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腭裂和硬腭裂的图片:选拔人才“公开”的意义大于选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26:38
选拔人才“公开”的意义大于选拔

□阮直

选拔人才对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了。除了世袭的皇帝与贵族,中国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在用官上基本实行的还是选拔制。如汉朝就实行过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下往上推荐,后者是自上而下选拔,无论上上下下,还是下下上山,其目的就是想撒开大网捞尽人才,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所用。

汉高祖刘邦才不及中人,但他选拔人才的能力却是大师级的人物了,带兵的有韩信、谋划的有让张良、治国的有萧何,无人能比,必胜无疑。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讨论问题,刘邦提出来说,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回答各有不同。刘邦听后说: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我的能力就是选到并用好这些能人。

如果不是广开选拔人才之路,都是让刘邦自己沛县的那些“哥儿们铁”去组成“班子成员”就没有大汉王朝。

其实,在中国最广泛的选拔人才方式是从隋朝的科举开始的。朝廷允许普通百姓和士人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并授于官职。它不同于汉朝的察举制,科举制突破了察举制小范围的人才选拔,选拔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无论考生处于何种身份,只要有学问,有才干便可报名参加考试,几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这种制度大体上还算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的。据说连大不列颠首创的文官制度都源于咱们的科举形式。

但古代的选拔人才是为了自己世袭的王朝,自然没有公心与私心的区别。可如今就不同了,哪一级一级政府组织都是代表人民在行使公权,可公权如果不是由人民选拔出来的人来执掌,他就不会听从人民的吩咐。所以古代时选拔人才可以不公开,如今就不能不公开,公开是向人民交代公平与公正的基本做法。

无论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公开的意义都要大于选拔的本身。不公开就提拔,一个人力量就够了;公开的选拔,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的力量就比一个人的力量大一万倍。一万倍的力量选拔出来的人才就比一个人力量提拔的人才更是个人才。更何况被提拔的人才只听提拔者一个人的话,被大众选拔出来的人才他得听大众的话,听一个人的话是奴才,听大众话的才是公仆。

看来选拔的意义不大,公开选拔的意义才大。一个人选拔的意义也不大,大众选拔的意义才大。如今不少地区在任命领导干部时实行了常委会集体票决的做法,这就比“一把手”提名大家没意见举手通过的选拔人才做法进步多了。比如村民集体选拔村委会主任的民选做法就比过去乡镇党委选拔村委会主任的做法是个进步。

仅仅实行选拔人才的做法而不公开所有的程序,就无法杜绝“选拔的荒唐”,即便如今公开了,还是出现了“公开的荒唐”,但做到公开就是个进步。我相信只要把公开进行到底,就不怕有人在玩猫腻。公开玩手脚就是加大风险,付出代价,甚至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