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之重生在斗破: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6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45:58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第一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9-30 21:52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10-03 21:10
  王子颓之乱
  
  这件事,《史记•周本纪》、《十二诸侯年表》、燕、卫、郑《世家》;《左传》、《国语•周语上》都有记载。从周惠王二年(鲁庄公19年,公元前675)开始,经过了三年的时间。
  子颓是周庄王的庶子,庄王的妾王姚所生。庄王很宠爱他,指派大夫蒍(音伟)国作他的老师。庄王死,其子僖王即位。僖王5年死,其子惠王即位。子颓是僖王的弟弟,惠王的叔父。
  惠王贪婪自私。他夺取了蒍国的菜地作养兽场,边伯的房子在王宫旁边,也被惠王夺取了;还夺了子禽祝跪和詹夫的土地;另外,不知道什么原因,膳夫(官名,宫中的伙食管理员)石速被收夺了俸禄。蒍国本来就有让子颓夺权篡位的想法,又加上菜地被夺,对惠王更加恼火,于是便联合同样在恼火的边伯,子禽祝跪、詹夫、石速,加上自己是“五大夫”,还联合了温地的领主苏子①,共同兴兵作乱。五大夫和子颓进攻惠王没有得手,逃到了温。苏子和子颓又引来了卫和南燕的军队,进攻惠王,打进王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惠王战败逃到郑国。子颓被叛乱一方立为周王。
  第二年春天,郑厉公调解惠王与子颓的矛盾,没有成功。郑军把惠王送回成周(今洛阳白马寺一带),与盘踞在王城的子颓相对峙。
  王子颓设宴招待五大夫,“乐及遍舞”,就是把六代的乐舞都表演遍了。六代乐舞,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尧的《大咸》、舜的《大韶》、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濩》(音户),周武王的《大武》。这么高级的艺术享受,这么宏大的排场,在古代算是到了极致,颇有娱乐到死的势头。郑厉公听说这件事,对虢公(虢国的国君)说:
  “寡人听说,悲哀和快乐不合时宜,灾祸必然要临头。现在王子颓尽情地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是幸灾乐祸啊。司寇对罪犯行刑,天子要减损膳食,撤掉音乐,何况还敢于因为祸患而高兴呢?篡夺王位,还有比这更大的灾祸吗?面临灾祸而忘记忧愁,忧愁就一定要到来了。”
  于是二人决定帮助周惠王复位。
  周惠王四年(鲁庄公21年,公元前763),郑、虢两国共同出兵打进王城,杀了王子颓和五大夫,帮助周惠王恢复了王位。
  事后周惠王为了答谢郑、虢两国,把虎牢(今河南荥阳境内)以东之地赐给郑国,把酒泉(在今陕西东部)赐给虢国,王畿之地更加缩小了。
  这次延续了三年的动乱,究竟双方谁是谁非呢?
  从传统的礼制来衡量,天子有绝对的权威,王位不可篡夺,即或天子有错,也不能造反,五大夫和王子颓当然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但在今天看来,这种观念当然是迂腐的。如果我们抛开古代那种以礼制为评判标准的思维,就事论事,那我们可以说:周惠王贪婪腐化,倚仗天子的特权,随便掠夺大夫的土地、房屋,因而激起了五大夫的反抗,成为产生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实在是咎由自取。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起兵夺权的王子颓,也不是善类。他刚刚被拥立为王,在政权还非常不稳定,变数甚大的情况下,就耽于享受,讲求排场,遍享了六代乐舞;如果最后篡位成功,岂不又是一个昏君?因而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谁也不是正义的,只是古代专制政体下的狗咬狗,黑吃黑而已。
  至于五大夫,他们原来是受害者,但他们的愤怒情绪被蒍国、王子颓利用,成为人家篡位夺权的工具,最后成为殉葬品,上演了一场悲剧。
  对于周王室来说,这又是一次严重的内耗,其结果是削弱了国力,丧失了土地,更加衰弱不振了。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10-06 21:32
  王子带之乱
  
  这场动乱发生在周襄王四年(鲁僖公11年,公元前649)。
  王子带,又称叔带,大叔带,因为被封于甘(今洛阳南),又称甘昭公。是周惠王的儿子,周襄王的弟弟。《史记•周本纪》说:
  “襄王母早死,后母生叔带。”
  按照《史记》的说法,子带是襄王的异母弟。但唐•孔颖达认为:根据《左传》的文义,襄王与子带都是惠后所生,二人是一奶同胞。(《春秋左传正义》,简称“孔疏”。)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与现代学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都同意这种看法。襄王和王子带的斗争,是同父同母亲兄弟之间的窝里斗。
  惠后非常宠爱王子带,想立王子带为太子。惠王在惠后的影响下,也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太子郑(襄王)感到事态严重,自己的地位不稳,便与霸主齐桓公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得到帮助。周惠王二十二年(鲁僖公5年,公元前655)夏,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各国诸侯在首止(卫地、今河南睢县东南)会盟,邀请周太子郑与会。《左传》记载说:
  “会于首止,会王太子郑,谋宁周也。”
  就是在会上研究稳定王室的措施。到了秋天,各国订立了盟约,对周惠王施加了影响,暂时保住了太子郑(周襄王)的地位。
  过了二年,到了周惠王二十四年(鲁僖公7年,公元前653),闰十二月,周惠王死去,惠后也在这前后死去了。先王逝世,是个夺权篡位的敏感时期,王子带蠢蠢欲动。他在京师附近的戎人部落中很有号召力,周襄王怕他乘机发动戎人起事,没敢办理丧事,而是派人联系了霸主齐桓公,希望能设法安定王室。
  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召集鲁、宋、卫、许、曹等国诸侯和陈国的太子款,在洮(曹地,今山东鄄城西南)集会,和王室的代表会见,共同承认周襄王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会后,襄王由于自己的地位已被各诸侯国认定,这才通知各国,办了丧事。
  但王子带并没有死心,终于在周襄王四年(鲁僖公11年,前649)召来杨、拒、泉皋、伊雒等戎人部落(都在今洛阳市西南)进攻京师,打进王城,焚烧了东门。秦、晋等国出兵救周,戎人退走。第二年春天,襄王讨伐王子带,王子带战败。秋天,逃到齐国去。冬天,齐桓公派管仲为周戎之间议和。
  周襄王六年(鲁僖公13年,公元前647),齐桓公派公孙湫(音秋)到王室来,打算让襄王兄弟之间和解,请襄王允许子带回去。但公孙湫见了襄王后,刚刚提到这件事,襄王就表示非常愤怒,所以公孙湫没有再说下去。回到齐国,向桓公报告说:
  “不行啊,天子的愤怒还没有缓解,恐怕要等待十年了。不到十年,天子是不会召他回去的。”
  公孙湫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十年以后,到了周襄王十五年(鲁僖公22年,前638)的秋天,大夫富辰对周襄王说:
  “请把大叔(子带)召唤回来吧。《诗》云:‘协比其邻,婚姻孔云’②(和邻居和睦相处,对亲族特别友爱)。我们兄弟之间还不和睦,怎么能怨诸侯不顺服呢。”
  因为事情已经过了十年,襄王的怒气早就消散了。他听了富辰的话,觉得很高兴,便派人到齐国把王子带召唤回来,兄弟和解了。
  在《左传》中,有许多预言,有的是占卜的结果,有的是智者的启示,有的是童谣民谚,有的是根据道德、礼制和事理推断,后来基本上都应验了。预言果然会这么准确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学者们从《左传》的预言大多应验的现象上,论证《左传》一书不是春秋时人写的,而是战国时人根据春秋时代的史料改编的。
  王子带回来的情景,《左传》、《史记》都没有描述。如果我们驰骋一下想象,应该是兄弟之间泪眼相对,甚至是抱头痛哭;也可能双方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以后一定要捐弃前嫌,友爱相处等等。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了,那就是悲剧变成了喜剧,符合国人审美观念中的“大团圆”。可惜事情发展的脉络并非如此,而是悲剧还在继续上演着。
  王子带回来后,竟和襄王新立的王后,一个狄族的女人隗(音魁)氏通奸。襄王发觉后,废了隗氏王后的名号。和狄人关系密切的两个大臣颓叔和桃子,怕因为这事受到牵连,便与王子带共同发动了叛乱,进攻襄王。面对叛军的进攻,周襄王的侍御之士(保镖)准备反击,而这一回襄王却采取了不抵抗主义,说:
  “我若是再和弟弟动武,母后的在天之灵会怎么说我呢?还是让诸侯们想办法解决吧!”
  于是便逃到坎欿(音坎,坎欿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南)。
  秋天,王子带在颓叔、桃子的辅佐下,带领狄人的军队伐周,大败周师。周襄王又逃到郑国去,居住在泛(今河南襄城南,襄城就因为襄王曾在这里避难而得名)。派出使者到鲁、晋、秦等国去通报自己的处境,以求得诸侯的援救。王子带则领着原王后隗氏居住在温(今河南温县西南)。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879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