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西娅时尚摄影:陈果夫(1892—195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45:50

  陈果夫

  陈果夫(1892—1951)曾与其弟陈立夫一起把持国民党党务,组织CC系,有“蒋家 天下陈家党”一说。他学历不高,但著作等身,人称“不学有术”。去台后,“ 二陈”因承担“丢失大陆”的责任被国民党清洗,重权尽失。陈果夫久有肺病,又历来清廉,无钱治疗加重的肺结核。后虽得“特批”接济,但已回天乏术。生前,他曾希望死后能归葬故乡浙江吴兴。一首《故乡》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他浓 浓的乡情。

  蒋介石的心腹和左右手 陈果夫,原名祖焘,字果夫, 1892年10月27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其父辈三人, 父亲陈其业,字勤士;二叔陈其美,字英士,是鼎鼎大名的革命家;三叔陈其采 ,字蔼士,是浙江最早的留日军校学生之一。

  5岁时,陈果夫在母亲何氏的督促下,开始跟人识字,先后读了《千字文》《百家姓》 《三字经》和一些唐诗。或许是过多的关于责任和义务的教诲,以及诗礼经 济并重的家教熏陶,陈果夫懂事很早,他养成了勤勉刻苦、严谨朴素、慎言慎行 的品格,做事从不张扬,显得十分的老成,这为以后陈果夫形成治事理财的能力打下了基础。在私塾读了几年,1907年,陈果夫考入浙江陆军小学。1911年陆小毕业后,经二叔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奔赴武汉,在汉阳保卫 战中因劳累过度而致肺血管破裂,种下肺部病根,接着他参加了二次革命和讨袁 之役。

  蒋介石自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一直流落在上海,拜黄金荣为师。后几次受孙中 先生之召,先后到北京、广东任职。1918年,他在陈炯明部任职,因不得志,请假回到上海。1919年,孙中山先生指示在上海的戴季陶、张静江、蒋介石等人组织证券物品交易所,用于筹集革命党人的活动经费和救济革命烈士的遗孤。蒋 介石想起了颇有金融头脑的陈果夫,派他到日本人在上海开办的“取引所”去参 观取经,与虞洽卿等人创办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戴季陶、张静江、蒋介石、陈果夫等人筹集了3000元的资本,以“茂新”为名号,组织了54号经纪人,专做 棉花、证券两种生意。蒋介石提议由陈果夫担任“茂新”的经理,在交易所内买 进卖出。

  蒋介石、陈果夫等人在交易所内的经纪人活动,历时近两年。据陈果夫回忆,“ 茂新”号开始开市大亏,经营的第一天就亏本1700元。但陈果夫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很快就扭亏为盈。由于交易所的股票上涨很快,每股的价格由30元涨至12 0元,不到一年的时间,“茂新”号就赚了几十万元。在证券交易所的这段不平常的日子里,蒋介石与陈果夫的友谊和感情又深了一层。陈果夫和戴季陶、张静江 等人,以后都成了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核心分子。“茂新”号所赚的钱,一部分作 为革命党人的活动经费,资助孙中山的护法革命,还经常寄钱给革命烈士的遗孤 ;一部分被蒋介石、陈果夫等人在上海挥霍掉了。陈果夫资助其弟陈立夫留学的资金,蒋介石纳姚冶诚为妾以及后来和陈洁如结婚的费用,大多出自于此。

  1924年,陈果夫来到革命的广州,从此开始在蒋介石身边工作,为蒋谋划。在“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中,陈果夫为蒋介石分忧解难,帮他处理了复杂 的党内事务,显露出不凡的才干,深得蒋介石的欣赏。他帮助黄埔军校采办物资 、购置军需品,招募士兵和招收新生,以及罗致广东革命政府奇缺的军官、军医、无线电和其他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由于工作努力,任务完成得出色,陈果夫受 到了广州国民政府的赞赏。1926年1月的国民党二大,他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开 始进入政治中枢。1926年6月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7月至次年2月任代理组织部部长、党政训练所所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派 邓泽如、陈果夫主持全国的“清党”工作。陈果夫成为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彻 底走向了人民革命的对立面。在任组织部秘书期间,禀承蒋介石的旨意,用不为人知的手段,排挤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以及其他人士,完成了组织部人员的更 替。陈果夫还在党政训练所的基础上扩大,成立中央党务学校,校长蒋介石,陈 果夫任总务主任,而真正主持校务的就只有陈果夫一人。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为了对付桂系李宗仁等人把持的中央特别委员会,陈果夫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俱乐部(Central Club,简写为CC),联合各地蒋系人员,推动拥蒋活动,终使蒋很快复职。

  1929年3月,陈果夫一手操纵召开了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设法拉拢胡汉民派,踢开了汪精卫派和西山会议派,选出了由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中央,使蒋 介石彻底控制了国民党。蒋介石更加重视陈果夫,先后推举他担任国民党中央组 织部副部长、部长、监察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江苏省政府主席等要职,而陈果夫也以“中央俱乐部”为根基,最终形成了在国民党内的最大派系之一的CC系,控制国民党党务达二十多年。

  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被改为中央政治学校,陈果夫、陈立夫均被选为校务委员,不久陈果夫任教育长。自此,中央政治学校基本上成为二陈的领地。当时社会 上流传一种说法:“天子门生出黄浦,CC党徒在政校。”国民党三全大会后,靠 党务起家的陈氏兄弟,为了维护蒋介石的统治,组建了中统特务组织,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反共反人民的活动。陈果夫还首倡了“一个主 义、一个领袖、一个组织”的口号,提出“任何组织必须定于一尊”,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进行了理论论证。

  自此陈果夫从专职党务到垄断党务,陈果夫和其弟数度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 长,他们利用职权,在替蒋介石办党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的基础,成了名副其实的CC系首领。当时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他还曾任中央民众训练委员 会委员、政治会议委员、财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中国 合作学社常务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陈果夫主张抗战,也希望国共两党能 尽快实现合作,以利于中国的全民族的抗战。他在江苏主政期间,积极建议上海设防,阻止日本侵略者从上海进攻。他对山东韩复榘不作抗战准备十分不满,他 说:“想作英雄者自己不准备,且不许他们准备,致有事情时毫无对外力量。” 陈果夫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支持抗战,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这一点历史是不会 忘记的。

  跻身金融界 1937年11月,陈果夫卸去江苏省主席一职。1939年,他去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当 幕僚。赋闲在家的陈果夫现在时间多了,由于其身患肺病,而且肺疾时时作祟, 一年里花在治病养病上的时间较多,这就为其读书写作提供了较好的时机。结合自己读书和养病治病的感受,陈果夫写了很多首歌谣,收录在名为《鹤林歌集》 的册子里。漫谈医政也是陈果夫的一个业余爱好,他早年体弱,青年时感染肺病 ,因为医疗条件欠缺而终成痼疾。好在久病成良医,他自有一套保养方法维持生命。他后来还就自己的治病保养写了《老病人谈中医西医》。重庆时期,陈果夫 还陆续整理发表了《卫生之道》 《医政漫谈》 《儿童卫生歌》等书籍,对当时 的卫生行政和健康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对当时中西医结合有一定的影响。

  他提出的卫生十要诀:“浴日光、畅空气、慎饮食、重整洁、勤劳动、善休息、适环境、正思虑、调七情、节嗜欲”,对健康延年是有相当科学性的。

  1940年10月,陈果夫出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以后,便放下手头其他工作,专心投入到农行的工作中。不久,蒋介石任命陈果夫出任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 行、中国农民银行四行联合办事总处农业金融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又命 陈果夫负责四联总处农业金融设计委员会制定扩大农业贷款、统一农贷的计划。

  1945年,陈果夫由普通董事一跃而为农行董事长,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取代孔祥熙。他还担任了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

  1945年11月12日,陈果夫成为改组后的中财委主任委员,为国民党自筹党费。这就成了陈果夫堂而皇之的金字招牌。陈果夫打着这个金字招牌,干起了他的“被 人称道”的党营事业。

  抗战胜利后,一大批敌伪财产需要清理接收。陈果夫不失时机,伙同兄弟陈立夫 ,以国民党党政高级委员的身份,将一个个的日伪企业变成了陈果夫的党营企业。陈氏家族从农民银行起步,由金融事业起家,然后在工、农、商、文各界插手 ,进而发展党营事业、私营事业、合作事业,使陈氏家族终于出人头地,跻身于 蒋、宋、孔之列,并称为四大家族,陈果夫也就成为了内战的祸首之一。

  被疏远的台北晚年 国民党政权江河日下,陈果夫的病情也日益加重,1948年12月6日晚,陈果夫携家人登上“中兴轮”,离开上海去台湾,住进台中市双十路8号暂居养病。国民党败 退台湾后,蒋介石抛开住在美国的“代总统”李宗仁,于1950年3月正式复职,着手收拾残局,苦心经营台湾孤岛。为了将大权传给儿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权 衡,蒋介石决定抛弃二陈。CC系便代替国民党、蒋介石负起了大陆失败的整个责任,被排斥在权力之外。从此,二陈在国民党中的政治生命结束了,陈氏兄弟掌 管二十二年之久的党务、组织、特工、宣传大权,全部转到蒋经国手中,陈氏兄 弟二人的国民党中常委之职,随着“中央改造委员会”的成立而自动消失,陈果 夫的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一职也移交给俞鸿钧。他们所领导的CC系也开始成为一 个历史上的名词。

  受此打击,陈果夫的身体每况愈下,发展到后背炎症流脓,卧床不起,蒋介石于 是要他“安心养病”,他对政治就没有发言权了。遵医生嘱咐,不可说话,陈果 夫痛苦难言,以此为题,他写了一首哑巴歌,歌词曰:“哑巴哥,说不出话真痛 苦,……听得人家说话,肚里更加不开心,若闻笑骂声,面孔涨得红又清,摩拳擦掌,胆小不敢争。有时候像煞吃过黄连嘴里苦,有时候像煞受了冤屈没处伸。

  哑巴哥,不能说话苦得很。”这名为写病情,实际上反映了陈果夫被蒋介石抛弃后无可奈何的失意心情。此后陈果夫所有的要职都被拿掉了,只保留了三个荣誉 性的职务:中央评议委员,交通银行董事、“中央银行”理事。陈果夫此时也看 开了,他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

  合法、合情、合理,做成大事; 轻权、轻利、轻中,修得长生。

  这时对陈果夫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上的问题。陈果夫所患的是肺疾与肋膜炎, 以及晚年并发的喉结核等,这些病都需要高昂的药费,有些药要到国外去买。过去位高权重,这些问题自然好解决。时过境迁,陈果夫开始体验到捉襟见肘的尴 尬。他的特权没有了,经济状况日益恶化,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陈果夫虽 被列入所谓“四大家族”,他也实际控制农民银行多年,但他个人并无多少积蓄 。此时,陈果夫只好靠朋友帮忙支付医药费。农民银行看在他是老董事长的面子上,为他提供了一辆小车,作看病之用,但因没有汽油,不能正常行驶。无奈之 下,他给交通银行总经理赵棣华写信,叙述了自己家的处境后,提出发给自己兼 职董事车马费的要求。赵多年为陈的部下,素知他的为人,现在见其亲笔信,知道陈实在是困苦不堪,于是亲自将车马费送至家中,同时请“国民大会”秘书长洪兰友将陈果夫的窘境转告蒋介石。老蒋闻讯后,似乎感觉有点过意不去,回想 当年陈其美对自己的恩情,也想到二陈兄弟对自己的忠心耿耿,同时也为了安慰 一下那些被踢开的老部下,蒋介石当即给陈果夫批了5000银元作为医疗费,另外 还批给一笔特别费用,以作紧急之用,总算解决了陈果夫的困厄。

  当听说陈立夫准备离台时,陈果夫心情更为感伤,他知道弟弟这次出走异国,可 不像当年留学美国,几年后还会回来,更不是如出访,数天月余即归。以弟弟的性格,这一去再也不可能回来了。兄弟俩海天相隔,此次别离,当是永诀。尽管 如此,陈果夫还是支持弟弟远走高飞。台湾乃是非之地,不可久留,离开台湾是 最好的选择。他不顾疾病缠身,爬起床来,硬撑着身体,给陈立夫写下了“诀别 书”,信中虽也希望陈立夫离台后,仍要多多“考察研究经济恢复与建设事业” ,但更多的则是在平淡的语言中所透露出的兄弟手足深情。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再加上疾病缠身,他内心极度痛苦,1950年是他最难熬的一年。为了消磨时光,他想写一本回忆录,将他四十多年的经历与主张,如水利、 合作、广播、电影、金融、礼俗、医药、卫生等分门别类写出来。他写该回忆录 的目的是想“俾世人瞭我心之所向,与遭谤之由来”。实际上,他是要向蒋介石 表白,他是忠心于他的,忠心耿耿为其办事的,希望以此让蒋介石能施恻隐之心,对他陈家另眼相待。陈果夫虽然淡出了政治,但是他在病中还比较注意大陆和 海外各方面的情况。当他得知大陆方面召开中医药会议,很是高兴,他在日记中 写道:“共党各方对此似比吾人在京时更为重视。”在当时海峡两岸严重对峙的 情况下,陈果夫的态度应该说是客观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1950年冬,陈果夫完成了回忆录之一《苏政回忆》。回首往事,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基本的总结。他给自己脸上贴金,认为在许多方面做到了超凡脱俗:(1)住繁 华都市多年,未擅入妓院、舞场、赌场之类,为无聊之消遣。(2)管钱始终不将 钱作为私有,或为金钱所管,反之,愈不爱钱。(3)读书未擅为书本所囿,或自以为知足。(4)管人事不作弄人,不私于人,更不自用私人。(5)做官未擅作威、作福、营私或运用政客,作固位之想,始终保持平民本色。(6)接近商业工 作,自己做到不做生意,不与人谈私利。(7)办党务不作植党之想,办教育亦然 。(8)生病能摆脱烦恼,始终抱乐观与进取之心。实事求是的说,陈果夫自己所作的总结,有些还是较公允的,像第1、3、8条,陈果夫基本上做到了。

  1951年1月22日,为养病方便,陈果夫由台中市迁往台北市青田街。辗转病床多年的陈果夫,终于听到了死神的召唤,其生命已经处于垂危时期。但是他还关心着 台湾的政局,还关心着国民党的前途,他将自己经过长期考虑的对国民党、对政 府、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意见集中起来,挣扎着,将全部余力倾注于一纸“诤 谏论”上,派人呈送蒋介石,以表明他对国民党、对蒋介石的一片忠心。

  蒋介石虽然将陈果夫作为他的替罪羊打入冷宫,但念其多年的忠心,对他还是有 一定感情的。蒋介石曾两次登门探病,询问陈果夫的身体状况,并建议用西医方法治疗。

  8月25日上午,陈果夫病势急转,体温骤然增高,口中发出呓语,到下午2时后, 便进入昏迷状态,体温高达摄氏40.5度,医生匆匆赶到,进行紧急会诊后,便觉再无回天之力,延至4时52分,陈果夫溘然长逝,终年60岁。

  陈果夫逝世的当天,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便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推定委员37人,由陈诚、蒋经国、何应钦、王世杰、吴国桢、周至柔、张道藩等主持,由CC系 骨干洪兰友任总干事。

  8月26日,陈果夫的父亲,81岁高龄的陈其业专程从台中赶至台北护丧。儿子先他而去,陈其业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特别是次子立夫,竟不能回台送兄一程,老 父心中十分悲哀。蒋介石送来了亲笔写有“痛失元良”的挽额,并于26、27日两次到存放遗体的极乐殡仪馆吊唁,他望着陈果夫的遗体,脸上现出哀痛的神情, 几度鞠躬,似乎要陈果夫的在天之灵对他予以原谅。其他一些国民党上层人物, 即使一些陈果夫的政敌,也跟着蒋介石来称赞陈果夫,说他是“标准党人,是北 伐到迁台之前的中心人物”,“在党内确有其组织的天才和领导的高度智慧,非 常人所能及”等。总之,一夕之间,陈果夫成了千古完人。

  9月15日,蒋介石亲自颁布了“褒扬令”,称陈果夫“资性弘毅,志行纯笃,缵承 革命家风,效忠三民主义,越四十年如一日”。蒋介石还下令为其出版了《陈果 夫先生全集》,收录了陈果夫一生所著的有关教育文化、政治经济、礼俗、生活 回忆、医药卫生、杂著等六个方面的文章,近200万字,以表纪念。

  此时,远在美国的陈立夫得知乃兄逝世的消息后,悲从中来,但他没得到蒋介石 的许可,不敢贸然返台参加葬礼,只能独处异乡、洒泪遥祭。

  陈果夫的墓地选在台北市郊观音山西云寺右侧一块山地上,这里环境优美,景色 宜人,是十分理想的地方。但陈果夫喜欢他的家乡浙江吴兴,莫干山的娴雅多姿,太湖水的涟漪波涛,始终萦怀于他的心中。陈果夫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故乡” 的诗:“我希望我的故乡,山河无恙;我希望我的故乡,人文发扬;我希望我的 故乡,腥膻洗尽,从此无人敢侵占;我希望我的故乡,爱我如慈母,不让我漂泊他乡;我爱我的故乡,我永远不离开我的故乡。”诗行中,体现了他的爱国心, 寄托了他的乡情。可他离开了他深深眷念的家乡,只能抛骨异乡。1951年11月4日 ,陈果夫灵柩在观音山墓地举行了安厝典礼,鼓乐声中,一代特务政治的始作俑 者就长眠在这里。

  陈果夫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且早年投身政治,长期在高层担任要职,又长年患病 ,但他竟在工作之余写了大量有关政治、时事、教育、经济、党务等方面的理论文章,并创作多部小说、诗歌、杂文、电影剧本等,还写了一些包括医药卫生方 面的普及读物,总计200万字。台湾曾出版《陈果夫先生全集》10册。胡适也因此而称赞他“不学有术”。主政江苏时推广江苏菜肴,创制“轰炸三岛”特色菜, 都为他身后留下了谈资。

  陈果夫的家庭 1914年,陈果夫与湖州商界富豪朱五楼的女儿朱明结婚。两人遵行的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明性格直爽,活泼可爱,深得其父的宠爱。只是朱家受到封建 思想的束缚,朱明长期呆在深闺,终年从事女红,根本没有读过书,一字不识, 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子。因而订婚时,陈果夫提出了两个条件:入校读书和放足。对此,朱家满口答应,将朱明送进启明女校念书。很早就盼望入学念书的朱明 ,在进入学校后,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成绩总是排在班上的前几名。22 岁时,已在学校读了五年的她才依依不舍地结束了学校生活,回到家中。由于长 期在外求学,陈果夫一直未能与自己的未婚妻见上面,对于自己来说,她犹如雾中的女神一样,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直到新婚时,两人才第一次见面。他们采 用民国新订的结婚仪式,以完全崭新的形式隆重举行了结婚仪式。婚后,他们的 夫妻关系非常好,感情深厚。陈果夫一生生活正派,朱明也是一位好妻子,她从不干涉陈果夫的政事,默默无闻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不像国民党其他高官夫 人那样飞扬跋扈。

  陈氏夫妇一生没有生育儿女。1926年2月,陈果夫的二妹妹陈敬夫生了一个女儿, 这个女儿就过继给陈果夫,取名为陈泽宝。后来陈泽宝嫁到姑父沈百先家,与沈 百先和陈顺夫夫妇的过继儿子沈华祝结婚。沈华祝生于1929年,字颂衢,是沈家 同祖同宗的一个侄子过继过来的。1949年沈华祝随父母去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农业机械专业。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在伊利诺州立大学获得机械工博士学位,之后在伊利诺州的卡特比突柴油机公司担任工程师,并加入美国籍。“卡柴”是美国最大的柴油机厂之一,与上海柴油机厂有订货关系。上海柴油机厂曾经派4个人 去美国“卡柴”参观,沈华祝接待了他们。1989年沈华祝退休后,应邀到上柴讲授柴油机的设计、功能、操作等学术问题,为时两周。讲课期间,沈华祝陪父亲 沈百先、夫人陈泽宝到家乡湖州扫墓,受到湖州市领导的热情接待。在上海讲学 的时候,市内交通常阻塞,沈华祝坚持步行到工厂上课,得到上柴职工的敬重和感激。他与陈泽宝有三个孩子,儿子沈国阳、沈国安,女儿沈国美,均在美国。

  陈果夫和朱明在重庆时有个使女,名字叫朱月琴,后来跟着陈果夫夫妇到了台湾 ,她为陈家做了多年的家务活,因此陈果夫对她很感激。当朱月琴找男朋友的时候,请陈果夫帮忙找一位至少是科长一级的官儿。陈果夫意味深长地劝告她:“ 我看还是商界的人好,政界的人不可靠。”所以,朱月琴最后嫁给一位在台湾和 美国两处开珠宝店的商人。朱月琴出嫁的时候,陈果夫和朱明夫妇将她认作干女 儿,使新郎觉得很有面子。后来朱月琴定居美国。

  按照父亲的嘱咐,陈立夫将其长子陈泽安过继给兄长为嗣。陈泽安在台湾大学园 艺系毕业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获园艺专业水果学硕士学位,又在新罕姆息大学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几个大学任教。他曾经在美国《科学 杂志》上发表过几十篇学术论文。1983年,他仅以两票之差与台湾的“中央研究 院”院士失之交臂。1983年起,陈泽安多次到南京农学院、南京大学讲学,回湖州省亲,还到浙江黄岩帮助农民种植橘子,提高橘子的质量。陈泽安妻子张智真 ,毕业于美国的西顿荷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曾经在家中教烹饪技术,从事 家政培训。

  陈泽安的大儿子陈绍虞,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又在加州大学获动 物病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他的指导老师(一位曾荣获诺贝尔奖的教授)的指导 下,对人类癌症有突破性研究。在30岁的时候,他已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以及 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过20多篇学术论文,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他婉言谢绝哈佛大学的高薪聘请,潜心在UCLA从事癌症方面的研究工作。陈立夫支持陈 绍虞留在原单位的决定,他的父亲陈泽安也鼓励他继续研究。陈泽安的二儿子陈绍舜是新泽西州州立罗杰大学经济财政学士,女儿陈绍玲学的是农业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范小方、李永铭:《陈果夫与陈立夫》,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