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路研究院杨健:波希米亚人(Boi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6:51
很长时间以来就听说过金斯堡的《壕叫》了,很多人推荐过,听说特牛逼。
对了,还有一个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感觉差不多,都是那种“不好好过日子的”。
酗酒、吸毒、同性恋、颓废、无聊..........等一片“去他全世界妈”的感觉紧紧围绕。
那天在网上无意看到了,就给复制过来了,也没看完。
看这些人东西的时候,觉得感觉一片一片的,但到底是什么感觉还说不清摇滚诗歌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诗作,延续了诗歌中阴郁、黑暗的一面,暗含着从爱伦-坡——波德莱尔——兰波——迪伦托马斯——金斯堡——伯罗斯的线索。这条线索包含了三个重要方面。一个是它在体裁上的启发,开启了接受城市丑恶和人性阴暗面的闸门;另一个是它的叛逆精神,奇异的幻觉和非理性的、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意境,激发了摇滚乐中激进分子和叛逆分子的想象;再一个是它的音乐性,这些前辈诗人的作品,不少都有容易朗诵、富于音乐内质的特色,与乐的目的暗暗相合。摇滚乐中与朋克相关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吟唱诗人,与这一线索密切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二战之后以金斯堡、伯罗斯、凯鲁亚克为核心的“跨掉的一代”文学,与摇滚乐中这一脉有着直接的启承关系。跨掉派的诗歌打开了摇滚乐感知的大门。,并且直接促成了一些摇滚人物、摇滚作品、主题意念和表演形式的诞生。本诗集原意是要收入不伯罗斯、爱伦-坡、托马斯等与摇滚乐密切相关的一些诗作,由于时间、篇幅,也包括一些资料的限制,最后只保留一首金斯堡的作品,列在诗集的开篇,既是提示,也代表了一种开端。
波希米亚人——这是一个没有共同语言和血统的族群,共同的信仰是反常规和创造力。

  我们在巴黎的游荡者波德莱尔、劳德累克的诗与画里看到了波希米亚式的落拓和狂放的奇异混合,我们在“迷惘的一代”的经历中看到了波希米亚式的自我放逐,我们在金斯堡、凯鲁亚克这一代人中看到波希米亚人的享乐主义和自毁倾向。

  本雅明,一个寂寞的死于逃亡路上的犹太人,他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中,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波希米亚人”——“每个属于波希米亚人的人,从文学家到职业密谋家……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低贱地位上,并或多或少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在他的梦中不是孤独的,他有许多同志为伴。”——在本雅明笔下,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波希米亚精神绽放的“恶之花”,与马克思刻画的与职业密谋家相联系的波希米亚人形象不同,文学的极限与反抗的快感是波德莱尔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波希米亚,这个被反复烘焙的向世俗挑战的符号,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装饰。而精神上的波希米亚人,永远是一个**的极少数。

  如今的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

  波希米亚风格,饱含异域风情的时尚性感。波希米亚人,以流动不定为生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