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等6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47:02
陈奎元: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上,迄今为止它仍然是社会科学的高峰。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资产阶级学者在科学上扳不倒马克思主义,就在道义上做文章,诋毁马克思主义只讲斗争不讲人道主义,他们自诩是不加区别地爱天下所有人。马克思主义是讲为劳动人民谋解放的道理,是启迪工人阶级认识自己历史地位、寻求社会公平的思想武器,反对用空洞的“博爱”、“人道”掩饰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追求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马克思主义不讲抽象的人权,主张建立实现人人权利平等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人权”就不可能是公平、平等的权利。我们党进行革命斗争就是为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劳动人民争人权,在全世界为中国人民争人权。正是因为我们党的理想和信仰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才能甘心情愿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今天共产党员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陈家兴: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发展,创造出追赶现代化的“中国速度”,就在于“中国制度”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而释放出巨大活力,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与执行的高效率、强大的动员力等独特优势,具有始终坚持在学习基础上改革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纠错求是等优秀品质。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突破了西方社会既有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与过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国历史,把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因如此,在有些人眼中,“中国制度”总显得有些“另类”,不符合其预设的价值标准。于是,各种“崩溃论”、“威胁论”等说法接踵而来。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制度支撑。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中国能够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稳定地引来外商直接投资,引来全球500强企业投资设厂,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对“中国制度”的认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制度建设实现了在时代大势下既自我完善,又主动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激荡交融的双重选择。“中国传奇”显示了“中国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包容力、整合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11年7月15日)

    欧阳康:自觉应对时代挑战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是自觉面对新时代新挑战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一是党的历史意识进一步成熟。讲话对我们党每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使命和成就做了准确概括,突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清晰梳理出9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揭示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二是党的理论意识进一步提升。讲话深刻阐述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两大理论成果,深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要求全党继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统一,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三是党的使命意识进一步强化。讲话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把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指引、评价、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就从新的高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政党、民族、国家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最为坚实的执政基础。四是党的时代意识进一步清晰。讲话要求全党勇于直面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善于应对四大考验,正视我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深刻论述党的先进性及其实现途径,要求将党的先进性建设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突出表明了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大党所具有的清醒与自重。五是党的目标意识进一步明晰。讲话明确提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为了实现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光明日报》2011年7月22日)

    叶小文:共产党最有资格谈民主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推进民主建设的历史。革命时代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就是为了让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强调的首先是民主,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强调的还是民主。我们的民主“更高”,是因为:我们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民主的制度保障。我们不仅重视选举民主,建立和完善有关投票、选举制度,扩大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创造了协商民主。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协商民主的固定平台——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各党派、阶层、界别、民族、宗教的代表以及海内外华人代表,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求,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治协商。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是民主形式的创新。我们的民主“更切实”,是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仅是民主的问题,更是按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实现民主的问题。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一度接受西方的民主模式,希望通过激进的改革,效仿西方。经过诸多曲折之后,那里的政治人物和民众都意识到,尽管民主政治值得追求,但如果民主不能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乱,而政权也会处于低度合法性。那种导致社会动乱的“民主”最终害的是老百姓。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持续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完备的法治建设与积极稳妥有序的民主建设紧密结合,为人民民主提供全面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社会基础。(《北京日报》2011年7月4日)

    董德福: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理论创新,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国化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理论上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推向新境界。这种理论创新方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做到立足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合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新阐述,形成解决中国问题的观念和经验,并总结这些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二是自觉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方法,做到在继承的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三是自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做到着眼于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90年来,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经典理论未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而束手无策,而是在坚持共性中不断挖掘和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个性,描绘出生机勃勃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美丽图景。四是自觉坚持包容与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在对话与批判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之间,不产生矛盾是不可能的,需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分清矛盾的性质,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我们的目的不在于为斗争而斗争,而在于有斗争有包容,有所争论和有所不争论,摈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既要避免意识形态划线式的无谓争论,唯我独尊地以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别的国家,又要反对别人用他们的标准制约我们,不示弱不逞强,在对话与批判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导刊》2011年第6期)

    夏文辉、陈俊侠、吴黎明:“中共现象”的世界解读

    人类历史浩荡向前,蕴涵着充满活力的积极元素。当这些元素持续产生不同寻常的重大影响时,便成为一种历史现象,“中共现象”即为其中之一。对中国而言,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认为,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存在“必然的内在逻辑”。埃及孔子学院埃方院长阿里·扎耶特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肩负起领导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任,在于它是一个根植于人民、同时执政为民的政党。对世界而言,国际社会对中共奋斗历程一个明显的共识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再次引领到世界舞台的中央,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德国外交家马克·穆勒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国富民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传奇性贡献”。西班牙学者西戈尔感叹,只要客观评价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作用,以及中国在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就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价值”。许多国际观察家也不约而同地指出,就全人类发展而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公平、民主、繁荣、幸福社会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充满说服力的选择。古巴哈瓦那大学教授胡里奥·巴斯克斯指出,21世纪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发展模式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对人类发展富有启迪意义。凭借90年领航中国的探索和成就,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丰富了人类历史的多元内涵。(《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