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是如何练琴的:钮文新的博客 财政让利势在必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54:40

财政让利势在必行

 
刚刚公布的数据现实,6月份一个月,政府财政收入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27.6%。照这样的速度,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元,估计占GDP的比重将接近25%。这是一个怎样的税负水平?根据IMF和OECD两个国际组织的统计,1994年到2006年,24个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占GDP的比重33.1%,18个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21%。而中国现在达到了25%,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直逼发达国家。

但是,当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直逼发达国家之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中国的国民福利是否再向发达国家看齐?更何况,这样的税负水平是否与中国的经济现状相匹配?我认为,就目前国民收入的增长状况(实际增长率不到10%)看,财政收入连续10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是不适宜的。这势必造成各级政府部门花钱大手大脚,不利于一个廉洁政府形象的建立。

我们承认,政府财政实力雄厚,会对解决一些困难问题帮助很大。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偿付问题,贷款数额越大,就越需要政府财政收入丰厚;比如,应当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风险,中国政府实力越雄厚,越容易引领中国经济度过难关。等等。

但是,就算是好处多多,政府收入年均近30%的增长也实在太过火了。我认为,应当降至10%至15%。而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动力。现在,总有人认为紧缩货币可以迫使中国产业升级,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认为,这样的认知过于牵强。

货币政策属于总量政策,它只能真对宏观经济的总量问题,对GDP发挥重要作用。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产业结构调整也罢,这都是结构性问题,必须依赖结构性政策加以调整。而从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看,税收政策才是最为基本且有效的结构性政策。只有财政税收的“有保有压”,才可以真正实现信贷投放的“有保有压”。

但我们认为,现在政府对信贷政策的有保有压强调地过多,而对财政政策的有保有压强调不足。比如,要求信贷向中小企业倾斜,但税收政策从来未对中小企业让利,尤其那些为中国就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小企业,基本享受不到任何税收优惠。相反,它们却是各地政府的重要税源,受到税务部门的强力积压。这显然很不公平。

我认为,财政让利于民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必然,更是用宏观手段对抗物价上涨的必然。

最近,温总理十分关注生猪养殖的问题,而且政府已经准备拿出25亿元采取5项措施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但是,CPI真是“猪说了算”吗?我看不尽然。试想,如果猪吃了“昂贵的玉米”,猪肉价格会下跌吗?所以,CPI不是“猪说了算”,而是“玉米等粮食说了算”。

那玉米等粮食价格谁说了算?国际金融炒家说了算。所以,如果没有人可以管制金融期货的炒作,那CPI谁说了算?我们必须看到,决定全球粮食价格是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仅以此间交易的玉米期货价格为例,其期货价格已经从2010年6月的每吨324美元,涨到现在的732美元,涨幅达126%。前不久的2011年6月10日,更是涨到799元。短短一年,玉米价格上涨146%,这样的成本如果猪肉价格不涨,那还有谁愿意养猪?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显然不是中国超发人民币的结果,而是美元滥发的必然后果。今天的新闻报道说:温家宝总理4天之内8谈宏观调控的“两难”处境――一方面是物价上涨,一方面是经济回落。按照现行政策,首尾难顾。

其实,这样的“两难”困境,恰恰说明了物价上涨,绝不只是中国自身的因素。中国可以通过紧缩货币压制内需、压制经济增长,但物价却被“玉米期货”控制,被国际金融炒家控制,这就是“两难”的根本原因。

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这一严酷且无法更改的现实条件。而一切政策的正确抉择也必须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条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今天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再次指出:加息虽能抑制通胀预期,但无法从源头上根治输入型通胀和结构型通胀。未来,货币政策或进入一段观察期,财政政策则应接过“抑通胀”大旗,全力缓解通胀给中低收入人群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赞成这样的方法,这就是我一直强度的:面对今天的物价成因,中国政府只能选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