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神枪手网页游戏:第三方事件与中美关系——对2010年中美关系回顾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54:33

第三方事件与中美关系
——对2010年中美关系回顾与思考

[3017] (2011-01-12)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德隆:是时候增加开支
[中国早点] 富豪的变迁
[时事漫画] GDP主义摧毁中国政权基础
[中美关系] 歼-20试飞 分析:有意向美展示军力
[新中关系] 胡润报告:新加坡是中国富豪钟爱品牌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乙肝转阴——已成现实!
曝糖尿病最新科研成果!
美国进口伟哥◆◆◆直销
伟哥◆◆让少妇疯狂秘诀

  回顾201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即“低开低走”、“一波三折”、“高调收官”。可以说,2010年是近年来中美关系发展最不平坦的一年。这一年中美关系发展呈现了一个新特点,即老问题与新事件相互交错,共同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

  中美关系中的老问题与新事件

  2010年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比较困难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两国关系中的老问题以及新的突发事件相互交织,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障碍与不确定因素。中美关系的老问题,即台湾、西藏问题对两国关系发展所产生的破坏性与阻滞性影响早已司空见惯,而近年来贸易争端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干扰因素。不过,从近些年两国关系发展历程来看,上述问题虽十分敏感,但并不足以引发中美关系深层次危机。然而,2010年初美国对台售武、奥巴马会见达赖、中美贸易之争集中爆发,仍对两国关系构成了很大挑战。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是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截至到2010年,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失业率高企,这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2010年可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与此相对的是,虽然中国在本次危机中也遭受了不小冲击,但通过一系列调控措施,中国不仅迅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而且还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源,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显著的事例就是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跃居第三位)。两相对比令美国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持有美国衰落、中国崛起观点的人也日益增多。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4月份的民调显示,认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的人下降至38%,认为是中国的人则有41%。两国现状的对比经媒体渲染之后,产生了两种反应,一是美国舆论界大肆鼓吹中国超越美国论,这极大触动了美国人的敏感神经,危机感与“遏制中国”的意识再次被唤醒;一是很多中国人也产生了一种虚幻的“优越感”与“自我陶醉感”,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到了让美国守规矩的时候了。

  不过,上述三大问题固然重要,但并非是2010年中美关系波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因素。真正令中美关系深陷困境,无法得到有效转圜的是在亚洲,尤其东北亚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首先是韩国的“天安号”事件。此事件之后,美国与韩国接连在中国周边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甚至日本都参与了进来,这不得不令中国政府高度警惕。接下来,围绕南海问题,中美再次正面交锋。令中国感到吃惊的是,希拉里国务卿明确表示,南海问题是美国国家利益,这改变了此前美国政府在该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此后,中日“撞船”事件再次被美国舆论视为中国展示“肌肉”的又一事例。美国媒体认为,中国的行为越来越“傲慢”(assertive)和“难以控制”(uncontrollable)了,从而激起美国人更为强烈的危机意识。11月,“延坪岛”炮击事件更是让东北亚局势陷入危机,中美关系再度面临新的挑战。

  建立危机预防与处理机制刻不容缓

  上述分析可见,第三方事件对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所谓第三方事件是指在亚洲,尤其在东北亚地区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不直接涉及中国与美国,或者仅直接牵涉到两国中的一方,但是又与两国利益紧密相连,其突出表现就是朝鲜半岛问题。第三方事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不可预知性。它们往往以突发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难以预先知晓,从而增加了应对的难度;二是难以管控性。由于此类事件直接涉及到第三方,因而中美两国无法发挥直接作用力,以有效控制局势发展。因此,第三方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也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的预估与控制。可见,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与处理机制已成为保障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重大课题。窃认为,这一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巩固。所谓事前预防,主要表现为针对于该地区的敏感议题,建立起一套沟通、协调机制,尽可能将问题化解于初始阶段。虽然第三方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但是引发这些事件的背后因素是比较清晰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突发事件是其背后因素未得到充分重视与有效处理的产物。因此,“釜底抽薪”之举有利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事中控制意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中美两国应该发挥各自的影响力,避免事态升级,将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事后巩固是指在突发事件基本得到处理之后,还需要对这一事件进行经验总结,并及时稳固相关脆弱性环节,消除可能再次引发同类危机的诱发因素。

  培育中美战略互信应“先易后难”

  两国学者基本上已形成一个共识,即中美互信严重不足,这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瓶颈和诸多矛盾的症结。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在诸多功能性议题上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但是两国间互相猜疑、防范的心态却未得到改善。这主要是因为两国仍未建立起最起码的战略互信,尤其在军事领域。中国方面认为,美国在中国周边举行军演,构筑安全联盟,剑指中国之意明显。美国人也认为,中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其目的就是要将美国势力排挤出亚洲,并挑战其霸权地位。这种“安全两难”无助于中美互信的建立。当然,由于两国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战略互信机制的构建并非易事,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笔者认为,中美互信机制的培育不妨也遵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从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出发(如经济领域以及全球治理领域),孕育出更多的战略契合点,然后配合以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民间交流,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最后再逐步扩大到政治、军事层面。这样既可以保持在具体议题上的合作,满足两国现实的利益需求,同时又可为长远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美关系应摆脱“风声鹤唳”的高敏感状态

  2010年中美关系给很多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即中美之间将要走向军事对抗,即便这种军事对抗不一定发生在当下,但也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这主要基于两国对对方行为的不同解释。美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带动军事现代化,并将运用其不断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拓展中国的经济利益,这必将与拥有全球利益的美国发生激烈碰撞。更令美国人忧虑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军事崛起将会严重制约美国在全球的活动范围与自由行动能力。此外,经济实力的壮大,军事力量的增强又会使中国人的自信心极度膨胀,并会激起更为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中美之间的一些小问题很可能被无限放大,从而引发中美之间的冲突。而就中国方面来说,很多人士抱有这样的观点,即2010年美国在中国周边的种种行径无疑是在构筑对华战略包围圈,恶化中国的发展环境,其意图无非是要封堵与遏制中国。因此,不少中国观察家认为,美国对华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是根本性转变,强硬施压将成为下一阶段美国对华战略的主旋律。不过,笔者倒是认为,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观察美国对华政策是否发生转变,可以从很多方面加以考察,其中美国政府战略性文件中对中国的定位不失为一个有益的观察视角。笔者曾撰文指出,当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仍然趋向于积极,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所以,中美两国之间需要调整心态。一方面,美国不应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其霸权利益的挑战,不要将中国作为取代美国,充当世界第一的候选者。实际上,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主要还是侧重于自身内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总是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虽然必要的警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拥有自然的、从容的、理性的、健康的心态是一个大国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

  陈积敏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