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台节目下载:【麒麟合创】百媚千红的东莞城内小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43:56

百媚千红的东莞城内小巷

——东莞发现之旅游城内千年小巷游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线路】东莞莞城城内游:此游共分四个区域。

    第一区域:西城楼——马齿巷——兴贤里——赐归巷——善儒堂后——兴贤里四巷——积盛里——北正街三巷——积盛里一巷——北正街——北正街横巷——北正路与西正路交汇处。

    第二区域:市桥河——木巷——河唇坊——木石居——登桂里——仁和里——解元坊——石涌街——县后横街——县后坊——县后坊横街——东城路——万寿路

【估计用时】约2——3小时;
     推荐服饰:迈豪华的小饰品、北正街的衣服、西城楼大街的珠宝等;天和百货、沃尔玛、西城楼大街……


【推荐美食】万寿路头的小吃摊挡、文顺坊中段的油糍小店、河唇坊路路口的烤牛肉串、西正街上的恒香、醇香云吞面……

【推荐书店】新风路莞城书城……   (一)     春来岭南,新芽簇生,繁花似云,香飘四季,正值清明长假,遂动了继续行走老城深巷的念头。这次的出发地仍是西城楼,又名迎恩门。站在西城楼下的门洞,我们打量着这座千年的老城,竟然寻不到一丝陈旧的踪迹,眼前新建的西城楼大街的楼群镶嵌在蓝天白云之中,三月的阳光竟然十分耀眼……

`
下载 (130.76 KB)
2011-4-10 16:44

 

游莞城城内,从迎恩门出发

·    站在马齿巷口,原来巷口的拱型门楼和左侧的大楼已经荡然无存了。这让我们想到元旦行走时那位在废墟上奋臂挥锤砸钢筋的老人……马齿巷可算是莞城一条古老的巷子,据杨宝霖老师考:“爱国志士邓淳在鸦片战争之后定居莞城城西马齿巷之拾芥园,从事搜辑东莞历代诗章为《宝安诗正》……”而邓淳对方志贡献颇大,参与编纂《广东通志》、《岭南丛述》故其著作对研究东莞乃至广东古代历史意义非凡。
·

下载 (61.45 KB)
2011-4-10 16:44

 

2010年9月5日拍摄的马齿巷口

·

下载 (103.05 KB)
2011-4-10 16:44

 

2011年元旦拍摄的马齿巷口

     走在窄而长的巷道中,穿越在两侧的破砖烂瓦中,我们跟随一位热心的苍头老太太来到了马齿巷6号,她推开院内的房门嘴里不住地报怨着:“现在这儿老丢东西,屋里的东西都快丢光了。”我们随着她手指的方向向屋内望去,果然四壁皆空。我们一边安慰老人家一边问:“在马齿巷住多少年了?”老人家伸了伸手:“从嫁过来一直住在这儿,我今年已经九十几岁了……原来这儿住的老街坊都搬走了,这条巷只剩下我和前面这一家……”我们望着墙边一溜茂盛的花草,往隔壁望了望,听得老人家喃喃地道:“原来隔壁就是杨宝霖的家。那边是西城下……”我们曾听杨老师说过住西城下,却不知原来就在隔壁。
·

下载 (81.71 KB)
2011-4-10 16:44

 

2010年9月5日,我们在行走的时候遇到这位93岁的老太太,她给我们描述年轻时的西城楼下

·

    告别老人回到小巷,巷口的“粤好小美食”、“湘南菜馆”已经关门。10号的老屋,漂亮的檐沿让我们拍下了阳光下的身姿。当我们经过27号屋前,右望时,那座232529号的曾经满阶萋草,一壁青苔,红杯披拂的二层小楼,都已消逝殆尽,地上残留着碎砖废瓦,空空的旧窗下,昭示着曾经守望的鸽子也已离去……心中陡然升起一丝的伤感。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记得201095日,我们行走马齿巷的时候,这里依然掩绿呈红,窗头上的鸽子在守望,一阵粤剧《胡不归》传来,小巷弥漫着莞邑独有悠闲,生活的节奏也随之放慢。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作了一首小诗《胡不归》:

      主人走了/楼空了 /满阶青苔 /九里香枯了 /紫罗兰荒了 /万年青锁不住你的视线 /孤独的鸽子 /你守候了多久? /回家的路就在脚下 /再来 /你还能守住这个“屋企”吗?(屋企:家)

·

下载 (96.79 KB)
2011-4-10 16:44

 

短短的几个月过去,这只守家的鸽子却不知所踪了!也许,他找到从前的主人,飞到主人的新家?

    匆匆前行,左侧为张屋巷,张屋巷内共有四条小巷,且直通运河东二路。不入仍直行,遇兴贤里,右转入兴贤里,其实马齿巷可以继续前行,左为马齿巷一巷,内有古井一眼。复前行,可遇积盛里,不前行,再行则至妇幼保健站,右转仍为马齿巷,至77号方止,左转可通运河东二路。

    这儿是兴贤里的尾,两侧的楼房遮住了阳光,我们慢慢前行,豁然开朗处,右侧高坡上为七巷、六巷,巷口有几个孩子和女人在嬉闹着……

    前观,则是五巷、四巷、三巷,这儿的场地较为宽阔,没有看到行人,一切都静悄悄的,原来这儿是兴贤居委会。又想到了2011年元旦时行走的情景,三位老太太围着我们说个不停,还要过我们新买的书《话说番禺》,津津有味地翻来翻去,不时说“这儿是沙湾的飘色”“这是陈家祠”“这是……”也许,今天是清明节,她们都忙着拜山去了;也许现在大家都在家准备午饭;也许,那天只是个偶然……
我们继续前行约50米,左为兴贤里二巷,约有560米深;右为赐归巷,两侧的老屋似乎划了一个弧,伸向巷外,我们知道那儿直通向西正路。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下载 (98.49 KB)
2011-4-10 16:44

 

从这里走进兴贤里,错综复杂的巷子让人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

下载 (44.53 KB)
2011-4-10 16:44

 

2011年元旦,我们行走兴贤里的时候,三位老太太告诉我们那边的青砖房子就是善儒堂、赐归巷口原来停着花轿……还兴致勃勃地翻起了
我们刚买的《话说番禺》

·    过兴贤里二巷,一巷,见一青砖二屋民 国建筑风格楼宇。此为善馀堂后。善馀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谭屋”。 过堂后,可出兴贤里,至西正路,对面即为松柏街。

    顺西正路右行,至赐归巷口,对面就是新开发的西城楼之及第坊。据兴贤里四巷的街坊大妈说:“原来赐归巷口总是停放着一乘大花轿,以前莞城人家结婚的时候很多都是租这乘大花轿的。”可惜,这个景致早已不存了。

·

下载 (84.15 KB)
2011-4-10 16:44

 

赐归巷口果然曾经停过大花轿?要是有的话,还真想坐一回~~

    赐归巷则是莞邑名巷。皆因明代名宦罗亨信,莞邑俚语之“西门罗”即指此家。罗亨信,一生戎马,守边有功。至景泰元年,即14507月方辞官。“821早,于奉天门陛辞,奉旨赐酒饭毕,复宣至右顺门,赐衣一袭,俾归服用。内大红纻丝圆领一、织金獬豸青纻丝搭护一、绿纻丝折子一。”可谓荣归故乡,后筑室莞城市桥之西。(据《东莞历史人物》考证)

    罗亨信筑室市桥之西,是否是赐归巷,尚未定论,但我们仍愿意相信这个巷子与这位东莞英雄的关系。记得东莞展示馆中塑有罗亨信的雕像,而万江新华木器厂的叶生声称自己收藏一幅罗氏黄花梨木大门——号称“明门惊人——东莞第一门”。看来民间崇拜英雄的情结尚浓。

·

下载 (61.81 KB)
2011-4-10 16:44

 

2010年9月18日,我们走进万江叶生的私人藏馆,发现了“明门”之踪迹……

·   顺赐归巷,仍至兴贤里四巷,深入其中,可至积盛里。积盛里的巷尾也在马齿巷。积盛里共有两条巷,可直通北正路,也可从一巷转入北正路三巷,再至北正路。

     出积盛里一巷,巷左则为原来东莞县的柴站。“当年的柴站供应需要柴证的。柴则分为四级:最好的是特级柴,每一根大小差不多,能贴在地上,叠起来整整齐齐的比人还高,而且人靠在柴上也不挂衣服;一级柴也‘条条顺’;二级柴嘛,就是小根小根的,而且生增(生增:起疙瘩),但是有些柴,有油,特旺火;三级则是‘扭纹柴’了!”200963日,53岁的邓老师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谈道。

    立于北正街,北门桥赫然眼前。当然这儿就是当年的莞邑的北城楼——镇海门。积盛里一巷正对新风路。这条路原来应该是城墙位置,现在这儿已成了繁华的商业区,规模较大的莞城书城就在其中。

·

下载 (75.92 KB)
2011-4-10 16:44

 

曾经的东莞柴站就在新风路和北门桥交界处。这里,有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了!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顺北正路右行,经北正路四巷、三巷、二巷、一巷至横巷。善馀堂就在横巷中。善馀堂,莞人称其“谭屋”。我们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来谭屋了,每次我们都会赞叹不已。高大的青砖楼房,欧式的雕塑,拱形的楼门,窄窄的窗户,带有欧式风格的铁丝防护网,亦有莞风风格的花墙……整个谭屋如同一座城堡,十分神秘而令人向住。

   眼前的谭屋外墙已经破旧不堪,灰白的墙体已经斑驳剥落,野草在墙上摇曳……本来安装精美的玻璃窗花,现在已经支离破碎了……门头上的“善馀堂”三个字,隐约可辨。

    进院,灿烂的阳光洒在谭屋的房顶上,落在谭屋的天井里,挂在谭屋某一扇花玻璃窗上……三个拱门拱窗相联的独具民 国风情特色的楼宇赫赫然,匀称、和谐、大气、典雅……立于天井,正堂的黝黑的厚重的木门,光滑细腻质感的木趟拢,古朴别致云石镶嵌的红色板砖,棱角分明的红粉石墙角、基础……无不昭示这座近百年建筑的不可磨灭的岁月……

·

下载 (61.26 KB)
2011-4-10 16:44

 

善儒堂,俗称谭屋。历尽沧桑的外墙掩盖不住典雅大气、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

   天井左右各有一木楼梯,皆为原来所有,做工考究,用料皆为杉木……忍不住好奇,我们上了二楼,二楼上的板砖均已龟裂如花,宛如乍开的冰皮。听主人讲,日军侵占莞城时,曾把谭家人赶出来谭屋,而把此楼改为随军慰安所,经常在这里开酒会、跳舞、召军妓……

·

下载 (37.76 KB)
2011-4-10 16:44

 

从摇摇欲坠的木梯上谭屋楼顶,果然别有洞天。

·

下载 (62.24 KB)
2011-4-10 16:44

 

红颜不甘落后,也从木梯上了楼顶

·

   二楼的窗台上用匾箕晾晒着一小堆黑乎乎的东西,那是 “木棉托” 。“木棉托晒干后,用来煲凉茶,有清热去湿的作用。”2011227日,我们行走到旧华侨大厦的时候,曾见一老太太在那几棵高大的木棉树下捡“砰”然坠地的红通通的木棉花,她一边捡一边对我们说道,“我不光晒木棉托,到鸡蛋花开的时候,我还捡鸡蛋花晒,鸡蛋花也可以煲凉茶……”

    老太太大概也得益于老莞人或者说老广东的预防保健医学观吧——即所谓的食疗、食补。北方人无病不服药,而南方人无病即防病,不但经常喝凉茶予以调理,还以煲汤为食疗。他们在煲汤的时候加入如土伏苓、鸡骨草、龙耳叶、红丝线之类的山草药或者加入绍实、淮山、莲子、红枣、党参、天麻、川弓、白芷、黄芪等药材,……

     正准备下楼时,突然发现一个窄窄的楼梯,直通楼顶。我们忍不住探秘性地爬了上去,果然楼顶上别有洞天。十分精美的灰雕山花触手可及,山花图案为圆形相联的铜钱,匀净的白灰格外醒目……楼顶上的瓦当亦是原来之物,刻着“金玉”和花纹的瓦当犹如繁星的历史碎片……小天井的四围皆用绿莹莹的琉璃宝瓶柱做栏河……俯瞰天井,方见一竹节状的下水管,古人建筑即是艺术,处处细节格外用心,记得在采访石排塘尾村行走时,在祠堂中见过做成松树的下水管。

·


下载 (57.26 KB)
2011-4-10 16:44

 

从谭屋楼顶拍摄到的谭屋的瓦背,与我们拍摄到的徐景塘故居的瓦背如出一辙

·

    下得楼来,我们一边走一边讨论着当年万江官桥滘胜利乡人,谭之(全名 谭润之),字桂荣,生于同治年间1862年。虽侨居越南却花巨资在莞城为后人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这座修建于1919年的老谭屋已经成了东莞现在的不多的民 国风格建筑之一了,应该加以妥善的保护……

   从谭屋出来,我们返回北正街。街上人流如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正街曾经是肉菜市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则搬走了。2010年夏,曾经住过北正街某巷的丰收网友和我们闲聊的时候告诉我们,原来在北正街曾经住着一个卖蛇人,有一次在抓蛇的时候不小心被毒蛇咬住了食指,卖蛇人当机立断拿出菜刀把自己的食指砍了下来……


(二)
    北正街尾与西正街呈“丁”字型。正对迈豪街。

    北正街尾左转,则至市桥河商业街、市桥河精品一条街。这两条条街其实是原来的市桥河,市桥河也叫到涌。到涌,也有写作“道涌”。原来“市桥的路面铺砌条石,最宽处约4。西正路和市桥分别于1951年、1954年两次扩建为14宽的碎石路。1955年两路铺上水泥路面,1984年再次扩宽,市桥被拆。市桥路现宽23。”(1995年版《东莞市志》载)市桥河曾经也做过肉菜市场。如今,这儿已经成为东莞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

下载 (48.06 KB)
2011-4-10 17:11

 

曾经的市桥河,现在成了市桥河商业街

·

下载 (58.26 KB)
2011-4-10 17:11

 

另一边的市桥河,则是精品一条街了,当年的市桥,是麻石铺就的,就在这一段的市桥路上,如今则与市桥路融为一体了!

·


下载 (42.98 KB)
2011-4-10 22:54

 

清明时节,西正路八巷的一户人家门上插柳。这是我们很少见到的双趟拢。

·

下载 (47.8 KB)
2011-4-10 22:54

 

西正路八巷的这户人家的二楼的窗头非常漂亮,是典型的民 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可惜角度不是太好……

·

   市桥春涨水流东”作为莞邑旧八景之一,对东莞人的影响至深。旧时,乡下“吱吱呀呀”摇来的小舟桥到了市桥河,便会改用长长的竹篙撑来船。船家举着竹竿,来回于船头和船尾之间,船则行云流水般地向前滑去,船头偶尔碰到了河边人家的墙脚,船家便用长竹篙往墙上一顶,尖细而瘦长的小舟便又勇往直前了……

     过了市桥即为木巷。木巷的对过即为同德街。稍后走访。左转入木巷,木巷的第一印象是公厕。40开外的詹女士曾经住过城外,后来搬到了城内,她回忆道:“这个公厕是莞城城内第一臭,与城外阮涌尾的镇卫生院的对过的公厕相辉映。那时,那臭味直熏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呵呵,现在东莞的公厕管理已经颇有水平,早已不闻其臭了。
·

下载 (56.8 KB)
2011-4-10 17:11

 

木巷的巷口瓜果飘香

·  行至木巷中间位置右侧是木石居,前行则是河唇坊,直通新风路。河唇坊巷口的小吃十分丰富,尤以牛杂著名。河唇坊可通永宁四甲,永宁四甲现有四条巷,可通百岁坊,通新风路(此段旧称溪田坊,仍有门牌为证。)。

    拐进木石居,约百余米的样子,这段曾经叫河唇横巷的。此段右侧有登桂里,登桂里四条巷。其中市桥社区所在地。而市桥肉菜市场就在其中,行走莞城,到处是市桥肉菜市场的标示牌……

    如果出登桂里,左行会遇到醇香云吞面馆,斜对面则是恒香云吞面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人民公园大门口斜对面,大约现在鸿福城楼下某典当行的位置,有一个小摊,卖的是云吞面。由于味道非常好所以生意一直红红火火的。小摊的周围还有一块小菜地……特别富有田野农家淳朴之风。听说后来云吞面档搬到了市桥路,到底是醇香云吞面馆呢,还是恒香云吞面馆也不得而知了!这两家店的云吞都尝过,但味道远不如从前那般地道,也许是我们的口味变化了吧!相比之下,城外下关路、旨亭街的两家云吞面味道更纯,面更弹牙,馅更醇香一些……
·

下载 (57.5 KB)
2011-4-10 17:11

 

木巷往前走就是恒香园面馆了

·

下载 (88.63 KB)
2011-4-10 17:11

 

恒香面馆的对面是醇香面馆

·


     恒香云吞面馆前行,是登桂里。再往前则是彭屋巷,彭屋巷据说是明代资善大夫彭谊故居,也曾流传他小时上学曾在此地因下雨滑倒被他人耻笑的故事,他自此发愤苦读,一举成名。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将此里买下,后建有彭氏宗祠。现在彭氏宗祠已经不在。巷内有公安分局,给行走的人们一种安全感。
·

下载 (55.79 KB)
2011-4-10 17:11

 

市桥社区所在地登桂里

     我们从木巷的拐弯处进入登桂里,但是并不出西正路,而是从登桂里的尽头右转。大约不到100米处,即是广东省泗安医院,这儿曾经叫皮肤站。其实现在也是以皮肤科和生殖科为主。记得石奇老师在《被遗忘的角落》中曾写过,但凡麻风病人都要定期来皮肤站检查。那么那时候的皮肤站就是现在眼前的这个省泗安医院。
·

下载 (31.62 KB)
2011-4-10 17:11

 

石奇老师的作品《被遗忘的角落》中提到的泗安医院。

·

   继续前行,左侧为原东莞县建设中学,“……创建于1957年。当时是东莞县工商联创办的一所民办初级中学。1970年秋增设高中部。1971年秋改为镇办中学,更名为莞城第一中学。19989月,莞城中心小学分校设与此,20005月更名为莞城建设小学。”(《东莞市志》载)

·

下载 (52.41 KB)
2011-4-10 18:06

 

2010年6月15日拍摄的原莞城一中、现在的莞城中心小学正门

·

   原来的莞城一中由正校与分校组成。而且并没有现在这座连接正校与分校的天桥。师生们要来往于两校必须通过后门横过仁和里。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则架起了这座天桥,方便了师生同时也消除了安全隐患。抬头再看看右侧的正校,当年新建的教师宿舍楼,现在已经破破烂烂了。

   顺着长长的高高的旧莞城一中的围墙,来到尽头的富贵巷。富贵巷的右边直通万寿路,中间有小巷可通万寿路一巷,原来叫柳屋巷。左边则是老莞一中的后门,铁门依旧,门楼依旧,院内的老榕树依旧……趴在门缝里,向院内张望,却不曾见得当年莞城一中的一丝一毫的旧模样了!

     富贵巷的另一侧则是莞城中心小学。这儿是原来资福寺的旧址。“资福寺始建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南汉禹余宫使邵廷(篁村人),以私人住宅建寺。在周围四至凿四井为界,设以工代赈造像供奉。宋元符三年(1100年),祖堂禅师在寺内建罗汉阁,苏东坡作《罗汉阁记》。元至正六年(1346年),寺僧圆进募铸大铜钟,重6000年。(现为东莞展览馆收藏)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云舍利塔。此塔再保存原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东坡阁,邑人邓蓉镜为之记。”(《东莞市志》)我们曾经专门考察过中心小学中的云石舍利塔,有过拍照和记录,现与大家分享之。
·

下载 (68.68 KB)
2011-4-10 18:06

 

原资福寺(后曾作莞城中小学)内的云石舍利塔

·

下载 (66.75 KB)
2011-4-10 18:06

 

原来教学大楼前的榕树现在已被簕杜鹃缠得一树嫣红了!

·

下载 (49.6 KB)
2011-4-10 18:06

 

原资福寺内的大铜钟


     富贵巷左行,正对东莞市机关幼儿园,这儿曾是莞城最高级的官方正规的幼儿园。这条街叫仁和里。仁和里可通百岁坊,亦可出新风路。仁和里共有六条巷,其中三巷(旧称半边井)少将第琴芬园曾作为中 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旧址。
·

下载 (91.38 KB)
2011-4-10 18:06

 

曾经,多少莞人在这个幼儿园里度过美好的童年……

·    从机关幼儿园门前右行,则至福音堂。福音堂“是由德国传教士叶纳清等创建的基督教礼贤会,于同治十年(1884年)在莞城建成。影响较大。曾举办过礼贤中学、小学等。”莞人旧称的“红楼医院“即是该基督教礼贤会所创办。院址初在文顺坊。光绪三十三年迁入脉沥洲新址(今人民医院留医部),曾被人称广东五济……1951年,所有德国人被遣返回国,医院由政府接收,现为东莞县人民医院留医部。”(《东莞市志》载)

    今天是四月三日,时逢礼拜天,福音堂内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解《圣经》教义,在坐的教徒约五六十人,大家都在用心地虔诚地听讲……我们悄悄地滑过,不想惊动任何人……记得1985年的平安夜,福音堂举办了一个圣诞派对,当时很多人都很想了解圣诞,故而把一个小小的教堂围了个水涉不通。有人在圣诞节的晚上还早早地守候在教堂的门前,希望还有派对等着他们……
·

下载 (59.69 KB)
2011-4-10 18:06

 

2010年6月15日拍摄的福音堂

·    前行,则是文顺坊了。文顺坊直出,可达新风路,中间与石涌街相通。我们继续前行,左侧为仁和里六巷,巷口简陋的门楼被茂密的枇杷树笼罩着,树上点缀着黄澄澄的枇杷,六巷内的人爱花也善养花,家家户户的门前左右空地均有花草掩映,山墙上爬满了灵霄,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巷口便有一口硕大的水井。井前的墙角处三角盛开,朵朵红花似流云,映得整个六巷分外明净亮堂……鸡蛋花树下,几位老人在有一句没一句聊着什么……
·

下载 (59.04 KB)
2011-4-10 18:06

 

又光顾了一回文顺坊的这个油糍档,久违了的味道……我们吃了不少呢!

·

   继续前行,仁和里尽头即是解元坊。解元坊右转通万寿路。解元坊的右侧仍是原莞城中心小学的校园。这儿还有一座两进的老房子,听说是专门保护起来的。这很好,保存了极好的民居样本。其实这儿本来是解元坊一巷的。现在仅余这座空房了。其实一巷的后面原来曾是旧游府署、旧前道(都是原来的建筑)。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

下载 (77.75 KB)
2011-4-10 22:54

 

仁和里六巷内,红艳艳的簕杜鹃成了隔离喧嚣的屏障,我们眼中的世外桃园大概也不过如此罢了!

·

下载 (60.56 KB)
2011-4-10 22:54

 

仁和里六巷内,晾着被单衣物,邻居们晒了一匾箕木棉托。

     解元坊巷口左转,顺万寿路前行,则有乐善庵、万寿路的三巷及机关单位等。这段路旧称宣化街,曾建有游祠、城隍庙、贞烈祠……而今只有这座新建的乐善庵还有一点点游祠的气脉了,至于城隍庙记得《民俗》杂志中曾刊有顾撷刚先生的专门描写东莞城隍庙的文章,并配有详尽的布局图,堪称极为珍贵的文史资料……

     自仁和里右转顺解元坊前行,左侧为二巷、三巷……前面有一座祠堂,旧图列为“濮藩宗佑”,备查,为何宗族?解元坊之名,应得益于本坊中有中解元之人。待考。解元坊的右侧即是老县府的外墙。

     解元坊与石涌街呈“丁”字形。左行,则是石涌街之三巷、二巷、一巷,返至文顺坊,此处有本地美食油糍,味道十分地道,应居莞邑油糍之冠。曾多次品尝,这次又食三块……过往的学生、路人都会闻香止步,多瞄一眼……

    石涌街中间右转为石涌街横街可直通新风路,出横街左侧有东莞市职业技术学校,此为原东莞县师范学校,曾为东莞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师范毕业生遍及东莞各个机关单位。右侧为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原为东莞粤剧团的所在地)。右侧不远则是师范附属小学了。师范附属小学,曾经更名“东方红小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的操场比路面低大概一米多。形成“进了校门是个大舞台”的格局。开校会的时候,学生在操场上,面对着大舞台而坐。舞台的对面是礼堂和小菜地,左右两边是平房教室和办公室。右边教室的边上还有乒乓球台……眼前附小的地势被填高了,现代化的教学楼、水泥铺就的操场……一切,都变了!连原来操场上有两棵高大魁伟、枝繁叶茂的红樱树,也荡然无存了!
·

下载 (103.25 KB)
2011-4-10 18:06

 

原来的东莞师范学校现在的东莞职业技术学校皆为东莞输送了不少人才。

·

下载 (68.47 KB)
2011-4-10 18:06

 

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曾经是东莞粤剧团、东莞杂技团的所在地。

·

下载 (64.37 KB)
2011-4-10 18:06

 

当年粤剧团就是在这栋楼的楼下排练的,上世纪八十代初,我们经常跑到这里看演员们排练。印象最深的是《宝莲灯》。

    最近听说师范附属小学要搬迁,很多附小的家长、校友纷纷在网上跟帖,表示非常留恋,于是今天我们就前往仔细察看一番,拍了几张照片,本想进院游览凭吊一番,无奈门卫不在。只能望而轻叹,怏怏而去。
·

下载 (48.94 KB)
2011-4-10 18:06

 

这就是即将搬迁的莞师附小,可惜门卫不在,只能望而轻叹,怏怏而去。

·

    石涌横街一直前行大概50米左转则是县后坊横街了。交界处,正是东莞市特警大队、缉毒支队的住地,据说曾是国民党中将军军长李扬敬的兵营驻地。住地门前则是县后坊横街。

·

下载 (57.07 KB)
2011-4-10 22:54

 

石涌横街接送站、暂托所林立。要是师范附属小学搬走了,它们也将成为历史了!

·

    仍回解元坊与石涌街的交叉处,前行,左侧为石涌街四巷,连着一座老房子。记的有次行走中,一位买菜回来的石涌街的老街坊阿姨专门领我们瞻仰了这座老屋。阿姨讲:“这儿是国 民党的省长李章达的房子。那边是国民党的省长李扬敬的房子。”她一边说一边还给我们写下了这两个将军的名字。

    “李章达先生,东莞城县后坊人。1938年,广州沦陷,他先后任广东第四游击司令、第四战区军法执行总监兼战地党政分会委员。为国民党陆军少将称衔,与共 产党多有帮助。建国后,历任中央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广州市副市长等职务……”(《东莞市志》载)
·

下载 (60.63 KB)
2011-4-10 22:54

 

李章达将军的故居。

·

   李章达先生老屋正对的则是李扬敬将军的故居——明园。我们打量着明园建筑,外墙及院内楼房均为红砖砌就,极具民 国建筑风格,做工考究,隐隐中透视着典雅和霸气……

    远远望着这座知名的将军府弟,我们只能望之兴叹,一直未能一睹为快。恰巧,前几日东莞市政府官方微博“莞香花开”正式开通,我们遂开通新浪微博加以关注时,遇到博友“无风二号”。我们一起探讨东莞本土文化,无意间竟然成就了明园之行。

    此为四日行走日记:在“无风”兄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老县府,当然也是古代的老县衙。院内古木参天,花香鸟语,竟如世外。“无风”对县府了若指掌,指点我们:“这是500多年的古榕,那是150年的玉兰,还有古木丫杈的高耸入云的木棉……”
·

下载 (120.57 KB)
2011-4-10 22:54

 

李扬敬故居前具有150年历史的木棉树。清明到了,花儿开了,将军魂归何处?

·

  随着“无风”兄一声“到了。”我们眼前顿时展现出一片红灿灿的建筑群……站在壬峰的山坡上,再次惊讶不已。巍巍然的楼宇呈曲尺的样子,楼层的灰雕与外墙一致,犹如浮云,亦如帷幄……我们慢慢踱下去,口中不住地赞美着。
·

下载 (65.16 KB)
2011-4-10 22:54

 

李扬敬将军的故居保存仍旧非常完整。

·

下载 (59.91 KB)
2011-4-10 22:54

 

红砖的墙体,帷幕式的灰塑,石米批荡的门边,水磨石米的台阶……演绎着永不落后的建筑风格。

·

   漫步长方形的院落,欣赏着镶嵌着彩色下班的窄窄的窗户、欣赏着碧绿的陶瓷下水管,欣赏着气宇轩昂的欧式的门廊,欣赏着雕花的栏河,欣赏典雅别致的楼檐下的装饰……

·

下载 (50.74 KB)
2011-4-10 22:54

 

窗上的彩色玻璃典雅别致

·


下载 (43.68 KB)
2011-4-10 22:54

 

近百年前的厅门原来是这样的!水磨石的护栏更让我们惊叹当时的施工技术是如此的精良。

    明园的水磨石地面和护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后来做的?修明园的时候也有水磨石这个技术吗?“无风”兄笑言,以前在“十亩园”到处皆见水磨石。虽然,现在“十亩园”早已被拆掉了,但是曾经住过“十亩园”的老街坊到现在仍然非常喜欢水磨石的装饰……

   我们考察了明园的布局,考察了明园的后院后门,虽听老街坊们讲此为后门,但从建筑结构上来看,此门应是十分重要,建筑施工极为考究。假如老县府的大门不算李府正门的话,这儿也算得上将军府的正门了。据街坊说,现在的特警大队的住地、市看守所及粤剧中心等都是当年李扬敬驻兵、操练的营房、训练场……从后门过去十分方便。
·

下载 (60.05 KB)
2011-4-10 22:54

 

李扬敬故居明园位于石涌街上的围墙,石涌的街坊说,这是明园的后门。

·

   那么,让我们再次认识一下李扬敬将军。《东莞市志》载:“李扬敬,字钦甫,东莞城县后坊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0年毕业后先任粤军参谋至少将旅长……后任粤军第三军军长,1936年授陆军中将衔……1949年,秋,调任广州市市长。……李扬敬升任军长后,较长时间控制东莞明伦堂,直到东莞解放。曾在莞城开办明生中学及小学、幼儿园等……1988720在台北逝世。”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呵呵,这和老街坊说法稍有出入。李章达先生曾任广东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职广州市市长,而李扬敬曾为广州市市长,可谓一巷两广州市市长。也是稀世少有,蔚然壮观啊!

    记得去年行走时老街坊带我们拐进前面左侧的一个小巷,巷内有古井一眼,他们张口就说有几百年了。原来作为水井口的厚厚的红粉石已经被井绳磨穿了两侧的井沿……

    当年邵庭捐宅为寺(资福寺)时曾在宅之四角凿四井,不知道此井是否也曾和当年那四井相辉映?

    复前行,则是公安家属区,而左侧为石涌街六巷,直达县后坊横街。右侧则为县后坊,其实这一段才是真正的县后坊横街。直达真正的县后坊,右侧因为拆迁,此路不通。左侧顺县后坊直行与县后坊后横街呈“丁”字形。

    站在县后坊横街上,眼前一片繁花烂漫,粉红如霞,映得一条巷子都红彤彤的。轻弹兰指醉拈红云,笑靥如花,真可谓“人面桃花,百媚千红”了。未曾想,寻访发现之旅中尚能觅得这无边春色,可算没有愧对三月百花之约。
·

下载 (79.59 KB)
2011-4-10 22:54

 

人面不知何处去……

·

下载 (58.88 KB)
2011-4-10 22:54

 

百媚千红的城内小巷,让人忍不住轻弹兰指醉拈红云。


    “红云”左侧直通市特警大队,通石涌街横街,通新风路。右侧直通东城路。走向东城路方向,我们俩不时把目光向两边扫射,几时同时我们发现了镶嵌在巷子上的一块石匾“十亩园”。“十亩园”曾是县后坊李家的花园,县后坊李家可以说是诗书传家,才人倍出,其中李章达、李扬敬将军都为其后人。现在,只剩下石碑一块,供后人凭吊了。转进小巷,此处已是高楼林立,不见昔日之山野之气。小巷深处,蓦然发现这户人家院内极大极阔极深,院内曲折一幽径左右皆为花草树木,宛然又是一个“十亩园”,可惜的是,我们与主人不识,只能从门缝中窥得一斑。遂想,择日一定探个究竟。
·

下载 (58.99 KB)
2011-4-10 22:54

 

十亩园真的只剩下这块石匾了?

·

下载 (84.66 KB)
2011-4-10 22:54

 

十亩园内另藏春色……

·

    出县后坊横街,至东城路,左侧可达新风路,而我们右行,过市中医院,过某临时停车场,发现此处仍有座孤楼,近观之,方知是东城横街的老屋,此房子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钉子户”吗?不得而知了。再向里面,又发现四五户人家,近之,原来是县后坊的街坊。
·

下载 (67.6 KB)
2011-4-10 22:54

 

谁会想到,在县后坊的这座老房子里隐藏着一个百年守候的故事?

·        一位阿姨开门询问,大概是我们的说话声惊动了老人家。这是县后坊的10号,仍是一个廊檐比较精致的老房子。老人家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向我们介绍说:“这个木隔屏风还是原来的。”果然,一如道生园的屏风,整个屏风都为木制,上面悬几幅画像,也许是曾经的先人吧!其中有一牌位,上有“李”姓。

    我们和阿姨聊得正起劲,突然有一男中音从房间里传出,听样子也上年纪了:“这道屏风上镶着贝壳!”
·

下载 (51.16 KB)
2011-4-10 22:54

 

县后坊10号的阿姨给我们介绍他们家的木屏风,身后的房间里传来了一个老者的声音,未谋面的70多岁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百年守候的故事……


·     我们抬头仔细分辨,果然在屏风的顶部看到了打磨过的贝壳仍然牢牢地镶嵌在木格之中。
·

下载 (53.88 KB)
2011-4-10 22:54

 

县后坊10号的杉木屏风顶上果然镶着贝壳……


    “县后坊就剩下我们这四五户人家了。我们很担心不知哪天被拆迁了。甚至不知哪天房子被勾机推倒了……现在拆迁的补偿价太低了,还一套象样的房子都不到……”房间里的声音变成了絮絮的话语,我们一时无语,只能安慰二位老人家……这是我们在行走中经常遇到的话题……

   “老人家姓李吗?”见屏风前的木桌子上放了一个“陇西堂李门祖先”的牌位,我们忍不住向老人打听了起来。“姓叶,”老人家的声音从里屋传来,“这房子是我舅公的,我舅公姓李。我2岁的时候才搬进来住的。解放前,我父母和曾祖父母凑了盘缠给我舅公去新加坡。当时,曾祖父母亲自把舅公送到香港,看着他坐船离开的。可是没想到,自此就失去了音信……”我们向老人的房间看去,并没有看到老人,却看到了一双拐杖。“舅公去新加坡的时候还没有结婚,我的爷爷、父亲替他守家。我今年70多岁了,也延续着这个使命”也许,老人沉浸在无限的回忆之中?也许,他仍然在坚守着什么……

     我们一时叹息不已,打量着被炊烟熏得黑黝黝的小屋,看着天井中的一眼老井,我们告别了阿姨和卧床不起的叶先生,我们继续着我们的行走,但同时我们也思考着这一甲子的等待……

    顺着新修的莞城青少年宫里侧向万寿路走,阳光下我们不断地用录音笔整理着自己的行走发现……其实这一段路原来是属于龙泉一甲和崇文坊的。现在自然是片瓦无存了。


下载 (56.84 KB)
2011-4-10 23:24

 

芒果花开,媚了路人,香了莞城!

   至万寿路,路两旁的芒果树上花开得正浓艳,香气熏透了半个莞城……青少年宫面向万寿路,一侧是东城路,青少年宫与老县府紧挨着。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