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提亚cosav:子规啼血为哪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18:11

子规啼血为哪般

南翔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4月13日   03 版)

    无论在校内抑或校外、讲座抑或闲谈、旅途抑或会议……似乎总避免不开子女教育的话题,况且,现在强调终身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一直就有继续教育的硬性指标。那次,我随本市继续教育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拜访澳大利亚的国立巴拉瑞特大学与新西兰的Unitec大学,想了解的也是相关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情况。

    从“读书无用论”,到晚近二三十年的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CEO……社会情境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在欧美、澳新等国,到处见到大大小小的中国留学生,也见出重视教育尤其是知识与技能教育,其实是中国一以贯之的传统。即便“文革”10年,斯文扫地、教师职业臭不可闻,一些有预见性的知识人,依然顽强的希望知道外部世界的文明信息。坚韧如杨小凯(早几年去世,生前为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其大学经济学及其它学科的学业,竟是在“文革”10年监牢里完成的。

    我观察过西人与中土对子女的不同态度,却很难断然说出彼此的高下优劣。记得有一次在海外参加一个教育活动,住在朋友家里,他的儿子已经上中学,在国内,父母都觉得儿女的课业重,一旦上学就失去了欢乐的童年;移民到国外,与严峻的国内学业相比,上课简直跟玩儿一样,早上上课晚,下午早早就放学了。儿子一边啃着炸薯条一边看电视,母亲无奈道:“杰瑞,是不是可以去看看功课啊?”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画面:国内怕严酷,国外怕稀松。真希望两下折中才好。

    我很是不解,虽然彼邦远没有我们那么多从小学到中学的奥数冠亚军,但是为何拿诺贝尔科学奖以及数学菲尔茨奖等等,基本上都是西人的独霸天下?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先后移民但是在他们教育体系下长大的亚裔。一个德国人甚至这样说,尽管你们读书比我们早,书包比我们重,但是,你们照样要买我们的高科技产品。

    这简直是一个悖论,除了极其少数的天才,绝大多数人的业绩与成就应该说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为何华裔以及整个亚裔都重视教育,大人孩子枕戈待旦,囊虫映雪,辛苦为之,催逼得教师也早生华发,但是到头来,我们日夜萦怀的核心技术及高科技,都落入西人囊中?在看得到的十几年内,我们想彻底摆脱世界工厂的角色,想拒绝给西人交较多的专利费,一个字:难。

    我琢磨过,国内的基础教育有其日渐更新的一面,可圈可点之处不少,但是一味的赶考如同一味的GDP政绩强调,搞得上下左右高度紧张,竞争从幼儿园开始,全国各地的家长皆为所谓“学位房”倾尽财力,自己困顿不堪,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也大大不利。这与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不无关系,也跟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面子而不重幸福值不无关系。在西人看来,子女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甚至念不念大学、读不读研,是他自己的事情,相关志趣爱好,而无关幸福;国人不是这样,学历相关职业、收入等等,而后者,完全就是幸福的对应句。

    还有一点,当下教育的问题或难处是,太过顺境的学生,难以经受挫折、缺乏奋进的动力;家庭条件太差的学生,自信心明显不足,而且,需要更多时间去做勤工俭学等等,影响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适当的苦难挫折教育是必须的,那是生命的钙质。

    一个老同学谈到他的儿子读大学而中途辍学,在家无所事事,也拒绝和父母沟通,眼里流露出无奈与失败,他说,就是儿子小时候,给了他太多的顺利、娇宠,使得他以为事事唾手可得……

    我想起这个老同学在过去的沧桑岁月,背负着家庭出身和经济困窘的双重负担,勉力前行,待得自己养儿育女,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之后,唯恐儿女受到丁点委屈,如今是不是会深叹:我播的是龙种,为何收获的是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