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昮沈震轩的电影:“新用工”时代,求解“短缺”困局 两会专刊·要闻-解放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47:59

“新用工”时代,求解“短缺”困局

代表委员支招“用工荒”:正视产业升级 用政策和企业文化引才留人

2011年3月5日   04:两会专刊·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谈燕/王海燕

  本报特派记者  谈燕 王海燕

    朱雪芹代表今年春节回了趟江苏老家,发现那里完全变了模样。原本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如今高楼建起来了,大企业进来了,更让她感触良多的是那一条条挂在大街上的横幅,“家乡建设需要你们,请留在家乡做贡献”……从十几年前鼓励农民走出去打工,到如今呼吁他们留下就近就业,朱雪芹家乡的用工出现了新变化。

    而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家来说,这个春节过得却有些“慌”,用工紧张甚至招不到人。

    当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朝中西部迁移引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的代际替换导致劳动力结构变化,如何破解由此引发的阶段性“用工荒”?代表委员纷纷支招。

产业转型:农民工有了多元选择权

    “准确地说,当前出现的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用工紧张’,而并非全面的‘用工荒’。”严诚忠代表分析,随着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产业转移之初,必然会遭遇阶段性的劳动力配置不平衡。

    据有关方面统计,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2亿多农民工而言,他们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有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权。”严诚忠代表认为,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尤其要正视,低廉劳动力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随着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迁和逐步隐退,也倒逼这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解决“用工荒”。

    蔡窻代表以数据说话,去年,各地农民工工资平均上涨了20%左右,在这一背景下,沿海许多中小企业承受不了成本的上升,有的转型升级,有的向中西部转移,这样就导致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是一件好事,劳动力工资会在这种‘争夺’中逐渐上升。”

    “中国经济必须进行一场‘重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艾洪德代表建议。

连接愿景:让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

    吕亚臣代表所在的上海重工,2200余名员工中,农民工占了50%以上。其旗下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工厂,200名员工中,外来务工人员更是达到了150人。“无论是农民工,还是企业职工,我们都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在吕亚臣看来,要让农民工有归属感,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关键还是要把企业发展与农民工的个人愿景连接起来,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于成家的农民工而言,外出干几年可以,但要一直干下去,就必须考虑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现实问题。”吕亚臣代表分析,要为农民工创造“长期录用”的可能性,为他们设计出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的职业规划,同时切实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让他们看到,只要达到要求,通过考核,同样可以在岗位上取得职业成就。”他提到,有一位姓张的焊工,原先在包工头手下干活,公司通过考核,确认他是岗位上的技术好手,便根据相应的程序将他转为职工,如今一个月也能拿上5000元左右的工资。

    “吃好、住好,工资高并不一定真正留得住人。”王书平委员认为,不断提高员工的待遇是企业经营者的首要任务,新一代工人更在乎是否干得舒心,在乎企业文化,在乎是否有发展前途。

    在来北京参加两会之前,朱雪芹代表与普陀区相关职能部门一起,组织了好几场农民工的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了3000余个岗位。她在招聘会上发现,很多农民工由于信息渠道不畅,有好的就业机会,也就此错过。“相关部门是否能在农民工与企业之间搭建对接平台,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她提到,上海如今已在各个区县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管理的服务窗口,农民工找到服务窗口,也就是找到了就业的可能,“希望这样的服务平台能够再多一些,同时针对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提供包括维权、救助等方面的专业性服务。”在提供长期岗位推介平台的同时,加大保障力度,特别是在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职业培训:为新型产业工人储备力量

    这些年来,“80后”、“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流。李立新委员分析,这群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与其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仅带来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对于个人发展的诉求也区别于他们的父辈。

    朱雪芹代表也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很多“80后”、“90后”的农民工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兴趣不大,企业则“挑剔”这批农民工没法在岗位上“立刻上手”。

    对此,沈志刚代表认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后,技能型岗位的缺口进一步加大,要吸引这类高技能人才,一方面靠“引”,通过政策、环境等优势来吸引这部分人才;另一方面靠“养”,可以在加强职业教育上做好文章,培养本土的职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

    在朱雪芹代表看来,2亿多农民工如果能充分组织起来、培训得好,将成为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储备力量。而要使之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严诚忠代表认为,农民工首先要培养专业意识和产业意识。他建议,针对一些农民工职业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的现状,政府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产业发展与培训教育匹配起来,让农民工与城市发展、企业发展形成真正的共同体。”

    陈志胜代表认为,职业培训有助于改善人力资源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技术含量,使之成为更加合格的工人,又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培训得好,个人受益,企业也得益。”一些代表委员谈到,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培训投入的同时,企业也应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产品升级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内部培训、技能比赛等,辅之以相应的激励举措,鼓励农民工提升技能水平,最终实现双赢。

(本报北京3月4日专电)
“新用工”时代,求解“短缺”困局 两会专刊·要闻-解放日报 打造经济可持续增长新引擎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服务业能否逐步纳入增值税范围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破解未富先老,先做大养老金“蛋糕”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都说用工荒,真的“荒”了吗? 要闻-解放日报 创新社会管理 尤须公众参与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城镇化不光要速度更要看质量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推进财政从投资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两成居民住房将由政府政策解决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宜居城市,应是以人为主体之城 两会专刊-解放日报 新张江 新未来 01-要闻-解放日报 追逐幸福:新时代的全球议题 新财经周刊·世界经济-解放日报 “改革不是闯红灯,是创造新信号系统” 02-要闻-解放日报 上海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新飞跃 01-要闻-解放日报 转基因作物困局求解:是新物种还是生态魔鬼 企业加薪能缓解“用工荒”吗 新论·广告-解放日报 突破创新困局关键看企业 05-观点·手拉手-解放日报 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今出水面 05-新闻视点·要闻-解放日报 “拍客”如何参与社区管理 05-新闻视点·要闻-解放日报 城市经济发展新亮点 01-要闻-解放日报 白领为何深陷“过劳” 01-要闻-解放日报 上海三管齐下扶持数字出版业 02-要闻-解放日报 探索特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01-要闻-解放日报 50兆!“智慧城市”宽带大提速 要闻-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