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糖果心理学(二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34:05
  • 发布日期: 2011-06-20 00:00
  •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晕轮效应:不要被别人头上的“光环”迷惑

当一个人被冠以“好”的名义时,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印象;如果一个人被冠以“坏”的名义,他就处于消极否定之中,并被认为具有各种不良的品行。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喜欢根据个人的好恶来认识判断别人,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上课之前,凯利来到第一个班,向学生宣布,这节课临时请来了一位研究生来代课。凯利还告诉全班学生,那位研究生是一个热情、勤奋、开朗、务实的人。之后凯利来到第二个班级,告诉全班学生那位研究生是一个冷漠、孤僻、懒惰的人。

那位研究生在两个班都上了课,但是受到两个班学生的欢迎程度大不相同。自从在第一个班上完课,学生对那位研究生一见如故,每次在校园里见到他都会亲切地与之攀谈;自从在第二个班上完课,那个班的学生对那位研究生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由此可见,之前对那位研究生的介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个介绍就像一面纱巾,盖住了研究生的真面目,让学生只能根据表面上这层光晕来判断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最早提出并诠释晕轮效应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他认为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喜欢从局部出发,然后逐步扩散到整体,就像月亮被光环笼罩了一样,这种认知常常会造成以偏概全的结果,会使人的判断出现偏差。

对于这种心理现象,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戴克为其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就会发挥明显的作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处于消极否定之中,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歌德曾经说过:“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品行给别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好印象的影响下,别人就会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给予较好的评价,就像“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所揭示的道理一样。

然而这样往往容易判断失误,就像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犯下的错误一样。

娜坦丽有“莫斯科第一美人”之称,她的美貌是大家公认的,普希金就被其美貌深深吸引了。普希金认为,一个漂亮的女人必然有着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普希金通过努力,和娜坦丽走到了一起,可是婚后普希金发现娜坦丽虽然容貌美丽,但是却与他志不同道不合。她对普希金的诗文没有欣赏力,每次普希金为她朗诵自己的诗歌时,她总是不耐烦地捂着耳朵说:“我不想听!不想听!”

娜坦丽喜欢普希金陪她去游玩,去参加晚会、舞会。为了讨得她的欢心,普希金放弃了诗歌创作,还弄得债台高筑。为了她,普希金还和别人决斗而丢掉了性命,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普希金的故事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警惕晕轮效应,千万不能被别人的某些优点蒙蔽了理性的双眼,要学会冷静地一分为二地看一个人,不能因为一个“爱”字就冲昏头脑,失去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一个推销员去一家大公司做推销,门卫告诉他老板在后院,于是推销员来到后院。见一个中年男士穿着西装革履、戴着墨镜,站在一个花圃前,推销员认为那个人就是老板,于是径直走过去,开门见山地表明了来意,紧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产品。可是“老板”没有反应。

推销员正纳闷的时候,看见一个满身泥土的老头从花圃里探出头来,便问道:“老头,你们老板怎么这么冷漠啊?”老头笑着说:“他是我的保镖,有什么事跟我说。”

常言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看人识人的时候,不能仅仅根据别人表现出的某些好的方面,就认为他是个好人,如果因为“狼”对你很温柔体贴,就认为它很善良,不会伤害你,不对其有所防备,你早晚会成为“狼”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