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小说:[转]《达摩易筋洗髓经》演义(二)?作者:雪山来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27:58

第五节    《易筋洗髓经》的意义
    一、阐明宇宙哲学与修道的关系
    据《洗髓经•无始钟气篇第一》:“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P22)这段经文指明了佛家的宇宙哲学及其与修炼的关系,为更好地理解上述经文,下面试与道家《道德经》进行比较。
    《老子•河上公章句•体道第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以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化第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试将《洗髓经》与《道德经》中的术语及宇宙哲学列表比较:

             洗髓经                    道德经
         至理                    道、常道、常名、无名
         气、元气                一、气、有名。
         流行无间滞              道生一……三生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为和
         理与气交并为一致        道与气同出而异名
         万物依为命              有名,万物之母
         难以耳目契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通过上表的比较,我们就可发现佛家哲学的“至理”与《道德经》的“道”同居于宇宙构成的最高层次,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而第二层次都一致地称其为“气”。佛道两家不仅宇宙哲学的概念框架是极其的相似,而其术语也极其相近。道家之所以把《道德经》奉为祖经,是因为《道德经》从最深层次揭示出宇宙构造模式,建立了在此基础上的宇宙生成论,并指明了它与修炼悟道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洗髓经》的重要性同样也在于此。也就是说,道家实现对宇宙终极的认识,是来源于其“无欲观妙,有欲观徼”的修炼方法;而佛家的这种认识,是来源于依照“易筋、洗髓”方法的修炼。故佛道两家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认识,同样地是来源于高层次修炼过程中所得到的直觉的体悟;而西方哲学与科学对宇宙真理的把握是来源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这一点正是以老子之“道”与释迦摩尼之“道”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同西方哲学、科学的根本区别。所以说:“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这就是佛道两家确定其最高层次经典的无可替代位置的立足点,也就是这些最高层次经典与一般层次经典区别之所在。笔者还认为,如果把上面的话倒过来说:“知行洗髓法,方悟其中意”,恐怕更符合真实情况。因为对宇宙真理的把握,是通过“易筋、洗髓”修炼的长期过程而层层悟入。


    二、明生命哲学
    1、四大假合,假借修真  《洗髓经》在揭示出宇宙构成的“至理”与“元气”两个层次之后,在《四大假合篇第二》(P23)中紧接着说:“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yu,暖)。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
    试分析其义:元气氤氲的结果,可化作水火土。“昆仑”是指头部,发于“昆仑”之“水”,就是道家所说的“真水”,其运行方向是向下,充达五脏六腑。而对于静坐之中在下丹田之所以会产生“暖气”的解释,是因为“水中”同时也具有“火”,这个“火”,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真火”。“水”中有“火”的加热,复又蒸腾向上;又由水久久的澄清,水底就会产生“土”。这就是佛家对于人体修炼时“水、火、土”三者相互转变关系的认识。必须要指出的是,这里佛家所说的“水、火、土”,约相当于道家内丹修炼中的“真水”、“真火”和“真土”,此以区别于凡水、凡火、凡土。
    佛家的生命哲学认为,一般人的身体是由普通的“地、水、风、火”四大“假合”而成。这种身体不过是“幻化质”,“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既然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的“幻质”,那么身体是否就不重要呢?《洗髓经》认为并非如此:“假借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洗髓•总义》P22)又说:“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洗髓•四大假合篇》)
    《洗髓经》所提出的“保固四大”、“假借合真”和“真假不二”的观点,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辩证的“有机论生命哲学”。而且,这种生命哲学完全是唯物的,并非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佛家是“唯心论者”,也不应当是佛家自己所称呼自己的,为“唯识论者”。可惜的是,由释迦摩尼在《洗髓经》中所提出的“保固四大”的光辉思想,在后来的佛教史中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佛教之短,正可取道家之长。故周述官在《洗髓经•跋》后紧接着提出了:“道宜参儒书、丹书、医书说。”互取所长,才能相得益彰,这正是三教合参成为必然趋势的内在原因,也是一个大修行人应有的胸怀。
    如果试将佛家的生命哲学与道家的生命哲学相比较,也别具一番意趣。综合以上内容,分别列出佛家和道家的宇宙与生命哲学简图:

    佛家:至理─────→ 元气 ──────→ “水、火、土”
    道家:道─→“一”(真气或元气)→“二”(阴阳)→“三”(阴、阳+中气)

    通过简单的比较,就可发现两者的总模式是惊人的相似,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道家哲学有“阴阳”的概念,而源于古印度的佛家哲学则不讲阴阳(笔者按:故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归结为“阴阳文化”是很有道理的。正由于这一哲学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道家炼养典籍中“阴阳”之说比比皆是,道家炼丹在“阴阳”上大作文章;而佛家修炼经典则罕见“阴阳”之说,即如佛密之“双运道”等已明显涉及阴阳范围,也不用阴阳之概念。)。道家有“五行”,《洗髓经》只有“水、火、土”(或“地、水、风、火”)。道家有一个“三生万物”的过程,而佛家则直接由“元气”产生出万物所具有的“水火土”,也就由元气直接产生了万物。
    2、天人合一,本我一体  《四大假合篇》说:“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凡圣同归篇》(P23)说:“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依。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这里明确而且一层进一层地提出了“人身小天地”、“天地与我本一体”及“心灵包罗天地”的思想,这与道家思想不无相通之处。
    由此可见,佛家哲学似乎是道家哲学的一个缩影或简化,道家哲学比之佛家哲学则显得更为完善与成熟,但二者在本质上来说应当是一致的;故笔者认为,不妨可以统一地把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及生命哲学合称为“有机论自然观”的宇宙生命哲学。通过这样的对比也就不难理解,佛家与道家为何在修炼的方式、过程及归趣方面惊人的相似,以及佛道两家在中国的发展何以乳水交融、难解难分。两者的矛盾是表面的,而两者在内里的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三、立修炼范式
    1、日常规范  《行住坐卧篇•第五》说:“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慢,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浃:jia,透,遍及。洽:周遍。)
    此篇中有关日常生活规范的,如“举足低且慢,踏实更方进。”“立定勿倾斜”、“坐如邱山重”和“卧如箕形曲”等语,都是交待“行住坐卧”四大威仪的。有以日常生活规范比喻练功准则的,如“……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渊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也有交待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修炼的极其重要的原则:“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其实,这就是佛祖真传的“一行三昧”,而后世禅家们所谓的一行三昧都离道远矣。
    2、修炼真诀  《洗髓还原篇•第六》在全面交待洗髓坐功修炼的姿势与注意事项的基础之上,又特别清楚地点出了洗髓功修炼的关键性诀窍:“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此句与《行住坐卧篇》中的“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结合起来理解,就是说不论是在正式打坐练功中,或是在日常生活处事中,都要通过鼻子进行深入到丹田的腹式呼吸。若能达到无论是在练功与否,或是用意与否,都形成自然腹式呼吸,那么丹田生热、生真气就很容易实现的了,这是一切修炼关键中的关键。这里的“海底”、“元海”,均是指下丹田。如果把《洗髓经》中佛家的理论与道家内丹理论结合起来理解这一过程,不妨这样说:息息归元海,久之,真火发自海底,真水降于昆仑,阴阳相交,水火相融,气神相抱,自然入于大定,于恍惚窈冥之中,凝成摩尼宝珠,而玄珠产矣。(按:内丹,道家又称玄珠,佛家则称摩尼宝珠。)从这里我们发现,佛家的《易筋洗髓经》与道家《道德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指出的修炼诀窍是若合符契的。
    3、修炼程限  《总义》(P22)说:“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一纪”就是十二年。《行住坐卧篇》说:“九载征实际。”《洗髓还原篇》说:“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壳飞身去。”三年九载一纪(十二年)的这个程限,是佛家历代祖师据数千年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一条客观规律,而且与道家的“百日筑基,十月结胎,三年乳哺,九年还虚”是正相吻合的;这种吻合决非出于偶然,这样就给修炼者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戳穿了种种世传伪道关于“速成”的骗人鬼话。

 

 第六节 (原文未有节名)  

 一、达摩禅
     1、达摩其人其号
    有关达摩身世的资料不多,记录达摩最早的书是《洛阳伽蓝记》(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山川风情丛书《洛阳伽蓝记》P587-6)。此书成于547年,距达摩灭去仅20多年,故较可信。据此书载:“……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此后记达摩的书以道宣的《续高僧传》最古,他的僧传续至贞观十九年(644)止。道宣的《续僧传•卷十六•达摩传》说:“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参见胡适《菩提达摩考》)”。到了《五灯会元》(P38)说法是:“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此说的可信度很难讲。(按:刹帝利为印度四大种姓之一,拿来作为达摩的姓,似说不通。)此可见传说的演变,由“起自荒裔”的下等波斯胡人,一变为南天竺婆罗门种,再变就成了南天竺国王太子了。
    笔者认为,对于达摩生平事迹可信度较高的第一手资料,应是慧可对《洗髓经》所作的“译序”和“后跋”,因为既然达摩将慧可选中作为唯一的弟子,想必俩人在相处中关系融洽,会把自己的生平事迹向慧可透露。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洗髓经》是由慧可从梵文译为中文,慧可还必须有一个向达摩学习梵文的过程,故慧可与达摩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可能很短。《续僧传•卷十六•慧可传》说:“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磨游化嵩洛,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年,精究一乘,理十兼融。”又、袁宾《禅宗辞典》(P615)说:慧可在“北魏正光元年(520年),于嵩山少林寺参谒菩提达摩,从学六年,得其法髓。”此说似可信。俩人在漫长的相处过程中,就应当有足够的机会了解彼此的经历。
    对于达摩,慧可在后跋(P25)说:“噫嘻吾师,天纵生知。生于默识,幼而颖异。少游印度,穷诸教谊。不泥言诠,提倡宗旨。时来东土,直指性地。解缠出缚,天人师资。”就是说,少年达摩,其聪慧就超过凡人,在默然中能有自己的独立见地。他遍游印度,学习并透彻地掌握了各门各派的修炼方法的真谛,因而就不为各种典籍文字述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并能提倡一种透过现象直指宗旨的修炼方法,这也就是达摩祖师的“西来之意”。对于达摩的名字,慧可解释说:“达摩梵音,法空华语。空诸所有,不即不离。”翻成白话就是说,“达摩”二字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法空”之意。周述官对“达摩”二字作的解释是(P236):“梵语达摩,华言法空。不立一法,不舍一法,言事理浑化无边也。”因此,“达摩”应当是僧人的法号,而不是他的本名。

     2、达摩说达摩禅
    既然僧俗学界公认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慧可是达摩的唯一正传弟子,那么,且听二人对达摩禅有何说道,理所应当是最为权威的。据上文对《易筋洗髓经》的讨论,达摩禅的特点应当已经明了,兹不妨再归纳如下:
    达摩禅是动静相兼,性命双修,身心并炼,初由易筋而外炼筋骨皮,进而洗髓内炼精气神,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的,有严格修炼次第的,有确切修证效果的,浅可祛病延年,深则超凡入圣的,曾在古印度流传的,其内核包含有古印度有机论自然观宇宙生命哲学的,由释迦牟尼经须菩提,渐次又到达摩之间秘密传授的,由达摩携来东土的,经历代祖师整理、汇编、增益而成的,不作空头说教,讲求真修实证的,通过修持觉悟宇宙与生命实质(第一义谛)的,摆脱与超越宗教说教、“教外别传”的一整套严密完整自成体系的高层次人体修炼方法与技术。
    由此可见,达摩禅从形式到本质与道家内丹的修持大体上是一致的,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达方式。两者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两者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故其语言表述方式的不同,所描述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哲学的框架有所不同。如道家喜用中国哲学阴阳五行,及中国古代化学的炉鼎理论的术语进行描述,而这在古印度哲学体系中是没有的,所以《易筋洗髓经》当然就不会用这类术语进行描述。这也反证了《易筋洗髓经》不可能是道家的经典,只可能出自佛家。譬如若同时同地分别用黑白及彩色相机对黄山摄影,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反映的无疑是同一个黄山,这里关键的不是色彩,而在于究竟是否反映出黄山的本身。又如禅家每喜用“指”与“月”的关系来譬喻文字说教与真理之间的关系,但若没有真实的修证功夫,就永远为“指头”所惑,不认得“月亮”。看来禅家们参“指月”公案多年而差之远矣,惜哉!伍冲虚在《天仙正理直论》(P9)引用《法华经》“仙人授佛妙法,如来因之成佛。”《华严经》“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来论证仙佛合宗,的确是极有见地的。
    代表着达摩禅真髓的经典是《易筋》《洗髓》和《图说》,它的纯净性表现在没有受到后世禅家的污染,故“无一禅机隐语犯入其中”,也并未给它贴上一个“禅”的金字招牌。对“禅”的认识,不妨借用《金刚经》的一个句式来说:“所谓禅,即非禅,是名禅。”或者说,要在一般人所说的“禅”之外,才能找到真正的“禅”。而许多贴满了“禅”字标签的东西,那就很难说它是什么了。
    达摩《易筋洗髓经》以极短的篇幅,高度凝缩了佛家的宇宙生命哲学,并将它与修炼的真法真诀有次序有步骤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这样精彩、凝炼而又具实际价值的文章,非大智慧和大修行人不能为,这是佛家历代祖师智慧的结晶。在中国道家的修炼文献中,还很少发现能与其等量齐观的著作。
    《易筋洗髓经》代表着正确地修持佛法的途径:抛开寻章摘句的陋习,从实际修炼着手,一步步地修证佛法。而一般人所作所为,企图从佛经的章句去证悟佛法,这完全倒置了因果关系。殊不知,千万卷的佛经,是释迦牟尼当年的修证成果。我们应当回到释迦牟尼当年的出发点,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才摆正了因果关系。这种修证只能是自证自得,没有他人可以代替。因果律是佛法的一条基本的规律,修证佛法同样必须遵守因果律,这就是达摩禅“不立文字”的精神所在。故释迦牟尼在《涅□pan经》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当然,在抛开了经典之后,正确的修炼方法就显得格外地重要,故达摩《易筋洗髓经》就是修持者慧命之所系。
    达摩禅从来到中国就受到了冷遇,由于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它被宗教门阀的偏见所埋没,它的价值没有为人们所认识。达摩之后,他的事迹不断地被神化,践踏固然是一种埋没真理的方式,“神化”同样是蔑视真理,埋葬真理的一种手段。以《易筋洗髓经》为标志的达摩禅能通过“教外别传”的途径流传至今,这是个奇迹,现在到了重论是非,认识其价值,为其恢复名誉的时候了。

     3、慧可说“西来意”
    慧可在《翻译〈洗髓经〉序》的确是提到“祖师西来之意”(P21),故“祖师西来之意”事出有因,查有实据。在研究《易筋》《洗髓》经之后不难明白,“祖师西来意”就是,在“直指性地”(P25)“顿超无上正等正觉”(P21)之后,授以《易筋》《洗髓》经,依照经文的内容进行十数年如一日的性命双修的修炼。但奇怪的是达摩之世,相信他的人并不多,只有慧可一人得授《易筋》《洗髓》,彻底地明白而且继承了“祖师西来意”。而其他僧众既未得真传,故其妄加猜测不足证信。自达摩西归之后,声誉鹊上,后世禅者之流,为标榜正宗,一方面开始了神化达摩的造神运动,以作达摩的徒子徒孙为荣,一方面以“西来意”卖弄机锋,自以为在一悟之下便可得达摩心髓,实在是痴人说梦话。千百年来各种公案泛滥,以讹传讹、无奇不有,就绝大部分而言,无非是以故弄玄虚来掩饰其浅薄与无知,致“使金钵盂暗沉海底”,“误煞阎罗多少人”,思之,不禁令人为之一叹!君不见邱处机诗云:
              试叩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空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误了几多年少。
    从达摩禅传入中国的根本动机、达摩在中国寻找传人的过程、达摩与慧可受到佛教界倾轧的史实,以及慧可的真传弟子僧那、僧满的修炼历程,都是脱离、甚至是完全背离或反宗教的。当时的僧界对于这些真修行人,也是毫不犹豫地,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还是《金刚经》说得好:“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依法出生分第八》)“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可见那些口口声声念经礼佛的人,其实是谤佛。而那些完全脱离了宗教形式束缚,按照“教外别传”的方法进行修持的人,奉持的倒是真佛法。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人类修行的历史远远长于宗教史。自有人类起,修行就一直与人类历史相伴随。故寻求佛法的真谛,需要有反宗教的精神,需要有返回到释迦牟尼之前来寻求与认识释迦摩尼成佛之路的精神。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宗教复兴”,这也许就是“所谓佛法,即非佛法”含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