年4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有对有关名著的情节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巴黎圣母院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奉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之命去抢吉卜赛姑娘埃斯梅拉达,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并把他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埃斯梅拉达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巴黎圣母院》)     B.由于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荆州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为了执法严明,诸葛亮只得挥泪斩了马谡。(《三国演义》)     C.玛丝洛娃感到自己在政治犯队伍里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一个名为西蒙松的政治犯也爱上了玛丝洛娃,在爱的感召下,玛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明朗的天性,西蒙松和玛丝洛娃还准备结婚,聂赫留朵夫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为玛丝洛娃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兴。(《复活》)     D.吴荪甫在家里为父亲吴老太爷办丧事,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子夜》)     E.欧也妮23岁生日那天,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便争先恐后地来到葛朗台家,向欧也妮小姐祝寿。公证人的侄儿送来了索漠城少有的鲜花,银行家的公子献上了欧洲少见的望角铁树。老葛朗台心里     明白,“他们都看中我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  7.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在审问爱斯梅拉达的法庭上,像条鳄鱼的那个法官站了起来,说:“肃静!……法露黛尔妇人,魔鬼给您的银币变成的枯叶,带来了没有?”“带来了,大人,”她答道。……枯叶在大厅里转了一圈。     请问这枚“银币”的来历是什么?在审判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未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这一回的回目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说说宝钗是如何“机带双敲”的?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①,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②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信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情,、②才:质性、人的本性。     (1)下列句子全都反映孟子“性本善”思想的一组是    (    )(3分)         ①性无善无不善也 ②陛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③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④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2)有人表现的不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而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对于这一现象,孟子是怎样来解释的?(3分)     答:                                                                         参考答案 6.BE(B“致使荆州失守”有误,应是“致使街亭失守”;E“他们都看中我的女儿”有误,是“他们都看中我的钱”)     7.(1)答:克洛德要证实与弗比斯约会的人是不是爱斯梅拉达,可弗比斯没有钱住旅馆,就主动给弗比斯一枚银币,可它却被旅馆的小男孩偷换成枯叶。(2分)法官却根据老妇人和弗比斯的证词判定那是冥钱,是爱斯梅拉达勾结妖僧刺杀弗比斯的证据之一,最后判处她死刑。(2分)  (2)答:宝玉说宝钗如杨妃体丰怯热,宝钗大怒,(1分)刚好小丫头靛儿不见了扇子问宝钗,(1分)宝钗就借找扇子的事发作,说她该找素日和她嬉皮笑脸的姑娘问,表明自己并不和宝玉嬉皮笑脸,(2分)随后又讽刺宝玉经常向黛玉负荆请罪。(1分) 8.(1)C(有①②的排除,①说的是人性无所谓善良,②是说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不善良的一面)  (2)盂子认为从天生的资质看,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它们都属于仁义礼智,之所以会有人表现是丑恶的一面,不是这些人的本性丑恶,而是他们没有去探求仁义礼智,而是放弃了仁义礼智。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傻大姐在园中拾到绣有春宫画的香囊,王夫人大怒;为了证明傻大姐清白,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大观园。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却被发现了私弊之物。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恨而死。(《红楼梦》) B.在徐曼丽生日的那天晚上,赵伯韬与吴荪甫密谈,赵伯韬以胜利者自命不凡的口吻胁迫他,吴荪甫明知在赵伯韬大规模经济封锁下,处境十分艰难,仍然顶住。之后,吴荪甫将他的厂押到公债上,作最后一搏。((子夜)) C.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意思,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觉新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父亲的一句话“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就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    (《家》) D.附近的村子,没有理发师,因此常有带着铜盆的理发师到这,里来。那天,一位理发师路过,恰巧遇到下雨,就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一见,硬说那是骑士的光灿灿的头盔,举枪冲了上去。理发师赶快跳下骡背逃走。堂吉诃德夺得了铜盆,把它戴在自己的头上。(《堂吉诃德}) E.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刑前关在漆黑的地牢里,她正准备逃走。这天夜晚,穿着黑袈裟的副主教秘密来到地牢,他毫不掩饰地向爱斯梅拉达表达了他的爱    意和内心的痛苦,想带她一起逃走。少女答应了。(《巴黎圣母院))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刘备前往江陵途中,曹军杀来,冲散了刘备队伍,张飞在长坂桥断后。张飞的兵马并不多,他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简述。     (2)“有什么能为您效劳的,克罗旭先生?”见到公证人,葛朗台问道。     “我来跟您谈事儿的。”        欧也妮把私房钱送给了堂弟,于是葛朗台大发雷霆。他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为此,他的妻子被吓病了。公证人克罗旭来谈的就是此事:他是怎样以利害关系劝葛朗台与女儿讲和的?请简述。     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16分)     (一)(10分)     6,(5分)A E(A ①“为了证明傻大姐清白”有误,应该是“王夫人要查清物主”。②“被发现了私弊之物”有误,应该是“毫无私弊之物”。E·①“她正准备逃走”有误,应该是她“只能等待那判决的执行”。②“少女答应了”有误,应该是“用痛骂拒绝了他”。)(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7.(5分)   (1)张飞设置疑兵,叫随从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2分)张飞立马桥头大吼三声,吓得曹军乱了阵脚。曹操只得急令退兵。(2分)当张飞断桥撤走时,曹操方知中了张飞疑兵之计。(1分)     (2)克罗旭针对葛朗台守财奴的心理,告诉他如果葛朗台太太死了,根据法律,欧也妮就能以女儿的身份继承母亲的遗产, (2分)而葛朗台跟他太太的财产是合在一起的,欧也妮就有权要求分割他的财产。(2分)这使葛朗台异常震惊,为了财产,决定与女儿讲和。(1分)  (二)(6分)。8.(6分) (1)(3分) 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3分)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参考译文(二)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德之人而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009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老太妃去世,贾母入朝随祭,将宝琴托与李纨照管,把黛玉交给薛姨妈,薛姨妈便挪至潇湘馆。这期间,荣府事件由邢夫人协管。按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邢夫人便把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打发出门了。(《红楼梦》) B. 《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消息,介绍新思想,批判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了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跟他的家庭离得愈来愈远,即便是与觉民,也有了距离。(《家》) C. 吴荪甫的丝厂贴出了扣减工钱的布告,女工们像潮水一般涌出车间,把那刚刚贴出来的布告撕得粉碎,之后关车、罢工、冲厂。丝厂女工喊出了“打到屠夜壶”“打走狗姚金凤”等口号,风潮很快席卷恶劣其他丝厂。(《子夜》) D. 大家齐心合力向大门猛攻的时候,教堂的水槽里吐出来的两道大水从顶上倾注到稠密的人群中,有的被淹死,有的发出撕裂人心的嚎叫声。爬上去的学生被卡西莫多扒去全身披挂,倒提双脚,甩了两圈后摔死在教堂下面。(《巴黎圣母院》) E. 涅赫柳多夫回到莫斯科,就去医院告诉马斯洛娃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医院看门人告诉他马斯洛娃因为和一个医士调情而被送回监狱去了。事实上,所谓马斯洛娃和医士调情,不过是她反抗了一个年轻医士对她的调戏。(《复活》) 7.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却说杜袭引军逃回,见夏侯渊,说黄忠占了对山。渊大怒曰:“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张颌谏曰:“此乃法正之谍也。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随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简述。(《三国演义》) (2)公爵夫人知道野猪出没的地方;她下马两手拿着一支尖利的标枪站在那里。公爵和堂吉诃德也下马站在她两旁。桑丘跟在全伙猎人的最后;他不敢撇下灰驴,怕它遭祸,所以没有下驴。公爵夫妇和堂吉诃德刚站定位子,和许多佣人排成一列,就看见一头肥大的野公猪遭到猎狗包围和猎人追赶,咬着利齿獠牙,喷吐着白沫,向他们这边冲来。随后堂吉诃德、桑丘各自作出了怎样的行为?(《堂吉诃德》) 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16分)(一)(10分) 6. (5分)A D(A.“邢夫人”应为其儿媳“尤氏”;唱戏的女孩一半多不愿出去。便分在各房使唤。D.“大水”应为“熔铅”,“淹死”应为“烫死”。)(答对一项得3分) 7.(5分)(1)夏侯渊不昕张邰苦谏,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1分)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让黄忠不要出战,直待曹兵倦怠松懈,将红旗招展,才让黄忠出战。(2分)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用宝刀连头带肩砍为两段。曹兵大败,黄忠趁势夺取了定军山。(2分)     (2)堂吉诃德挎着盾牌,拔剑迎面而上。(2分)桑丘撇下灰驴,没命逃跑,他抓住大橡树树枝往上蹭,偏偏那根树枝断了,跌下来给丫权挂住,新绿衣也扯破了,连声大叫救命。(2分)堂吉诃德听出是桑丘在叫喊,转脸看见桑丘倒挂在橡树上,跑去救下桑丘。(1分)(答案不足80字的,酌情扣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事件叙述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叙述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二)(6分)8.(6分)     (1)(3分)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3分)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分) 参考译文(二)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     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哲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化名著、经典阅读专题(二) 分类: 我的资源库 2009-08-19 09:59  福建省龙岩市2009年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2009.03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佗曰:“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     曹操的头疼病复发.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曹操担心他是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就将他下大枷关进牢狱,长期监禁折磨他。(《三国演义》)         B.高老太爷六十寿辰时.冯乐山把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正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高老太爷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怎么样,就要怎样做!”(《家》)    C.赵伯韬表面上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表示“和解”,实际上是在一步步完成吞并吴荪甫的计划。但吴毫不屈服,决定孤注一掷,做最后的决斗。吴在公债市场上彻底失败了,面对已去的大势,携妻离开上海。(《子夜》)     D.堂古诃德说:“在征险方面你还是外行。他们是巨人。如果你害怕了,此靠边站,我去同他们展开殊死的搏斗。” 堂吉诃德第一次出游,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郊野里的三四十架风车当做一群巨人。他不顾桑丘的劝阻,向第一架风车扑去,想砍断风车的翅翼。刚好这时起了一阵风,那风车将他连人带马都摔了出去。(《堂吉诃德》)    E.巴黎的乞丐王国区域,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居住着巴黎的下层人民,他们中有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白天是乞丐,晚上是小偷。爱斯梅拉达就住在这个区域。(《巴黎圣母院》)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情节。(《红楼梦》) (2)如果将来并无子女,则夫妇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一律全部互相遗赠。任何一方身故后,不得举办遗产登记,因为免除该手续才不致损害继承人或权益持有者。 欧也妮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初级裁判所所长特·篷风。这是特·篷风在签订婚书的时候写的条款,特·篷风的目的何在?事情发展的结果如何?请简要叙述。(《欧也妮·葛朗台》) 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特;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                                                                  二、(6分)  (一)(10分)6.(5分) A D(A.①“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有误,应是曹操认定华佗是来为关羽报的。①曹操杀了华佗.而不是关进牢牢狱。长期监禁折磨他:D ①“第一次出游”有误,应是“第二次出游”。②“想砍断风车的翅翼”有误,巨是用长枪剌进了风车的翅翼。) 7.(5分)(1)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刘姥姥进贾府,见到王熙凤时.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望,可风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于.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2)特·篷风把这一条作为让欧也妮独居的条件,目的是在欧也妮死后能得到她的全部财产。可是,他没有得到欧也妮的遗声.因为在欧也妮三十几岁时,他当上代表索漠的国会议员之后仅仅一星期,就死了:  (二)(6分)8 (6分) (1)(3分)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童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2)(3分)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参考译文(二)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府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厦门市2009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戴上不成了渔婆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己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红楼梦》)   B.“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梅去世后,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以致无法料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他爱限交织,悲哀地说了上面这番话。(《家》)   C.吴老太爷死后,吴府大办丧事。各界客人纷至沓来,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是打听战况,或是谈生意搞社交。这时,吴荪甫也与赵伯韬商淡筹办“益中信托公司”。他拿着“益中公司”的草案,踌躇满志,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不禁微微地笑了。(《子夜》)   D.堂吉诃德梦中仗义行侠,挥剑到处乱刺,把客店里盛满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给刺破了。红酒像血一般四处流淌。桑丘以为是主人砍下了巨人的脑袋,还说这客店中了魔法。店主人气得诅咒:“谁戳破我的酒袋,叫他的灵魂到地狱里泡着去!”(《堂吉诃德》)   E.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但在拿侬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却投了曹操。请简述与此相关的故事。   (2)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那个姑娘在这可怕的景象前惊呆了,动弹不得,也说不出话,好像一只鸽子偶然抬起头来,发现老鹰正圆睁双眼,往它的窠窥探。   上面这段话出自《巴黎圣母院》第七卷中“临窗子的用处”这一章。请你简述这一章的故事情节。  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术:方法。客光,细小的缝隙。③不盈科不行:不流满坑洼就不会向前流淌。④成章:通晓文理,精熟所学。⑤达:通达。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看过大海的人,就会觉得江、河等难以称得上是水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世间的其他言论吸引了。 B.孟子提醒为学之人,要学习大海的波澜壮阔;不能事无大小,巨细无遗,像日月之光那样连细小的缝隙都要照到。     C.孟子以流水“不盈科不行”为喻,说明为学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只有学识积累到一疋程度,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D孟子认为君子有志于道,要先通晓文理,精熟所学,透彻地体悟圣人思想,才能够登上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    (2)从文中来看,孟子通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5分)B C(B.①觉新怀着极其悲痛的。情料理了梅的后事;②这番话是觉慧说的。C.①“与赵伯韬商谈筹办”有误,吴荪甫是与杜竹斋等人一同筹办“益中信托公司”;②筹办“益中信托公司”是在双桥镇暴动之后而不是在“这时”。) 7.(1)(5分)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刘备的谋士,并为刘备推举诸葛亮。(1分)但因其母亲为曹军所囚,出于无奈而投了曹操。(1分)他的母亲因其投曹而自缢。(1分)徐庶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痛l限曹操,(1分)他在曹营的数十年间,不曾为曹操设过一谋。(1分)    (2)(5分)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克洛德暗中跟踪,藏在旅店阁楼里。(1分)当看到他们两人亲热时,他妒火中烧,用尖刀刺杀了弗比斯,(1分)然后跳窗而逃。(1分)爱斯梅拉迭吓得昏了过去,并被巡夜的兵卒紧紧围住。(1分)人们都说是她刺杀了弗比斯。(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 (1)B(孟子以观水和日月之光为喻,指出学习必须具备观大海、观日月的眼光,由波澜可以想见大海之深广;由缝隙中的光可以想见日、月之本体。)  (2)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1分)孟子通过这一事例,说明达到较高的水准和境界,眼界自然就开阔了;(1分)为学之人立志要高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1分)。   漳州双语实验学校 2009届高三下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卷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焦大从小跟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他仗着先时的功劳情分,对宁国府上下各人皆不看在眼里,恣意妄为。一日,因被派送秦钟回家,又喝了酒,于是越发地无法无天起来,对贾链等人破口大骂,后被人捆起来,土和马粪灌了满满一嘴。(《红楼梦》) B.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离开曹营寻找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三国演义》) C.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官谢列宁的帮助,上告御状,把玛丝洛娃的案件由服苦役减刑为在西伯利亚近处流放。他迫不及待地想把好消息告诉给玛丝洛娃。他带着御前办公室的减刑公文副本去探监,获得了典狱长的批准。(《复活》) D.葛朗台死后,欧也妮得到了大概1700万法郎。她拿到遗产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了拿侬1200法郎的终身年金,因为庄园事多又杂乱,她治理不了,拿侬是她唯一的佣人,她有很多事情要依赖拿侬去办理。拿侬也因此成为了人们攀亲目标,最后嫁给了被任命为欧也妮田产庄园总看守的高诺瓦叶。(《欧也妮·葛朗台》) E.吴荪甫与杜竹斋正在小客厅里谈论朱吟秋的事情时,吴少奶走进小客厅,她们气色不太好,可是一心想着公债的吴荪甫没有过问她的身体,就匆匆与杜竹斋出去了。正当吴少奶奶失落时,她的昔日恋人——雷参谋突然来访,他向她倾诉了爱意,并赠给她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子夜》)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简述欧也妮的婚姻经历。(5分) (2)屠格涅夫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一句话,在巴金的《家》中,谁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5分) 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6.CD    C项,“获得了典狱长的批准”错误,作品中是典狱长拒绝他探监;D项,她给拿侬终身年金是因为拿侬对她来说,是一个朋友的保护人,而不是“因为庄园事多而又杂乱,她治理不了……” 7.(1)欧也妮爱着查理,并将自己的全部金币赠给了他。(1分)父母去世后她还等着查归来。(1分)查理发大财后写信要违约。(1分)她一气之下与特·蓬风结婚,没想到欧也妮33岁成了寡妇,于是人们又“包围着这个人有钱的寡妇,就像当年克罗旭他们一样”。(2分) (2)觉慧。他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如向鸣凤示爱事件。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的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载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8.(1)D。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3分)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3分)   龙岩一中200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题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到:“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小孩儿口没遮拦”这件事指的是前儿在宴会上行酒令时失于检点随口说出《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后宝钗真诚劝告,解了黛玉的疑癖。 B、美丽而富有反抗性格的琴听表哥觉民告诉她“外专”已经决定明年秋季招收女生,她欣喜万分,回到家中就兴奋地与母亲商量报考外专的事情,可母亲怕闲话没有支持的态度让她非常失望。但她从《新青年》杂志里看到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中的几句话得到启示,心中又升起希望与勇气。 C、 “绅士先生,我们不是妖魔,也并非鬼怪。我们俩是赶路的圣贝尼多会修士。这辆车是不是劫走公主,我们也不知道。”     堂吉诃德遇见了一帮行人,后面还有一辆马车,车上是一位要到塞维利亚去的贵妇人。然而堂吉诃德把走在前面的两个戴面罩、撑洋伞的修士当成劫持公主的强盗。他提起枪冲了上去。一个修士从骡背上吓得跌了下来。另一个落荒而逃。接着,他和贵妇人的总管比斯盖人大战一场。 D.趁卡西莫多惊谔不已之际,他一把夺过吉卜赛女郎,把她横放在马鞍上。等到吓人的驼子省过味儿来,猛扑过去要夺回他的猎物,十五六名手执长剑,跟随长官的弓手正好赶到现场。     弗罗洛在广场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跳舞之后,一直念念不忘,指使卡西莫多去劫持她。最后被巡队发现,抓住了卡西莫多和他的同伙。 E.杜竹斋既然没找得吴荪甫,就跑到花园里,……两个绅士模样的人正等得不耐烦。     这两个绅士分别是公债场上的魔王赵伯韬与信托公司的理事长尚仲礼。他们正在商议合伙做“多头”的事情,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他们希望杜竹斋和吴荪甫也能加入进来。 8.简答题(两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 绝”——奸绝、义绝、智绝。请问“三绝”是说哪三个人?任选”一绝”举一例说明 其“绝”。 (2)《复活》所体现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请简述是哪些事件促使玛斯洛娃由堕落走向新生。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 (1).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      与    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7(5分)C贵妇人的仆人。D他的同伙悄悄溜走了 8、(5分)(1)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举例:曹操错杀吕伯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借粮官的人头以弹压军心、梦中杀人等事都体现出曹操的奸诈; 举例:关羽为义而降曹(降曹的三个条件体现其义: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途中在曹 操让他与两位嫂子共处一室时,秉烛执刀立于屋外,亦体现其义),为义而与刘、张桃 园结盟,奉义而辞;过五关斩六将(知道刘备下落后,护嫂而行,过关斩将途中极能体现其义),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 举例:诸葛亮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计用空城等,体 现出诸葛亮的智慧。(只举一例即可) (2)虽然玛斯洛娃严拒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却也促发了她内心的苏醒。一张旧照片唤起了她的回忆。聂赫留朵夫为她和其他犯人奔走呼告也感动了她,同行的政治犯们的高尚情操深深打动了她,西蒙松的爱也复活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玛斯洛娃最终觉醒了。 9、(6分)力与仁的关系。修养仁德并不难。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化名著、经典阅读专题(三) 分类: 我的资源库 2009-08-19 10:03  2009年厦门第一中学高三春季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止确的两项是( )( )(5分) A.袁术听说刘备接受了曹操的封号,怒而起兵,大举进攻许吕,袁曹两军对垒于官渡。曹操兵强粮足,且内部团结,将士片j命;袁军兵弱粮少,内部矛盾重重,军心涣散,加上他优柔寡断而多疑,多次坐失良机。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曹操毅然采用许攸的计策,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面溃败。                    (《三国演义》) B.宝玉生日,妙玉送来贺帖,帖上署有别号“槛外人”,宝玉不知该如何回帖,便去问黛玉。路遇岫烟,得知她与妙玉有交情,便询问回帖之事。岫烟说妙玉认为汉以来只有“纵是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两句是好诗,所以只要自称“槛内人”便可称了妙玉的心,宝玉听后如醍醐灌顶。                                             (《红楼梦》) C.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白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红楼梦》) D.等她苏醒过来,只见自己已被巡夜的兵卒紧紧围住,人们正把倒在血泊里的卫队长抬走,教士旱已无影无踪了,房间深处临河的那扇窗户敞开着,人们捡到一件斗篷,猜想这斗篷是军官的。她听到周围的人在窃窃私语:“巫婆刺杀了这位军官。”  弗比斯约爱斯梅拉尔达幽会寻欢:克洛德得知消息后乔装打扮跟踪弗比斯,并潜藏在他们幽会的房间。当看到弗比斯和爱斯梅拉尔达亲热时,克洛德妒火中烧,从房中蹿山,抽出匕首,刺进了弗比斯的胸膛。克洛德逃走后,爱斯梅拉达被逮捕。她屈打成招,被法庭判处绞刑。                                                       (《巴黎圣母院》) E.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每张脸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西蒙松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他十分震惊。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认为白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决定帮助玛丝洛娃。但由于在陪审团讨论时一时疏忽,导致玛丝洛娃被无辜判罪。                                                             (《复活》)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玛丝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过程。                  (《复活》)  (2)这时,只见他那只干涸。焦灼的眼睛里,滚动着大滴泪珠,然后沿着那张因失望而长时间皱成一团的丑脸,缓缓地流下来。这不幸的人掉眼泪,也许还是他平生第一遭吧。       加西莫多为什么会留下平生的第一滴泪?请简述相关情节。 (《巴黎圣母院》)  第(      )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葆。子路问日:“子见夫子乎?”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日:“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日:“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篇》)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山他的态度倨傲,白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2)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处世态度的理解。(3分)    答:    参 考 答 案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6. A E (A项应为袁绍,对曹、袁双方的表述颠倒,E项“西蒙松”应该是“聂赫 留朵夫”。)(5分,答对一项得3分,全对得5分。) 7.(1)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1分)茶房(卡尔金庚)和使女(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1分)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1分)骗她说是安眠药。(1分)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1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    (第一部第十至十一节) (2)愚人节那天晚上,(1分)伽西莫多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被弓箭手队长弗比斯擒获。(1分)第二大,伽西莫多被绑在绞台的轮盘上遭受鞭打。(1分)他口渴难耐,围观者不但不同情,反而叽笑和凌辱他。(1分)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给受刑的伽西莫多送水喝。伽西莫多的眼里第一次流出了感激的泪水。(1分)    (第六卷第四童)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1)B (3分) (2)孔子认为,君子出仕,是在践行君臣的火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不应该弃天下而不顾,而应以一种伟大的救世精神,挺身而出,积极行道,承担起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才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3分。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