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53:09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议“文化” 六大看点值得期待

www.eastmoney.com2011年10月16日 08:02证券时报网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我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不少券商研究报告认为,此次会议对文化产业是一个长期利好,文化传媒类企业有望获得政府政策层面的“贵宾”待遇。按照公开议程,《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将在会上审议,其中六大看点值得期待。

  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有望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同时政府也将在管理调控方面有所转变和增强。东莞证券认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会在制度层面解决一些束缚行业发展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降低准许门槛问题,2005年国务院就已经发文,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了一些政策规定;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又明确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要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依然遭遇不同程度的壁垒,市场准入门槛还太高,民间举办文化企业限制较多、开放领域较少。

  原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让民营企业享有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通过制度设计打破山门,破除壁垒,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法律面前公平竞争。

  民营企业中文在线的负责人表示,他对此次会议最大的期待是政府在出版业等文化产业进一步放开,允许民营资本更大程度地参与。

  产业并购重组有望提速

  本次会议有望更大程度地利用金融手段,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受益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企业上市,跨区域跨产业链并购重组有望提速。

  已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就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有望提速,这对于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是较为快捷的方式。

  而在间接融资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的力度将有望扩大。

  产业支持措施有望扩大

  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这些行业虽然目前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迅速增强,但是仍不排除将有新的优惠政策出台。华谊兄弟(300027)董秘胡明表示,六中全会探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虽最终形成的结果不确定,但是对华谊兄弟这样的影视公司肯定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国家也多次倡导,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

  除了直接的财政补贴外,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有望落实和扩大覆盖范围。银河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影视剧和广告业等产业也有望得到税收减免政策。

  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日前文化部副部长孙志军撰文强调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提高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在现实的发展过程,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显现。而文化内容制造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与矛盾也日益突出,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刻不容缓。

  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指明方向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倡导和支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产品市场,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

  但是文化要素市场中,文化人才、信息、技术并不规范,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健全,文化产权交易以及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急需建立健全,并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如何提高文化生产要素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存在分歧。当下各地参差不齐的文化产权市场就是这些问题的集中反映。

  正在筹备中国北京文交所的彭中天说,“规范文化要素市场,也需要对文化产品属性划分,打通资源属性与资产属性的界限,在文化权益的问题上明晰管理。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市场要素的流通,引导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

  同时,文化产业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府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等问题也将有望被重申和提及。

  打造精品文化品牌

  张新建指出,前30年的改革是把文化艺术、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而今后的改革应该重视向文化的回归,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品味,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鼓励文化内容生产方面,强调文化创意的提升、文化品牌的树立,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将成为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可能更大程度地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十七届六中全会昨在京召开

www.eastmoney.com2011年10月16日 08:20东方早报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聚焦文化体制改革 人民日报刊发《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文化走向市场不会弱化党的领导

  《人民日报》文章以"兵临城下"形容目前的竞争态势:"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系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文化改革发展数据

  18万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共有26家文化企业上市。

  100亿

  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国内票房不足10亿元;2010年,国产电影产量则达到526部,票房超过1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323.7亿

  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4倍以上。"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翻了一番。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

  11052亿

  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5%。

  1528亿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昨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

  人民日报昨日发表约7800字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章指出,"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文章认为,让文化走向市场,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不会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新华社也播发了题为《千帆竞发景色新--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综述》的文章,全文约6130字。

  "文化自觉"决定民族、政党的命运

  9月26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相关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会议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据分析,提交此次会议审议的《决定》一稿,料将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专家指出,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相关的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提升。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是要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同时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扬传统精神,凝聚文化共识。

  昨天的人民日报文章亦指出,"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路,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化竞争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

  人民日报文章指出,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该文并列举了一系列"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文章称:"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

  文章总结了目前国际市场的三个特点:"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占领制高点,而且仍然想重复经济全球化时代惯用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生产压制到全球链条的最低端";"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但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商业运作却是西方的强项";"在文化的自由市场,与文化产品逆差同时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

  文章以"兵临城下"形容目前的竞争态势:"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系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在挑战与竞争中暴露的中国文化发展困境,表面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质看,是传统的体制机制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

  文中并重温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文化进入市场不改社会主义性质

  人民日报文章称:"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生死成败。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径分外清晰--中心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从2003年到2011年的8年间,中国文化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激发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并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国文化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出现了"发展里程碑",并呈现了"复兴曙光"。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目前,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文章并澄清了一些错误的观念称,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

  然而,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让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作为文化发展的标准。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要求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合格市场主体,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占领文化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以市场倒逼民族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赢得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对的挑战吗?

  文章称,事实证明,在市场条件下,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喜爱。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普通百姓自主创造文化的积极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的形象、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加深远。

  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看,文化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新世纪的深化和升华,是我们国家整个改革开放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年锐意创新的改革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展现了一条迈向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作者:任仲平 来源:新华社 2011-10-15 08:03:51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中国文化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一面是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

  (三)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我们身处的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经济时代,是经过近200年风云变幻、比马克思预言的秩序更复杂、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复杂、机遇更隐晦的国际市场:

  ——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占领制高点,而且仍然想重复经济全球化时代惯用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生产压制到全球链条的最低端。

  ——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但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商业运作却是西方的强项。

  ——在文化的自由市场,与文化产品逆差同时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

  兵临城下。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系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故事”的各种题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社会主义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造就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这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但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在改革创新中,将这些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文化较量中的主动位势,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现实优势?

  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在挑战与竞争中暴露的中国文化发展困境,表面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质看,是传统的体制机制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造就了社会主义中国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今天,在文化这个具有意识形态深刻属性的敏感领域,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体制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年之后,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崭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宏远的战略眼光。

  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开创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由此开启。

  (四)毫无疑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生死成败。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不是群众需求和市场导向,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在文化领域,本属公益的,公益属性模糊;本属市场的,市场属性不明。结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和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缺乏闯荡市场的实力和能力。

  理论的创新,让局面豁然开朗。

  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径分外清晰——中心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不是要将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场大潮,留归政府的,就要确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能再让所有文化都赖在政府怀里,推向市场的,就要明确其“经营性”,让市场优胜劣汰文化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分类改革,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变职能。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8年间,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吃惯“皇粮”的事业单位,终于在市场的洗礼中搏击风浪;习惯“一手抓”的文化管理部门,开始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五)2003—2011。

  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3000多个披荆斩棘的日日夜夜,中国文化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这是一番让人感慨的景象。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五大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文化产品的供给前所未有的大,广大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年出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专家评价,中国文化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这是一串令人兴奋的数字。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多个省市区提出“文化大省”战略,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双百亿”的文化企业成为领军力量。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逆市上扬,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学者分析:中国文化出现了“发展里程碑”。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舆论感叹:中国文化呈现了“复兴曙光”。

  “黄金发展期”,“发展里程碑”,“复兴曙光”,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增大,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8年奋斗与探索,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才有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六)文化体制改革收获的不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党和政府对文化的认识,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可贵探索。

  从理论层面看,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了人们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实践层面讲,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创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理顺了政府、市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这些探索与成就,关系到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挑战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什么样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

  然而,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让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作为文化发展的标准。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要求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合格市场主体,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占领文化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以市场倒逼民族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赢得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对的挑战吗?

  事实证明,在市场条件下,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喜爱。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普通百姓自主创造文化的积极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的形象、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加深远。

  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看,文化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新世纪的深化和升华,是我们国家整个改革开放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8年探索,3000多个日日夜夜,困难与挑战成就中国文化砥砺向前的茁壮身影,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

  如何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清晰思路,将文化产品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中解放出来。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经济属性,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涉精神纽带与民生福祉,对文化的认识由此上升到新高度。

  如何把握文化的规律与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两种属性”与“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文化与科技的关系,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造就新型人才的关系。

  这“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两手抓两手硬”;“两种属性”、“两个效益”,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到首位;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些结论,凝聚着对改革发展实践的精辟总结,反映了我们对文化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思路、发展格局的深刻认识,是文化领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文化建设由此进入了新境界。

  文化要大发展,思想要大解放。没有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升华的理论总结,就没有十六大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8年锐意创新的改革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展现了一条迈向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八)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路,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在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历史课题——古老文化如何中兴?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然而,走入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之日,也是古老的中华文化迎来全球化挑战之时。此后百余年间,在中华民族沉沦、奋争与崛起的伟大历程中,中华文化同样经历着艰难的蜕变与新生。

  从乾嘉时代的“训诂考据”走向道咸年间“通经致用”的近代新学,从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从传统社会观念的式微到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漫漫征程上,文化领域风雷激荡。“中华文化如何振兴”这个问题,伴随国运的沉浮,回荡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头。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的百年史时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只有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根本解决了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基础上,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唤起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伟大觉醒,最终突破“三千年之未有变局”,亿万人民复兴之梦日渐清晰,中华文化的振兴终于有了现实可能。

  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再到胡锦涛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我们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与时俱进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自觉。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勾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蓝图,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觉、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铿锵誓言,它让我们重温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九)十八世纪,欧洲文明发现了遥远东方“异质”的中国。当时的书籍,留下了西方对孔子的想象:有着东方面孔的基督教神甫。在很长时期内,东方文化只是异国情调的装饰物,尘封在西方的历史记忆中。

  几个世纪过去,纽约时代广场上“至圣先师”为原型的孔子动画,与北京奥运会绚烂的“大脚印”、上海世博会鲜红的“东方之冠”以及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起,构成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图景,为世界重新书写中华文化的印象。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弘扬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振兴13亿人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新的征程再次开启,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信——

  “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6日00:19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五)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

  (三)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

  (六)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

  (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善于同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化建设工作,由中央军委根据本决定精神作出部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完)

中央提出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延长5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5日23:5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5日电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提出,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同时,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决定》指出,要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决定》提出,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

  《决定》还提出,要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李长春说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7日03: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作者:李长春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召开一次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形势很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关于《决定》起草过程

  《决定》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4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批准,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央要求,《决定》起草要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集中全党智慧起草好文件,4月下旬,中央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共反馈意见121份。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赞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主题。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8月初,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扣除重复性意见后为1498条。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予以认真研究。文件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都仔细研究,对每一条意见都认真讨论,对《决定》作出修改325处,并尽量压缩《决定》篇幅。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对《决定》进行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稿子。

  三、关于《决定》总体框架和布局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也涉及很多任务,《决定》对这些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同时注重突出重点。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为此,《决定》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着力点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上,努力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综合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决定》重点围绕上述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四、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第一部分重点讲这个问题,从我们党重视和开展文化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化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作了3个层次的论述。一是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强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二是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强调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全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

  《决定》第二部分重点讲这些内容,突出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都是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

  《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段话,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征求意见的情况看,大家一致赞同这个目标。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与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联系,《决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决定》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决定》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在征求意见和起草调研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概括,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从调研情况看,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总体上是正确的,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文化创作生产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还不多,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创作生产中存在低俗、一切向钱看等问题反映强烈。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特别是要牢牢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定》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关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决定》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关于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决定》强调,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抵制低俗之风。针对互联网等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决定》重点就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出工作部署。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成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在网络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互联网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发展普及快、信息扩散快,新型网络传播手段不断涌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要。《决定》抓住“建设和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作出工作部署,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决定》提出,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和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4个方面取得突破,《决定》就此作出工作部署。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决定》提出,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三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决定》提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四是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决定》提出,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决定》提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要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要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决定》提出,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决定》提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决定》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3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决定》提出,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决定》提出,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决定》提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要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七、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决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决定》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决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解读2万亿文化产业发展样本:喜羊羊幕后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4:2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44期封面

  从“曲江模式”创新到“喜羊羊”的幕后故事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次全会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再次说明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意味着,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将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年的讲话中强调,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为一国之魂。民族复兴、国家竞争不仅要有经济增长,更要有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红旗文稿》连载刊发的署名“云杉”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

  这也是当今世界对当今中国的提问。“中国经验”是否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经验?“中国道路”是否仅仅是一条通向财富的捷径?

  2010年7月,本刊曾以《解放文化力》为主题切入体制改革,推出《文化央企改变了什么》、《政府为什么要养你》、《解密贝贝特:出版的未来?》、《体制改革为中国电影松绑》、《黑猫警长怎样成为国际巨星》一组封面报道,引起各方专注。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文化产业发生了什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齐头并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显示,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1052亿元,占GDP比重为2.75%,到“十二五”末,有望达到5%左右。在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较大幅度高于同期GDP增速。

  按照支柱产业占GDP5%的标准,2010年我国GDP接近40万亿元,如果文化产业将来成为支柱产业,至少要达到2万亿元。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样本。”联合国贸发大会创意经济与产业计划负责人埃德娜·多斯桑托斯评价说。

  文化体制改革引发了文化产业哪些改变?政府、资本、文化资源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文化自觉”如何萌生、如何发展、如何实现?

  2011年国庆期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实地访问了分别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整合现代技术资源方面成效显著的陕西省和广东省,采访了产、政、学各界近50人。本组报道,将首次全面、深入地向公众解密“曲江模式”和“喜羊羊”幕后故事和逻辑,这是两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现象,也是解读2万亿文化产业发展脉络的一个样本。

  【本组稿件直接采访对象包括但不限于:】

  蒯大申: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解人、国家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花 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段先念: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陕西省文化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

  王 勇: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

  任军号:中共西安市临潼区委书记

  李 元: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

  王海熙: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文化产业发展局局长

  潘 杨:陕西九州映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文化艺术总监

  李 蔷: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

  焦 阳:陕西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 荣:西安市社科院文化产业中心主任

  杨文艳: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施向东:上海水木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伟明:广东明星创意动画有限公司创意总监、《喜羊羊与灰太狼》总导演

  黄伟健:《喜羊羊与灰太狼》总编剧

  邵浩文: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

  谭伟兴:广州百万葵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麦炽帮: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委员

  李建彬:耀邦国际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钟路明:《文化艺术报。动漫周刊》主编、中国动画学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一个“城市文化运营商”的诞生

  曲江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不在核心区内---管理如此多“飞地”的地方干部,在中国行政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志杰 | 陕西报道

  2011年是网络流行手绘城市地图的时代。8月份,一份《西安人心目中的地图》在微博、论坛上流传。它的右下角,写着最大字体的“段先念地盘”,周围环绕的则是9个“房地产”。

  一个微博网友说“看到段先念,我也笑咧”,另一个转发则补充说:“不只是东南,现在西南也是段先念的地盘了。”

  西安网友“瓜子壳壳 ”8月30日发布了微博:“昨晚梦见段先念,他与我亲切地交谈。”

  段先念何许人也?这位陕西颇具公众争议话题性的官员,有多个职务:西安市副市长、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陕西文化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任职曲江之前,他曾被评为“中国房地产企业十大功勋人物”,是“城市运营商”代表。

  西安人对他感情复杂:段先念主导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池、不夜城??一个个大唐文化概念的公共项目令人惊艳,同时,他在西安高新区任职时,高新区是房价最贵的,他到曲江新区任职后,曲江新区房价从最低变成最高,后来,大明宫地区也划给了他,于是这里的房价猛升??

  曲江新区成为国家首批两个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曲江模式”引起到国家层面的重视。

  段先念的辐射力却不局限于曲江。大明宫、楼观台、古城墙、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位于西安其他行政区域内的地块,以及法门寺、韩城“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等位于西安之外的区域,都在他管辖、运营范围。

  越来越多陕西文脉所在,划归曲江旗下。曲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不在核心区内---管理如此多“飞地”的地方干部,在中国行政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地产市长”的争议随之而起。他是一个副市长,还是个“房地产商”?他是在赚钱,还是在保护文化遗产?而各地文化产业主管官员到曲江新区考察时,则满怀好奇:这么多的大型项目,钱是从哪里来的?

  2011年9月30日,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段先念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城市文化运营商”。

  什么故事打动了银行?

  2002年7月,段先念被任命为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

  这次任命的初衷,是因为“曲江这块地有十年没动,财政又没钱,说段先念是个'空手道’专家,干脆这块地就给他,叫他去做空手道”。

  对于开发区,西安市财政的做法是不给财政资金投入,给土地和政策。

  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困难的春节。段先念说:上任时账面上只有60万元,到腊月二十,管委会账上几乎没有钱。“我以前在高新区的合作伙伴中有好多开发商,我说曲江这个地方皇天后土,有大雁塔,赶紧来,我这30万元一亩给你点地,给大家发点工资,好让我们过个春节。我找了十几位我的同行,他们一看,都摇头,说20万元一亩以下可以考虑,超过20万,你这个地不值。”

  段先念凭借曾任高新区副主任的资历,从高新区借来了200万元发工资。

  此后,段先念开始讲一个故事,一个大唐的故事。

  他要将文化的概念融入到曲江旅游的定位中:围绕大雁塔,建设一个超级广场、一个大唐文化气象的商业区---大唐不夜城,再建曲江池、大唐芙蓉园,打造一个西安5700亩的公共空间。

  这种灌入盛唐文化元素的公共投入,将使周边地块迅速升值。

  这是段先念经营城市的“倒序法”:一次拆迁、一次做足城市,分批拍卖招商。

  2002年,曲江新区以其城市经营制定融资计划,也基于段先念此前在高新区经营城市的信誉,打动了国家开发银行,获得25亿元贷款。这是国家开发银行在陕西第一次以10亿为单位贷款。中国银行也提供了10亿元贷款。

  这35亿元一投入,曲江爆发了。

  直至今日,各自来考察的人看到后来曲江动辄数百亿的投资项目,都问:文化产业最缺的是资金,你钱从哪里来?怎么这么有钱?段先念则说:“我只在大雁塔北广场缺钱,后来就再没缺过钱,所以我不认为钱对我有多么重要,我们是因文化而富有。”

  段先念偏爱大规模建设。比如,段先念筹资5亿元在大雁塔前兴建一个大广场,建起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连行道树,段先念也坚持用每棵1.5万元的银杏,而不用每棵3000元的国槐。在大唐芙蓉园,则建“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

  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广场开放当天涌进10万人。

  段先念说:“看到那个喷泉高潮迭起的时候,非常激动,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了。”

  “大雁塔北广场5亿元投资,在开放的那一天就收回了”。两侧是两万多平方米商业仿唐建筑,最贵的卖到每平米2.4万元,被抢购一空。在广场开放前三天,段先念召开主任办公会议:从元月一号开始,曲江的所有土地在原有基础上每亩加50万元。

  2004年,曲江又投入13亿元,启动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周边1000亩、曲江池1500亩、唐城墙1000亩、大唐不夜城1000亩、芙蓉园1000亩,加起来5700亩公共空间,除了芙蓉园,都免费。

  与之伴随的是地价飙升,到2009年,曲江新区最低出让价格是300万元一亩,最高的600万一亩。6年间增值10倍。

  冻结土地帮了大忙

  相比资金,段先念更缺的是地。

  2002年7月9日段先念上任曲江,7月22日中央五部委联合发文,把土地冻结了。在此之前,央行发出防止区域性房地产过热的警告。

  曲江转头从私人投资者手中收地。“52个项目,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谈。我们开出的条件是:要么共同出资把项目接着建起来,要么收回土地。我们评估了这些项目的前期投入,一些投资方本身也没有实力维持,他们只要看到地皮有利可图,就乐于把土地拱手相让。”时任曲江经发局局长郝旭光说。

  2002年这次严厉调控,客观上促使地产界内部兼并,一批小开发商承受不住资金压力,陆续向外“吐地”。在当时,曲江管委会理所当然地接盘了这些存量土地。 因此,冻结土地的政策帮了段先念一个大忙。

  大唐芙蓉园建成当天,段先念把地价调为一亩地增加100万元。大唐芙蓉园2005年4月开业当天,旁边的楼盘“曲江公馆”卖到1.2万元每平米。

  2007年,曲江地价达到每亩300万元。时任曲江土地局局长王俊武说:“我们有一块地,开发商20万元拿到的,我40万元回购,后来140万元卖出去了。芙蓉园做起来后,地价上涨了,收益当然是我们的,光这一块就是上千亩,曲江有40个亿的收益。”

  2007年8月,曲江新区成为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2008年5月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说:“西安到了城市价值的兑现期”。

  2008年4月,段先念被任命为西安市副市长,人事任免投票环节,段先念作了发言:18岁以前,自己从来就没想过能在城里工作,更没想过能当西安市的副市长,从一名农村青年到高校教师,再到走上领导岗位,内心深处对党充满了感恩。

  段先念认为,其他地方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曲江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西安古城墙怎么是曲江的了?

  西安市和陕西省作出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举措:将西安市其他区的文化遗址,甚至西安市之外的文化遗址整片整片划给曲江。

  “现在我们所说的曲江,已经不仅仅是曲江40.97平方公里的概念了,它是由一个核心区和四个辐射区构成,我们已经辐射到法门寺文化景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改造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总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未来还要辐射投资到更多地方。”段先念说。

  曲江“飞地”多,搅动了民间舆论。当写有“曲江城墙”的灯笼挂到西安古城墙上的时候,一些市民感到诧异:城墙怎么是曲江的了?曲江的手也伸得太长了吧?

  在本刊记者采访段先念的前一天,“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在韩城市成立,这一管委会亦属曲江旗下。至此,段先念已经与西安其他各个区,以及西安之外的宝鸡、韩城发生交集。

  这些区域,有的对于曲江是很大的压力。比如西安古城墙,原来市政府每年要补贴7000多万元,划给曲江后转由曲江补贴。由于城墙处于老城区,牵涉面广且周边空间有限,曲江通过土地运作反哺文化遗产的链条难以推动。

  20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改造和整体拆迁,在中国城市运营史上前所未有。“我要一次筹措到280亿元才敢动。”段先念说,他组织了5家大的城市运营商,比如中海、金地、和记黄埔,一家拿出40亿-50亿元,合在一起进行一级开发。“整片土地按成本挂牌,地价每亩300万元,还没拆你要先拿钱来。现状挂牌,净地交付”,“这期区域按照政策拆下来是每亩300万元成本,我就300万元挂牌,这300万元不是一次性给,我拆到哪里你给到哪里,但是,是用你的钱拆的,所以把较大的地产利润给开发商了。开发商拿到地后,想重新规划,一块一块卖掉,由我们机构给你办手续。”

  这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做法,经西安市长办公会议和市委常委会通过。自从实行招拍挂制度以来,政府都是一级开发,投资商进行二级开发,大的收益在政府。“如果不是一级开发商,必须投资25%以上才能转让项目,但我们这个不需要,你拿到几千亩地,政府授予你一级开发资质,不用投资到25%就可以转让,允许你做地产。”段先念认为,“公共工程投资越大,越需要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军规”:不做房地产

  外界一个热议话题是:曲江是不是在搞房地产?而段先念说:曲江管委会是“城市文化运营商”。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的母体,该公司常务副总王建军说,集团公司一成立,董事长、总经理段先念给集团定的“军规”是:不做房地产。

  这一由曲江新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42亿元人民币,截至2010年年底,公司总资产已达168.9亿元人民币,拥有全资子公司11个,参股控股公司12个。

  “我坚持认为,我们要把城市运营的所有收益,反哺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府要的是一座美丽的新城和一片勃兴的文化产业集群。”段先念对外界说。

  2011年9月30日,段先念向本刊记者透露说,曲江在法门寺景区一次投入32亿元,但由于远离城市,周边有土地没有升值,开业以来单单利息就2.5亿元,投入根本无法回收。“现在我们希望把法门镇做大,把周边的10公里以内的村子集中起来再造一个更大的镇,提升不了城市,就提升城镇。”

  “西安这几年探索不仅解决了新区管委会综合授权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和各项利益协调问题。各种地方,办事处,区政府,上下左右各个利益群体诉求处理非常好。” 段先念说:“过去,一个项目,旅游局管,林业局管,文物局管,宗教局也管,条块分割很严重。大家都来分票,越分越惨,有了曲江这样一个城市文化运营商以后,大家的利益都可以一块考虑,我统一来,你们退出来,我保证你们的利益。我们把这个基础大幅度的提升,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利益都比过去高了。这是一种行政创新,文化改革改到后面,行政管理体制也要跟着改。”

  在大明宫拆迁过程中,50天完成10万人拆迁,其基础在于90亿元拆迁成本的投入。有媒体批评曲江“不计成本”,其他区领导也抱怨曲江超正常拆迁标准,对其他区拆迁形成压力,段先念则认为:“他们牺牲了几十年,保护了文化遗产。三口之家几个平方米,15平方米住三代人,他们过的什么日子?今天的补偿,是对他们几十年的补偿。”

  “一些城市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一些城市都开始变得面目相似,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城市吗?西安的城市化,必须跳出这种框框,文化就是凸显个性的重要元素。”段先念说。

  大明宫曾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宫殿群,占地面积是故宫的4.5倍。2010年10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而今,由棚户区变身而来的公园,隐约有恢弘磅礴的盛世大唐遗风,当地媒体说,这“让西安人找到了自信”。

  在很多人看来,在政府财政困难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投入在曲江模式中得到了解决,善莫大焉。

  西安市政府《西安唐皇城复兴计划》中说道:“也许,这是西安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次重返世界中心的机会。”

  “原来文化可以这样做”

  相比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930亿元总投资的投入计划,大明宫遗址公园120亿元的投入已是小巫见大巫。

  2010年10月29日,中国首个城市发展基金---开元城市发展(西安)基金成立。开元基金首批重大投资项目中,西安中央商务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两个投资总额165亿元的项目落单。

  这一度假区以及刚刚成立的韩城“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背后,都有陕西文化投资控股集团(陕文投)的影子。

  这一集团2009年7月17日成立,注册资本21.97亿元人民币,曲江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是主要出资人,段先念出任陕文投董事长。

  陕文投总经理王勇介绍说,到2011年8月,陕文投总资产为38.3亿元。陕文投的定位是“文化陕西的产业引擎,文化中国的西部先锋,西部的航空母舰”,它是陕西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平台,覆盖全省,陕文投十多个项目写进了陕西省“十二五”规划。

  王勇说,“陕文投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基于曲江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原来文化可以这样做。陕文投将依托曲江,走出曲江。”

  2010年11月5日,ST长信发布资产重组预案,以9.93元的价格向曲江文旅发行9600万股股份,用以购买其文化旅游类经营资产,资产预估值约为9.5 亿元。定向增发后,曲江文旅对于ST长信的持股比例将达52.36%,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曲江文旅注入的旅游资产,包括了大雁塔景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大明宫景区、唐城墙遗址公园等。

  2011年9月30日,在接受本刊采访之后,段先念打开手机,得到一个消息:证监会有条件审核通过了ST长信重大资产出售及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暨关联交易事宜。曲江文旅上市已成定局。

文化建设的根本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4:2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化建设的根本

  ---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蒯大申

  文化的根本功能和核心价值应该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全面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志杰 | 上海报道

  2011年3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委员会由来自各文化机构39名专家组成,代表中国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核心力量。

  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就“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担任讲解人的蒯大申研究员,受聘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11年10月8日,蒯大申就“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

  公共文化投入还没有量化指标

  《瞭望东方周刊》:西安的“曲江模式”在文化建设上走出了一条路子,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你如何看这一现象?

  蒯大申:公共文化建设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比如上海和其他不少省市,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就主要是来自各级财政资金。

  《瞭望东方周刊》:要地方政府拿钱出来恐怕很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比如教育,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呢?

  蒯大申:加大教育投入全国上上下下都有共识,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现在3%已经达到,正在向4%努力。

  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5%上下徘徊,高的年份在0.51%、0.52%,低的年份在0.4%以下。这个数据不含文物、出版和科学研究经费,要是加上这几项,实际数据会更高一些。

  但总的来说,全国文化事业费在财政支出大盘子里所占的比重还是很低的。即便占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也只是占到GDP的0.01%左右。

  从地方来看,投入高的省份如浙江,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近十年来基本上保持在0.8%以上,高于全国水平。投入低的省份一般在0.3%到0.4%之间。

  今日的中国,已经从私人物品短缺的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的时代。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认识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我的判断是在“十二五”会有很大的改观。

  《瞭望东方周刊》:各地财政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大众感觉似乎并不明显,为什么?

  蒯大申:这当然主要是目前的投入还很不够。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投入的资金如何来分配,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也值得思考。

  财政资金都是全体纳税人的钱,特别需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但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这也涉及到改革的整体性问题,有的问题只是在经济领域里是无法解决的。为什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说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要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必须协调前进。

  从产业到事业的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中央决策层着眼点在于什么地方?

  蒯大申: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和格局越来越清晰。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走过的道路,有一个发展重心逐渐转变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只讲文化事业、文化工作,不讲文化产业;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了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写进中央正式文件里。“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决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的出现,而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在以往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分法”的指导思想。

  但随后某些过度产业化的趋向确实存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是这种趋向的典型表达。有的地方政府把文化视为追逐经济利益的工具。这种现象已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这几年中央高度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个现象有很大转变。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一章放在“文化产业”那一章之前,作了重点阐述。2007年6月,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2007年8月,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今年的烟台会议上,文化部部长蔡武也讲得很明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部的首要任务。这反映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和对工作重心的明确定位。

  头等重要问题是价值观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在采访中感觉到,各界人士对文化领域的很多基本概念还很模糊,理解差异很大,这是为什么?

  蒯大申: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单单为了赚钱吗?是单单为了大众的休闲娱乐吗?

  价值观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观的问题应该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文化的根本功能和核心价值应该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离开了人来谈文化,离开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精神面貌,来谈文化建设,就会忽略文化建设的根本。

  让《秦始皇》PK《长恨歌》

  ---访中共西安市临潼区委书记任军号

  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核心价值体系,来不得半点急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志杰 | 陕西西安报道

  很多人不知道临潼,甚至不知道西安,但知道兵马俑。在很多外国人眼中,兵马俑就代表中国。

  兵马俑和秦始皇陵,位于骊山脚下,属陕西西安临潼区。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女娲造人、烽火戏诸侯、鸿门宴、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西安事变,都发生在这里,且都有遗迹留存至今。在中国最为鼎盛的周、秦、汉、唐,这里都是京畿之地。就历史文化资源而言,一个临潼堪比一个省。中国最早一批66个5A景区,临潼有两个。

  在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文化旅游会走向何方?2011年国庆期间,临潼区委书记任军号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

  《瞭望东方周刊》:文化产业在临潼经济中占什么位置?

  任军号:临潼视文化产业为支柱产业,现在占比8.6%。我们想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由以观光游玩转向观光与休闲度假融合。观光仅仅是卖门票,留不住人。

  《瞭望东方周刊》:“留住人”是世界级难题,临潼有什么新办法吗?

  任军号:现在,旅游这个蛋糕虽然越做越大,但竞争激烈。自然景区、文化景区、主题公园越来越多。游客节奏也快了,飞机、高铁、自驾游,一日游变为半日游,再变为半半日游,能稳住就不错了。

  我们的设想是靠文化、生态环境、服务环境留人。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长恨歌》这台大型户外歌舞剧,在骊山下讲述“真人真事”。年底,我们还将在新建的秦皇大剧院推出另一台大型歌舞剧《秦始皇》。以前,秦文化在中国没有一台节目。

  此外,总投资930亿元的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已全面开建,这将使临潼旅游文化产业脱胎换骨。

  泱泱大秦,统一中国,这种大统一思维和格局,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兵马俑每年境外游客80万,外国人对秦帝国非常感兴趣。秦朝时,欧洲还处于原始部落阶段,他们崇尚大帝,崇尚雄才大略强势强权。那是一个历史阶段。

  我们把这台剧目放在兵马俑前,人流够大,剧目和营销都是国际化的。

  我们对市场并不怀疑,拉斯维加斯每天六十多台节目,天天爆满,西安现在才五六台节目。《长恨歌》也是可以推向世界的大品牌。下一步我们在度假区还有很多项目。

  临潼要扛起来秦文化的大旗,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这个使命感。

  《瞭望东方周刊》:这些项目都是谁投资的?

  任军号:《长恨歌》是国有的陕西旅游集团投资的,《秦始皇》由九州映红公司投资,纯粹民营企业,投入3.5亿元,政府一点没有投入。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民营企业正是看到《长恨歌》的成功,才敢进入。

  《瞭望东方周刊》:文化建设必须坚守的重点是什么?

  任军号:文化产业应该传承文明,要防止为了经济效益,庸俗化、低俗化。比如,现在院团改革了,但文化方向的把握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这个放弃了就走偏了,威胁核心价值。

  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核心价值体系,来不得半点急躁。但我们又要尽可能调动投资积极性,把政策、市场和大众需求结合起来。

  《瞭望东方周刊》:怎样理解近来中央多次提到的“文化自觉”?

  任军号:作为政府,要把文化产业放在重要位置,除了GDP,还要注重软实力。作为个体,就是注重学习,多一些文化气质,少一些庸俗气息,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血液中融合一体。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也注意到工业是临潼更加重要的一块。工业和文化产业有冲突吗?

  任军号:在现行财政体系下,分灶吃饭,文化产业现在还不足以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撑财政收入,不足支撑城市化发展。

  工业也是临潼主导产业。工业占GDP的54%。我们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形态,但我们的方向是不断降低工业比例。比如我们现在8个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文化园区刚好四对四。我们尽可能让工业园区轻型化,避免重型化,我们不要化工,在空间上,使工业园区远离景区。

  工业要做到没有一点污染也是不现实,但我们要做到生态处理,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发展现代工业。如果工业园区影响到文化遗产保护区,我们宁可割掉。

  《瞭望东方周刊》:兵马俑和华清池两个5A景区在临潼,对地方财政支持有多大?

  任军号:我建议设立补偿机制。这两个景区都是归属省里,今年省里从门票收入拿出15%给临潼,今年可以拿到6000万元。以前根本没有。以后这种状况会慢慢改变。

  去年临潼财政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4.6亿元,支出15.5亿元。这要感谢转移支付,民生方面支出很大。

  我们还是要加快发展,西安两条短腿是区县经济和工业,这两点临潼可不能落后。

解密“喜羊羊与灰太狼”幕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4:2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喜羊羊为什么出现在广东?谁是下一个喜羊羊?

  --- 解密“喜羊羊与灰太狼”幕后

  这个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动画产品,与今日中国经济发展土壤与趋势血肉相连,它的成功,有诸多偶然与必然因素,远非外界所见“狼羊大战”那么简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志杰 | 广东报道

  2011年10月1日至5日,广州锦汉展览中心门外,折折叠叠长度以公里计的队伍,年轻人眼中满是渴望的眼神。主办方不得不采取限入措施。

  此情此景,已经很少见到了。如今,由香港机构主办的第五届穗港澳ACG动漫游戏展做到了。展会中,大批身着华装异服,手持各类道具的COSPLAY玩家与观众交错而行,让人感觉来到另一个世界。

  与此同时,在东莞正举行由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版权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漫博会,迪士尼欢乐博览、多啦A梦、BANDAI欢乐反斗城等国际元素汇聚,喜羊羊、开心超人等助阵,东莞制造业与动漫创作的对接,则尤令产业人士欢欣鼓舞。

  市场基础与制造业能量,正是广东文化产业蓬勃生长的根基。深入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幕后,会发现这个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动画产品,与今日中国经济发展土壤与趋势的血肉相连。它的成功,有诸多偶然与必然因素,远非外界所见“狼羊大战”那么简单。

  在喜羊羊品牌被香港上市公司以10亿港元购走之后,只有探清了喜羊羊本身,才依稀看得见下一个喜羊羊在哪里。

  讲一个开心的故事,讲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故事

  2004年,广东原创动力动漫传播公司(简称原创动力)总经理卢永强下定决心:再也不给国外公司代工,一定要做原创动画。

  他要讲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故事。

  原创动力一开始就有初步的衍生品意识,他们第一部动画片是《宝贝女儿好妈妈》,反响不错,但形象认识度不高,没有公司愿意拿授权。公司经理、《喜羊羊与灰太狼》编剧邵浩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公司狠下心来自己做衍生品,一个搪胶公仔,制模费就5万元,从推出到做成成品,已经是半年之后,耽误了时机。”自此之后,原创动力专心做内容。

  公司向玩具厂商征求意见,反馈说:做人物的动画片出产品比较贵,比如发型、衣服颜色都增加了复杂成本,“他们建议出动物形象的动画片,万一内容不行,产品如果形象可爱,还可以卖出去。”

  卢永强想到狼和羊的故事,“这是世界大同的故事,中外小朋友都认为狼坏羊可爱。”为了照顾玩具厂商,喜羊羊身上大块颜色不超过4种。

  “北方以语言为主,如果不了解北方文化,就会有障碍,而南方喜剧是以情景为主,语言少,避免了很多误解。”邵浩文说。2011年技术精湛的《兔侠传奇》之所以遭遇票房滑铁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故事以“侃”为主,受众有限。

  编剧们决定借用“猫和老鼠”的方式,讲一个南方北方都能接受的故事。“编剧们拿自己童年趣事和大家分享,童年是没有代沟的,比如,每一个人小时候身边都有又懒又爱吃的懒羊羊。这样小朋友一看就很亲近。”他们很快就敲定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喜羊羊、懒羊羊、沸羊羊、美羊羊、慢羊羊。

  《喜羊羊与灰太狼》从一开始就抛弃了说教。《喜羊羊与灰太狼》总编剧黄伟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现在看也不知道为什么成功,就是好玩。除了用心之外没有别的想法,如果一上来就想着赚钱,你想得到的永远无法得到。”

  开心,对总导演黄伟明的创作而言也是关键,以至于他后来离开原创动力后还制作了《开心超人》系列,并取得成功。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大家开开心心又能学到东西呢?”邵浩文说。此前,国内动漫大多教育痕迹很重。“22分钟的戏,爸爸教育孩子就有6分钟,我们进行市场调研发现,当到第二分钟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跑掉。”

  粤港、国际基因

  华特·迪士尼曾对其15万名员工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一切都由一只老鼠开始。”而原创动力则是中国民营公司中第一个坚持做原创长剧集动画片的。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创来自一个很独特的小圈子。最早的三人编剧团队黄伟健、罗剑雯、邵浩文之前一起合作《家有儿女》,他们早在中学时代,就结缘于广州十一中红十字会组织的相声班,相声班的一个师兄后来和原创动力现任总经理刘曼仪一起跟着前总经理卢永强学艺。卢永强是词曲、编剧高手,编剧的电影拿过金像奖,也给刘德华等人写过歌,平时在香港。

  “来来去去就是这么一拨人,只是爱好动画片,没有一个科班出身。”邵浩文说。这群人欢乐开心,没有羁绊,没有负担。

  1972年出生的总导演黄伟明当时刚回国。在加拿大,黄伟明接触到了当时刚刚兴起的FLASH用于互联网动画的技术。他开发了一套方式,首次将这一技术大规模用于电视动画制作。

  这一技术对“喜羊羊”的成功至为关键---它将中国动画每集成本由10万元降低到最初的不到3万元,而且以接近于同行十倍的速度推出新剧集。可供对比的是日本的《棋魂》一集成本近60万元,《哪吒》40万元一集。从2004年到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生产了580集,但仅用了2000万元左右制作成本。

  廉价而快速,原创动力这样的小公司才有成功的可能。

  热播后的困境

  最高峰时,“喜羊羊”曾创下17.3%的高收视率,数十家电视台同时播出,“别看我只是一只羊”风行全国。

  刚开始,黄伟健带领的编剧团队都是公司之外的个体户,“喜羊羊”火爆之后,“公司说不要到处游荡了,于是我们在2005年加入公司。”

  “头40集播出后,很多电视台争,于是2007年接了一个单,要280集片子,一下子要增加50多个动画师,增加电脑、软件。公司陷入困境。”邵浩文说。

  “电视台一集才给1000多元播出费,他们说迪士尼才20美元一分钟,人家是手绘二维,你才FLASH,凭什么超过人家?后来我们才明白迪士尼的战略就是以便宜价格培养观众,然后卖衍生产品,养成国内电视台这种惯性思维。很多电视台干脆不给播出费,只愿意给广告时间,还得自己去找广告,并分成给电视台。”邵浩文说。

  “即便这点钱,电视台播完后也不立即给钱,推迟几个月,有的甚至一年后才给。当时就想贷款300万元,但银行说不好估价没法贷。老总们只好拿出房子、汽车抵押。寸步难行。”

  国内动画公司另一个收入来源是国家首播奖励,在省级电视台首播每分钟补贴1000元,在央视,首播奖励封顶200万元。“为什么11点之后还有动画片,因为帮助企业拿到补贴。”

  那一年,卢永强甚至在一个会议上语带哽咽,请求同行支持国产动画。

  “当时,外国厂商找我们代工,说最起码可以坚持下,但是公司还是咬牙挺住了。”邵浩文说。

  逼退阿凡达

  500多集的电视剧铺垫,酝酿了一个巨大的商机---电影。

  “2008年,我们计算有600万收视群体,每3个人去看,保守估计每人25-30元,投资600万元应该可以收回来。”邵浩文说。

  但是原创动力没有这600万元,最重要的是也没有电影发行能力。上海炫动传播、北京优扬传媒由此与原创动力形成了京沪粤三角组合,集合了当时中国动画界内容、发行、营销领域精华资源。

  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文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炫动传播建立一个“制作委员会”,合作方通过“制作委员会”所规定的进度,参与到项目中来。从前期制作,到宣传计划、发行计划,整个营销过程,都通过“制作委员会”来推进,实现在不同的项目计划以及资源配置上有效沟通。

  炫动传播拥有的上海媒体资源,包括炫动卡通卫星频道,上海本地哈哈少儿频道,同时作为SMG的成员,SMG相应的广播、电视、广告、平面媒体等所有的宣传资源,都会根据影片宣传阶段的不同需要进行配置。院线合作上,炫动传播也有多年经验,拥有一支执行素养过硬的市场推广团队

  优扬传媒则拥有CCTV少儿频道、北京卡酷等8家少儿频道的广告代理权,其合作的传播平台占据了中国少儿电视广告市场一定份额。“炫动传播选择一个好的形象,一个好的故事,同时也选择好的合伙伙伴,为成功加码。”杨文艳说。

  小观众们爆发出的“小宇宙”能量让大人们震惊。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感叹:“喜羊羊的'火’足以与《阿凡达》相媲美,许多小朋友宁愿不吃肯德基、麦当劳,也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排队买到《喜羊羊》电影票。影院不得不做出舍《阿凡达》上《喜羊羊》的重大决策。”

  2009年,600万元的低成本制作《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上映,获得创纪录的8500万元票房;2010年1200万元成本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威太岁》取得票房1.26亿元,再破纪录;2011年,2000万元成本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获票房1.5亿元。

  喜爱喜羊羊的不仅是低幼儿童。“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喜羊羊”,成为城市白领口号,“中国首届女性电影周暨2009年度女性观众电影评选”中,灰太狼获得“女性观众最喜爱的年度银幕情人奖”。

  “2008年还有衍生品厂商抱怨,2009年库存全部清光了。”邵浩文说。

  金融危机带来机遇

  广东是中国玩具生产量最大的省份,比如,东莞就有5000多家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在为欧、美、日等动漫衍生品品牌加工,如芭比娃娃、米老鼠、唐老鸭、Hello Kitty。

  金融海啸的到来,使得诸多出口生产企业陷入困境。“厂家原来都不愿和国内动漫公司合作的,宁愿做代工也不给我们做,倒闭危机促使他们接受国内品牌,他们有成熟的链条,复杂的模具都能做出来。”邵浩文说。

  广东省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方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比如,让出口代工企业与国内品牌结合。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委员麦炽帮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漫博会已经在东莞举办了三年,很多客商就是冲着东莞制造实力和制造基础来的,漫博会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制造企业与动漫品牌搭建对接平台。目前,迪士尼和水木动画等国内外知名动漫企业,都有意在松山湖设立衍生品授权和研发设计中心。

  在广东不少地方,都可以看见对动漫的自发偏爱,比如位于广州南沙区的“百万葵园”生态园,董事长谭伟兴完全以私人力量引入动漫元素,在这个鲜花主题公园集齐全球知名动漫形象,成为全世界最多动漫模型展览的地方。

  “不管是不是搞动漫,不要离开社会已经存在的需求。”谭伟兴说。百万葵园一年游客200万人,其中家庭组合占三分之一,很大程度就是冲着动漫来的。其中,“动漫鲜花港”开业日,创单日最高收入。

  “喜羊羊”两次出售

  《文化艺术报。动漫周刊》主编钟路明说,根据专业人士分析评估,“喜羊羊”两年来拉动的国内商业内需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喜羊羊”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已与世界顶级动漫品牌站在同一台阶。

  在1岁至10岁年龄层的中国孩子中,“喜羊羊”已是“最爱”。

  2011年2月,香港上市公司“意马国际”以8.14亿港元至10.47亿港元收购动漫火车集团,以此获得后者拥有的“喜羊羊”的商标肖像权。意马国际是因为制作电影《阿童木》而陷入财政危机的,当年意马国际斥资7亿港元,但票房收入只有1.6亿港元。此次收购,被视为“喜羊羊拯救阿童木”。

  这是迄今为止香港公司对内地动漫企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在意马国际入主之前,动漫火车已与迪士尼签订了喜羊羊商标授权的总代理协议。

  借由这一协议,52个国家和地区的迪士尼频道,将使用英语和17种当地语言播映喜羊羊动漫。中国动漫品牌首次在亚太区拥有如此广泛的电视播映覆盖。

  喜羊羊的成功,几乎是迪士尼所有成功因素的反面,但如今却与之同轨而行。米老鼠的制作者迪士尼热衷于技术和高成本的投入,并牢牢把握品牌授权。而喜羊羊则创造了史上最低成本动画剧集,且原创动力早早地就将品牌授权拱手让人,集中做内容。在2010年杭州国际动漫节上,外国专家甚至将其打为零分。

  在投资界看来,拥有“喜羊羊”形象权的动漫火车公司成功地将“喜羊羊”两次高价卖出,一次卖给迪士尼,再次卖给意马国际。另一些人则感慨,失去“喜羊羊”品牌主控权殊为可惜。

  2008年3月,《喜羊羊与灰太狼》总导演黄伟明离开原创动力,次年担任广东明星创意动画有限公司创意总监、总导演,推出《开心超人》。2010年,总编剧黄伟健也离开原创动力,而“喜羊羊之父”卢永强也转身成为“顾问”。《喜羊羊与灰太狼》核心创作团队宣告解散。

  在“喜羊羊”之后,原创动力又相继推出了《小宋当家》、《七色战记》、《蹴鞠小英雄》等系列,但均未再现喜羊羊的辉煌。

  “2011年我们又增加了一层办公室,现在160个动画师,加上一个80多人的人偶剧团、杂志社,总共三四百人,属于小型企业,外界以为我们是大型企业,其实不是。”邵浩文说,原创动力的梦想,是成为迪士尼那样拥有众多明星动画形象的品牌公司。

  投资人要放松一点

  喜羊羊的票房奇迹,并没有给其他动画电影带来好运。

  2011年,5部国产动画电影前所未有地在暑期档集中上映。然而,总投资5500万元的《魁拔》仍然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遇难逃败绩,总票房仅350万元;拥有3D大电影概念的《兔侠传奇》投资1.2亿元,国内总票房仅1620万元;《藏獒多吉》总投资6000万元,仅得135万元票房。

  “要怎样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讲好故事。”黄伟明说。从《兔侠传奇》《魁拔》等来看,技术都不错,失败的原因在于故事没有讲好。

  黄伟健说:电影是一个系统,技术也是很系统的技术。我们代工那么多,但是台本(动画分镜头剧本)是核心,代工的人是看不到的,因此缺乏运用能力。《兔侠传奇》毛发技术做到了《功夫熊猫》水平,但你不能让人90分钟都看毛发吧?用镜头讲故事是最核心的。

  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数量达到385部、2万分钟,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

  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显示,取得《国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的动画制作机构从2005年的35家增长到2010年的200家,动漫产业核心产品直接产值2005年不足20亿元,2010年突破80亿元。

  “整个动漫行业,每一链条,都还处于小学时代。”黄伟健说,路仍遥远。“投资人心态要放松一点。看到成功,也要看到艰辛。”

  目前已成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及其规模和分布省份: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0亿元,广东

  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20亿元,江苏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50亿元,上海

  东方星空文化基金:2.5亿元,浙江

  中国影视出版产业投资基金:50亿元,北京

  中科·安广股权投资基金:50亿元,安徽

  泛城文化创意产业基金:2亿元,浙江

  中国炎帝发展基金:10亿元,湖南

  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基金:30亿元,湖南

  华映苏州文化产业基金:10亿元,浙江

文化个体户成长故事:教师经营教辅10年前赚千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2日11:55 法治周末

  文化"个体户"的成长故事

  他们的故事看起来并没有惊心动魄之处---从不起眼甚至别人看不起的地方做起,多少有点像卖书的个体户,叫他们书商,那已经是好听的名字。但是,当他们将图书这个行业与资本绑定的时候,当年偷偷摸摸的文化"个体户"们一夜间长大了。而他们长大的故事,就是中国文化体制由紧到松、渐渐生动起来的故事。

  法治周末记者 宋学鹏

  1978年的“五一”,或许会成为一代中国出版人和读者带着笑颜回忆的一天。

  在这一天,多年来只能看样板戏、读毛选的读者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读到“红色经典”之外的35种新书(包括“五四”以来文学10种、中国古典文学9种、外国古典文学16种。每种印40~50万册,一共印1500万册,这些书按计划分配到各省)。

  这些甚至动用了准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纸张的35种新书,是国家出版局(1987年改为新闻出版署,2001年更名为新闻出版总署)为解决“文革”十年造成的严重“书荒”而赶制出来的,并在当年“五一”这天发售。

  也就在这一天,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新华书店门口从深夜起就排起了长龙,前来购书的读者甚至把书店的玻璃都挤破了。

  一个全民阅读、思想解放的时代到来,而对出版这个行业,也意味着它的春天强势地到来了。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急速上涨的阅读需求和“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新技术革新,让出版业由此进入了持续十多年的“黄金时代”,即行业内流传的“烟之上、酒之下”(意指行业利润可以和烟酒行业的利润相比)所描述的“暴利”时期。而这也是出版行业,尤其游离于国有出版社之外的“书商”们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时期。

  一个教师的教辅王朝

  对于时下热烈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志鸿也感到非常有信心,对宏观政策环境他是乐观的,但对行业政策的微观环境他感到压抑

  1965年出生的任志鸿正是在这个时期淘到了第一桶金。

  他给记者看他早年创业时的照片,那是上世纪90年代他创立“教育书店”时和两个员工的合影。而那个破陋的“教育书店”正是他事业的起点。

  1991年,在山东省沾化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的任志鸿被分到海洋出版社编写《高中语文质量参照标准》的几个章节。此时,他已经做了6年语文老师,在应试教育考试方面,掌握和总结出很多规律和模式。

  这次参与编写教辅图书开启了他以后的道路。1992年,任志鸿独立接手了一本教辅图书的编写,销量很好,赚了几万元。到1993年年底,他已经编写了3本教辅图书,并获得了几十万元的净收益,而当时学校每月发给他的工资才几百元。

  任志鸿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1994年4月,他和朋友在沾化县一处两间低矮的砖房上挂起了“教育书店”的牌子,以开办书店的名义编写和销售教辅图书。这些自编教辅通过邮寄的方式发到前来订购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手中,为学生升学考试提供技巧指导。低成本的制作注定了高利润。任志鸿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处在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此时,正是出版行业资本积累狂欢的时刻。

  开办书店的第二年,任志鸿书店净利润达到了120多万元。如此高的利润引起了当地工商和税务部门的注意,他们以任志鸿经营的图书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之进行整改。

  任志鸿意识到他需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合法而又可依靠的平台。1996年他等来了一个机会。山东省滨州市出版局下属的出版事业发展中心经营的并不理想。任志鸿以每年几万元的承包费将该中心内部的书刊经营部承包了下来,随之将自己的书店“作坊”搬到滨州。从那以后,任志鸿便打着“滨州出版事业发展中心”的旗号名正言顺地从事书刊经营。

  此时,任志鸿将自己对语文考试的分析模式运用到当时其他六大高考科目上,于1997年7月推出了名噪一时的《优化设计》系列教辅丛书。这为其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内驱”。

  之后,任志鸿开始对发行渠道进行“优化设计”。从1992年开始经营教辅以来,任志鸿一直采用的是“给各地学校邮寄目录然后征订”的营销模式。即便如此原始、低效的营销,还是让他赚的盆满钵满。但面对各地如雪片般飞来的征订单,这种营销模式显然跟不上形势所需。此时,不断有民营书商主动联系到任志鸿,想包销他的品牌教辅。任志鸿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开始和他们合作。

  任志鸿由此开始在全国发展各级销售代理商,他的业务规模因此扩大了不少。即便如此,任志鸿还是不放心,他需要有一个更值得自己信赖的发行队伍。从1988年开始,他成立起一支自己掌控的直销队伍,分别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近50家代理销售网点(在近10多年的教辅发行中,强大的“农民教辅军”即是此种直销模式中最活跃的力量)。几百名直销人员的进入,增强了市场渗透力,《优化设计》系列教辅的影响力迅速扩张,成为任志鸿事业的“王牌”。据称,2000年高峰时期,《优化设计》系列丛书的销售额高达1亿元。

  任志鸿承包的书刊经营部1998年的纯利高达1000多万元。当他赚钱的“秘密”被发觉之后,滨州新闻出版局提出要对滨州出版事业中心进行改制。别无选择,任志鸿只好自立旗号。2001年,他注册成立山东滨州天鸿书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总经理。2002年,任志鸿在北京成立北京志鸿教育集团,下设9个全资子公司,产品涉及教育图书发行、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咨询与培训三个领域。

  2003年,政府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新闻出版总署取消所谓的“二渠道”称谓,民营图书业受到重视。就在第二年,任志鸿精编自己的业务,在自己的根据地滨州成立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同年,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和“全国性连锁经营权许可”。这是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出台后,全国首家同时被授予“双权”的单位。这预示着它与新华书店等国有企业具备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资格,为其在全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的年销售码洋很快稳定在10亿元左右。

  然而近几年随着教育部“教改”的推进,作为占出版业高达60%利润的教辅市场不断生变。尤其今年,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连续下文督促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的管理,占据教材市场主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正版教材教辅维权风暴,这让上千家教辅企业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

  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任志鸿流露出前所未有的压抑情绪,他对记者用“前途未卜”四个字来形容自己对教辅市场的感受。

  对于时下热烈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志鸿也感到非常有信心,对宏观政策环境他是乐观的,但对行业政策的微观环境他感到压抑。尤其教育部现在正在各地教育部门进行征询意见的“一书一辅”政策,更让他感到一丝寒意。因为如果要执行这一政策,就意味着教辅从出版到征订都会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教辅的大蛋糕将不会再由“市场的手”来切割。

  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有意退出教辅市场,在宏大的政策环境中,转向“大文化”领域时,任志鸿提到他已经在滨州创建“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搭建平台。“但如果说要让我撤出经营了20多年的教辅市场,而且撤出不是因为产品和市场的原因而是其他原因,我很惋惜。”说完这句话,任志鸿停顿下来。

  一个诗人的资本经

  畅销书为张小波带来的不止是收入和名气,他最看重的一点是制造畅销书后整个公司对外界的吸引力

  1996年,就在任志鸿凭借自己的“王牌”教辅,事业如日中天时,诗人张小波还在摸索进入出版行业的门道。虽然他1992年就放弃了诗歌,开始在这个赚钱的行当里折腾,但并没多少出彩的地方。

  而此时,出版业粗制滥造的低门槛时代正在过去,行业的大门正在向盗版、“枪手”攒书,甚至剪刀加浆糊的图书生产模式关闭。书商们拼命做书、豪放赚钱的“大戏”正随着市场自身的调整而收场。从1996年开始,图书市场开始慢慢饱和。即便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享受“超级暴利”的挂历的销售旺季也一年比一年来得“更晚一些”。

  此时,这个行业在呼唤更为专业的人员来提高产品档次和行业准入门槛。可以说,属于文化人“张小波们”的时代到来了。虽然在1990年代中后期还没有“图书策划人”这样一个提法,但正是从“张小波们”开始,中国第一批“图书策划人”诞生了。

  1996年,张小波真正有了自己做图书以来的大手笔,他策划的《中国可以说不》很快让他一炮走红。张小波嗅觉敏锐地捕捉到1990年代“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微妙和国内暗潮涌动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当他抛出“中国可以说不”时,全世界100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关注和报道。据张小波自己透露,《中国可以说不》的正版最终发了400万册左右,盗版书恐怕还超过这个数字。

  《中国可以说不》成为彼时中国图书成功商业策划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张小波开启了中国热点话题性畅销书策划的先河。多年后在业内,他也被称为“话题制造者”。

  张小波将诗人和商人的特性完整而不冲突地融合在了一起。业内人士评价他“用第六感捕捉读者潜在的阅读渴望”,“他总是悄悄的做一些大策划,然后突然推向市场”。

  《中国可以说不》之后,张小波虽然推出了“说不”系列,但均没有像《中国可以说不》那样引起巨大影响。但张小波最不发愁的就是找到下一个热点。此后,张小波成功引进《蜡笔小新》,推出《中国高层智囊》等,让他逐步在书业江湖站稳了脚根。但作为“书商”,他还是摆脱不了“地下”性质,走不上文化台面。

  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在体制方面的进一步改革,为民营书商正名,引起民间资本的狂热。就在这一年,张小波成立了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

  此后,连续几年,张小波在畅销书领域都没缺席过。即便在2008年的出版小年,他也凭借“国医”系列养生书开拓出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求医不如求自己》等,近年各大书城的显要位置和各种图书畅销榜单上都会看到张小波策划的这些畅销书的影子。

  畅销书为张小波带来的不止是收入和名气,他最看重的一点是制造畅销书后整个公司对外界的吸引力。他在等待时机,将自己以一个“好价钱”卖出去。这是那些拼命在折腾的民营“书商”都在寻找的机会。

  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等相关问题。

  张小波再次展示了他过人的灵敏和高效的运作能力。他在第一时间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下的国有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谈判,最终由双方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公司。张小波稳稳地坐上了公司总裁的位置,这一下他坐踏实了。

  作为对“新东家”的回报,张小波用他老辣的手法,策划了第一本书———《中国不高兴》。善用媒体炒作的张小波,这次再抛出话题,引发争议。此书上市一月销量就冲破60万册。

  张小波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完成了文化与资本的完美演练。

  一个财经生的文化账

  民国时期有个老作家说,这个行业有四种人:一、为了某种信仰的;二、为了某种文化传承的;三、不得已养家糊口的;四、发大财的。“现在第四种人太多,做好前三个第四个自然而然会做好,但完全做第四个,那就不是一个出版人

  2003年,就在张小波成立自己的公司,畅销书做得风生水起时,1973年出生、方年30岁的张业宏开始逃离“体制内”。他辞去了辽宁出版集团下属的万卷出版公司副社长职务,开始寻找“体制外”的出版之路。而这之前他是这家北方出版集团“最年轻的副社长”。

  2003年,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的背景下,正是民营资本热情高涨的一年。用他的话说:“记得当时看《逃往中关村》那本书,那也是我的心态。我羡慕、向往中关村的那种生活,能创业,特别有激情。”

  在等记者到来的时间里,他在翻看一本从琉璃厂淘来的旧书《历代诗话续编》。按照他的说法,他正在练内功,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化。而“文化”,正是当下出版业的一道门槛。如今,进入出版行业的门槛更高了,张业宏说自己“逃晚了”,什么都没赶上好时候。

  2008年,张业宏将之看成自己出版事业的分水岭。他心里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做出版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做文化,做一个积累和传承文化的出版人。之前,他做出版的想法就是赚钱。现在他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出版人”的角色,不再做“书商”。

  他给自己定的标杆是做“老三联”或者如法国午夜出版社那样的出版公司。这一年,他将自己卖房子的钱用来成立———北京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他在自己的博客上、QQ上将网名都改成“恒者微言”。因为他找到目标了,就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当记者问他如何区分“出版人”和“书商”时。他举例说,民国时期有个老作家说,这个行业有四种人:一、为了某种信仰的;二、为了某种文化传承的;三、不得已养家糊口的;四、发大财的。“现在第四种人太多,做好前三个第四个自然而然会做好,但完全做第四个,那就不是一个出版人。”

  为此,张业宏拒绝自己的公司操作畅销书选题,他对畅销书的肤浅表现出深恶痛绝。他不仅让自己更有文化,他也让公司变得有文化。他让自己的公司积累一些文化资产,而不是像所有公司那样忙着签约,制造畅销书,当文化掮客。

  他开始真正担心他这一代人做的书,会在图书馆里给后人留下什么,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我担心我孩子以后会问我一句话,老爸你做啥书了。其实想想挺可怕的。”张业宏谈得很诚恳,他想让他做的每一本书尽可能把副作用降到最低或者没有。他的愿望是,在若干年之后,在中国提到某一类出版物的时候能想到蜜蜂出版公司。就像提到诺贝文学奖的“午夜文库”,想到法国的午夜出版社那样。

  2010年,张业宏眼光独到地为自己的文化公司选择了有“文化味”的地方———远在通州的“画家村”宋庄。他开始按照“老三联”早期的模式布局自己的业务模式。他先是在宋庄开设了第一家书店“蜜蜂书店”,书店以经营人文艺术类图书为主。由于是这个“艺术村庄”唯一一家书店,他填补了空白,也带来了影响力。

  今年夏天,张业宏将自己的出版公司搬迁到宋庄,同时设立公益图书馆。对今天的他来说,“老三联”早期的业务布局,现在他都实现了。而让他得意的还有,他对“老三联”精神的追求和他所努力做的“文化”出版,得到诸如文化名人栗宪廷、黄永玉、沈昌文的支持。他在宋庄这块不大的版图上稳稳当当地布上了这颗颇有文化的棋子,而他策划的文博典藏丛书、《独立书店,你好!》等,已经成为畅销书,这给他带来更大的信心。

  对于政府的这次“文化体制改革”,张业宏对记者说:“这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机会,我相信我能抓住。我相信一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你方向对了所有人都会帮着你。我公司的定位和做的事情是在帮政府的忙、帮国家的忙,我在认认真真做文化,这一点我相信是所有文化公司里不多见的。如果我这样的公司不扶持,我不相信政府还扶持什么样的。”

  采访结束时,张业宏有很多电话要回。回完电话,他笑着说:“我现在稿件投稿量特别大。当这类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不怕了,就不孤单了。发现很多人喜欢你,愿意跟你交往,这种感觉太爽了。我现在就像阿甘在跑,停不下来了,跑累了也停不下来了。”

  来源:法治周末

习近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

2013年09月26日22:49  中国网络电视台
习近平会见道德模范(来源:CCTV《新闻联播》)
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6日下午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参加会见并出席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

  下午3时许,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京西宾馆会议楼前厅,同参加会见的同志们亲切握手,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经过亿万群众评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产生了。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光荣当选的全国道德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习近平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你们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者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你们的高尚品德,温暖了人心,感动了中国,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习近平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见到出席会议的年逾90的龚全珍老人,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刘云山在座谈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道德模范的亲切关怀,对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和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要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道德建设,做实功而不务虚名,以“钉钉子”的精神做好工作,推动道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要把道德建设融入改革发展各方面,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爱民之心,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引领者,以优良党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刘延东参加会见并在座谈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刘奇葆参加会见并出席座谈会,栗战书参加会见。

  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教育部、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的负责同志作了发言: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张丽莉,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孔凡成,新疆职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汉语翻译专业学生热汗古丽·依米尔分别发言。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往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文明委委员出席座谈会,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文明办主任等参加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增强中国人骨气底气

2013年12月31日23:49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学习(来源:cctv新闻频道《新闻联播》)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全国宣传干部学院黄志坚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任仲平: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2015年04月20日07:45  综合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仲平

  (一)有些问题,越细想越觉得回味悠长。

  有人好动,有人好静。有人生性温和,有人脾气火爆。有人喜爱热闹,有人享受独处。有人烟酒不沾,有人无肉不欢……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更是千差万别。是什么将这些个性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拥而不挤?又是什么让你的思绪贯穿岁月,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

  价值观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比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博大,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

  也门纷飞的炮火中,中国外交官冒着危险奔波协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梭在亚丁湾海域,将613名中国公民、279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我们牵挂着每一个人”,那一刻中国的宣示,诠释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底色。

  户籍制度改革试水、司法制度改革破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两年多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的是增进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让每个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折射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感动中国”人物刻画当代中国的价值年轮。“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的于敏,化名“炎黄”行善27年的张纪清,守望39年照顾困难邻居的郑州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让“共同体意识”渐渐回归。从对待自己到对待他人,体现了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这些新闻之所以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正是因为它们直指我们心中的价值命题: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以15项重点活动举措,架起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桥梁。

  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十三亿中国人将在十二个词、二十四字划定的价值航标指引下,书写时代交给我们的考卷。

  (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柏林墙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学者曾如此描述价值观的较量。近年来,西亚、北非、中亚,一些国家动荡的背后,也正是意识形态的交锋。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产品给世界就可以的,它更需要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怎样锻造文化软实力,确立自己的“国家哲学”?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腐败蔓延侵蚀社会信任,甚至连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问题。辉煌成就与成堆问题共存、社会进步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和谐与精神失衡同在,我们需要确立怎样的价值航向,让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这是一种纠结的处境。我们这个时代,既有郭明义的浓浓爱心,也有炫富女的空空灵魂;既有支教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也有“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生活的日渐富裕,并未自动引来幸福的敲门,却让一些人感到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迷茫。面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击,我们该如何解开“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困惑,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唱响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三)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锻造,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双管齐下,深化改革与厉行法治两翼齐飞,不仅在现实中讲述了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更在精神上催动了又一次崭新的觉醒。

  从舆论对强力反腐的一致点赞,到三个国家纪念日的全民参与,国家的价值导航更加明确;从对暴恐活动同仇敌忾的打击,到对呼格案全面深刻的思考,社会的共识引领更加有力;从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到名牌高校降分特招农村娃,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给予梦想更大的空间,也让个人的信仰驱动更加强劲。新的社会气质正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中国的价值重整迎来了一个关键性拐点。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北京大学提出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北京民族小学寄语孩子们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习近平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升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强调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画的正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强烈、最执着的愿望追求。

  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盛起来也永远不称霸”。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文明就像国之大厦,凝结民族的追求,铸就国家的强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孕育了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

  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既不推崇“西方文明至上论”,也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和谐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我们倡导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和平的理想,心系人类共同繁荣的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五)如果说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存在,更多以整体、宏观的形式体现其意志,那么社会便是以更为“民间”的方式结构着亿万民众、用众人“约定”的价值荫庇每一个人。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橱窗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六)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细胞,一言一行,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爱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每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正是依靠敬业奉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业乐业的民族,必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缺乏敬业精神的社会,难免被人诟病和轻蔑。

  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也应是诚信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更应是信用经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偏离运行之轨。

  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阳光,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七)这个公约数,有着几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的滋养。“苟利国家生死以”“留取丹心照汗青”,浓厚的爱国情感,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坚韧的意志品质,写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坦荡的情怀胸襟,彰显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不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看不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就无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

  这个公约数,有着上百年不懈追求的答案。突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百余年的上下求索必然伴随精神的重塑。黄花岗下,“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启蒙中国;抗日救亡,“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多少仁人志士,呼唤的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期待的是人民自由、社会团结。看不到这样的沉沦与奋进、屈辱与反抗,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这个公约数,有着90多年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结论。开天辟地,上海石库门点燃信仰的燎原火种;惊天动地,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军”书写意志的豪迈史诗;艰苦奋斗,延安新风尚刻画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解放思想,改革新征程书写当代中国的不朽传奇……看不到这样的追求和探索、苦难与辉煌,就无法理解萌芽于德国的共产主义思想种子,为何会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恰似百川归海,一个时代的精神中,有着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国家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一个答案日渐清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定了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航向。

  (八)然而,价值观建设树立的是理想信念,界定的是良莠是非,关涉的是世道人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地看,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描述,强调的都是“心向往之”的价值取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还需要我们沿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向度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需要我们针对社会基本原则、根本规则,推动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校正人生坐标、付诸实际行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

  与改革前30年的物质重建一样,在“顶层设计”划定之后,精神的重塑需要亿万群众的参与。这难以按“计划”推进,难以靠“指令”完成,也无法靠“市场”实现,必须依靠从上到下的倡导、从点到面的践行。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不在培育和践行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三个倡导”很可能变成浮泛的口号。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核心价值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个人层面的价值实践,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前提。当我们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之时,别忘了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完善的个体。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此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九)有三个问号,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内心深处。

  一是梁启超之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为什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二是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中国?三是黄炎培之问:如何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三个问号,虽指向经济、文化、政治的不同维度,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崛起——这个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会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将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精神”。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探索,创造了30多年经济腾飞的奇迹,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亿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一定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踏上豪迈壮阔的征途,迎来伟大复兴的前景。

 

金庸: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成功吞并中国

2016-09-29 12:15:19            

  今天想简单地讲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

  这几年我常在英国牛津大学,对英国文学、英国历史和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大家都知道,英国对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他写了一部很长很长的《历史研究》。

  他在这部书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说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则又是世界唯一的。

  虽然古代有的文明历史比中国早,有的文明范围比中国大,如巴比伦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却因遇到外力的打击,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渐衰退、消亡了。汤因比说: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付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

  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消灭了;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没有进化,像活的木乃伊,结果衰落了;有的则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国家的内战不休。

  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是在抗战前后写的,它表示了一种忧患意识。那时候我国遭受外族敌人的侵略,处境确实非常危险。

  就我看来,我国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外族进攻;第二是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组织力量衰退。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改革,那么就会中兴。如果改革失败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敌人就会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时候,我们民族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们民族的转机。以上所讲的我们民族七次大的危机,又都是七次大的转机。

  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

  其他国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赢,要是打不赢,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垮台。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其中第一个原因是我国一开始就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技术比较先进,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发展文化;第二个原因是从西周开始,我们已有了一个严密的宗法社会制度,后世讲到中国封建社会,总认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缚人的思想,很束缚人的行为,那当然是对的。

  其实这种宗法制度也有它的历史作用,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本来很强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

  我们民族从西周开始,虽然自己内部斗争也不断有,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世袭制度,即父亲死了,嫡长子继位,这是当时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一个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会就会很稳定,内部斗争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民族强盛的重要环节。

  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对外族是很开放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很长很长的时候是外族统治的,如北魏。其实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数民族的成分,主要是鲜卑人。

  有一个情况不知各位想到没有,我的小说中写过一个人叫“独孤求败”,独孤求败很骄傲,他一生与人比剑比武从没有输过,所以他改个名叫求败,希望失败一次,但却总没有败过。这个“独孤”就是鲜卑人。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是鲜卑人,就姓独孤。“鲜卑”这两个字,有些学者说“西伯利亚”就是“鲜卑利亚”,鲜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亚那一带。但这不是很一致的意见。北周的时候,有个大将军叫独孤信,他有很多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皇帝,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唐高祖的父亲,第七个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炀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则应叫隋炀帝为表叔。他们都有鲜卑的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妈妈姓窦。唐太宗的皇后姓长孙,长孙和窦都是鲜卑人的姓。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鲜卑人。

  据《唐史》记载,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鲜卑人。那时候说“胡人”就像我们现在说“洋人”一样,没有歧视的意思。在唐朝,有二十三个外国人当“国务院总理”,可见唐朝对外国人一点也不歧视。再说汉朝,汉武帝与匈奴交战,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个匈奴王子叫金日蝉,在汉朝做官,很受汉武帝重用。汉武帝死后,他的身后大事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霍光,一个就是金日蝉。由此可见,我们民族壮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开放。

  中国人不太擅长打仗,与外国人打仗时,输的多,赢的少。但是我们有耐力,这次打不赢没关系,我们长期跟你干,打到后来,外国人会分裂的。

  匈奴人很厉害,我们打他不过。汉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围困,没法脱身。他的手下便献了一条妙计,去向匈奴皇后说,汉人漂亮的小姐很多,你如果把汉朝皇帝抓来,把汉人打垮了,俘虏了大批汉人中的漂亮女人,你这个皇后就要糟糕了。匈奴皇后中了这个诡计,影响匈奴首领,便退兵了。匈奴后来分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则向西走,一部分到了法国,一部分到了西班牙,一部分到了英国,以至灭亡了整个西罗马帝国。

  西方历史中的匈人是否匈奴人?史家意见不一致,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国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却把整个欧洲打垮了。隋唐时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们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华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则向西行,来到了土耳其。后来土耳其把东罗马帝国打垮了,把整个君士坦丁堡占了下来,直到现在。

  所以我们不要一提起历史就认为我们民族不行,其实我们民族真正不行,只是十六世纪以后的三四百年的事情。最近我在牛津大学的一次聚餐会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东亚经济的学者,他和我谈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时说,中国的经济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十六世纪以后才慢慢被英国赶上去。而国民总收入却是到了1820年才给英国超过。中国国力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久。

  那位学者对中国经济前途非常乐观,他说大概到2020年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收入又会是全世界第一,并能长期保持下去,恐怕至少在那之后的四五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赶得上。我听了之后很兴奋,问他是否有数据?他列举了很多统计数字。他是专家,不会随口乱说。我觉得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实际上我们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是很先进的,到宋朝尤其先进,大大超过了欧洲。那时我们的科技发明,欧洲是远远赶不上的。如造纸、印刷、火药、罗盘等在宋朝已经非常兴旺发达了。现在大家用的钞票也是中国发明的,在宋朝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那时我们的金融制度相当先进,货币的运用相当成熟。

  那么欧洲人什么时候才开始转机呢?应该说是到了中国的明朝,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落后了。我想其中原因,一个是政治上的专制,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很严,一点也不自由开放,动不动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吓得人们不敢乱说乱动,全部权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里。

  另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对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异想天开,实行所谓海禁,把航海的船只全部烧掉,以为如此一来就能断绝与倭寇的来往,饿死倭寇。这是对日本完全不了解。这种愚蠢的禁令,当然是永乐皇帝时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事情了。

  明朝一实行锁国政策,整个国力便开始衰退。与此同时,西方科学却开始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了。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值得注意,那就是十六世纪初的一五一七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公然否定教皇的权威,反对神权控制,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明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正德皇帝是个很无聊、很腐化的昏君,他下江南干了许多荒淫无耻的勾当。

  大家知道,在隋朝、唐朝,中国是很富庶的,到了宋朝、元朝也还可以,那时候科学发达、交通方便、对外开放。而欧洲正是封闭的时候,一切都由教廷控制,学术思想不自由。你如说地球围绕太阳转,他便要你坐牢,一切都是封闭的。到了十六世纪,欧洲自由开放了,科学发明开始了,可是中国反而长期封锁起来了。这是最大的历史教训。

  今天讲了这么多,无非是要大家明确两个观念,那就是改革和开放。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点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自信心,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另有一个重要观念,今天没有时间详谈。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我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坐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上面我讲到的那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初期写《历史研究》这部大著作的时候,并没有非常重视中国。到他快去世的时候,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

  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现在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地球就这样大了,无止境地追求、扩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后只能接受中国的哲学,要平衡、要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协作,避免战争。

  由于科学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今后的世界大战将不可思议。一些疯狂的人也许执意要打核战争,殊不知道这种战争的结局将是人类的同归于尽。这可能性不能说没有,我所接触到的西方学者目前对打核战争都不太担心,他们最担心的是三个问题:第一是自然资源不断地被浪费;第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是人口爆炸。这三个问题将关系到人类的前途。

  所以,现在许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中国,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哲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平衡、和谐、团结的哲学思想、心理状态可能是解决整个人类问题的关键。

  十九世纪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伦敦,二十世纪初转到了纽约,到了战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则转到了东京,而二十一世纪肯定要转到中国。至于这个中心是中国的北京还是上海,其实在北京或在上海都不是问题,只要是在中国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