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桦树手串多少钱:虎妈到底把谁整傻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52:15

 

由《虎妈战歌》的作者——耶鲁大学法学系教授蔡美儿引起的东西方教育理念之争,正在波及欧洲。有博友问我,虎妈在欧洲又没有粉丝?我说:虎妈在欧洲怎么会有粉丝呢?在美国到底又有多少粉丝?即使是上了《时代》杂志,她也不过是引起了一场争论。或者说,她只不过是争论的主角,仅此而已。

我们也许忘了虎妈的出身背景,这样容易搞不清是非曲直。

虎妈蔡美儿来自菲律宾的华人家庭,继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是封建的。

当年所谓的“盛世中国”,将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辐射到亚洲各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滤性毒素往往认识不够深刻,以为时过境迁,甚至民主盛世就可以消磨掉那些丑恶的东西。所以,我们就看不懂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甚至看不懂香港。这些国家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相反中毒依旧很深呢!即使是今天的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包括台湾),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等级尊卑依旧被发扬光大呢?韩国的游客,动孰对导游历严喝色,导游不堪忍受,经常把游客扔了一走了事;你看香港影视剧,警员张嘴就是“yes! sir!这个上下级,那可叫分明呢!新加坡有个鞭刑,来对待未成年人违法。这叫什么法律?这样说来,毒打犯罪嫌疑人岂不合情合理?对上级、长者必须尊敬、服从,否则就要打骂,这是什么?这就是封建恶俗,而且是违法的不是?

人性化,对泛中国化国家来说,不过是说说——他们不懂的!

什么样家庭会最愿意主动滴继承这种中国恶俗文化——穷二代!中国之所以今天依旧徘徊在普世价值观的大门之外?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在温饱线上下苦苦挣扎,我们的父母,还来不及去想如何关心和关注自己的下一代。即使是下一代获得了相对好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父母,依旧还在用过去的“老一套”来“管教”自己的孩子。所谓的“老一套”,那就是严要求加打骂。我们的父母最擅长的,就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心愿和设想。你还别说,一部分有天赋和忍耐力的孩子,还真的这样被打造成功了——郎朗就是!可惜,郎朗几次处在崩溃的边缘,又有谁知道?今天郎朗的表演,其实正是一种精神的宣泄,而且是白痴式的!

据媒体资料,蔡美儿的家庭条件就不是很好——“父母要工作到凌晨三点”,对蔡美儿的管教也很严。即使蔡美儿长大成人,成为巡回演讲的知名人士,其母亲仍然“批评”她,说她“语速太快”。说到底,今天虎妈的家教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继承了父母对她的教育,并发扬光大。她的父母并没有读多少书,封建文化的成分浓厚。同样的封建教育,大学教授采用了,就科学了,就先进了?这岂不是天大的的笑话?

我们再来看看虎妈如何折腾孩子,抹杀孩子的天性?

确切地说,虎妈对孩子的要求,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不准孩子在外过夜”,这是作为家长监护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能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被监护,那就是失职,甚至是犯罪。

但是,“不准有玩伴日(playdate),不准参与校园话剧,不准埋怨不能参与校园话剧,不准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不准自己挑选课外活动等等,哪一条不过分?应该说,这样的要求,对让孩子专心致志学习,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肯定有帮助;但付出的代价,则是孩子的自由和天性被抹杀——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傻瓜。难道她要送孩子去中国参加培养白痴和奴才的高考?

你再继续看看:虎妈要求孩子“不准有科目低于A级”。这个,孩子智商高的话,还不算过分;可是,如果智商相对差一点呢?难道不过分?虎妈要求孩子“除了体育课和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虎妈大概忘了,孩子的成长,身体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身体基础,其他都是白扯。舍身体而强调学业,你要孩子幼小的年纪,去舍生取义?虎妈要求孩子“不准玩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有道理吗?如果说有道理,那就是“凡是我喜欢的,你就必须喜欢;凡是我不喜欢的,你就不能喜欢!”这种逻辑,难道不是封建?

虎妈育儿法则,说到底是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说到底,真的和“我们决不搞西方那一套”是一个论调,和“《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也有一拼啊!其实,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建议,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不”。孩子一个天真的火花,极有可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样的孩子,才能有所成就。我们强加给他们的,只有10%的可能是正确的!

再进一步说:东西方教育差异的焦点,就是抹杀孩子的天性,还是发挥孩子的天性——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非常不好意思,虎妈选择的,是后者;是落后的,而不是先进的。

虎妈式教育的结果,不是成功,而是妥协!

虎妈也很可能取得郎朗父亲郎世坤那样的成功,尽管郎朗是个案。遗憾的是,虎妈已经是一个失败者。虎妈的教育,终于在孩子歇斯底里的反叛行为面前失败了!“当孩子宣称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子砸碎在地上,并发誓如果虎妈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时”,虎妈妥协了,被迫同意孩子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这个结果,恰好证明虎妈“不准玩钢琴和小提琴以外以外的乐器”是个错误?

虎妈的教育方式,出口就是“废物”之类的骂语,这样的妈妈,与悍妇何异?虎妈唯一欣慰的是,尽管自己粗言相加,惩罚不断,但孩子依然与自己感情甚笃!呵呵,对了,这就是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啊!你要培养一个对你唯唯诺诺的奴才,就得严加管教,动孰粗口,还要棍棒相加呢!从这一点来说,虎妈做得还不到位。至少,虎妈还没有被美国警察请去喝茶呢!

到底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东方在进步,西方还在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仅扮演虎妈的凶悍,显然是个偏向;只会做羊妈,过于温顺,也有失偏颇。一句话,除了属于监护责任的要严,还是尊重孩子,让享受童年,发挥天性,自由健康成长才好!

虎妈的出现,是一次倒退,在美国不会有压倒性的支持率,在欧洲不会有占绝对多数的粉丝,甚至没有粉丝;在中国,也只能成为弱智者的榜样,而不会成为主流。

毕竟,我们正在告别封建时代,这才是主流!

有一个词叫素质。它和单科知识占有量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和知识横向涉猎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悟性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还有一点,同样是在海外定居,很多人对发达国家的了解,依旧是盲人摸象,只知道一知半解,有的依旧是一颗榆木脑袋,依旧坚持封建思维定式,这叫可悲。虎妈如果能够淡定一下,应该想想自己脑子里什么东西该换换,自己的身边有什么是好的。农妇用父母教育自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无可指责,你可是大学教授,而且是美国的。你的行为不觉得丢人,还觉得是成就,真的是傻到家了!

虎妈如果要出下一本书,应该叫《虎妈忏悔录》。否则,虎妈就只能就傻犯傻,一傻到底了!假如虎妈的一双女儿将来出书,题目大概是《孩子,你是自由的》吧? 

 

新闻背景(作者/吴茵):

最近,耶鲁大学法学系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新书《虎妈战歌》引发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教育理念之争,“虎妈”蔡美儿成为全球严厉型家长的代表人物。她教养两位杰出女儿所用的“中国母亲的方式”激起各界热议,鲜花砖头齐飞。

1月8日,《华尔街日报》书评版以《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好?》为题,刊登了新书的部份章节,谏言西方家庭应借鉴中国家庭的严格家教方式,这篇文章很快就成为“华尔街日报”网站的大热门,吸引了7000多条评论,还有十几万人将它转载到脸书上。蔡美儿本人也收到成千上万封威胁信件,许多人指责她“虐待儿童”和“丑化亚裔”。不过网站读者投票显示,60%的美国读者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

很快,虎妈的战歌也在欧洲大陆上奏响,中美教育方法之争演变成了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争论。欧洲媒体大体上的反应可用德文一家媒体的话概括:“它(这本书)若也在德国获得成功,那就真要为德国的孩子担忧了。”而自认走教育中间路线的欧洲父母们对虎妈显示出更多的不屑一顾。

从北到南,我们来看看欧洲各国的父母和媒体各自用什么样的旋律回应虎妈的战歌。

• 瑞典:生活不只是高分,孩子还要学会与人相处

《哥德堡邮报》采访了一位妈妈卡伦,她四岁女儿萨拉也在学习小提琴,但不是通过强制的大量训练,而是通过听、模仿让孩子如同学习母语一样毫不费力地学习音乐。因为卡伦自己也拉小提琴,萨拉也喜欢,“一起做一些事情很有意思”。卡伦表示:“孩子认为有趣,我们就参加。孩子认为没有意思,我们就停止。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在音乐中获得快乐。”

该报说,给孩子压力让他们拔尖,这种现象在瑞典并不多见。不过儿童心理学家玛丽•卡尔松觉得,也不能太迁就孩子,对他们要求太低了,儿童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当然过分要求也不对。另一方面,如果只重视学习成绩,孩子会感觉得了高分就足够了。卡尔松认为:“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活不只是得分最高,孩子还要学会与人相处。”

• 丹麦:同情心和社会社交能力会带来多方面成功

《贝林时报》找出了10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类似事例,1912年两位俄罗斯裔美国教授合作出版了一本书,此书描述了他们的两个接近天才的儿子:比利和罗伯特。他们两个从小接受严格教育。但成人后问题很多。如比利不能承受压力,在压力面前屈从或退缩;而罗伯特则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抱怨父亲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很自私的人格。

记者得出结论:“严厉管教毫无疑问有它的优势:当被要求完美时,孩子们就很忌讳只得到第二,他们会很努力地争夺好的分数,因此会为此付出相应的劳动。但缺陷是孩子缺少同情心和社会社交能力,但这些素质会带来多方面的成功,例如能读懂他人反应。如果蔡美儿和她的孩子们能具有这些素质,他们就不会对他人的反应如此惊诧了。”

• 挪威

高中教师兼儿童作家比约恩•贺维克认为挪威的学校需要向孩子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他在挪威晚邮报上对当今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讨论。有人认为,相对于缺乏系统、无压力的学习,多数学生可能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升学和就业的正确态度中获益。但有人也认为,学校应该是有趣的,带劲的,学生应在体验和跨学科中学习,不能对学生提出太多、太绝对化的要求。

• 荷兰:孩子有人身价值,家长也需从他们的角度看事情

一位荷兰母亲在《标准报》上写出了她和蔡美儿的不同:“每周六上午,音乐老师必叫我的小儿子去前面唱歌,这给我造成很大压力,我们不停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我自问,这一切都有什么意义呢?是因为我自己没有成为音乐家而要让我的孩子成为音乐大师吗?之后我们鼓足所有的勇气告诉音乐学校,我儿子不再来了。没有压力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她接着写道:“我担心《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会认为我是一个窝囊废,一个西方母亲的典型代表。西方母亲们把孩子的幸福放在眼里,尽一切努力避免划伤孩子的心灵。蔡认为跳高的横杆可以提高一些,再提更高一些。”

在同一篇文章中鲁汶教育家拉麦克表示: “从我们西方的理念讲,家长不能给孩子施加这么大的压力,要求他像你一样优秀。但是我们也太注重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实际上孩子们是可以承受一些小打击的。教练要是对年轻的运动员要求高一点就会被质问,他伤害了我们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蔡的看法也有道理。”
弗拉芒儿童事务专员瓦诺贝尔根说:“如果你让孩子做强其所能的事,那么你就触犯了儿童公约第12条,即儿童有权利让父母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你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有人身价值的人,你也需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

• 法国

《法国晨报》报导了一位居住在法国的妈妈对美国人的看法:太放任孩子。她记录下让清楚地明白自己是法国母亲的那一天:“那是在到达纽约不久,在我们那居民富裕而又爱炫耀的布鲁克林Park Slope街区的一家超市里,我买了一满车东西,到收银台付钱时,我四岁的儿子看到糖果和巧克力棒,毫无例外地他向我要棒棒糖。遭我拒绝后,他竟然大叫起来,而且倒地不起。他叫个不停,我被激怒了,忍不住高声对他说:‘好啦,闹够了你!’突然,周围所有的面孔都对着我,批评的嘘声四起,“可怜的小孩子”,连收银员也向我做出坚定的手势,粗鲁地表示她要休息,把“closed(柜台关闭)”指示牌放在了输送带上,那真的是天大的侮辱。我永远忘不了她那充满藐视的眼神,还有儿子的得意洋洋。”

法国母亲也是严厉的,但是严厉的地方不一样,针对虎妈的十大不准,这位法国母亲也秀出了她对孩子的六大不准:
-不尊重(他人)
-刚坐到桌前不到五分钟就离开
-到邻居小孩家玩时,以饿为藉口未经允许而擅自打开冰箱
-在父母的床上跳(特别是邻居家里的)
-抱怨作业太多和反驳老师,除非真的是老师的错
-认为“输赢都一样,反正输了也能要奖赏”

一位美国妈妈觉得,法国小孩更礼貌。法国人很小就教育小孩吃饭时如何坐端正,会自己用刀叉。而美国小孩甚至是少年都很少有能稳坐饭桌前超过五分钟的。而且我不止一次发现,在我的厨房里,会有位美国小客人正埋头于橱柜或冰箱里,跟我解释说:“我饿――――了。”

• 德国:这本书若也在德国获得成功,就要为德国孩子担忧了

《南德意志报》写道:“蔡美儿的故事和所有奋发向上的移民故事类似。她的父母和许多其他移民美国的人一样,为了子女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工作到精疲力竭。子女感激他们,成为成功的律师、教授和医生。但第三代却愿意跑错方向。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接受西方自我的理念,成为艺术家、活动策划人、媒体工作者,而这是蔡美儿想避免的。”

《世界报》则指出:“要是蔡美儿的宣教手册也在我们这里成功的话,那真的要为德国孩子担忧了。这本书的道理可用一个低地德语的谚语概括:‘一切都是为我好,少年说,他们把棍子都给打断了。’”

《每日镜报》形容蔡美儿行为言语的方式“一点儿没有亚洲人的内敛、谨慎和低调,而是充满自夸,挖苦的弦外之音,还带着地地道道的美国式夸张。”

• 意大利:你走你东方的天才阳关道,我过我西方 “平庸” 的独木桥。

一位意大利母亲在博客上写道:“没出息”、“可怜虫”、“胆小鬼”,虎妈蔡美儿自称,对自己孩子说这些侮辱性的言语,并不是为了羞辱他们,而是刺激他们做得更好。可是,说实话,我实在不敢苟同这些我连在最糟糕的噩梦里都说不出的话能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帮助。

这位教授妈妈(虎妈)认为,我们西方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我们不督促孩子超越困难,这无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相反,帮助孩子实现他们认为遥不可及的目标,才是促进他们成长的最佳途径。而虎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惜让孩子痛恨她。

我想说,你去走你东方的天才阳关道,让我过我西方 “平庸”的独木桥吧。

我当不了虎妈,充其量是个“猫妈妈”……不过,我会努力培养我的孩子们的独立性:他们自己来决定要从事什么体育项目、要学习什么乐器,或者只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自己决定晚餐吃什么。我不奢望会培养出一个莫扎特,一个爱因斯坦。但是这有什么关系!我要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能够自我约束,尊重他人并拥有自信,这就是我对我的两个“小矮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