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恶少txt百度云:糖果心理学(二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22:00

 

  • 发布日期: 2011-06-15 00:00
  • 作者:苏玉京 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二十、霍布森选择效应:没有余地的选择,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余地的选择不叫选择,即使做出了选择,也是没有意义的选择,这就是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的困境。如果陷进去了,就像是被外界干扰因素束缚了手脚,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不应该人为地给选择设限,否则就会限制自己的手脚。

霍布森选择效应是指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即所谓的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它来源于一个故事: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在卖马时对顾客说:“你们如果想租我的马、买我的马,可以随便挑,价格都便宜。”顾客来到霍布森的马圈旁,发现大大的马圈里有许多马匹,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来,能出来的都是那些小马、懒马、瘦马。霍布森只允许顾客在马圈的出口处选。顾客左挑右选,怎么也没有发现中意的马。

在这里,人们虽然有了选择的机会,但是由于选择加上了限制条件,使得选择的空间变小了很多,因此人们无法选到中意的马匹。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选择”,人们讽刺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自我选择的角度来看,霍布森选择效应是选择的一大忌讳。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选择、学习、生活、工作或创新。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好坏之差,优劣之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供对比的选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选择是一个判断、取舍的过程,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用“是”或“否”来下结论,就不叫选择了。只有在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称之为选择。

当一个人没有机会考虑可供选择的方法之前,他的思想是闭塞的。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意味着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没办法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准备多种备选方案,这样才有机会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用一句格言表述为:“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很可能这条路就是走不通的。”

有时候我们扮演了霍布森的角色,给自己的选择设限了——我们不给自己退路,让自己一条路走到底,甚至走到死胡同的尽头时,还不肯回头;我们不给自己选择余地,要求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事,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个叫志伟的年轻人对一种实用电子线路充满兴趣,他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取得了初步成果,从这以后,他就对此着迷了。他不断努力搞研究、搞实验,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接着又不断改进,又申请了国外专利。

有了这样的成就,原本应该知足了,可是志伟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微不足道,这种精神激励着他继续改进研究成果。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这时一家大公司主动向志伟伸出了橄榄枝,他们表示只要志伟带着研究成果来公司工作,公司会给他提供丰厚的待遇,但是志伟不甘心,他既没有去这家公司,也不搞个体经营,而是继续搞研究,搞改进,不断追求完美。

一晃10年过去了,父母的退休养老金被志伟花光了,妻子无法忍受他的固执,和他离婚了,他还要支付儿子的抚养费。面对严峻的生存问题,志伟仍然执迷不悟,埋头搞研究,他不断声称“我找到规律了”……

志伟很执著,很勤奋,很努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他钻了牛角尖,走上了极端,没有给自己留下选择余地,也没有给自己和家人留出生存的空间,最后弄得妻离子散,让我们不由叹息:“这是何等悲哀!”

事实上志伟有很多不错的选择,他可以进那家公司,那样他们全家将会衣食无忧,闲暇之余,依然可以继续搞研究;他可以卖掉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一笔不菲的专利费,让全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在闲暇之余,还是可以搞研究。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表现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豪迈气概,硬是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结果扼杀了亲情。

坚持不懈、执著奋进是好的,但是走上了极端之路,就变成了固执,变成了钻牛角尖。在极端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很难保证是科学合理的,它会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

生活中,不管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别人,都应该多一点宽容,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多给自己一些余地,给别人多一点空间。有了选择的余地,我们才会有缓冲的地带;有了选择的余地,我们才能更好地择善而从之;有了选择的余地,我们才有充分的自我调整空间,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